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93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途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线结构,其从发动机的操作面板布线到电气元件,该电气元件 包括发电机、起动器、总开关等等。
背景技术
多用途发动机中的这种类型的布线结构已经在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 No. 2002-276514中提出。将根据图13描述该布线结构。在图13所示的布线结构310中,在发动机311的侧面布置起动器312、整流器313、 磁性开关314、起动开关315和其它电气元件。这些电气元件由电线316相互连接。然而,在布线结构310中,布置的电线316没有固定在发动机311的侧面,并且电 线经受着由发动机311运转引起的振动。例如,当此布线结构310中的磁性开关314从发动机311的侧面移开时,电线316 仍然连接在发动机311上,就难以实施电气元件的维护。因此需要一种多用途发动机,其能消除电线的振动效应,并且具有一种易于电气 元件维护的布线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主体;由发动机的驱动 力操作的发电机;辅助元件,其包括燃料箱、空气滤清器、消声器以及布置在发动机主体上 的其它元件;电气元件,其包括起动器、总开关等等;以及多根电线,用于使发电机和电气 元件相互连接;其中,多根电线中的每一根都连接在位于发动机主体侧面且位于发动机主 体与辅助元件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的接线盒内部。因为电线在本发明的发动机中的接线盒内部相互连接,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就能 集中在接线盒内。因此,电气元件更易于维护,并且能更快速地进行检修。优选地,接线盒设置的位置邻近其上安装有总开关的操作面板。因此,能够在确认 总开关和其它操作构件的功能的同时检查电线的状态。这就提高了维护过程中的便利性。优选地,接线盒设有用于保持多根电线的保持器。因此很容易地避免了电线的振 动。这使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更牢固。本发明的多用途发动机还设有与发动机主体的输出轴同轴布置的冷却风扇和设 置到发动机主体上用于罩住冷却风扇的风扇罩,其中,风扇罩与接线盒一体形成。由此,能 够更便宜地制造多用途发动机的布线结构。


参照附图,下面仅仅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其 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发动机的正视图2是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的后视图;图4是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的发电机周围区域的侧剖视图;图5是图1的放大视图;图6是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的风扇罩的正视图;图7A是俯视图,仅示出第一连接端子;图7B是第一连接端子的俯视图,所处状态为将电线包围在其中;图8A是俯视图,仅示出第二连接端子;图8B是第二连接端子的视图,所处状态为将电线包围在其中;图9A是盖板的正视图;图9B是盖板的俯视图;图10是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的控制框图;图IlA是描述盖板连接在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中的状态的示意图;图IlB是描述盖板从图1所示多用途发动机中移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2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多用途发动机的控制框图;以及图13是描述传统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至3所示的多用途发动机10包括发动机主体27和由操作发动机主体27的 附件组成的辅助元件。辅助元件主要包括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35、用于蒸发燃 料(汽油)并且向燃烧室29供给燃料的化油器36、用于储存燃料的燃料箱37、用于降低由 排气引起的排气噪声的消声器40、用于起动发动机主体27的反冲起动器39、用于检测油位 的油位检测装置(油报警器)50、用于罩住执行点火的点火单元204(参照图10)的火花塞 罩60以及其它元件。图中所示的发动机主体27是顶置凸轮轴(OHC)式风冷发动机,其中 气缸倾斜。发动机主体27具有用于储存油(润滑油)12的曲轴箱13、可旋转地与曲轴箱13 平行安装的曲轴14、与曲轴箱13成一个角度一体形成的单缸体15、可滑动地安装在气缸体 15的气缸16上的活塞17、用于连接活塞17与曲轴14的连杆18、安装在气缸体15的开口 部19上的气缸盖21、设置到气缸盖21的进气口 22上的进气阀24以及设置到气缸盖21的 排气口 23上的排气阀25。壳体28包括曲轴箱13、气缸体15和气缸盖21。燃烧室29包括气缸体15和气缸
"^n 21。曲轴14的一端具有动力输出单元31。该动力输出单元31被称作动力输出器 (PTO)。气缸盖21设有阀动作室32以通过曲轴14的旋转来驱动进气阀24和排气阀25。图中的附图标记33代表油位计。在消声器罩41上安装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管 45。如图2所示,从供油孔42供给油。排气管道43的一端从气缸盖21伸出。消声器 40安装在排气管道43的另一端。反冲起动器39具有起动钮(把手)44。
4
如图3和4所示,发电机46和冷却风扇47安装在曲轴14的动力输出器31 (参照 图1)的相对侧上。反冲起动器39被反冲起动器罩49盖住。连接导管(进气管道)38连 接到空气滤清器35。发电机46包括起动器71和转子72,起动器71在曲轴14的另一端所在侧安装到 气缸体15上,转子72围绕起动器71安装到曲轴14上并且具有用于检测发电机46的转数 的脉冲线圈(旋转检测传感器)77。与曲轴(输出轴)14同轴布置的冷却风扇47安装在转子72的外部,并且由设置 在气缸体15上的风扇罩48罩住。反冲起动器39起动发动机主体27。该起动器包括支撑在气缸体15侧面上的反冲 起动器罩49、可旋转地安装到该反冲起动器罩49上的带轮74、用于将带轮74恢复到初始 状态的且位于带轮74和反冲起动器罩49之间的回位弹簧(图中未示出)、用于在带轮74 的旋转期间啮合罩帽73的插销75、缠绕在带轮74上的绳索76以及安装在该绳索76的远 端上的起动钮44(参照图3)。罩帽73安装在冷却风扇47的外部。下面将参照图5至12描述本发明的多用途发动机10的布线结构110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燃料箱37、空气滤清器35、消声器40(图1)以及其它辅助元件位于 气缸体15的上方。布线到发电机46 (参照图4)或总开关101或其它电气元件上的电线束 103围绕气缸体15设置。操作面板51包括主面板52和盖板53。总开关101、调控器102和其它电气元件布置在由树脂制成的细长主面板52中。 主面板52位于反冲起动器罩49的上侧。由树脂制成的盖板53盖住电线束103。盖板53连接主面板52并且位于燃料箱 37与反冲起动器罩49之间。总开关101是用于接通发动机主体27的电气元件,并且具有用于接通发动机主体 27的开关钮54。调控器102是用于调整化油器36 (图2)的调速电动机203 (图10)特性 的电气元件。该调控器具有调整钮55。开关钮54和调整钮55—起构成操作构件。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风扇罩48安装到发动机主体27 (图1)上以盖住和保护冷却风 扇47 (图5)。如图6所示,风扇罩48包括用于将冷却风扇47(图5)与反冲起动器39(图5)隔 开的隔壁106、在隔壁106中形成的用于将热气经由冷却风扇47排向外部的开口 107、用于 容纳电线束103 (图5)并且设在隔壁106顶部上的接线盒104以及位于接线盒104旁边并 且围绕总开关101 (图5)与调控器102以及其它电气元件的壳体108。隔壁106设有用于将隔壁106固定到气缸体15(图5)上的紧固件111和用于固 定反冲起动器罩49(图5)的固定凸台112。接线盒104设有第一接线壳113和通过大致U形开口部115与第一接线壳113分 开的第二接线壳114。该盒形成用于电线的壳体。电线束103能够在接线盒104内部连接。 接线盒104可从盖板53 (图5)拆开。因为接线盒104与风扇罩48 —体形成,所以降低了结构的成本。如图7A所示,将第一接线壳113设计成能够围绕导线151、152、153、154、155和 156。第一接线壳113是允许这些导线151至156连接或断开的部件。第一导线151从化油器3 6(图2)的侧面伸出。第二导线152是第一导线151的分支。调控器侧导线154连接到第 二导线152。第三导线153从容纳在火花塞罩60 (图2)中的点火单元(点火线圈)204 (图 10)伸出。总开关侧导线155连在第三导线153上。继电器导线156转接(relay)到第一 导线151。第一至第三导线151至153、调控器侧导线154、总开关侧导线155和继电器导线 156构成电气布线。第一至第三导线151至153在其远端分别具有插头161至163。调控 器侧导线154在其远端具有插座164。总开关侧导线155在其远端具有插座165。继电器 导线156具有插座166。如图7B所示,第一接线壳113具有用于保持第一导线151的插头161 (图7A)的 第一保持器171、用于保持调控器侧导线154的插座164的调控器侧保持器174、用于保持 总开关侧导线155的插座165的总开关侧保持器175、允许继电器导线156插入穿过的孔 176、用于锁定盖板5 3(图5)的接合单元(接合片)177和177以及用于紧固盖板53的锁 定凸台178和178。如图8A所示,第一导线151在其另一端具有插头181。从插头181伸出独立的导 线182。第三导线153穿过开口部115和第二接线壳114。如图8B所示,第二接线壳114具有成形为L形截面并且支撑第三导线153的保持 器183和用于支撑第三导线153的I型保持器1 8 4。第二接线壳114具有朝开口部115开口的凹口 185,用于保持独立的导线182 (图 8A)。如图9A和9B所示,盖板53包括由第一接线壳113 (图6)盖住的第一盖单元191、 用于盖住开口部115(图8B)的开口盖单元193以及用于盖住第二接线壳114的第二盖单 元192,并且这些盖单元一体形成。第一盖单元191具有允许接合片177和177 (图7B)锁入的接合孔194和194以 及与其中一个锁定凸台178(图7B)相对应的锁定单元195。开口盖单元193具有与另一个 锁定凸台178相对应的锁定单元196。如图9B所示,第二盖单元192具有从发动机主体27(图1)向外侧扩展并且盖住 安装在第一导线151 (图8A)的另一端上的插头181的扩展部197。如图10所示,发电机46产生的电力供给电子控制单元(E⑶)201。ECU 201接收下列类型的信息从油位检测装置(油报警器)50输出的油位信息、 来自用于检测发电机46旋转的脉冲线圈(旋转检测传感器)77的信息以及来自用于检测 气缸体15(图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02的信息。确定总开关101的状态并且接收来自调控 器102的信息,调控器102用于调整设置到化油器36(图2)上的调速电动机203的特性。E⑶201向火花塞罩60(图2)上的点火线圈204发送点火信息,向调速电动机203 发送节气门开度信息并且向燃料切断电磁线圈205发送驱动信息以停止供油。E⑶201也包括用于诊断故障的诊断单元206。来自诊断单元206的诊断结果由 发光二极管(LED) 207显示。发电机46、E⑶201、油报警器50、脉冲线圈77、点火线圈204和燃料切断电磁线 圈205都是电气元件。可以通过盖住导线(电线)151至156(图11B)来改善多用途发动机10 (图3)的
6结构特性,如图IlA所示。还可以避免导线151至156受到无意触摸,并且提高了多用途发 动机10的可靠性。盖板53通过安装螺钉198和198安装在风扇罩48(图11B)上。按照图IlB的箭头dl和dl所指方向将盖板53从风扇罩48上移开,露出构成接 线盒104的开口部115和第一、第二接线壳113、114(图6)。这就能集中维护多用途发动机 10的电气系统。为了保护布线,布线通常设在气缸体和燃料箱、空气滤清器、燃料箱及其它辅助元 件之间的死区。然而,由于多用途发动机需要紧凑性,所以气缸体和燃料箱、空气滤清器、燃 料箱及其它辅助元件之间的空间很窄,并且难以通过这些空间连接电线。在多用途发动机的布线结构110中,导线设有由用于将导线151至156相互连接 的插头和插座161至166构成的接线器。因为装有导线151至156的接线盒104设在气缸 体15的侧面,并且导线151至156在接线盒104内部相互连接,所以调速电动机203、调控 器102或图10所示的其它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集中在接线盒104的内部。因此,电气 元件更易于维护,并且能更快速地进行检修。接线盒104布置成邻近操作总开关101的开关钮54、操作调控器102的调整钮 55(图5)以及其它操作构件。因此,能够在确认操作构件的功能的同时检验导线151至156 的状态。因此,提高了维护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且,通过提供用于支撑接线盒104中的导线151至156的保持器171、174和175, 可以很容易地避免导线151至156的振动。因此,导线151至156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图12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多用途发动机的电气框图。多用途发动机210设有用于起动发动机主体的起动电动机211、用于向该起动电 动机211供电的电池212、介于发电机46和电池212之间的调节器213、用于在起动过程中 自动取消扼流(choke)(图中未示出)的扼流电动机(choke motor) 214。ECU 201具有用 于连接扼流电动机214的端口。如上所述,此处给出的例子中,接线盒104具有第一接线壳113和第二接线壳114, 并且开口部115介于这些第一、第二接线壳113、114之间。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例子, 也可以构造成只有第一接线壳。工业实用性为电线自身提供用于相互连接电线各个部分的接线器,在发动机主体旁边设置用 于罩住电线的接线盒,并且电线的各个部分在接线盒内部相互连接。因此,本发明尤其适用 于小型多用途发动机。
权利要求
一种多用途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由发动机的驱动力操作的发电机;辅助元件,其包括燃料箱、空气滤清器、消声器以及布置在发动机主体上的其它元件;电气元件,其包括起动器、总开关等等;以及多根电线,用于使发电机和电气元件相互连接;其中多根电线中的每一根连接在接线盒的内部,该接线盒设置在发动机主体侧面且位于在发动机主体与辅助元件之间形成的间隙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发动机,其中接线盒设置的位置邻近其上安装有总开关的操作面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发动机,其中 接线盒设有用于保持多根电线的保持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发动机,还包括 与发动机主体的输出轴同轴布置的冷却风扇;以及 风扇罩,设置到发动机主体上以罩住冷却风扇,其中 风扇罩与接线盒一体形成。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发动机,其具有在发电机(46)与电气元件之间的改进的布线结构。在发动机主体(27)与燃料箱(37)之间形成的死区处设置接线盒(104)。多根电线(151-156)在接线盒内部相互连接。
文档编号F02B63/04GK101952570SQ20068002232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3日
发明者本田宗平, 筱田明久, 金井充善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