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854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排气构造的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液压挖掘机中备有覆盖发动机、冷却风扇等的发动机护罩,在其上表面上开有用于排放排放气体的排气口。噪声也与通过该排气口排出的排放气体一起漏向上方,这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在建筑现场附近有高层住宅等的环境下,从液压挖掘机向上漏出的噪声会给高层楼的居民带来不小的噪声公害。
建筑机械的噪声级如下计算通过以包围该建筑机械的方式配置于假想的半球面上(或者平行六面体上)的多个扩音器测定声压级,根据各声压级(dB)的平均值来计算从该建筑机械辐射出来的总声功率。
这样所测定的噪声级具有下述特性哪怕只有1点处的声压级变高,平均的声压级也会变高,因此,为了抑制建筑机械的噪声,必须在建筑机械整体上实现低噪声化。
而且,在考虑排放气体的流动而进行隔声设计时,如果使由冷却风扇得到的风扇风的流动变得复杂,则流路阻力增加而导致冷却效率降低。因此,必须要在将风扇风的流动维持得比较平滑的同时来抑制噪声。
例如,在特开平4-55527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隔声构造利用配重的圆弧状外壁而在其内部设置管道通路,将从机体宽度方向一侧的吸气侧开口吸入的冷却风导引到配置在发动机盖内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中,并将通过发动机后的排放气体导入管道通路,从排气侧开口向机体下方排出气体。
但是,根据该隔声构造,使冷却风的流动在机体内部变得复杂了,而且用于将排放气体导引到管道通路的流路的阻力变大,导致冷却风扇的负荷也变大了。
进而,由于是在配重中设置管道通路,所以发动机盖内的容积相应地变小,配置发动机等时设计上的自由度变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其具有能够使冷却风从吸气侧到排气侧的流动顺利从而减轻冷却风扇的负荷、并且可以抑制噪声的排气构造。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具有以下基本的构成。
即,建筑机械,备有形成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护罩,该发动机护罩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而且该吸气口设于构成发动机护罩的左右侧壁的一个侧罩上,排气口设于另一个侧罩上。进而,该建筑机械备有收纳在发动机护罩内并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发动机、冷却风扇、通过该冷却风扇被冷却的设备,并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的后方上部备有排气管道,所述该排气管道沿着冷却了该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的气流且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排气管道的出口与排气口连接,从吸气口吸入的风扇风大致直线地流过冷却风扇、发动机、排气管道,并从排气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冷却风扇旋转时,从设于一个侧罩上的吸气口吸入冷却用空气,直线地通过了作为冷却对象的设备、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被导入沿该风扇风设置的排气管道中,进而从设于另一个侧罩上的排气口顺利排出。由此,可以提高冷却效果并减小冷却风扇的负荷,由此可以降低噪声。
另一方面,对于在发动机室内无方向上的规则性地产生的噪声,必须通过排气管道才会被排放到外部,在反复进行发动机室内的反射、排气管道内的反射的过程中,声能衰减,从而在降噪后的状态下从排气口排放出去。结果,降低了从排气口排放出的噪声。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建筑机械的排气构造的图,详细地说,图1A是表示该排气构造的基本构成的后视图,图1B是其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于实际的机械上时的排气构造的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辅助性地备于液压泵的下方的排气管道的构成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4是表示辅助性地备于发动机的下方的排气管道的构成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5是表示辅助性地备于发动机盖的排气管道的构成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辅助性地备有的其他排气管道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排气管道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7中所示的开口的形状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图7中所示的开口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7中所示的开口的其他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附设于图7中所示的箱中的散热片的配置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作为吸气口的变形例的吸入管道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中所示的吸入管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吸入管道中的吸气口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中所示的吸入管道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将本发明的排气构造应用于作为建筑机械的一种的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中的情况为例,下面,基于图1~图16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A、图1B表示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排气构造的基本构成。详细地说,图1A是在车宽方向上将液压挖掘机的发动机护罩剖开表示的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A-A向视图。
又,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以沿机体的车宽方向(图1A中的左右方向)配置发动机为前提。
发动机护罩1备有配置在发动机2的左右的左侧罩(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动机护罩1的左右侧壁部分称作侧罩)3a及右侧罩3b、构成发动机护罩1的上表面部且开闭自如的发动机盖4、下部车架5。
在形成于该发动机护罩1内部的发动机室S内,依次配置有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6、冷却风扇7、上述发动机2、安装在发动机2的输出轴上的液压泵8。另外,在散热器6的左侧设有油冷却器。
在左侧罩3a上设有切口状的吸气口9,驱动冷却风扇7时,从该吸气口9吸入冷却用的空气ca。
吸入的冷却用空气ca被导入到散热器6中,并与发动机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接着沿发动机2的外壁流动(参照图中ca1),对发动机2及由于发动机2的散热而变热的气氛进行冷却。
在冷却用空气ca的流动方向上发动机2的下游侧、液压泵8的上方,具体地说是在由液压泵8、发动机盖4、右侧罩3b所围成的空间S1中,沿大致水平方向安装有由直线型方筒构成的排气管道10。排气管道10相对于后述的第二~第四排气管道,作为第一排气管道而定位。
这样,通过在发动机2后方设置液压泵8,可以利用该液压泵8上方的空间来设置排气管道10。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道10构成为直线型,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弯曲成圆弧或者钝角状。
该排气管道10以将发动机2的后端部2a和右侧罩3b大致连通起来的状态延伸长度L。冷却发动机2后的风扇风ca1被导入到该排气管道10的入口10a,排气管道10的出口10b与形成于右侧罩3b的上部的排气口11连接。
排气管道10的截面构造形成为分隔成3个腔室10d~10f的晶格形(参照图1B)。通过排气管道10的声波被导入到各腔室中而增加了声能的反射次数,从而可以提高降噪效果。
图中,10g表示分隔板,在该分隔板10g的单面上粘贴有吸音材料。
又,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排气管道10构成为分隔成3个腔室,但是也可以根据降噪的级别来构成为3个以上或者3个以下的腔室。
发动机室S内所产生的声能的大半在由下部车架5、右侧罩3b、排气管道10的下表面10c所围成的袋部S2中反复反射而衰减。其后,在通过排气管道10之时进一步在管道内衰减,然后从排气口11排出到机体外部。由此,可以降低与排放气体ea的气流一起排放到外部的噪声。
冷却风ca的通气路线如下所述在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中,在发动机2的前方配置有冷却风扇7和散热器6,通过冷却风扇7的旋转而被从外部吸入的冷却风ca,首先被导入到散热器6,在发动机冷却水和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了散热器6的风扇风被进一步向发动机2导引,由此对发动机外表面进行冷却,进行完冷却后的排放气体ea从设于发动机护罩1的后方的排气口11排出到外部。在这种液压挖掘机中,发动机2、冷却风扇7、散热器6、液压泵8等为发动机护罩1所覆盖,由驱动系统产生的噪声不会向液压挖掘机的周围(横向)漏出。
另外,可以在排气管道10的各腔室10d~10f的内壁上粘贴吸音材料12。作为该吸音材料12,可以利用由例如玻璃纤维、石棉、软质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多孔质材料而成形为片状。
根据这样安装了吸音材料12的排气管道(以下称为吸音排气管道),声波在吸音排气管道内行进时会被吸音材料12吸引,声能转变为热量,进行降噪。因此,如果使用吸音排气管道,则与上述排气管道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从这一点考虑,吸音排气管道更为优选。
图2是表示将上述排气管道10安装到实际机械上时的构成的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1中相同的构成要素,注以同一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所示,在实际机械中,在发动机2的附近配置有消声器13,消声后的排气噪声经由从发动机盖4立设的排气管14排放。
在这样的构成中,避开消声器13地安装排气管道10。具体地说,使排气管道10的上板10h的长度L’比下板10I的长度短,留出消声器13的空间,以使得不会与消声器13发生干涉。
又,图中da所示的箭头表示出了流过发动机2的下侧的风扇风da被导入到排气管道10中的情形。
图3示出了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2的下侧的风扇风da从设于下部车架5上的开口5a向机体下方排出的构成。
在该图中,在发动机2的右侧设有屏蔽板15,作为用以将液压泵8从该发动机2屏蔽开的分隔板。
该屏蔽板15的上侧端部15a与排气管道10的下板10i连接,下侧端部15b与第二排气管道16的罩16a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道16与排气管道10分开设置,用以辅助排气管道10。
罩16a具有倒U字状的截面,通过安装在下部车架5上而形成通路T。在该通路T的末端设有上述开口5a。
对于该第二排气管道16,也可以与上述吸音材料12同样地粘贴吸音材料16b。
根据该构成,通过屏蔽板15,流过发动机2上侧的风扇风ca1被导引·导入到排气管道10中并从排气口11排出,而流过发动机2下侧的风扇风ca2则流过第二排气管道16并从开口5a排出。
由此,可以经由配置在发动机室S的上部和下部的排气管道10以及第二排气管道16而顺利地将风扇风排出。
而且,对于发动机室S内的噪声,由于在排气管道10、第二排气管道16中分别进行降噪,所以可以降低与排放气体的气流一起排放的噪声。
另外,屏蔽板15将液压泵8密闭起来,从而可以防止泵噪声通过排气管道10排放到外部,所以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低噪声化。而且,通过屏蔽板15将发动机室S和泵室P完全分离,所以即使万一与液压泵8连接的管子发生了漏油,也可以防止油飞散到发动机室S中。
这样,在液压泵8的下侧辅助性地设有第二排气管道16的情况下,如果将该第二排气管道16的出口与形成于发动机护罩1的底板上的开口5a连接,就可以排出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S内的下部的风扇风。而且,对于发动机室S内的噪声,可以由两个排气管道10、16分散并降噪,之后再进行排放。
下面,示出对图3所示构成的液压挖掘机进行噪声测定的结果。
测定时使用12t级的液压挖掘机。在散热器前面进行冷却风量的测定,结果为,在没有装备本发明的排气管道的液压挖掘机中,风量为101m3/min。与其相对,在备有排气管道10及第二排气管道16的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得到了110m3/min的风量,取得了9%的风量改善效果。
而且,按照ISO6395所规定的噪声试验方法,对液压挖掘机的声功率级进行了测量。
没有装备排气管道的液压挖掘机的噪声级为93dB,而备有排气管道10及第二排气管道16的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则为90dB,可以将噪声级降低3dB。
根据这些测定结果,可以确认,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中,不仅提高了冷却性能,还降低了噪声级。
图4所示构成为,在发动机2与下部车架5之间,没有设置第二排气管道16,而是代替为第三排气管道160。
在图4中,在旋转车架的中央,沿前后方向(机体的长度方向)配置有一对中央横梁161、162。以横跨该中央横梁161、162的方式设置发动机2,从右侧的中央横梁162立设的屏蔽板163将发动机2与液压泵8完全屏蔽开。在这样的构成中,利用发动机2和下部车架5之间的空间S3来安装第三排气管道160。
该第三排气管道160形成为槽状,通过使其开口侧朝下地安装在下部车架5上而形成了排气通路。第三排气管道160的横向宽度形成为与散热器6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
第三排气管道160的一端160a作为管道入口而在右侧的中央横梁162一侧开口,另一端160b与中央横梁161连接。并且,在下部车架5中的左侧中央横梁161附近设有开口5b。
因此,风扇风ca2流过发动机2的外壁下部并碰到屏蔽板163之后,其气流转而向下,从第三排气管道160的一端160a进入该管道内,从设于另一端160b的下部的开口5b向外部排出。
在发动机2和液压泵8之间设有作为分隔板的屏蔽板163而将发动机2和液压泵8完全地屏蔽开时,可以在发动机2和发动机护罩1的底板之间、比屏蔽板163更靠发动机侧的位置上,配置第三排气管道160,以沿底板的状态设置该第三排气管道160,并且使其入口朝向屏蔽板163开口,而将出口与形成于发动机护罩1的底板上的开口5b连接。
另外,如果在第三排气管道160的内壁上粘贴吸音材料160c,则比较理想。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
图5表示在排气管道10附近与其分开地设置有辅助排气管道170的构成。
在发动机护罩1中的覆盖发动机上部的发动机盖4a凸状隆起地形成的构成中,可以利用该发动机盖4a设置辅助排气管道170。
在发动机护罩1内安装有例如备有泵(option pump)的情况(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范围OP)下,或安装有大型的消声器13的情况(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范围13’)下,由于排气管道10的通路高度受到限制、或在排气管道10的入口处产生障碍物,而不能得到足够的排气开口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发动机盖4a设置辅助排气管道170,从排气管道10和该辅助排气管道170这两个管道进行排气。
这样,在发动机护罩1中的开闭自如地覆盖发动机2上部的发动机盖4a形成为凸状的建筑机械中,可以在排气口附近的发动机盖4a的侧壁上设置辅助排气口,在该发动机盖4a内设置辅助排气管道170,辅助排气管道170导入冷却了发动机2之后的风扇风并将其从辅助排气口排出。由此,可以在排气管道10的开口面积不足的情况下从排气管道10和该辅助排气管道170这两个管道进行排气。
辅助排气管道170如图6所示,由关闭状态下的发动机盖4a的顶板4b及侧板4c、4c、以与风扇风ca1的气流平行的状态固定在排气管道10的上板10h上的底板(屏蔽板)4d构成。该上板10h在发动机盖4a关闭时作为支承该发动机盖4a的上板而起作用。
在沿箭头C方向而通过排气管14打开发动机盖4a的构成中,为了避免与排气管14的干涉而设置有较大的开口4e。因此,发动机噪声有可能通过该开口4e而漏出。因此,底板4d朝向散热器6侧较长地形成,以使得从发动机2发出的噪声不会直接进入开口4e。
另外,尽管底板4d也被排气管14插通,但是由于底板固定在上板10h上,而只要排气管14所贯通的贯通孔形成得比排气管14的外径稍大即可,从该贯通孔漏出的噪声较少。
根据该构成,从风扇风ca1的气流分支出来的风扇风ca3还从辅助排气管道170排出。由此,在不能确保足够的排气管道10的排气开口面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辅助排气管道170来确保必要的排气开口面积。而且,由于在发动机盖4a和发动机2之间设置了底板4d,所以可获得降噪效果,还具有屏蔽来自发动机2的的辐射热的效果。
这样,在发动机盖4a上形成有插通消声器13的排气管14的开口4e的建筑机械中,可以构成为,从支承发动机盖4a的发动机护罩1的开口缘部向发动机2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底板(屏蔽板)4d,并且将排气管14插通该底板4d,在发动机盖4a关闭时通过发动机盖4a和底板4d来形成辅助排气管道170。
由此,可以防止发动机噪声从排气管14所插通的开口4e漏出。
图7是俯视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时所得的图,示出了配置于发动机护罩1及设备罩17内的设备的布局。
在发动机室S中分别配置有上述散热器6、冷却风扇7、发动机2、液压泵8。
在从发动机护罩1开始呈L字状延伸设置的设备罩17内,配置有控制阀18。在设备罩17的前侧,并列配置有工作油箱19和燃料箱20。
这些箱19、20以靠近设备罩17的左侧的状态配置。由此,可以在设备罩17的内壁和箱19、20之间确保通路(间隙),在该通路中设有作为第四排气管道的排气通路21。
这样,在从发动机护罩1开始呈L字状延伸并收纳箱19、20和设备的设备罩17的前部,设有第二开口23,将箱19、20、设备靠设备罩17内的左右方向的任一侧配置,在箱19、20、设备与设备罩17内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沿大致水平方向辅助性地设有直管状的第四排气管道21,导入冷却了发动机2之后的风扇风。进而,如果将该第四排气管道21的出口与第二开口连接,就可以将容易滞留在发动机室S内的风扇风从设备罩17的前侧排出。
如图8所示,该排气通路21由设备罩17的上板17a、侧板17b、下板17c以及箱19、20的各侧壁19a、20a围成。并且,在上板17a、侧板17b以及下板17c的内表面上直接粘贴吸音材料22。通过这些吸音材料22形成具有コ字状的截面构造的通路U。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箱19、20和设备罩17之间的间隙原样活用为排气通路U。
如果将第四排气管道21形成为截面コ字状并通过箱19、20的侧壁屏蔽其开口侧,则可以使流过第四排气管道21的风扇风与该箱的侧壁接触而冷却该箱。
图9是从前方观察设备罩17的前端部时的图,设置有由多个狭缝构成的排气口(第二开口23)。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排气构造中,通过了发动机2下侧的风扇风ca2沿形成为圆弧状的发动机护罩1的转角部1a而将其方向改变为向前的方向,进而在冷却了控制阀18之后,导入到排气通路21中。
导入到排气通路21中的排放气体ea一边与图8所示的箱19、20的侧壁19a、20a接触一边流动,从而对工作油箱19以及燃料箱20进行冷却。优选地,将这样通过发动机2下侧的风扇风ca2积极地向设备罩17内导引,并使其沿设备罩17内的箱19、20流动。由此,可以有效地对发动机室S内的设备和设备罩17内的箱进行冷却,从而提高设备等的冷却性能。易于滞留在发动机室S内的风扇风可以通过作为辅助性地设置在设备罩17中的第四排气管道的排气通路21而顺利地排出。
由此,即使在发动机盖4上设置排气用的开口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较小的开口面积满足要求,从而可以降低从发动机盖4向上方排放的噪声。
图10~图12示出了上述排气通路21的变形例。
图10表示在左右方向上与图8所示的配置颠倒地配置排气通路21,即将排气通路21设于驾驶室24侧。
图11表示在排气通路21内呈搁板状地设置分隔板25而将排气通路21区分成三个腔室。另外,在分隔板25的上表面上粘贴有吸音材料22。
通过这样将排气通路21区分成多个腔室,可以增加吸音面积,从而提高吸音性能。
图12表示在工作油箱19、燃料箱20的一个或者两个上设有散热片26。
散热片26沿冷却用空气ca的气流配列有多个板片,从正面看呈梳齿状。
根据该构成,在冷却用空气与箱19、20接触时,其接触面积增大了。因此可以提高箱的冷却效率。
下面,对吸气口侧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3表示设于左侧罩3a上的吸气口构造的变形例。
在图13中,在吸气口30和散热器6之间设有吸入管道31。
该吸入管道31倾斜地连接吸气口30和散热器6。吸入管道31如图14所示,通过上板部31a、下板部31b、前板部31c和后板部31d而构成为筒状。后板部31d由呈圆弧状的发动机护罩1的转角部构成,下板部31b由下部车架5构成。另外,吸入管道31高度h设定为与散热器6的外框高度大致相同。
在未图示的配重位于发动机护罩1的后侧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该配重的内壁作为吸入管道31的后表面。
另外,前板部31c通过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导入部31c1、从该导入部31c的右缘向散热器6侧弯曲的导引部31c2而弯曲成ㄑ字状。通过导入部31c1较多地吸入冷却风,吸入后的冷却风由导引部31c2引导至散热器6。
图15是从与散热器6的通气面正交的方向(图13中的箭头B方向)观察吸入管道31时的图。
在图15中,在散热器6的宽度为L1、吸气口30的外框的横向宽度为L2的情况下,吸气口30以长度L3偏置于散热器6的外侧,而以L4的宽度与散热器6重合。即,仅限于在范围W(横向宽度L4×高度h)内,可以从吸入口30面对散热器6。
如果如这样以从散热器6偏置的状态配置吸气口30,则是比较理想的。该情况下,从发动机2向吸气口30排放的声波反复由吸入管道31的内壁反射,从而可以抑制直接排放到外部的噪声。
因此,如果作为冷却对象的设备,具有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6,以俯视时呈大致平行、且从散热器6的正面方向观察时相对于散热器6偏置的状态配置吸气口,则可以防止噪声直接漏到外部,从而对于吸气侧,也可以实现低噪声化。
如果在吸入管道31的内壁上粘贴吸音材料32,则比较理想。该情况下,声能在该管道内被吸收,所以可以进一步对噪声进行降噪。
下面,从在散热器6的通气面的正面配置吸气口30的状态开始(偏置量为0%),向前移动吸气口30的位置并使偏置量阶段性地增加,最终成为完全离开散热器6的正面的状态(偏置量125%),对各阶段下的降噪量进行测定。
将分析结果示于表1。
表1

如表1所示,根据使偏置量变化时的降噪量的测定结果,可以作出下述确认在偏置量为50%时,降噪量为3.2dB,这是3dB以上的噪声量,而3dB可以说是有意义的差值。如果偏置量为100%,则可以得到8.3dB的较大降噪量。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确认如果使散热器6和吸气口30的配置偏离100%,即采用不能通过吸气口30看到散热器6的通气面的配置,则可以得到足够的消声效果,即使不足100%,只要是偏置量为至少50%以上,就可以得到有意义的消声效果。
如图13所示,相对于散热器6偏置的吸气口30配置在左侧罩3a上,而排气管道10沿冷却用空气的气流配置在右侧罩3b上,这样的排气构造比较理想。该情况下,在发动机室S内所产生的噪声想要从吸气口30和排气口11漏出,但是由于吸气口30以相对于散热器6向前偏置的状态配置,所以限制了直接漏出的声波,对于通过吸入管道31而漏出的声波,由于其声能被吸音材料32吸收而被降噪,所以可以抑制从吸气口30漏出的噪声。
另一方面,对于排气口11侧,备有排气管道10,噪声会通过该排气管道10而漏出,但是通过在排气管道10内反复反射而进行了降噪。而且,在排气管道10的内壁上粘贴有吸音材料12的情况下,声能由该吸音材料12吸收,所以可以抑制漏出的噪声。
又,通过使吸气口30偏置,可以确保冷却风的大致直线状的流动,可以如上述那样抑制噪声从吸气口30的漏出,而不会降低风扇效率。
因此,在发动机室S内所产生的噪声在通过作为冷却用空气的通路而形成的吸气口30以及排气口11时,分别得到有效的抑制。因此,与图1或图7所示的排气构造相比,更能降低噪声。
另外,在吸入管道31中备有朝向散热器倾斜的导引部31c2。因此,可以将流动阻力抑制得较小。由此,冷却用空气ca被顺利地向散热器6导入,而不会降低冷却效率。
图16表示吸气口构造的其他变形例。
图16所示的吸气口构造在吸入管道31的吸入口30附近备有分流器形的消声器33。
分流器形消声器33以往作为消声器的一种而被公知,通常,在将管道内部分隔的分隔板33a、33b的每一个上内贴有吸音材料,具有吸收行进的声波的声能而进行降噪的功能。各分隔板33a、33b与导引部31c2的倾斜平行地配置。
如果这样在吸入管道31内设置分流器形的消声器33,则可以增加吸音面积。因此,可以提高吸入管道31的消音效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吸气口30附近配置分流器形消声器33,而在散热器6附近没有配置,所以具有可以容易地进行散热器6的维护、且不会增加通气阻力的优点。
如果这样装备分流器形消声器33,则与图13所示的吸入管道31相比,更能降低噪声的漏出。
又,不仅限于分流器形消声器33,如果不会较大地增加通气阻力,则也可以设置晶格形消声器,所述晶格形消声器与分流器形消声器相比,截面更细地分隔成晶格状,并在每个晶格中内贴有消音部件。
又,在图13及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吸气口30从散热器6的正面向前偏置,但不限于向前,只要有能够偏置的空间,也可以向上、向下或者向后偏置。
另外,通过将上述第一~第四排气管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合起来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噪声抑制效果。
以上参照附图,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在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机械,具有形成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护罩,该发动机护罩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而且该吸气口设于构成上述发动机护罩的左右侧壁的一个侧罩上,上述排气口设于另一个侧罩上;收纳在上述发动机护罩内并沿左右方向配置的发动机、冷却风扇、通过该冷却风扇被冷却的设备;排气管道,在上述发动机室内的上述发动机的后方上部,沿着冷却了该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的气流且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排气管道的出口与上述排气口连接,并且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的风扇风大致直线地流过上述冷却风扇、上述发动机、上述排气管道,并从上述排气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在上述发动机的后方设有液压泵,并且上述排气管道设置在该液压泵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设于上述液压泵的下侧的第二排气管道,该第二排气管道的出口与形成于上述发动机护罩的底板上的开口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设于上述发动机和上述液压泵之间的分隔板,该分隔板构成为将冷却了上述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向上述排气管道和上述第二排气管道导引。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分隔板,设于上述发动机和上述液压泵之间;第三排气管道,配置在上述发动机和上述发动机护罩的底板之间、比上述分隔板更靠上述发动机一侧的位置上;该第三排气管道以沿着上述底板的状态设置,并且其入口朝向上述分隔板开口,而其出口与形成于上述发动机护罩的底板上的开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从上述发动机护罩呈L字状延伸并以收纳箱和设备地被设置,其中,在该设备罩的前部设有第二开口,上述箱和设备在于靠上述设备罩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直管状的第四排气管道,导入冷却了上述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在形成于上述箱、设备与上述设备罩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第四排气管道的出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从上述发动机护罩呈L字状延伸并以收纳箱和设备地被设置,其中,在该设备罩的前部设有第二开口,上述箱和设备在于靠上述设备罩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直管状的第四排气管道,导入冷却了上述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在形成于上述箱、设备与上述设备罩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第四排气管道的出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机械,还具有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从上述发动机护罩呈L字状延伸并以收纳箱和设备地被设置,其中,在该设备罩的前部设有第二开口,上述箱和设备在于靠上述设备罩内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直管状的第四排气管道,导入冷却了上述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在形成于上述箱、设备与上述设备罩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第四排气管道的出口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机械,上述第四排气管道形成为截面コ字状,其开口侧由上述箱的侧壁屏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机械,在上述箱的侧壁上附设有散热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在上述发动机护罩中,覆盖发动机上部的开闭自如的发动机盖形成为凸状,在该发动机盖中,在上述排气口附近的上述发动机盖的侧壁上设有辅助排气口,并且在该发动机盖内部,设有用于导入冷却了上述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并将其从上述辅助排气口排出的辅助排气管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建筑机械,在上述发动机盖上形成有使消声器的排气管插通的开口,从支承上述发动机盖的上述发动机护罩的开口缘部朝向上述发动机以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有屏蔽板,并且使上述排气管插通该屏蔽板,在上述发动机盖关闭时,通过上述发动机盖和上述屏蔽板形成上述辅助排气管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具有热交换器作为上述被冷却的设备,上述吸气口配置成,俯视时与该热交换器大致平行,而且从热交换器的正面方向观察时处于相对于热交换器偏置的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机械,上述吸气口和上述热交换器通过吸入管道连接,在该吸入管道的内壁上附设有吸音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上述排气管道的截面被多个分隔板区分成晶格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在上述排气管道的内壁上附设有吸音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建筑机械备有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护罩,该发动机护罩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而且该吸气口设于构成发动机护罩的左右侧壁的一个侧罩上,排气口设于另一个侧罩上,并且,在该发动机护罩内备有发动机、冷却风扇、通过该冷却风扇被冷却的设备,还在发动机的后方上部备有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沿着冷却了该发动机之后的风扇风的气流且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该排气管道的出口与排气口连接,从吸气口吸入的风扇风大致直线地流过冷却风扇、发动机、排气管道,并从排气口排出。由此,可以使冷却风从吸气侧到排气侧之间的流动顺利而减轻了冷却风扇的负荷,并且可以抑制噪声。
文档编号F01P5/06GK1664255SQ20051005219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日
发明者木村康正, 中岛一, 上田员弘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