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USP 6138628披露了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此专利中所披露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包括进气歧管 和布置在此进气歧管内的凸轮轴控制器。进气歧管形成多个供气道,具有独立吸气管和较短的独立 吸气管,用于分别向内燃机的多个气缸供气。凸轮轴控制器包括多个部分,各部分具有开口并可一起转 动。各部分可以进行操控以开通或关闭与之相关联的独立吸气管。凸轮轴控制器的各部分包括密封笼。此密封笼包括一对环 形件和密封杆,密封杆使一对环形件彼此相连。各环形件适配在位于 阀部对应端的槽内。该进气装置具有这样的布置,其普遍原理示于图16 (a) 和图16 (b)中。应当理解,图16 (a)和图16 (b)以及这里的说 明,仅仅出于说明现有技术的操作原理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承认上 述特定结构构成现有技术。这些图示出了如何用阀部11关闭供给切 换开口 7。如图所示,密封件60的各互连部62具有布置于内侧的接 合部64。由布置于阀部11外周侧的对应凹进部76容纳各接合部64。在各接合部64与对应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之间设置 密封间隙E。当由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 7时,相对于接合部64, 内表面部77位于与进气歧管1的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的相对侧。通常,阀部11和密封件60由树脂模塑而成。所以,如果 密封间隙E较小,由于阀部11和密封件60中的制造误差,接合部64可能与对应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形成接触。当此发生时,将 使互连部62压抵腔部8,这导致阀部ll切换操作中阻力的增大。所 以,密封间隙E配置成,无论阔部11和密封件60的制造误差如何, 都能避免接合部64与内表面部77之间的这种接触。为此,将密封间隙E通常设定为,大于在各阀部ll的外 周缘15a与腔部8之间所设置的阀隙C。结果导致图16 (b)中所示 的问题。具体地,当将回转阔切换至关闭位置使得阀部ll关闭供 给切换开口 7时,由于例如内燃机的运转导致在供气道中产生进气脉 动,回转阀开始振动。结果,将使回转阀变形,使得阀部ll反复移 向及移离各供给切换开口 7。阀部11向对应供给切换开口 7的移置, 导致阀部11相对于fe封件60的移动,这在供给切换开口 7附近最终 导致阀部11的外周缘与腔部8的碰撞,因而产生碰撞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该进气 装置能简化回转阀的切换操作并减少上述这种碰撞噪音的产生。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该 装置包括进气歧管,其包括多个供气道,供气道限定供给切换开口 和腔部,以及,当供气道与内燃机相连时,供气道适合于和内燃机的
多个气缸相连并向多个气缸供气;回转阀,其限定轴向方向并且包括多个阀部,多个阀部可 一起转动,以及,各阔部通过对应的一个供给切换开口与对应的一个 供气道相连通,回转阀设置于腔部中,并且将回转阀支撑于进气歧管, 以在多个阀部开通供给切换开口的开通位置、以及多个阀部关闭供给 切换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对回转阀以转动方式进行切换;密封件,其适配于各阀部,密封件包括一对环部和至少两 个互连部,各环部在轴向与阀部对应的一个相对端接合,而至少两个 互连部则使一对环部互连,各密封件在相关联的一个阀部与进气歧管 的腔部之间提供密封,当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时,通常沿供给切换
6开口设置互连部,并且使互连部径向上设置在阀部与腔部之间;以及
—对凹进部,限定于各阀部的外侧,所述凹进部用于容纳
接合部,接合部限定于各密封件的互连部的内侧,以及其中当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时,凹进部的内表面位于供
给切换开口所在的一侧相对于接合部的相对侧,将接合部与凹进部的
内表面之间的第一密封间隙,设定为小于设置在阀部与腔部之间的阀隙。采用上述布置,即使在阀部向供给切换开口移置的情况
下,如果此移置达到密封间隙的距离或长度,内表面部与接合部形成 接触,籍此,互连部阻止阀部的进一步移动,因而阻止阀部移置以及 最终与腔部的碰撞。此外,内表面部优选形成为,考虑到内表面部中可能的制 造误差,将密封间隙设定为预定值,这有助于通过内表面部防止互连 部在正常运转中压抵腔部。所以,根据本发明的进气装置,不仅简化了回转阀的切换 操作,并且,由于减少了阀部与腔部之间碰撞噪音的产生,可以以更 小的噪音向内燃机供气。.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当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时,接 合部与比接合部更靠近于供给切换开口的容纳凹进部的第二内表面 部之间的第二密封间隙,大于第一密封间隙,以及其中,第一密封间 隙与第二密封间隙的总和大于阀隙。采用上述布置,即使在阀部移离供给切换开口时,也能防 止凹进部的第二内表面部与接合部形成接触。结果,无论阀部的如何 移置,都不会由于阀部而使密封件处于远离腔部的状态,籍此,保证 阀部与腔部之间的持续密封。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当回转阔切换至关闭位置时,相 对于接合部位于与供给切换开口所在侧的相对侧的容纳凹进部的内 表面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与接合部之间具有第 三密封间隙,而在第二部分与接合部之间则具有第四密封间隙,以及,
其中第三密封间隙小于阀隙,而第四密封间隙则大于第三密封间隙。
第一部分形成为,在考虑内表面部中可能的制造误差的情 况下,将第三密封间隙设定为预定值。然后,在正常运转中可以由内 表面部防止互连部压抵腔部。此外,由于相对于接合部的第四密封间 隙在第二部分处比在第一部分处大,可以以低于第一部分的制造精度 制造第二部分。结果,能够得到较低成本和较高质量的进气装置,这种进 气装置可以避免阀部与腔部之间的碰撞噪音,并且方便或者使回转阀 能够轻便顺畅地操作。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容纳凹进部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 分沿轴向设置于阀部的各相对端,而容纳凹进部的内表面部的第二部 分则沿轴向设置于闽部的中间部。采用上述布置,当阔部向供给切换开口移置时,由于具有 沿轴向位于相对端的第一部分与接合部接触,可以避免阀部与腔部之 间的碰撞。以及,如上所述,能以低于第一部分的制造精度制造第二 部分,使得能够获得较低的成本和高质量的进气装置,这种进气装置 能有助于避免阀部与腔部之间的碰撞噪音,以及,这种进气装置便于 或者使回转阀能够轻便顺畅地操作。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于容纳凹进部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 分沿轴向设置于阀部的相对端之一处,而容纳凹进部的内表面部的第 二部分则沿轴向设置于阀部的另一相对端处。采用上述布置,由于位于此阀部中的第一部分与接合部接 触、以及位于与此阀部相邻的阔部中的第一部分与接合部接触,使得 被移向供给切换开口的阀部得到支撑。由于阀部得到第一阀部的第一 部分的支撑,并且也得到相邻阀部的第一部分的支撑,这样能够增加 各阀部沿轴向的第二部分的长度。结果,这也可以有助于获得较低成 本和高质量的进气装置,这种进气装置能避免阀部与腔部之间的碰撞 噪音,以及,这种进气装置便于或者使回转阀能够轻便顺畅地操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200780026624.9
它的特点将更为明了,其中
图1是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竖向剖视图2是示出短端口的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剖视图3是沿图1中III一III线的剖视图4是示出短端口的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的剖视图5是示出阀部的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剖视图6是示出接合部和凹进部的剖视图7是示出阀部的移置状态的剖视图8是回转阀和密封件的总体轴测图9是回转阀的正视图IO是沿图9中X — X线的剖视图11是沿图9中XI —XI线的剖视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阀部的正视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阀部的关闭状态或关
闭位置的剖视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接合部和凹进部的剖
视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阀部的正视图16 (a)是示出常规阀部的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剖视图;以
及
图16 (b)是示出常规阀部的移置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说明中, 如果没有明确指定,术语"部分",可以是部件的组成部分,或者,也 可以形成为独立部分。当称某物由一个对象限定时,如果没有明确指 定,某物实际上可以由该对象限定,或者,也可以由被认为是该对象 一部分的独立部分限定。
9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 置的竖向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III一III线的剖视图。如这些图中 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包括进气歧
管1和结合在此进气歧管1内的回转阀10,以及,本装置安装于四 缸式内燃机2。进气歧管1包括四个进气管形件或管状件la,四个管形 件la顺序连接并且彼此以整体方式形成,以这四个进气管形件la 形成四个供气道或供气管3,供气道3分别与内燃机2的四个气缸相 连接。如图l所示,进气歧管l还包括缓冲罐4,缓冲罐4与四个进 气管形件la相连接。各供气道3包括长端口 5和短端口 6,长端口 5 具有通向缓冲罐4的进气口 5a,而短端口 6则具有通向缓冲罐4的 进气口 6a。进气歧管i的四个进气管形件la和缓冲罐4由树脂模塑
而成o腔部8具有用于各短端口 6的供给切换开口 7,在将回转 阀10插入并贯穿腔部8的情况下,将回转阀10支撑于进气歧管1 的一对支撑轴承部lb。此外,该回转阀10可由致动器9绕轴P以转 动方式进行驱动,致动器9具有输出轴9a,输出轴9a与设置于此回 转阀IO—个末端的支撑轴13以可操作方式结合,使得回转阀10在 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以及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回转 阀IO在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使各短端口 6的各供给切换开口 7关闭, 而回转阀IO在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则使各短端口 6的各供给切换开 口 7开通。当内燃机2低速转动时,将回转阀IO切换至关闭状态或 关闭位置以关闭各短端口 6,使短端口 6不再与缓冲罐4相通,这将 各供气道3切换至用于低速的供气模式(或者低速供气模式)。结果, 借助于气缸的吸气作用,各供气道3通过长端口 5向气缸供给从节气 门(未示出)引进缓冲罐4的空气作为助燃空气。当内燃机2高速转 动时,将回转阀10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以开通各短端口 6, 使短端口 6与缓冲罐4相通,这将各供气道3切换至用于高速的供气 模式(或者高速供气模式)。结果,借助于气缸的吸气作用,各供气道3通过短端口 6向气缸供给被引进缓冲罐4的空气作为助燃空气。
在高速供气模式的情况下,各供气道中的长端口 5也与缓冲罐4相通。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回转阀IO。图3示出回转阀10的竖 向剖面。图8是示出整个回转阀10的轴测图。图9是示出整个回转 阀IO的正视图。图1Q是沿图9中X — X线的剖视图。图ll是沿图 9中XI — XI线的剖视图。如这些图中所示,回转阀IO包括四个阀部11、以及支撑 轴12、 13,四个阀部11沿此回转阀10的转动轴P方向同轴并置, 而支撑轴12、 13则设置于回转阀10的相对端部,支撑轴12、 13以 可转动方式支撑于进气歧管1的支撑轴承部lb。四个阀部11由树脂 模塑而成。此外,四个阀部11由多个连接件14互连,连接件14由 树脂同时模塑而成并与阀部11成一体、并且沿阀部11的周向并置在 各相邻的阀部ll之间,因而,阀部ll可一起转动。支撑轴12是金 属支撑轴,其一端可转动方式嵌入回转阀10的末端。通过树脂轴承 18和用于轴向定位的0形圈19,将此支撑轴12可转动方式支撑在 支撑孔中,支撑孔形成在支撑轴承部lb中。支撑轴承部lb的支撑孔 形成为凹进部,凹进部构造成防止空气向进气歧管外部泄漏。另一支 撑轴13与回转阀10的末端由树脂模塑整体方式形成。经由致动器9 的输出轴9a,将此支撑轴13支撑于支撑轴承部lb。四个阀部11分 别与四个短端口 6相对应,以便四个阀部11开通或关闭供给切换开 口 7。回转阀10包括多个圆盘形侧板部15,侧板部15并排布置并沿 回转阀10的转动轴P方向隔开。以及,回转阀10具有一定锥度, 其中与支撑轴12所在一端相邻布置的侧板部15所具有的外径,稍稍 小于布置于另一支撑轴13所在另一端的侧板部15所具有的外径。沿 此转动轴P的方向观察时,各侧板部15形成为围绕此转动轴P的大 致圆形件。各阀部11包括封闭区部20,其具有底板件21;加强区 部30,相对于作为阀部11转动轴的转动轴P,加强区部30布置在 封闭区部20的相对侧;开放区部40,其布置在加强区部30与封闭 区部20之间并由二者限定,且开放区部40具有端口孔41;以及,
11连通区部50,相对于阀部11的转动轴P,连通区部50布置在开放
区部40的相对侧,且具有连通孔51。连通区部50与开放区部40优 选为不间断或者无障碍连通。各底板件21可以具有平坦表面,平坦 表面面对并限定开放区部40和连通区部50的一部分。封闭区部20由布置于阀部11相对端的一对侧板部15、 与该对侧板部15连续形成的底板件21、以及一对壁板件22进行限 定,该对壁板件22在底板件21外表面上沿阀部11周向布置于相对 端,使得壁板件22从底板件21向外延伸并且优选与底板件21垂直。 此封闭区部20包括凹进部23 (图IO)和多个加强肋24,凹进部23 限定在底板件21外表面侧的壁板件22之间,加强肋24设置在凹进 部23内并位于底板件21的外表面侧,使得加强肋24从底板件21 向外延伸并且优选与底板件21垂直。加强区部30由一对侧板部15、以及与相邻的该对侧板部 15连续形成的加强板件31限定。以及,此加强区部30包括多个加 强肋32,加强肋32并置于加强板件31外表面侧,使得加强肋32沿 阀部ll的周向隔开。开放区部40包括圆筒件42的一个径向端部和端口 41, 圆筒件42由一对侧板部15、底板件21、以及加强板件31限定,而 端口 41则为设置于圆筒件42—个径向端部的开口。连通区部50包 括位于圆筒件42相对侧的径向端部和连通孔51,连通孔51是设置 于圆筒件42径向相对端部的开口。端口 41和连通孔51经由圆筒件 42彼此连通。如图3中所示,回转阀IO包括安装于各阀部11的密封件 60。图8是整体上示出密封件60的轴测图。如此图中所示,密封件 60具有一对圆环部61和一对互连部62,该对互连部62使该对环部 61互连。互连部62下文称为阶梯部62。然而,尽管下文中将说明阶 梯部的示例结构,但术语阶梯自身并不作为对其形状的限制。该对环 部61、 61和该对阶梯部62由树脂模塑整体形成。各环部61具有开 口或切口63,相对于此环部61的中心,开口或切口63布置于该对 阶梯部62所在侧的径向相对侧。各阶梯部62具有外周面或外周缘62a,外周面或外周缘62a形成为弓形面,当沿阀部11的转动轴P 方向观察时,除了开口或切口63之外,弓形面优选为大致圆形。密 封件60在各阶梯部62处的外径,也就是,各阶梯部62的外表面与 环部6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稍稍小于密封件60在各环部61 处的外径。经下述安装布置,将各阀部11的密封件60安装至阀部 11。此安装布置示于图3至图11中。如这些图中所示,在阀部ll的各相对端部,在侧板部15 的各轴向外侧设置环支撑部7Q。一种环支撑部70布置在相邻阀部11 之间,此环支撑部70各由侧板部15、各连接件14、以及与相关连接 件M连续形成的销件71限定。此环支撑部70设置成环形槽的形式, 环形槽包括由各连接件14的端面限定的槽底、以及由侧板部15和辨 件71限定的侧壁。在布置于回转阀IO相对端部处的各阀部11中,. 在与其相邻阀部11的相对侧包括另一种环支撑部70,此环支撑部70 由侧板部15和多个支撑件16限定,支撑件16沿阀部11周向分布在 此侧板部15的轴向外表面侧。此环支撑部70设置成环形槽的形式, 该环形槽包括由各支撑件16的侧板限定的槽底、以及由侧板部15 限定的侧壁。图3、图5以及图11示出带有安装或适配有各密封件60 的阀部11。在图11中,环部61以点划线示出。如这些图中所示, 从径向外侧将各对环部61适配或接合并置于对应的一对环支撑部 70、 70上。由于各环部61与腔部8相接触而施加于环部61的作用 力,使各环部61弹性变形而具有减小的直径。开口或切口 63使此变 形能够发生。在此弹性变形状态下,环部61从径向外侧接合、安装 至或适配至环支撑部70。结果,使各环部61的外周面61a压抵腔部 8的内表面。为了将环部61适配在环支撑部70上,使环部61弹性 变形,以增大直径并扩大开口 63,因而,通过扩大的开口63,环部 61可以在径向外侧与环支撑部70接合。如图5所示,各阶梯部62在密封件的内侧包括阶梯接合 部(或接合部)64,阶梯接合部64沿阶梯部62的整个长度延伸。此阶梯接合部64包括沿阶梯部62的整个长度延伸的隆起部或长凸起部 64a。一对阶梯部62的隆起部或长凸起部64a在轴向视图中彼此相向 凸出。另一方面,从图6中可以更清楚看到,阀部ll包括一对阶梯 支撑部75,阶梯支撑部75沿阀转动方向布置在封闭区部20的外侧。 各阶梯支撑部75由底板件21的端部21a和壁板件22限定。在各阶 梯支撑部75的阀部外表面侧,设置有阶梯容纳凹进部(或凹进部) 76。将各对阶梯接合部64接合并容纳在相应的一对阶梯容纳凹进部 76中。图4是示出回转阀IO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时各短 端口 6和各阀部11的剖视图。如此图中所示,当回转阀10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 时,阀部11的开放区部40面对供给切换开口 7,因此,通过端口 41 开通併给切换开口7。此时,连通区部50的连通孔51面对短端口 6 的进气口6a,以及,.供给切换开口 7与进气口 6a处于连通。此时, 由于来自环部61的弹性作用力,在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沿供给切换 开口 7的端部区域的位置处,密封件60的两个环部61的外周面,径 向上凸出超过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而达到开放区部40的外周侧,从 而使其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处于接触。结果,沿阀部转动轴方向在供 给切换开口 7的两个端侧,环部61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隙, 从而,在通过短端口 6向内燃机2供给空气的过程中,在供给切换开 口 7附近减少了湍流。图2是示出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各短 端口 6和各阀部11的剖视图。如此图中所示,当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 时,阀部11的封闭区部20面对供给切换开口 7,因此,以侧板部15、 壁板件22、以及底板件2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 7。此时,由于来自环 部61的弹性恢复力,在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沿供给切换开口 7的端 部区域的位置处,密封件60的两个环部61的外周面,径向上凸出超 过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从而使其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处于接触。 另一方面,相对于阔部11的周向, 一对阶梯部62、 62布置于供给切换开口 7的相对侧,而在阀部11周向位于供给切换开口 7 —侧的位
置处,该对阶梯部62、 62则布置在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结果,在 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上位于供给切换开口 7的两个端侧处,环部61 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隙,以及,在阀部11周向上位于供给 切换开口 7的两个端侧处,阶梯部62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 隙。然而,与环部61的外周面61a相比,各阶梯部62的外周面62a 稍稍向阀部11的内侧縮减,因此,外周面62a不与腔部8的内周表 面接触。图5和图6示出回转阀IO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 各阶梯接合部64如何与阶梯容纳凹进部76接合。如这些图中所示,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包括第一 内表面部77和第二内表面部78。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一内表面 部77布置在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的相对侧。也就是,第一内表面 部77面对阶梯接合部64。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二内表面部78 布置在供给切换开口 7的所在侧,因而,第二内表面部78面对第一 内表面部77。在第一内表面部77与面对第一内表面部77的一部分 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间隙A。在第二内表面部78与和 第二内表面部78相对的一部分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间 隙B。沿阀部ll的转动轴方向,将第一密封间隙A和第二密封间隙 B分别沿第一内表面部77和第二内表面部78的整个长度设置。另一 方面,阀部11构造成,在阀部11的外周缘15a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 之间存在阀隙C。将第一密封间隙A、第二密封间隙B、以及阀隙C 设定为第一密封间隙A小于阀隙C,第一密封间隙A小于第二密 封间隙B,以及,第一密封间隙A与第二密封间隙B的总和大于阀 隙C。第一内表面部77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制造精度,其中考虑到了 此第一内表面部77中可能的制造误差或公差。因此,设置密封间隙 A,以在正常运转期间,借助于第一内表面部77防止阶梯部62压抵 腔部8。当回转阀10向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切换时, 一个阶梯支 撑部75的端部75a与密封件60的阶梯部62的端面62b形成接触,籍此,使密封件60与阀部11 一起转动。当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 7时,由于例如内燃机2的 运转导致在各供气道3所引入空气中的脉动,引发由支撑轴12、 13 支撑的回转阀10相对端部的部分的振动。这在环支撑部70的槽内和 阶梯容纳凹进部76内部导致阀部11和密封件60彼此相对移动。这 在回转阀IO中导致变形,其中各阀部11反复移向及移离供给切换开 口 7。图7示出阀部11移向供给切换开口 7。如此图中所示,当阀部 11的移置达到密封间隙A时,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第一内表面部 77与阶梯接合部64形成接触。由于密封件60的各环部61的外周面 61a与腔部8的对应内周面接触,以及,由于阶梯部62通过环部61 支撑于腔部8,阶梯部62起到挡块的作用,阻止第一内表面部77的 进一步移置,从而,防止阀部11的进一步移置。此外,由于在阀部 11变形之前密封间隙A小于阀隙C,不管阀部11如何移置,阀部 11的封闭区部20与腔部S之间都不会发生碰撞,这就防止了阀部11 与腔部8之间出现碰撞噪音。另一方面,当阔部11移离供给切换开口 7时,即使相对 于密封件60移动阀部11,但是,由于第二密封间隙B的存在,阶梯 容纳凹进部76的第二内表面部78不会与阶梯接合部64的边缘64a 形成接触,籍此,阀部11不会使密封件60移离腔部8。当回转阀10向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切换时,在一个阶梯 支撑部75处,其端部75a与阶梯部62的端面62b形成接触,而阀部 11使密封件60转动。而且,由于阶梯部62没有与腔部8接触,使 阀部11便于转动。图12、图13、以及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 回转阀IO的阀部11。图12是阀部11的正视图。图13和图14是剖 视图,示出回转阔1Q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的阀部11。图13 和图14示出当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 7时,阶梯接合部64如何 与阶梯容纳凹进部76接合。
16
如这些图中所示,阀部11的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 包括第一内表面部77,当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 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一内表面部77位于供给切换开口所在侧的 相对侧;以及,第二内表面部78,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二内表 面部78位于供给切换开口 7的所在侧。第一内表面部77包括第一部 分77a和第二部分77b,通过与面对第一内表面部77的一部分阶梯 接合部64的不同距离,使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隔开。相对 于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第一部分77a设置于第一内表面部77的相 对端,而第二部分77b则设置在两个第一部分77a之间。在各第 一 部分77a与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密封间隙A 。 在第二部分77b与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密封间隙D。密封间隙A 设定为小于密封间隙D。在第二内表面部7S与面对第二内表面部78 的一部分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间隙B。在阀部的外周缘 15a与腔部8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阀隙C。上述密封间隙A、密封间隙B和阀隙C分别与第一实施 方式中所述的密封间隙A、第二密封间隙B和阀隙C相同。所以, 密封间隙A、第二密封间隙B和阀隙C设定成密封间隙A小于阀 隙C,密封间隙A小于第二密封间隙B,而密封间隙A与第二密封 间隙B的总和大于阀隙C。第一部分77a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制造精度, 其中考虑到了在第一部分77a处可能存在的制造误差或公差。结果, 密封间隙A设置成,借助于第一部分77a防止阶梯部62压抵腔部8。也就是,即使当阀部11向供给切换开口 7移置时,如果 此移置达到密封间隙A,第一内表面部77的各第一部分77a与阶梯 接合部64形成接触,籍此,阶梯部62与一对第一部分77a形成接触, 从而,阻止阀部11的进一步移置。结果,在各阀部11的关闭区部 20与腔部8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内表面部77的第二部分77b以低于 第一部分77a的制造精度形成。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回转阀10的阀部
1711。此回转阀10的各阀部11的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包括
第一内表面部77,当回转阀IO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相对 于阶梯接合部64,第一内表面部77位于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的相 对侧;以及,第二内表面部78,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二内表面 部78位于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第一内表面部77包括第一部分 77a和第二部分77b,借助于与面对第一内表面部77的一部分阶梯接 合部64的不同距离,使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隔开。第一部 分77a设置在第一内表面部77相对于阀部ll转动轴方向的相对端之 一,也就是,沿回转阀10内直径渐减方向的小直径端侧。而第二部 分77b则设置在相对于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的另一端侧。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与第二实施 方式中阀部11的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的不同在于,它们在 第一内表面部77中的位置,.但它们各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的距离是 相同的。也就是,它们具有与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相同布置。更具体地,在第一部分77a与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密 封间隙A。在第二部分77b与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密封间隙D。 以及,密封间隙A设定为小于密封间隙D。在第二内表面部78与面 对第二内表面部78的一部分阶梯接合部6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间隙 B。在阀邻11的外周缘15a与腔部8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阀隙C。上述密封间隙A、密封间隙B和阀隙C分别与第一实施 方式中所述的密封间隙A、第二密封间隙B和阀隙C相同。也就是 说,将密封间隙A、第二密封间隙B和阀隙C设定成密封间隙A 小于阀隙C,密封间隙A小于第二密封间隙B,而密封间隙A与第 二密封间隙B的总和大于阀隙C。第一部分77a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制 造精度,其中考虑到了在第一部分77a处可能存在的制造误差或公 差。结果,密封间隙A设置成,借助于第一部分77a防止阶梯部62 压抵腔部8。也就是,即使当阀部11向供给切换开口 7移置时,如果 此移置达到密封间隙A,第一内表面部77的第一部分77a与阶梯接 合部64形成接触,籍此,阶梯部62起到挡块的作用,阻止第一部分77a进一步移置,从而阻止阀部11的端部进一步移置。此时,在第 二部分77b所在的阀部11的端部,第一部分77a与相邻于此阀部11 的阔部11中的阶梯接合部64发生接触,因而,阶梯部62起到挡块 的作用,阻止第一部分77a进一步移置,从而,阻止阀部ll进一步 移置。结果,在各阀部ll处,阀部11的关闭区部20与腔部8之间 不会发生碰撞。第一内表面部77的第二部分77b以低于第一部分77a 的制造精度形成。取代上述回转阀IO具有四个阀部11,本发明可以应用于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阀的回转阀,除具有四 个阀之外,还可具有例如三个阀、六个阀等。本发明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阶梯部或互连部。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能够为另外的互连部选择适当的位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进气歧管(1),所述进气歧管(1)包括多个供气道(3),所述供气道(3)限定供给切换开口(7)和腔部(8),以及,当所述供气道(3)与所述内燃机相连时,所述供气道(3)适合于和所述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相连接并向所述多个气缸供气;回转阀(10),所述回转阀(10)限定轴向方向并且包括多个阀部(11),所述阀部(11)可一起转动,以及,各所述阀部(11)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供气道(3)相连通,所述回转阀(10)设置于所述腔部(8)中,并且将所述回转阀(10)支撑于所述进气歧管(1),以在所述多个阀部(11)开通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的开通位置、以及所述多个阀部(11)关闭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的关闭位置之间,对所述回转阀(10)以转动方式进行切换,;密封件(60),所述密封件(60)适配于各所述阀部(11),所述密封件(60)包括一对环部(61)和至少两个互连部(62),各所述环部(61)在轴向与所述阀部(11)对应的相对端之一接合,而所述至少两个互连部(62)则使所述一对环部(61)互连,各所述密封件(60)在一个相关联的所述阀部(11)与所述进气歧管(1)的所述腔部(8)之间提供密封,当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互连部(62)大致沿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定位,并且径向位于所述阀部(11)与所述腔部(8)之间;以及一对凹进部(76),所述凹进部(76)限定于各所述阀部(11)的外侧,所述凹进部(76)用于容纳接合部(64),所述接合部(64)限定于各所述密封件(60)的互连部的内侧,以及其中当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将所述接合部(64)与所述凹进部(76)的内表面(77)之间的第一密封间隙(A),设定为小于在所述阀部(11)与所述腔部(8)之间设置的阀隙(C),相对于所述接合部(64),所述凹进部(76)的内表面(77)位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所在侧的相对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当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位置时,使所述接合部(64)与位置比所 述接合部(64)更靠近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 (7)的所述容纳凹进部 (76)的第二内表面部(78)之间的第二密封间隙(B),大于所述 第一密封间隙(A),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密封间隙(A)与所述 第二密封间隙(B)的总和大于所述阀隙(C)。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当所 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相对于所述接合部(64)位 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的相对侧的所述容纳凹进部(76) 的内表面部包括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所述第一部分(77a)与所述接合部(64)之间具有第三密封间隙,而所述第二部 分(77b)与所述接合部(64)之间具有第四密封间隙,以及,其中 所述第三密封间隙小于所述阀隙(C),所述第四密封间隙大于所述 第三密封间隙。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当所 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相对于所述接合部(64)位 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 (7)所在侧的相对侧的所述容纳凹进部(76) 的内表面部,包括第一部分(77a)和第二部分(77b),所述第一部 分(77a)与所述接合部(64)之间具有第三密封间隙,而所述第二 部分(77b)与所述接合部(64)之间具有第四密封间隙,以及,其 中所述第三密封间隙小于所述阀隙(C),所述第四密封间隙大于 所述第三密封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 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分(77a)沿所述轴向设置于 所述阀部(11)的各相对端,而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二部分(77b)则沿所述轴向设置于所述阀部(11)的中间部。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分(77a)沿所述轴向设置于 所述阀部(11)的各相对端,而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 第二部分(77b)则沿所述轴向设置于所述阀部(11)的中间部。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 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分(77a)沿所述轴向设置于 所述阀部(11)的相对端之一,而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 的第二部分(77b)则沿所述轴向设置于所述阀部(11)的另一相对 端。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一部分(77a)沿所述轴向设置于 所述阀部(11)的相对端之一,而所述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的第二部分(77b)则沿所述轴向设置于所述阀部(11)的另一相对^山 乂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气歧管(1),其具有适合于与发动机的汽缸相连并向汽缸供气的供气道(3);回转阀(10),其包括通过供给切换开口(7)与供气道(3)连通的多个阀部(11);密封件(60),其适配于阀部,密封件(60)包括环部(61)和使环部(61)互连的互连部;凹进部(76),其限定于阀部的外侧,用于在密封件的互连部的内侧容纳接合部(64),其中当回转阀处于关闭位置时,将接合部与凹进部的内表面(77)之间的第一密封间隙(A),设定为小于阀部与腔部(8)之间的阀隙(C)。
文档编号F02B27/02GK101490380SQ20078002662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0日
发明者伊藤笃史, 坂上英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