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旋转引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171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旋转引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挚,尤其涉及一种汽缸体可在椭圆形轨道座上进行轴心定 点旋动,且汽缸体内置的活塞可借助其横向转轮在轨道座的圆周壁面上平稳 旋动,利用进排气调控组的隔板使进气槽沟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且两个容 室相互间的大小可随隔板移动而改变,供调整控制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经 两个容室充注入槽道内部的进气比率,使槽道可以进行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 气的燃烧爆发,令其产生的爆发能量促使活塞往外推动,活塞将所受到的爆 发能量转换成旋转动能进而带动汽缸体旋动,完成进气、压縮、动力及排气 等引擎运转行程,具有结构简单且效率高的优点的复合式旋转引挚。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例如英国专利号为6230670 Bl Russell, Robert L.专利案, 由其图示及专利保护范围可知,该引擎设有一汽缸座体,汽缸座、活塞及帽 体等元件,其技术特征为,汽缸座体内部刻设有一凹槽以提供一轨座来安装 汽缸座的轴,借助汽缸座体所刻的凹槽可导引轴作一往复运动而形成一旋转 引擎;但是,由于该在前申请专利案的汽缸座体内部凹槽的长度较长且呈弯 曲状,因此极易造成轴与活塞的运动惯性损失,也即其轴与活塞无法保持同 一方向并且顺畅旋动,以致动能无法全部直接传递到输出轴,造成动力损耗, 再者,由于该在前申请的专利案,其构造组件甚多且繁杂,因此制造成本及 组装维修,均无法达到降抵成本及方便组装维修的要求。
还例如美国专利号为686801 A. F. BOXeta.专利案,由其专利保护范 围及图示可知,该在前申请的专利案设有圆形轨座可供活塞利用,且其圆形 面上设具有数密封带,使活塞成为密i寸状态,进而构成一可供旋动的引擎; 但是,该在前申请专利案,虽设有圆形轨座供利用,且活塞成密封状态,可 其构造上并未有任何冷却或润滑装置对圆形轨座、汽缸及活塞等元件的运转 进行帮助,故,当活塞不断地进行往复运动时,该圆形轨座、汽缸及活塞极 易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润滑及冷却,进而产生过热或爆裂等情形;再者,由于 该在前专利案仍使用弹簧杆等元件,而此种具有弹簧等的元件在经一段时间
的使用后,极易产生弹性疲乏,所以,该在前专利案的结构设计确仍具有缺 陷和弊端,更无法达到确实旋转的目的。
再有,例如美国专利号为5343832 Murray, Jerome L.专利案,也是一种 旋转引擎,该在前专利案与前述美国专利号为6230670 BlRussell, RobertL. 专利案及美国专利号为686801 A.F.BOXeta.专利案虽同为旋转引擎,但其 汽缸座体、汽缸座、活塞及连动元件等构造却不相同,此专利前案是由驱动 泵将冷却油注入轴心而降低汽缸座温度,然后再流回至储存槽,此种利用冷 却油来降低汽缸座温度的结构设计,虽可改善前述美国专利号为 686801A. F. BOXet a.专利案的缺陷,使汽缸座的整体运转不会产生过 热或爆裂,但是,由该专利附图中,图3及图5所示可见,该汽缸座所接设的活 塞前端仍需接具有连动杆轮,该连动杆轮必需再配合接设一连动体,才能使 活塞进行往复运动,故,此在前专利案所需设置的连动构件也明显繁杂,徒增 机件的损耗及故障率。
又,例如美国专利号为6016737 Lei jonberg,Gunnar专利案、6161508 Linblad, Karl-Enik专利案、53357911 Linblad, Karl—Enik专利案,4951618 Wilson, Zade专利案、3604406 Hottelet, Michel专利案、1646695 HUBBARD LLOYD B专利案、1112338 P. G. TACCffl专利案、1088623 G丄.RAGOT 专利案及日本专利号为60043127A OKAMOTO, KATSUHIDE专利案与德国 专利号为3531208 Al FETZER, LORENZ专利案等各在前专利案均为一种旋 转引擎,然而,各在前专利案的结构分别使用各种不同的连动元件及弹簧性 元件而达到旋动目的,此种利用过多机件组合的结构容易使引擎本体体积过 大,且在运转时容易造成机件损耗机率增加,这些种种缺点又会间接地产生 制造成本无法降低及组装、维修不易等缺陷和弊端;另,上述各个专利前案 在使用上,均以汽油作为燃料油供引擎旋转,而在现今汽油逐渐短缺、昂贵 之际,上述各专利前案己无法符合经济效率的需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机组 元件构造简单、可平稳输出高效率旋转动能,而且又能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燃 料而令引擎旋动,达到减少汽油燃料使用量、降低制造成本、方便维修及降 低机组元件损耗目的,实为目前该行业进行改进的一大课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作人根据多年从事引擎专业研究的经验,并经多次 实验、测试,设计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复合 式旋转引挚,其具有可平稳输出高效率动能、构造简易、维修方便并且能同 时使用两种不同燃料的优点,并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减少汽油使用量的目 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由缸座体、汽缸体,活塞、进排 气调控组、座盖及顶盖构成;其中
缸座体内部凹设有一椭圆状轨道座,轨道座中央贯穿设有一孔而供汽缸 体的杆轴穿组设置,且其底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开设有一注流孔及排放孔, 轨道座略上方圆周壁面适当位置向外贯穿设有一抽吸孔;
汽缸体略呈圆状,其杆轴穿置在轨道座的孔,汽缸体轴心环周适当位置 向外开设有两相互平行对应的圆形槽道,且两个槽道的内端顶面向上各贯穿 开设有一气孔,两气孔随着汽缸体的旋动而分别与进排气调控组的点火孔 道、进气沟槽及排气槽孔呈对应相通状,两个槽道近外端顶面向上分别贯穿 开设有一固定孔而供螺栓向下穿过并螺锁入活塞外端顶面的导滑槽内;
活塞呈圆筒状,其内端环面设有数条气密条,外端面横向剖设有一凹槽, 凹槽内部固定设置有一横向转轮,且其外端凹槽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导滑槽;
进排气调控组是由一平面轴承座、气座体、调控板及气密套筒组成,平 面轴承座供套置在汽缸体的圆形凸块外环面而隔阻汽缸体旋动;气座体套合 组装在平面轴承座上,其顶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设有一点火孔道,气座体顶 面适当位置贯穿剖设有一弧形进气槽沟,气座体底面适当位置向内剖设有一 排气槽孔,气座体顶中央位置设有一螺孔而借助一螺栓螺锁固定调控板;调 控板具有一扇形板片,供进气槽沟的顶部完全对应盖封,扇形板片上分别设 有两个圆孔,两个圆孔间的底部延伸凸设有一隔板,隔板恰可垂直对应致密 插置入进气槽沟内部,使进气槽沟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气密套筒设置在汽 缸体的圆凸块环边,使平面轴承座及气座体完全容置于内而增加气密性;
座盖呈一板状,借助螺栓组合盖设在缸座体上方,使汽缸体盖合密封, 其中央具有一圆形孔,令气密套筒容置于内,供顶盖组合固定;
顶盖略呈一环圆帽状,其下方的圆边上具有数个螺孔位,借助螺栓螺锁 固定在座盖的圆形孔上,圆边内侧向上延伸凸设有一个中空圆座,圆座的凸 环边恰可将气座体及气密套筒的顶面压抵固定;
通过上述元件组合,汽缸体设置在缸座体的椭圆形轨道座内作轴心定点 旋转,汽缸体上两气孔也随之旋动,汽缸体的两槽道内部设置的活塞借助其 横向转轮在椭圆形轨道座的圆周壁面上平稳旋动,当汽缸体带动活塞从轨道 座的横向左极位旋动至纵向下极位时,气孔也被带动旋至进气槽沟下方位 置,气孔先与一容室及其上方的一圆孔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容室及其上 方的一圆孔对应相通,两个圆孔外端各自接设的供油系统即可分别经过两容 室而充注在同一槽道内,使槽道内面充满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完成进
气行程;活塞再从轨道座的纵向下极位旋动至横向右极位时,槽道上的气孔 会逐渐脱离其所对应相通的容室并呈阻断封闭状态,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充 满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会逐渐受到活塞内縮移动 而产生压挤状态,进而压縮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以进行压縮行程;又, 活塞从轨道座的横向右极位旋动至纵向上极位时,槽道上的气孔恰可与气座 体的点火孔道呈对应相通状态,点火孔道外端接设的点火系统即可将槽道内 部经过压縮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予以点火燃烧,其燃烧爆发产生的爆 发能量可促使活塞往外推动,进而带动汽缸体旋动,完成动力行程;再,活 塞从轨道座的纵向上极位旋动至横向左极位时,由于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此 时充满许多燃烧爆发后产生的废气,此时槽道的气孔会因位移而逐渐进入排 气槽孔下方,并使气孔与排气槽孔的圆形孔渐呈相通状态,活塞在槽道内面
的容室空间作内縮移动时,充满在槽道内面容室空间的废气会受到活塞的压
挤,而从气孔经排气槽孔的圆形孔向外排出,完成排气行程,构成结构简易 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燃料的复合式旋转引擎。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中汽缸体底面凹设有数个呈幅射线状的沟槽, 且沟槽与两槽道的相对应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注孔,注孔与两槽道略外端内面 上所刻设的环槽呈相通状,冷却油液由注流孔注入后,借助汽缸体旋动而产 生的离心力使冷却油液在幅射线状的沟槽内流动,降低汽缸体旋动产生的热 量,且沟槽内流动的冷却油液也可经由注孔进入两槽道的环槽,润滑冷却活 塞,使活塞的往复运动更为顺畅。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中气座体底面适当位置向内剖设有一弧形槽 沟,延槽沟的中央位置向上贯穿开设一圆形孔而构成一排气槽孔,排气槽孔 与进气槽沟所具有的弧形槽沟呈交互对应且成一半圆形状,恰可对应于汽缸 体的两气孔所旋动的圆周,供进气、排气。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挚,其中调控板借助螺栓螺固在气座体中央的螺孔 位置,通过该螺栓的螺松而操控调控板的扇形板片左右旋动,带动隔板在进 气槽沟内部移动,改变隔板区隔的两个容室的大小空间,以调整控制由两个 容室充注入槽道内部的两种不同燃料油气的进气比率。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中调控扳的扇形板片分别设有两个圆孔,两 个圆孔外端分别向外接设一组供油系统,两组供油系统具有的燃料油分别为 汽油和食用油(即沙拉油)。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中轨道座底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开设有一注 流孔及排放孔,排放孔外端延伸接设有一导流管,导流管另端与一散热器组 合连接,供排放孔排出的油液进入散热器散热冷却,经冷却后的油液从散热 器的导出管排出,并经一止逆分接头连接后,再通过一导管连接于注流孔外 端,使油液可以再进入轨道座内部使用,供排放孔排出的油液经散热器的散 热后再回收导入注流孔使用。
前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中轨道座上方圆周壁面适当位置的抽吸孔外 端通过一管路与一油气分离器接设,且油气分离器上分别接设一抽油泵及抽 气泵,由此,该散流到整个轨道座及汽缸体上的残余油液和油气会被抽吸导 出而进入油气分离器,抽油泵外端的导出管另端连接至一储油槽,抽油泵从 油气分离器抽取出油液,并经导出管导流入储油槽,再由储油槽向外接设的 排管排出,排管另端又与止逆分接头另端相接,故从储油槽经排管导流进入 止逆分接头的油液,即经由止逆分接头接至注流孔外端的导管导回流入轨道 座,构成再次回收进行冷却使用的整体回路。
本发明复合式旋转引挚的有益效果是,其由缸座体、汽缸体、活塞、进排气调控组、座盖及顶盖组成;缸座体内部凹设有椭圆状的轨道座,中央贯 设一孔供汽缸体杆轴穿置,底面向下贯穿注流孔及排放孔,轨道座上方向外 贯穿抽吸孔;汽缸体轴心环周设有两个相互平行对应的圆形槽道,两槽道内 端顶面向上贯穿气孔,两气孔随汽缸体旋动而分别与进排气调控组的点火孔 道、进气沟槽及排气槽孔对应相通;活塞内端环面设有数条气密条,外端面 横向剖设凹槽,凹槽内部固设横向转轮;进排气调控组由平面轴承座、气座 体、调控板及气密套筒组成,平面轴承座套置在汽缸体圆形凸块外环面,隔 阻汽缸体旋动,气座体套设在平面轴承座上,其设有点火孔道、弧形进气槽 沟及排气槽孔,顶中央具有螺孔可通过螺栓螺锁固定调控板上,调控板具有扇形板片,供进气槽沟的顶部完全对应盖封,扇形板片上分别设有两个圆孔及一隔板,隔板垂直对应致密插置入进气槽沟内部,使之分隔成两个容室; 座盖盖设在缸座体上方,使汽缸体可以盖合密封,其中央具有圆形孔,令气 密套筒容置于内,供顶盖组合固定;顶盖可螺锁固设在座盖圆形孔上;由此, 汽缸体可在缸座体的椭圆形轨道座内作轴心定点旋转,两槽道内部设置的活塞可借助其横向转轮在椭圆形轨道座的圆周壁面上平稳旋动,当汽缸体带动 活塞旋动,使气孔被带动旋至进气槽沟下方位置时,气孔可先与一容室及其上方的一圆孔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容室及其上方的一圆孔对应相通,此时两圆孔外端各自接设的供油系统即可先后经过两容室而充注在同一槽道内,使槽道内面充满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以完成两种不同燃料油混合油气的进气行程,进而利用槽道进行混合油气的燃烧爆发,使其产生的爆发 能将活塞往外推动,活塞可将所受爆发能转换成旋转能,进而带动汽缸体旋动,完成引擎整体运转行程;其主要是利用进排气调控组的隔板使进气槽沟 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且两个容室相互间的大小可随隔板移动而改变,供调 整控制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经两个容室充注入槽道内部的进气比率,使槽 道可以进行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的燃烧爆发,令其产生的爆发能量促使活 塞往外推动,活塞将所受到的爆发能量转换成旋转动能进而带动汽缸体旋 动,完成进气、压縮、动力及排气等引擎运转行程,具有结构简单且效率高 的优点。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汽缸体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进气槽沟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排气槽孔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组合运转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6-6面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组合运转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8-8面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使用四个槽沟、活塞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增长缸座体轨道座以增延动力行程而获得较佳旋动力实施例图。
图ll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l缸座体、ll轨道座、12孔、13注流孔、14排放孔、 15抽吸孔、2汽缸体、21杆轴、22槽道、22'槽道、23气孔、23'气孔、24 圆凸块、25固定孔、26沟槽、27注孔、28环槽、3、活塞、3'活塞、31气 密条、32凹槽、33横向转轮、33'横向转轮、34导滑槽、4进排气调控组、 41平面轴承座、42气座体、421点火孔道、422进气槽沟、422A容室、422B 容室、423排气槽孔、43调控板、431圆孔、432圆孔、433隔板、44气密套 筒、5座盖、51圆形孔、6顶盖、61中空圆座、611凸环边、7螺栓、8螺栓、 9螺栓、Al导流管、A2导出管、A3止逆分接头、A4导管、A5导出管、A6 排管、B散热器、C油气分离器、D抽油泵、E抽气泵、F储油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阅图l、图2、图3、图4所示,本发明主要是由一缸座体l、汽缸体2、 活塞3、进排气调控组4、座盖5及一顶盖6等构件所组成;其中,
缸座体1内部凹设有一椭圆状的轨道座11,轨道座11中央位置贯穿设有 一孔12,可供汽缸体2的杆轴21穿辯组合,使汽缸体2可以组设在缸座体1 内部的轨道座11上,轨道座11底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开设有注流孔13及排 放孔14,又,轨道座11略上方圆形壁面适当位置向外贯穿设有一抽吸孔15, 注流孔13、排放孔14及抽吸孔15可使缸座体1内部形成真空状态,并供油 液进入轨道座11进行冷却汽缸体2与活塞3,最后再导出并予以回收再利用;
汽缸体2略呈圆状,其底部向下延伸设有一杆轴21可穿置在轨道座11的 孔12,且在汽缸体2的轴心环周适当位置向外开设有两相互平行对应的圆形 槽道22,该两相对应的槽道22内部均可供一活塞3容置,两槽道22的内端 顶面向上各贯穿开设有一气孔23,两气孔23穿经汽缸体2顶中央的圆凸块 24,两气孔23可随着汽缸体2的旋动而分别与进排气调控组4的点火孔道 421、进气沟槽422及排气槽孔423呈对应相通状;又,两槽道22近外端顶 面向上各贯穿开设有一固定孔25可供螺栓7向下穿螺并锁入活塞3外端顶面 的导滑槽34内;再,汽缸体2的底面凹设有数个呈幅射线状的沟槽26(如图 所示),而沟槽26与两槽道22的相对应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注孔27,且注孔27 与两槽道22略外端的内面上所刻设的环槽28呈相通状,当冷却油液由注流 孔13注入后,可通过汽缸体2旋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冷却油液在幅射线状的 沟槽26内流动,以降低汽缸体2旋动产生的热量,且在沟槽26内流动的冷却油液亦可经由注孔27进入两槽道22的环槽28,以润滑冷却活塞3,使活塞3的往复运动更为顺畅,最后冷却油液可由排放孔14排出并再回收使用;
活塞3呈圆筒状,其内端环面设具有数条气密条31,这些气密条31的设置可使活塞3容置在槽道22内保持气密,活塞3外端面横向剖设有一凹槽32, 且凹槽32内部固定设置有一横向转轮33;再,活塞3外端凹槽32顶面上开设有一适当深度的导滑槽34,导滑槽34与两槽道22的固定孔25相对应, 可通过螺栓7由固定孔25向下穿螺锁入活塞3外端顶面的导滑槽34内,使 活塞3在槽道22内部进行的往复移位运动可以保持直线状,以确保活塞3外端的横向转轮33平稳旋动;
进排气调控组4是由一平面轴承座41、气座体42、调控板43及一气密套筒44组成,平面轴承座41具有许多轴珠且呈环圆状,可套置入汽缸体2圆凸块24的环边面以供隔阻汽缸体2的旋动,使气座体42不会随汽缸体2的旋动而转动,气座体42可套合组装在平面轴承座41上,其顶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设有一点火孔道421,点火孔谭421外端可供向外接设一点火系统(由于点火系统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点火孔道421可与汽缸体2 的两气孔23呈对应相通状,亦即跟随汽缸体2旋动的两气孔23可旋动到气座体42的点火孔道421下方呈对应相通状,供外接的点火系统点火动作;又, 在气座体42顶面适当位置由上而下直接贯穿剖设有一弧形的进气槽沟422(如图3所示),且又在气座体42底面适当位置向内剖设有另一弧形槽沟,并延 该槽沟的中央位置再向上贯穿开设一圆形孔而构成一排气槽孔423(如图4所 示),然而,进气槽沟422与排气槽孔423所具有的弧形槽沟呈交互对应且恰成一半圆形状,该半圆形状恰好对应于汽缸体2的两气孔23所旋动的圆周, 因此当汽缸体2旋动时,两气孔23可被旋动带到进气槽沟422与排气槽孔423 下方并呈对应相通,进而带动进气、排气;另,气座体42顶中央位置具有 一螺孔,可借助一螺栓8将调控板43螺固上,调控板43具有一扇形板片, 该板片上设有两个圆孔431、 432,两圆孔431、 432间的底部延伸凸设有一 隔板433,隔板433恰与进气槽沟422呈垂直对应致密插置,使进气槽沟422 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422A及422B,调控板43所具有的扇形板片恰可将进 气槽沟422的顶部完全对应盖封,两圆孔431和432与两容室422A和422B 呈对应相通状,两圆孔431和432外端可分别向外接设一组供油系统,且两 组供油系统所具有的燃料油并不相同(由于该供油系统也属于现有技术,故,
不再赘述);再,若欲调整两种不同燃料油的混合进气比率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仅需将锁固调控板43的螺栓8螺松,并操控调控板43的扇形板片左右旋动, 即可带动隔板433在进气槽沟422内部移动,进而可以改变其所区隔的两个 容室422A和422B的大小空间,达到调整控制两种不同燃料油的进气比率; 还有,气密套筒44是设置在汽缸体2的圆凸块24环边且呈圆筒状,可将平 面轴承座41及气座体42完全容置在内,以增加平面轴承座41及气座体42 与汽缸体2两气孔23的气密性,达到进气、排气确实的效果;
座盖5呈一板状,可通过螺栓9组合盖设在缸座体1上方,并使汽缸体2 可以密盖封设,其中央具有一圆形孔51,可令气密套筒44容置在内,以供 顶盖6组合固定;
顶盖6略呈一环圆帽状,其下方的圆边上具有数个螺孔位,可借助螺栓9 螺合固定在座盖5的圆形孔51上,圆边内侧向上延伸凸设有一中空圆座61, 圆座61的内圆直径较小于进排气调控组4的气密套筒44,故,圆座61的凸 环边611恰可将气座体42及气密套筒44的顶面予以压抵固定。
当本发明的缸座体1、汽缸体2、活塞3、进排气调控组4、座盖5及一 顶盖6等主要构件完成整体组合,并将现有的两组供油系统与一点火系统分 别接设在调控板43的两圆孔431和432外端及气座体42的点火孔道421后, 即可将穿过缸座体1孔位12的杆轴21接设一现有的传动元件,以带动汽缸 体2在轨道座11内旋动,且汽缸体2顶面圆凸块24的两气孔23和23,亦 会随汽缸体2旋动,汽缸体2的两相对应槽道22和22,内的活塞3和3'亦 会随之转动,且活塞3和3'可借助其横向转轮33和33'在椭圆形轨道座ll 的圆周壁面上旋动。
参阅图5、图6所示,当本发明活S 3、 3'分别位于轨道座11纵向上、 下极位时,槽道22和22,内的活塞3和3,均呈向外伸移顶掣状,槽道22 和22'内面则会形成一容室空间,且槽道22和22'上的气孔23和23,可 分别对应于进气槽沟422与排气槽孔423下方,即气孔23可位于进气槽沟422 下方,而气孔23,则位于排气槽孔423下方,由于进气槽沟422受到隔板433 的分隔而构成两个容室422A、 422B,容室422A因隔板433的阻隔无法与气 孔23相通,故,此时气孔23仅能与进气槽沟422的容室422B及其上方的 圆孔432呈相通状态;再,由于排气槽孔423所具有的弧形槽沟是由底面向 内剖设后再在中央位置向上贯穿设有一圆形孔而构成,故,气孔23'此时可
与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呈相通状态;当汽缸体2继续以顺时针方向旋动时, 活塞3和3'会因椭圆形轨道座11的圆周距离逐渐縮短而逐渐往槽道22和22' 内面的容室空间内縮移动,此时,槽道22上的气孔23会逐渐脱离其所对应 相通的容室422B,呈阻断封闭状态,亦即气孔23无法再与容室422B及其 上方的圆孔432呈相通状,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此时则充满着两组供油系 统从调控板43两圆孔431和432外端经进气槽沟422两个容室422A和422B 所导入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因此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所充注的 混合油气会逐渐受到活塞3内縮移动而产生压挤状态,此时即是所谓的压縮 行程;同时,另一槽道22'的气孔23'会因位移而逐渐进入排气槽孔423 下方,使得气孔23与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渐呈相通状态,由于槽道22' 内面的容室空间此时充满着许多燃烧爆发后产生的废气,因此活塞3'在槽 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作内縮移动时,充满在槽道22'内面容室空间的废 气则会受到活塞3'的压挤而由气孔23'经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向外排出, 此时即为所谓的排气行程。
参阅图7、图8所示,由图7所示可见,当汽缸体2带动活塞3和3'旋 转到轨道座ll的横向左、右极位时,活塞3和3'均会受到椭圆形轨道座ll 圆周壁面挡掣影响,完全内縮移动进入槽道22和22'内部,此时,活塞3 己从轨道座11的纵向下极位旋转到横向右极位,且该气孔23在此旋动期间 是呈封闭状态,因此活塞3可确实将充满在槽道22内部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 合油气完全进行压縮(即压縮行程),当活塞3继续旋动时,槽道22上的气孔 23即会与气座体42的点火孔道421呈对应相通状态,而点火孔道421外端 所接设的点火系统即会动作点火,促便槽道22内部经过压縮的混合油气产 生燃烧,进而产生一爆发能量,该爆发能量即可推动活塞3'向外移动,也 即,当活塞3依随汽缸体2的定点轴心旋动经过轨道座11横向右极位约15 度角时,在槽道22内部产生燃烧的爆发能量g卩'可足以推动活塞3向外移动, 活塞3可将来自后方的爆发能量转换成一旋转动能而直接带动汽缸体2旋 动,此时即为所谓的动力行程;又,同时另一槽道22'的气孔23'从轨道 座11的纵向上极位旋动到横向左极位时,由于气孔23'在此旋动期间均位 于排气槽孔423下方,且与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保持相通状态,因此充满 在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的废气可接受活塞3'的压挤而从气孔23'经排 气槽孔423的圆形孔向外完全排出,此时即为所谓的排气行程;再,当槽道
22'及活塞3'从轨道座11的横向左极位继续随汽缸体2旋动下去时,槽道 22'上的气孔23'即会从原先对应的排气槽孔423下方逐渐移位进入到进气 槽沟422下方,由于进气槽沟422内部是由隔板433分隔成两个容室422A 和422B,故,当气孔23,旋至进气槽沟422下方位置时,会先与容室422A 及其上方的圆孔431呈对应相通状态,此时槽道22'内部会产生部分真空, 且圆孔431外端接设有一组供油系统,因此该组供油系统即可将其混合油气 经圆孔431与容室422A和422B以及气孔23,导入槽道22,内部,达到槽 道22'内部先行充注一种燃料的混合油气,当槽道22'继续旋动,而使气 孔23'从对应相通的容室422A脱离而移位到旁侧的另一容室422B时,气 孔23'可受隔板433的阻隔而不再与容室422A对应相通,而与另一容室422B 及其上方圆孔431呈对应相通状态,换言之,即气孔23,先与容室422A对 应相通后并呈阻断封闭,然后再与另一容室422B呈对应相通,这样可使槽 道22'内部先经容室422A充注一种燃料混合油气后,再由另一容室422B 及其上方圆孔432外端所接设的另一组供油系统充注入另一种燃料混合油 气,使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可分别经两容室422A和422B充注在同一槽道 22'内部,直到活塞3'旋动移至轨道座11的纵向下极位,且气孔23逐渐 脱离其所对应相通的容室422B并呈阻断封闭状态,此时即为所谓进气行程, 由此,待活塞3'继续旋动移位,即可再进入压縮行程、动力行程及排气行 程,进而完成本发明的运转。
参阅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时,也可在汽缸体2内部适当位置设置具有四 个两两相互对应的槽道22和22,及洁塞3和3,,借助槽道22和22,及活 塞3和3'数量增加的设置,可增强引擎动力,然而引擎本身的运转行程及 动作原理并未改变,故,本发明的实施确实可依照所需要的引擎动力大小, 而取决使用槽道22及活塞3的数量,且槽道22及活塞3使用数量可配合缸 座体1及汽缸体2的体积大小而设置为二个、三个、四个、六个或八个不等。
参阅图IO所示,本发明实施时,亦可将缸座体1轨道座11的椭圆形圆距 i以增长设计,即将轨道座11的动力行程距离增长,通过这种结构设计, 可使活塞3增延带动汽缸体2旋动的时间,进而增进旋动汽缸体2的动力, 以获得较佳的旋动力量。
本发明的进气行程是,活塞3从轨道座11的横向左极位旋动至纵向下极 位,由于此时槽道22内部会产生部分真空,且进气槽沟422内部设置的隔板
433可供将其分隔成两个容室422A和'422B,当气孔23旋至进气槽沟422下 方位置时,可先与容室422A及其上方的圆孔431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 容室422B及其上方圆孔432呈对应相通,使两圆孔431和432外端分别接 设的供油系统可以分别经两容室422A和422B充注于槽道22内部;压縮行 程是,活塞3从轨道座11的纵向下极位旋动至横向右极位,此时槽道22上 的气孔23会逐渐脱离其所对应相通的容室422B并呈阻断封闭状态,槽道22 内面的容室空间则充满从两圆孔431和432外端经两容室422A和422B所导 注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且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会逐渐受到活塞3 内縮移动而产生压挤状态,以供压縮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动力行程是, 活塞3从轨道座11的横向右极位旋动至纵向上极位,此时槽道22上的气孔 23恰可与气座体42的点火孔道421呈对应相通状态,点火孔道421外端所 接设的点火系统即可将槽道22内部经过压缩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予 以点火燃烧,其燃烧爆发产生的爆发能量可使活塞3往外推动,进而带动汽 缸体2旋动;排气行程是,活塞3从轨道座11的纵向上极位旋动至横向左极 位,此时槽道22的气孔23会因位移而逐渐进入排气槽孔423下方,并使气 孔23与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渐呈相通状态,由于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间 此时充满许多燃烧爆发后产生的废气,因此当活塞3在槽道22内面的容室空 间进行内縮移动时,该充满在槽道22内面容室空间的废气会受到活塞3的压 挤,而从气孔23经排气槽孔423的圆形孔向外排出。
由上述说明,本发明缸座体1可确实供汽缸体2容置在内,汽缸体2的杆 轴21可凸置在缸座体1下方,以便接设一现有传动元件,进而带动汽缸体2 在轨道座11内作轴心定点旋转,此时设置在汽缸体2的两相对应槽道22内 的活塞3也可通过其横向转轮33在椭圆形轨道座11的圆周壁面上平稳旋动, 借助隔板433的设置,使进气槽沟422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422A、 422B, 且该两个容室422A和422B相互间的大小可随着隔板433的移动而改变,达 到调整控制两容室422A和422B充注入槽道22内部两种不同燃料油气进气 比率的功效,再利用槽道22进行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的燃烧爆发,使其 产生的爆发能量促使活塞3往外推动,令活塞3将所受到的爆发能量转换成 旋转动能,进而带动汽缸体2旋动,以完成进气、压縮、动力及排气等引擎 运转行程,由此可获得构造简单且具有高效率引擎动力的复合式旋转引挚。 本发明可利用两组供油系统供槽道22内部同时充注两种不同燃料油的
混合油气,供点火系统点火燃烧,该两种不同燃料油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是采 用汽油及食用油(即沙拉油),即本发明是以汽油及食用油(即沙拉油)作为燃料 油作为实施例,由于食用油的燃点较高不易瞬间点燃,且其比重较汽油为重,
因此本发明在设计上,特别设置一调控板43,借助调控板43底部凸设的隔 扳433对应致密插置入进气槽沟422内部,使进气槽沟422内部可被分隔成 两个容室422A和422B,且两个容室422A和422B上方的扇形板片设有两圆 孔431和432而与其分别对应,两圆孔431和432外端分别与食用油(即沙拉 油)供油系统及汽油供油系统接设,即圆孔431与容室422A是与食用油(即沙 拉油)供油系统接设相通,圆孔432与容室422B则与汽油供油系统接设相通, 故,当气孔23旋至进气槽沟422下方位置,可先与容室422A及其上方的圆 孔431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容室422B及其上方圆孔432对应相通;又,
本发明为考虑引擎输出动力及食用油(即沙拉油)与汽油的进气比率,故将调 控板43的隔板433设置成可在进气槽沟422内部左右移动的形式,以改变两 个容室422A和422B的空间大小,进而控制进气比率,本发明实施例是将容 室422A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的较容室422B为小,即专供食用油(即沙拉油)供 油系统充注的容室422A空间较小,而提供汽油供油系充注的容室422B空间 则较大,本发明实施例中,两容室422A和422B的空间大小所产生的进气比 率分别为30%及70%,即本发明的汽油进气率为70%,而食用油(即沙拉油) 的进气率则为30%;使用时,由于气孔23是先与容室422A及其上方的圆孔 431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容室422B对应相通,故,食用油(即沙拉油)燃料 混合油气可先行充注入槽道22内部后,汽油燃料混合油气再随后充注入槽 道22内部,这样,该点火系统可使汽油燃料混合油气燃烧爆发,令槽道22 内部温度瞬间提高并随即带动食用油(即沙拉油)燃料混合油气燃烧爆发,故, 可利用汽油先行燃烧使温度提高后随即带动食用油(即沙拉油)燃烧,以弥补 食用油(即沙拉油)燃料混合油气的高燃点缺陷;又,由于食用油(即沙拉油)燃 料混合油气燃烧爆发的时间较长,故可借以补偿汽油进气率不足的缺点,因 此本发明的汽油与食用油(即沙拉油)两种不同燃料混合油气在实施使用上确 实可相互补偿运用,以达到减少汽油使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另,参阅图ll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其轨道座ll底面适当位置 向下贯穿开放设有注流孔13及排放孔14,当冷却油液从注流孔13进入轨道 座11后,可通过汽缸体2旋动产生的离心力使冷却油液在幅射线状的沟槽26
内流动,供降低汽缸体2旋动产生的热量;在沟槽26内流动的冷却油液亦可 经由注孔27进入两槽道22的环槽28,以润滑冷却活塞3;最后,该冷却油 液可由排放孔14排出,本发明实施例是在排放孔14外端延接有一导流管Al, 导流管Al另端与一散热器B组合连接,供排放孔14排出的油液进入散热器 B散热冷却,散热器B上设有一导出管A2,导出管A2可导排经散热器B散 热冷却后的油液,且导出管A2上又接设有一止逆分接头A3,止逆分接头A3 可通过一导管A4组接在注流孔13外端,供散热器B导出的冷却油液可以回 收进入轨道座11内部再行冷却;又,由于汽缸体2旋动产生的离心力极大, 该冷却油液除了能在幅射线状的沟槽26内流动以外,更可因离心力的作用 而散流到整个轨道座11及汽缸体2上,因此欲通过排放孔14排出所有油液, 显然有不足之处,故,本发明特在轨道座11略上方圆周壁面适当位置向外 贯穿设有一抽吸孔15,且在抽吸孔15外端通过一管路连接一油气分离器C, 油气分离器C上分别接设有一抽油泵D及抽气泵E,当抽油泵D及抽气泵E 动作抽吸时,该散流到整个轨道座11及汽缸体2上的残余油液与油气会被抽 吸导出进入油气分离器C,油气分离器C即可将残余油液及油气予以分离, 油气部分可经抽气泵E向外导出,油液则会被抽油泵D抽吸,当抽油泵D及 抽气泵E在动作抽吸时,槽道22内部设置的活塞3亦会受到影响而向外移 出,故,抽油泵D与抽气泵E不仅可^f共抽吸残余油液及油气,更可使活塞3 在未进行任何作动前,令其前端的横向转轮33靠抵在轨道座11圆周壁面上, 以利旋动,抽油泵D外端的导出管A5另端是接至储油槽F,使抽油泵D从 油气分离器C所抽取的油液可经导出管A5而进入储油槽F内部,储油槽F 又向外接设一排管A6,排管A6另端则连接组设在止逆分接头A3另端,因 此储油槽F内部储存的油液可经排管A6导流至止逆分接头A3,且该油液进 入止逆分接头A3后即可被导管A4导流;因导管A4是连接至注流孔13的 外端,故,该油液可随同由散热器B导出的冷却油液通过导管A4的导流而 一并进入轨道座11进行行冷却,进而完成一冷却油液回收再利用的整体回 路,故本发明确实可以利用注流孔13、排放孔14、抽吸孔15、注孔27及幅 射线状沟槽26的设置,并借助散热器B、油气分离器C、抽油泵D、抽气泵 E、储油槽F及止逆分接头A3的设置,完成一冷却油液回收再利用的整体回 路,且冷却油液可使轨道座11、汽缸体2与活塞3确实达到冷却效果,使引 擎运转旋动更加平稳顺畅。
综上所述,本发明确实可供产业利用,且其实际应用效果确实有效,具 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f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 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由缸座体、汽缸体,活塞、进排气调控组、座盖及顶盖构成;其中缸座体内部凹设有一椭圆状轨道座,轨道座中央贯穿设有一孔而供汽缸体的杆轴穿组设置,且其底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开设有一注流孔及排放孔,轨道座略上方圆周壁面适当位置向外贯穿设有一抽吸孔;汽缸体略呈圆状,其杆轴穿置在轨道座的孔,汽缸体轴心环周适当位置向外开设有两相互平行对应的圆形槽道,且两个槽道的内端顶面向上各贯穿开设有一气孔,两气孔随着汽缸体的旋动而分别与进排气调控组的点火孔道、进气沟槽及排气槽孔呈对应相通状,两个槽道近外端顶面向上分别贯穿开设有一固定孔而供螺栓向下穿过并螺锁入活塞外端顶面的导滑槽内;活塞呈圆筒状,其内端环面设有数条气密条,外端面横向剖设有一凹槽,凹槽内部固定设置有一横向转轮,且其外端凹槽的顶面上开设有一导滑槽;进排气调控组是由一平面轴承座、气座体、调控板及气密套筒组成,平面轴承座供套置在汽缸体的圆形凸块外环面而隔阻汽缸体旋动;气座体套合组装在平面轴承座上,其顶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设有一点火孔道,气座体顶面适当位置贯穿剖设有一弧形进气槽沟,气座体底面适当位置向内剖设有一排气槽孔,气座体顶中央位置设有一螺孔而借助一螺栓螺锁固定调控板;调控板具有一扇形板片,供进气槽沟的顶部完全对应盖封,扇形板片上分别设有两个圆孔,两个圆孔间的底部延伸凸设有一隔板,隔板恰可垂直对应致密插置入进气槽沟内部,使进气槽沟内部分隔成两个容室;气密套筒设置在汽缸体的圆凸块环边,使平面轴承座及气座体完全容置于内而增加气密性;座盖呈一板状,借助螺栓组合盖设在缸座体上方,使汽缸体盖合密封,其中央具有一圆形孔,令气密套筒容置于内,供顶盖组合固定;顶盖略呈一环圆帽状,其下方的圆边上具有数个螺孔位,借助螺栓螺锁固定在座盖的圆形孔上,圆边内侧向上延伸凸设有一个中空圆座,圆座的凸环边恰可将气座体及气密套筒的顶面压抵固定;通过上述元件组合,汽缸体设置在缸座体的椭圆形轨道座内作轴心定点旋转,汽缸体上两气孔也随之旋动,汽缸体的两槽道内部设置的活塞借助其横向转轮在椭圆形轨道座的圆周壁面上平稳旋动,当汽缸体带动活塞从轨道座的横向左极位旋动至纵向下极位时,气孔也被带动旋至进气槽沟下方位置,气孔先与一容室及其上方的一圆孔呈对应相通后,再与另一容室及其上方的一圆孔对应相通,两个圆孔外端各自接设的供油系统即可分别经过两容室而充注在同一槽道内,使槽道内面充满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完成进气行程;活塞再从轨道座的纵向下极位旋动至横向右极位时,槽道上的气孔会逐渐脱离其所对应相通的容室并呈阻断封闭状态,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充满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会逐渐受到活塞内缩移动而产生压挤状态,进而压缩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以进行压缩行程;又,活塞从轨道座的横向右极位旋动至纵向上极位时,槽道上的气孔恰可与气座体的点火孔道呈对应相通状态,点火孔道外端接设的点火系统即可将槽道内部经过压缩的两种不同燃料的混合油气予以点火燃烧,其燃烧爆发产生的爆发能量可促使活塞往外推动,进而带动汽缸体旋动,完成动力行程;再,活塞从轨道座的纵向上极位旋动至横向左极位时,由于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此时充满许多燃烧爆发后产生的废气,此时槽道的气孔会因位移而逐渐进入排气槽孔下方,并使气孔与排气槽孔的圆形孔渐呈相通状态,活塞在槽道内面的容室空间作内缩移动时,充满在槽道内面容室空间的废气会受到活塞的压挤,而从气孔经排气槽孔的圆形孔向外排出,完成排气行程,构成结构简易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燃料的复合式旋转引擎。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所述汽缸体底 面凹设有数个呈幅射线状的沟槽,且沟槽与两槽道的相对应适当位置开设有一注孔,注孔与两槽道略外端内面上所刻设的环槽呈相通状,冷却油液由注 流孔注入后,借助汽缸体旋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使冷却油液在幅射线状的沟槽 内流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座体底 面适当位置向内剖设有一弧形槽沟,延槽沟的中央位置向上贯穿开设一圆形孔而构成一排气槽孔,排气槽孔与进气槽沟所具有的弧形槽沟呈交互对应且成一半圆形状,恰可对应于汽缸体的两气孔所旋动的圆周,供进气、排气。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挚,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板借 助螺栓螺固在气座体中央的螺孔位置,通过该螺栓的螺松而操控调控板的扇形板片左右旋动,带动隔板在进气槽沟内部移动,改变隔板区隔的两个容室的大小空间,以调整控制由两个容室充注入槽道内部的两种不同燃料油气的进气比率。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扳的扇形板片分别设有两个圆孔,两个圆孔外端分别向外接设一组供油系统,两 组供油系统具有的燃料油分别为汽油和A用油。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座底 面适当位置向下贯穿开设有一注流孔及排放孔,排放孔外端延伸接设有一导流管,导流管另端与一散热器组合连接,供排放孔排出的油液进入散热器散热冷却,经冷却后的油液从散热器的导出管排出,并经一止逆分接头连接后, 再通过一导管连接于注流孔外端,使油液可以再进入轨道座内部使用,供排放孔排出的油液经散热器的散热后再回收导入注流孔。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旋转引擎,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座上方圆周壁面适当位置的抽吸孔外端通过一管路与一油气分离器接设,且油气分离器上分别接设一抽油泵及抽气泵,由此,该散流到整个轨道座及汽缸体上的残余油液和油气会被抽吸导出而进入油气分离器,抽油泵外端的导出管另端连接至一储油槽,抽油泵从油气分离器抽取出油液,并经导出管导流入储油槽,再由储油槽向外接设的排管排出,排管另端又与止逆分接头另端相接,故从储油槽经排管导流进入止逆分接头的油液,即经由止逆分接头接至注流孔外端的导管导回流入轨道座,构成再次回收进行冷却的整体回路。
全文摘要
复合式旋转引擎,缸座体内设轨道座,中央设汽缸体杆轴穿置的孔,底面设注流孔及排放孔,轨道座设抽吸孔;汽缸体设槽道,槽道设气孔,气孔与进排气调控组点火孔道、进气沟槽及排气槽孔相通;活塞设气密条、横向转轮;进排气调控组的轴承座套置在汽缸体,隔板垂直插置入进气槽沟内部,使之分隔成两容室;座盖盖设在缸座体上方,顶盖螺固在座盖上;汽缸体带动活塞旋动,气孔旋至进气槽沟下方时,气孔分别与容室及其上方圆孔相通,两圆孔各自接设的供油系统先后经两容室而充注在同一槽道内,利用槽道进行混合油气的燃烧爆发,产生的爆发能将活塞往外推动,活塞将爆发能转换成旋转能,带动汽缸体旋动,完成引擎整体运转,结构简易,可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燃料。
文档编号F02B57/00GK101173630SQ200610016500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3日
发明者余自伟 申请人:余自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