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5798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国内使用较多的常压固定床WG型煤气发生炉。
这种煤气发生炉(见


图1〕是整体的全水套结构。饱和空气管3是简单的直管,空气进口1在炉体顶部。空气出口2也在顶部。顶部侧面有软化水溢流口4,同时限制水位高度。这种结构存在着如下缺点1.发生炉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空气进入发生炉的饱和温度(实质上是体现空气中的含水量〕是由炉体水套产生的与空气同样压力(约800MM水柱〕的常压蒸汽,由空气进口1进入的空气在水套顶部空间混合产生的。温度的调节是通过加入水套的水量多少来起作用的。加水量多溢流量大则水温低产生蒸汽少,饱和温度低;反之,加水量少溢流量少则水温高产生蒸汽多,饱和温度高。由于水套的水容量很大,水的温度的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不能及时地与煤气生产负荷的改变相适应而产生滞后现象。这样就会影响煤气的质量并产生操作上的困难。
2.为了安全生产,炉体水套不能缺水,必须保持从溢流口溢流软化水。因而要消耗大量宝贵的软化水。如要节省软化水重复使用,则必须增加一套容量约为80M的软化水冷却循环装置,需要增加投资,运行费用,并增加了管理上的麻烦。
3.因为只能生产常压蒸汽,不能提供插钎孔插钎时防止煤气外泄的汽幕用的0.3Mpa压力的蒸汽,而需要依赖外供蒸汽。
4.因为只能生产常压蒸汽,不能提供有压力的蒸汽通过引射管和文氏管形状的饱和空气管来防止可能在突然停电时顶住煤气逆流进空气管道可能引起的爆炸,以保证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炉体,用于克服前述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把发生炉的水套从整体的改成水套筒体和水套顶盖两个部分。并增加一个与筒体用对流管连接成一体的集汽包。顶盖部分做成常压容器,加入软化水产生常压蒸汽直接混入空气中。筒体部分做成能承受0.3Mpa压力的容器,从集汽包加入软化水产生0.3Mpa压力的蒸汽。并利用原有的控制软化水流量的一套装置来控制由集汽包来的蒸汽流量,使其直接进入引射管和文氏管形状的饱和蒸汽管内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发生炉。这就能做到饱和空气的温度没有滞后现象。软化水只供气化所需,没有溢流浪费。也提供了防止因突然停电可能引起爆炸危险的引射管的气源和插钎孔插钎时防止煤气外泄的蒸汽幕的气源,做到蒸汽完全自给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因为主要的只需将原有的整体水套分成两个部分,增加一个与筒体用对流管连接成一体的集汽包以及把直的饱和空气管改成文氏管形状。再利用原有的控制软化水流量的一套装置来控制蒸汽流量。因此很容易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可以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2给出。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进方案作成的简图。下面结合图2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和工作情况该装置包括水套炉顶盖1,水套筒体2,蒸汽集汽包3,饱和蒸汽管4,蒸汽引射管5,对流管6,空气入口7,插钎孔8,温包9,蒸汽调节阀10,0.3Mpa压力蒸汽管11,毛细管12,常压蒸汽管13,进水管14,加煤装置16,煤气出口17,炉蓖18,炉底19,渣仓20,炉腿21。
软化水由进水管14进入水套炉顶盖1,蒸发产生常压蒸汽,通过常压蒸汽管13直接进入饱和空气管4由于蒸汽量少,可作为基本需要不作调节。水套筒体2从内壁吸收气化层的辐射热产生0.3Mpa压力的蒸汽。由集汽包3出来,通过蒸汽调节阀10和蒸汽引射管5喷入文氏管形状的饱和空气管4,混合后进入炉底20,炉蓖18在炉体内与煤气化。当煤气负荷变化时引起空气量的变化。为了保持饱和温度基本不变,须依靠原有的一套温包9通过毛细管12来控制蒸汽调节阀10调节蒸汽量来实现。防止煤气在突然停电时可能倒流入空气管引起爆炸是借有压力的蒸汽由引射管5喷出的动能来顶住煤气倒流的。防止插钎孔8插钎时煤气外泄是将有压力的蒸汽从集汽包接到插钎孔8产生蒸汽气幕而实现。由于软化水只供产生蒸汽用,没有溢流,因此不造成软化水浪费。
权利要求一种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由整体水套改成水套炉顶盖1,水套筒体2以及集汽包3,饱和空气管4,引射管5和对流管6构成的发生炉主体,其特征在于水套炉体由水套炉顶盖1和水套筒体2两个部分构成;水套炉顶盖为常压容器;水套筒体为0.3Mpa压力的容器;饱和空气管4为文氏管形状;蒸汽引射管5装在空气入口端喉部集汽包3与水套筒体2用对流管6连接成一个整体。
专利摘要一种煤气发生炉作为WG型炉的改进,它具有两部分水套组成的全水套,来产生两种压力的蒸汽并配上蒸汽集汽包,做到蒸汽完全自给;作为气化剂是把有压力的蒸汽通过调节系统直接喷入文氏管形状的饱和空气管道内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发生炉,具备了饱和温度调节灵敏,克服滞后现象和防止空气管道在运行中突然停电煤气倒流可能引起的爆炸危险,保证生产安全。
文档编号C10J3/20GK2244559SQ9522770
公开日1997年1月8日 申请日期1995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12月6日
发明者陈绍维 申请人:陈绍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