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126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炼焦工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炼焦行业干熄焦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焦炭质量。但是干熄焦在转运过程中,扬尘严重。大多工厂在焦炭外运中,均采用火车或汽车运输,敞开的运输通道,导致了储焦塔排焦无法在密闭空间内操作,储焦塔排焦口处排焦时焦炭料流量大、落差高,扬尘范围大,排焦口溢散大量粉尘而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经过检测,储焦塔火车装车部位粉尘浓度达20g/m3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目的是减少储焦塔排焦时产生的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包括除尘管道、用于提供吸力的吸尘风机和设置于储焦塔的排焦口两侧且用于将排焦时产生的粉尘引导至除尘管道中的吸尘罩,吸尘罩具有吸尘口且吸尘口的高度高于排焦口的高度。

所述吸尘风机运转后,所述储焦塔的排焦口与所述吸尘罩之间产生自下而上流动的吸尘气流,吸尘气流将排焦时产生的粉尘带入所述吸尘罩中和所述除尘管道中。

所述吸尘气流的流速为0.8m/s。

所述的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除尘管道与所述吸尘罩之间的阀门,阀门与除尘管道和吸尘罩连接。

所述阀门为气动蝶阀。

所述吸尘罩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入尘部、导流部和下接口部,所述吸尘口设置于上入尘部上,下接口部具有出尘口。

所述导流部为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梯形结构。

所述导流部的侧壁上设有筋板。

所述下接口部为椭圆形结构,下接口部与所述除尘管道之间通过阀门连接。

所述上入尘部为内部中空的矩形结构,所述吸尘口设置于上入尘部的面朝所述储焦塔的侧壁上,吸尘口为矩形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完全能够捕集干焦排放装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吸尘罩的主视图;

图4是吸尘罩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

1、储焦塔;2、吸尘罩;21、上入尘部;22、导流部;23、下接口部;24、吸尘口;25、筋板;3、阀门;4、除尘管道;5、车厢;6、排焦口;7、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焦塔排焦口吸尘装置,包括除尘管道4、用于提供吸力的吸尘风机和设置于储焦塔1的排焦口6两侧且用于将排焦时产生的粉尘引导至除尘管道4中的吸尘罩2,吸尘罩2具有吸尘口24且吸尘口24的高度高于排焦口6的高度。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储焦塔1内部储存焦炭,排焦口6位于储焦塔1的底部,排焦口6距离下方用于装载焦炭的火车或汽车的车厢5有一定的距离,储焦塔1内的焦炭经排焦口6掉落至下方的车厢5中,在排焦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吸尘罩2位于排焦口6的两侧且位于车厢5的上方,吸尘风机用于将除尘管道4和吸尘罩2抽真空,产生负压区域,形成吸力,该吸力可以吸走排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吸尘口24位于车厢5的上方,吸尘口24与外界环境连通,吸尘风机运转后,环境中的空气被吸入吸尘罩2和除尘管道4中,储焦塔1的排焦口6与吸尘罩2之间产生自下而上流动的吸尘气流,吸尘气流从下方车厢5处开始流向排焦口6的两侧,吸尘气流将排焦时产生的粉尘带入吸尘罩2中和除尘管道4中,除尘管道4最终将粉尘输送至指定位置处的收尘箱或收尘袋中进行收集,从而避免了粉尘散发到环境中,减少环境污染。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储焦塔1排焦口6吸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除尘管道4与吸尘罩2之间的阀门3,阀门3与除尘管道4和吸尘罩2连接。除尘管道4位于吸尘罩2的下方,阀门3用于控制吸尘罩2和除尘管道4之间的连通和中断。当阀门3开启后,吸尘罩2的中空内腔和下方的除尘管道4的中空内腔连通,并与外界环境连通,吸尘风机运转后,粉尘能够随吸尘气流进入吸尘罩2和除尘管道4中。阀门3关闭后,吸尘罩2的中空内腔和除尘管道4的中空内腔不能够连通,除尘管道4的中空内腔与外界环境也不连通,吸尘风机运转也不能产生吸尘气流。

阀门3优选为气动蝶阀,吸尘风机的风量为200000~255000m3/h,吸尘气流的流速为0.8m/s。吸尘风机的风量大,吸尘气流的流速快,从而能够形成快速上行气流;在高速气流动力下,快速吸入上部两侧吸尘口24并在下部两侧除尘管道4汇合,送往收尘站处的收尘箱或收尘袋中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捕集敞开空间扬尘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排焦口6两侧的两个吸尘罩2为对称分布,排焦口6位于两个吸尘罩2的中间位置处且排焦口6和两个吸尘罩2处于同一水平方向上,两个吸尘口24分别位于排焦口6的一侧上方,利于形成上升气流。各个吸尘罩2的下方分别设置一个除尘管道4,各个吸尘罩2分别通过一个阀门3与下方的除尘管道4连接,除尘管道4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相平行且除尘管道4的长度方向与两个除尘管道4所在的同一直线相垂直,两个除尘管道4所在的同一直线与两个吸尘罩2所在的同一直线相平行,除尘管道4的长度方向并与车厢5的运行方向相平行。装载焦炭的车厢5位于两个除尘管道4之间,两个除尘管道4之间的垂直距离略大于车厢5的宽度,两个除尘管道4与中间的车厢5之间的间隙较小,除尘管道4的下边缘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除尘管道4的下边缘与下方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车厢5的上边缘与下方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除尘管道4的下边缘位于车厢5的上边缘的下方,因此两个除尘管道4能够对车厢5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车厢5顶部开口位于两个除尘管道4之间,使车厢5的顶部开口与两个除尘管道4外侧的外部空间隔离,从而可以防止排焦时车厢5的顶部开口处的粉尘朝向顶部开口的外侧溢出,两个除尘管道4对粉尘的流动起到阻挡作用。作为优选的,除尘管道4的下边缘与车厢5的上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优选为250mm,使除尘管道4具备遮挡外部空间功能,提高吸尘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除尘管道4位于吸尘罩2的下方,使得吸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紧凑,便于布置。

如图1至图4所示,吸尘罩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入尘部21、导流部22和下接口部23,吸尘口24设置于上入尘部21上,下接口部23具有出尘口。上入尘部21为内部中空的矩形结构,吸尘口24设置于上入尘部21的面朝储焦塔1的侧壁上,吸尘口24为矩形开口。吸尘口24和上入尘部21的长度方向与除尘管道4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吸尘口24与车厢5的上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优选为3000mm,吸尘口24的开口宽度优选为300mm,可以以最小的风量倍数K(K为1.26倍的污染物发生量),实现排焦扬尘控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导流部22为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梯形结构,导流部22并为倒置设置。导流部22的顶部开口的尺寸大于底部开口的尺寸,导流部22的顶部开口与上入尘部21固定连接,导流部22的底部开口与下接口部23固定连接。梯形导流部22的设置,有助于吸尘罩2内部形成快速气流,提高对粉尘的收集效果和收集效率。作为优选的,导流部22的侧壁上设有筋板25,提高吸尘罩2整体的强度。

如图1至图4所示,下接口部23为椭圆形结构,下接口部23与除尘管道4之间通过阀门3连接,下接口部23的轴线位于竖直面内。下接口部23与阀门3固定连接,椭圆形的下接口部23便于与阀门3相匹配。下接口部23的中心处设置出尘口,进入吸尘罩2内的粉尘经出尘口和阀门3流入除尘管道4中。作为优选的,下接口部23的长边直径为1000mm,下接口部23的短边直径为600mm。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