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390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外壳,它由稳压腔、并排四个进气弯管和安装座构成,所述进气弯管上端与稳压腔联通,下端与安装座联通。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进气歧管是一类重要部件,其外壳目前多以铝合金材料制成,如一种公开使用的TJFAW型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它的结构主要由稳压腔、并排四个进气弯管和安装座组成,其进气弯管上端与稳压腔联通,下端与安装座联通。该进气歧管外壳是用铝合金材料浇铸成一整体,其优点是结构紧凑、强度高;但所存在的以下缺陷则不能忽视1.进气歧管外壳整体浇铸成型后还需要二次加工,如剔毛刺、铣钻磨等,增加了制造工序和制造成本。
2.整体浇铸结构易使产品形成砂眼、气泡等质量隐患,这些内在缺陷将影响到汽油机的性能。
3.铝合金结构的进气歧管外壳价格贵,质量重。
4.铝合金进气歧管外壳的整体浇铸结构使得其进气弯管的分布不尽合理,如它不是均布的。
5.铝合金进气歧管内表面粗糙,进气流动阻力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现有技术整体浇铸结构所存在的砂眼、气泡等缺陷,降低制造成本,减轻进气歧管重量,提供一种进气弯管分布结构合理、易于加工制造的、质量轻的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由稳压腔、并排四个进气弯管和安装座构成,所述进气弯管上端与稳压腔联通,下端与管座联通,所述进气弯管由前管与后管连接组成,所述前管前端与稳压腔联通,所述后管与安装座构成一体。
所述的前管的后端与后管的前端沿曲面轮廓相互连接,所述四个进气弯管与稳压腔为均布联通,所述稳压腔上设有加强筋,所述进气弯管上也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进气歧管外壳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每部分构件均可一次注塑成型,无需二次加工,且构件精度好,无砂眼、无气泡。
2.进气弯管的前管后端与后管前端沿曲线轮廓相互连接,增大了其连接面积,连接强度高,此外,稳压腔上设置加强筋,进气弯管上设置加强筋则增加了进气歧管外壳的整体结构强度,并能有效防止变形。
3.塑料进气歧管外壳结构合理,四个进气弯管均匀分布与稳压腔联通,使进气均匀、压力稳定,提高了进气充量。
4.工程塑料外壳的结构,性能可与铝合金媲美,但重量轻,制造成本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由稳压腔1、进气弯管和安装座4构成,所述进气弯管为并排四个,上端与稳压腔1联通,下端与安装座4联通;所述进气弯管由前管2与后管3连接组成,所述前管2的前端9与稳压腔1联通,所述后管3与安装座4构成一体;本实施例的进气歧管外壳,其稳压腔1、进气弯管的前管2、进气弯管的后管3与安装座4三部分构件由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前管2的后端7设计的曲面,与后管3的前端8设计的曲面相吻合并形成曲面轮廓5;沿该曲面轮廓5,前管2的后端7与后管3的前端8联结在一起;四个进气弯管的前管2,与其前端9为均布结构,前管2的前端9与稳压腔1联通;稳压腔1上设有加强筋6;前管2上也设有加强筋10;本实施例的进气歧管外壳三部分构件之间由磨檫焊联结成一个整体。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由稳压腔(1)、并排四个进气弯管和安装座(4)构成,所述进气弯管上端与稳压腔(1)联通,下端与安装座(4)联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弯管由前管(2)与后管(3)连接组成,所述前管(2)的前端(9)与稳压腔(1)联通,所述后管(3)与安装座(4)构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管(2)的后端(7)与后管(3)的前端(8)沿曲面轮廓(5)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进气弯管与稳压腔(1)为均布联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压腔(1)上设有加强筋(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弯管上设有加强筋(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塑料制成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外壳,它由稳压腔(1)、并排四个进气弯管和安装(4)座构成,所述进气弯管上端与稳压腔(1)联通,下端与安装座(4)联通;所述进气弯管由前管(2)与后管(3)沿曲面轮廓(5)联接组成,所述前管(2)的前端(9)与稳压腔(1)联通,所述后管(3)与安装座(4)构成一体。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铝合金整体浇铸进气歧管外壳所存在的结构缺陷,具有制造成本低、强度好、重量轻的优点,提高了进气歧管的整体性能。
文档编号F02M35/104GK2802109SQ20052002632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4日
发明者刘德新 申请人:刘德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