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变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阀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06-16173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可变阀装置,其包 括控制轴,能够连续或多阶段性地改变旋转角度位置;控制部件, 安装在该控制轴的外周面,与控制轴一体地旋转;以及可变机构,根 据控制部件的旋转角度位置,改变阀门相对于凸轮轴的旋转的作用角 度。在该可变阀装置中,控制轴由多个气筒共用,控制部件按照每个 气筒分别设置。
在上述可变阀装置中,由于构成部件的制造误差及组装误差,在 气筒之间存在阀门的作用角度产生偏差的情况。因此,在上述公报中, 作为用于使各气筒的阀门作用角度一致的调整机构,设有如下机构。 在控制部件上设置插入孔,并且配置有圆周方向的宽度小于插入孔的 突出部,以从控制轴向插入孔内突出。在突出部与插入孔的圆周方向 的左右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左右的间隙分别配置调整部件(调 整垫片)。通过将左右的调整部件分别更换为形状不同的部件,调整 控制部件在控制轴上的安装角度。通过对各气筒进行该调整,能够消 除气筒间的阀门作用角度的偏差。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2006-161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0094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现有的可变阀装置中,插入调整部件的间隙的形状为楔形。 并且,该楔的角度随着控制部件在控制轴上的安装角度的调整而变化。 因此,在控制部件的插入孔与调整部件的接触部、突出部与调整部件 的接触部,存在非均匀接触及点接触等接触不良的可能性。在产生非 均匀接触或点接触等时,该接触面的表面压力升高,容易产生磨损。 若产生磨损,则所调整的安装角度出现错误,因此阀门的作用角度也 出现错误。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阀装置,能 够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调整内燃机的阀的作用角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可变阀装置,凸轮,设置于内燃 机的凸轮轴上;中间部件,配置在将上述凸轮的凸轮升程向阀传递的 路径的中途;控制轴,能够连续或阶段性地变更旋转角度位置;控制 部件,被安装成能够以上述控制轴为中心旋转;止转机构,禁止上述 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旋转;以及连接部件,连接上述控制部 件和上述中间部件,上述可变阀装置通过使上述控制轴旋转并变更上 述中间部件的位置,而改变上述阀的作用角度,其特征在于,上述止 转机构包括控制销,插入到形成于上述控制轴上的孔中,向上述控 制轴的径向突出;轴承孔,在上述控制部件上与上述控制轴平行地形 成;以及调整部件,能够旋转地由上述轴承孔支撑,上述调整部件与 上述控制销直接或经由插入部件面接触,从而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 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将上述调整部件、上述插入部件及上述控制 销中的任意部件更换为尺寸不同的部件,使得上述轴承孔的中心线与 上述控制销的中心线的距离改变,并改变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 的相对角度,从而能够调整上述阀的作用角度,通过上述调整部件在 上述轴承孔内旋转,而与上述相对角度的大小无关地维持上述面接触 的状态。此外,第二发明为,在第一发明中,上述调整部件由大致圆筒状 的销构成。
此外,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上述面接触 为平面接触。
此外,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 中,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通过将上述调整部件更换 为从其中心线至与上述控制销的接触面为止的尺寸不同的部件,或者 将上述控制销更换为从其中心线至与上述调整部件的接触面为止的尺 寸不同的部件,能够调整上述阀的作用角度。
此外,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 中,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上述调整部件在两端具有 与上述轴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圆筒部,上述调整部件的与上述控制销 的接触面,在上述两个圆筒部之间形成为比其圆筒面凹陷的面。
此外,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 中,上述控制销以间隙配合的状态插入到上述控制轴的上述孔中,上 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上述控制销在与上述调整部件的 接触面和插入到上述控制轴的上述孔内的插入部分之间具有突出部。
此外,第七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 中,上述止转机构还包括螺纹孔,贯通上述调整部件;螺栓插通孔, 贯通上述控制销;螺栓,插通上述螺栓插通孔并与上述螺纹孔螺合, 从而固定上述调整部件和上述控制销;以及螺母,安装到贯通上述螺 纹孔而突出的上述螺栓的外螺纹部,在上述螺栓插通孔与上述螺栓之 间设有间隙,以允许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改变时螺 栓位置的变化。此外,第八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发明中的任一项发明 中,包括摇杆臂,推压上述阀;摇杆辊,设置于上述摇杆臂;摆动 臂,被设置成能够以上述控制轴为中心摆动,随着上述凸轮的旋转而 摆动;摆动凸轮面,形成在上述摆动臂上,与上述摇杆辊接触;以及 滑动面,形成在上述摆动臂上与上述凸轮相对的位置,上述中间部件 配置在上述凸轮与上述滑动面之间,随着上述控制轴的旋转,上述中 间部件向靠近及远离上述控制轴的中心的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在修正内燃机各气筒的阀的作用角度的偏差等情 况下,将调整部件、插入部件及控制销中的任意部件更换为尺寸不同 的部件,调整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安装角度),从而能够 调整作用角度。调整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在形成于控制部件上的轴承孔 中。因此,通过调整部件旋转,能够吸收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的相对角 度的变化,能够切实地维持调整部件与控制销之间的面接触状态。由 此,能够正确地规定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能够高精度地进 行作用角度调整。此外,能够降低调整部件与控制销的接触面的表面 压力,能够抑制接触面磨损。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所调整的作用角 度出现错误。进而,根据第一发明,部件数量较少,各部件不要求非 常高的尺寸精度,各部件的加工容易。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 外,由于组装也简便,因此能够提高生产力。
根据第二发明,能够由大致圆筒状的销构成调整部件。由此,能 够更容易地进行调整部件的加工,此外能够使组装也更加容易。
根据第三发明,能够使调整部件与控制销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面 接触为平面接触。由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降低接触面的表面压力,能 够更加切实地防止接触面磨损。
根据第四发明,使调整部件与控制销直接接触,并且将调整部件更换为尺寸不同的部件,或者将控制销更换为尺寸不同的部件,从而 能够调整阀的作用角度。由此,不需要插入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削 减部件数量。
根据第五发明,调整部件在与控制销的接触面的两侧具有比接触 面凸起的圆筒部。由此,不需要设置其他部件,就能够切实地防止调 整部件从轴承孔拔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数量。
根据第六发明,能够使控制销以间隙配合的状态插入到控制轴的 孔中。由此,不需要进行压入,因此能够使组装更加简便。此外,在 控制销上设有用于防止拔出的突出部。由此,不需要设置其他部件, 就能够切实地防止控制销从控制轴的孔中拔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削 减部件数量。
根据第七发明,能够在形成于控制销上的螺栓插通孔中插通螺栓, 并使该螺栓与形成在调整部件上的螺纹孔螺合而拧紧。由此,能够固 定调整部件与控制销。进而,通过将螺母安装到贯通调整部件的螺纹 孔而突出的螺栓的外螺纹部,能够发挥双螺栓效果。由此,能够更加 切实地防止螺栓松动。此外,在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因作用 角度被调整而改变时,控制销与螺栓的相对位置变化。根据第七发明, 在螺栓插通孔与螺栓之间,设置有允许该螺栓位置变化的间隙,因此 在作用角度被调整时,能够切实地维持控制销与调整部件的面接触状 态。
根据第八发明,通过使在摆动臂的滑动面与凸轮之间配置的中间 部件向靠近及远离控制轴的中心的方向移动,能够改变阀的作用角度。 即,在使中间部件向控制轴的中心靠近时,摆动臂的摆动幅度增大, 能够增大作用角度。相反,在使中间部件从控制轴的中心远离时,摆 动臂的摆动幅度减小,能够减小作用角度。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可变阀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控制轴及控制部件的分解状态及组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在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组装的状态下的、与控制轴垂直的平 面下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X-X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销的透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中控制轴与控制部件组装的状态下的、与控制 轴垂直的平面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控制轴及控制部件的分解状态和组装状 态的透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中控制轴和控制部件组装的状态下的、与控制 轴垂直的平面下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Y-Y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10可变阀装置
12吸气阀
13凸轮轴
14驱动凸轮
16控制轴
18摆动臂
20滑动面
22滑动辊
24中间臂
26控制部件
28摆动凸轮面
30空转弹簧
32摇杆臂
34摇杆辊36液压式间隙调节器
38销插入孔
40控制轴插入孔
42销容纳孔
44轴承孔
46轴承孔
48控制销
50调整销
52接触面
58突出部
60垫片
62螺栓
64螺母
66螺栓插通孔
68螺纹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附图中共同 的要素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可变阀装置的侧视图。以下,
将图1所示的可变阀装置10作为用于驱动内燃机的吸气阀12的装置 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驱动排气阀的可变阀装置。
可变阀装置IO包括凸轮14,该凸轮14设置于由内燃机的曲轴旋 转驱动的凸轮轴13上。凸轮14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
此外,可变阀装置10包括与凸轮轴13平行配置的控制轴16和能 够使该控制轴16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控制轴驱动机构(未图示)。该控制轴驱动机构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固定于控制轴16 的一端侧的蜗轮、与该蜗轮啮合的蜗齿轮以及使该蜗齿轮旋转驱动的 伺服电机构成。此时,通过控制该伺服电机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能 够控制控制轴16的旋转角度位置。
进而,可变阀装置10包括摆动臂(摆动凸轮臂)18。摆动臂18
被设置成能够以控制轴16为中心摆动。在摆动臂18上,在与凸轮14 相对的一侧形成有滑动面20。
在摆动臂18与凸轮14之间,配置有滑动辊22。滑动辊22可旋 转地支撑在中间臂24的前端部。中间臂24的基端部通过连接轴27可 旋转地与控制部件26连接。控制部件26是与控制轴16 —体地旋转的 部件。因此,在使控制轴16旋转时,经由控制部件26及中间臂14传 递位移,滑动辊22移动。
具体地说,在从图l所示的状态使控制轴16顺时针旋转时,滑动 辊22远离摆动臂18的摆动中心(即控制轴16的中心)。并且,在从 滑动辊22位于远离控制轴16的中心的状态使控制轴16逆时针旋转时, 滑动辊22被中间臂24牵引,靠近控制轴16的中心。图l表示滑动辊 22的位置靠近控制轴16的中心的状态。
滑动面20形成为曲面(例如圆弧面),其随着靠近摆动臂18的 前端侧,与凸轮轴13的中心的间隔逐渐扩大。此外,在摆动臂18上 在滑动面20的相反一侧,形成有摆动凸轮面28。
摆动臂18由空转弹簧(Lost motion spring) 30向图1中的顺时针 方向施力。由于该施力,摆动臂18被压向滑动辊22,此外滑动辊22 被压向凸轮14。
可变阀装置10还包括将吸气阀12的阀轴向升程方向推压的摇杆臂32。摇杆臂32在图1中被配置在摆动臂18的下方。在摇杆臂32的 中间部,自由旋转地安装有摇杆辊34。摇杆辊34与摆动凸轮面28接 触。摇杆臂32的一端与吸气阀12的阀轴端抵接,摇杆臂32的另一端 支撑在液压式间隙调节器(液压挺杆)36上。吸气阀12由未图示的阀 门弹簧向关闭方向即上压摇杆臂32的方向施力。摇杆辊34通过该施 力和液压式间隙调节器36而被压向摆动臂18的摆动凸轮面28。
在上述可变阀装置10中,在凸轮14旋转时,凸轮14的凸轮升程 (camlift)经由滑动辊22传递到摆动臂18,从而摆动臂18摆动。
如图l所示,在滑动辊22位于最靠近控制轴16的中心的位置时, 凸轮14的凸轮升程在靠近控制轴16的中心的位置被传递到摆动臂18。 因此,摆动臂18的摆动范围(振幅)增大。其结果,吸气阀12的作 用角度及最大升程量增大。相反,在滑动辊22位于远离控制轴16的 中心的位置时,凸轮14的凸轮升程在远离控制轴16的中心的位置被 传递到摆动臂18。因此,摆动臂18的摆动范围(振幅)减小。其结果, 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及最大升程量减小。
因此,在可变阀装置10中,通过使控制轴16旋转而使滑动辊22 移动,从而能够使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连续变化。S卩,在使控制轴16 的旋转角度位置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位移时,能够使吸气阀12的作 用角度减小,相反在使控制轴16的旋转角度位置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 向位移时,能够使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增大。
在上述可变阀装置IO的构成部件中,凸轮轴13及控制轴16被内 燃机的多个气筒共用。另一方面,上述的其他构成部件按照每个气筒 分别设置。
在组装好具有可变阀装置10的内燃机时,由于可变阀装置10的 构成部件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等,通常在气筒之间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多少会产生偏差。在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在气筒之间存在偏差时, 各气筒的空气量产生偏差,对内燃机的运转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 变阀装置10具有能够按照气筒分别调整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的作用 角度调整机构,以能够修正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在气筒之间的偏差。 以下,说明该作用角度调整机构的结构。
图2是表示控制轴16及控制部件26的分解状态及组装状态的透 视图。如图2的左图所示,在控制轴16上,在与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上,形成有销插入孔38。另一方面,在控制部件26上形成有插入控制 轴16的控制轴插入孔40、在与控制轴16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 的销容纳孔42、在与控制轴16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的轴承孔44、以及 用于插入与中间臂24连接的连接轴27的轴承孔46。
在组装上述控制轴16及控制部件26时,首先在控制部件26的控 制轴插入孔40中插入控制轴16。接着,从控制部件26的销容纳孔42 插入控制销48,进一步插入到控制轴16的销插入孔38中。并且,向 轴承孔44插入调整销50。由此,如图2的右图所示,得到组装状态。
如图2的左侧图所示,调整销50为大致圆筒状(圆柱状)。更具 体地说,调整销50是在圆柱上削除了其轴方向的中央部而形成有平面 的形状。在将调整销50插入到轴承孔44中的状态下,两端的圆筒部 与轴承孔44的内周面接触。此外,在控制销48上,插入到销插入孔 38的部分为圆筒状,但是在从控制轴16突出而与调整销50相对的部 分形成有平面。在组装状态下,调整销50的平面部与控制销48的平 面部接触(面接触)。
图3是在控制轴16与控制部件26组装的状态下的、与控制轴16 垂直的平面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销48与销插入孔38 紧密配合。S卩,控制销48向销插入孔38中压入,并与控制轴16固定。 另一方面,调整销50与轴承孔44间隙地配合。g卩,调整销50能够在轴承孔44内旋转。
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由于控制销48与调整销50接触(抵接), 因此控制部件26相对于控制轴16向图中顺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被禁 止。因此,在使控制轴16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由于控制销48 推压调整销50,控制部件26与控制轴16 —体地旋转。
此外,在图1所示的可变阀装置10中,在凸轮14向图中的顺时 针方向旋转时,滑动辊22被凸轮14牵引而被向图中左方向牵拉。该 施加到滑动辊22的力经由中间臂24传递到控制部件26,其结果向控 制部件26始终作用使之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力。由于该力, 调整销50始终推压控制销48。由此,在凸轮14旋转期间、即在内燃 机运转期间,即使在使控制轴1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控制销48与 调整销50也不会分离。
如上所述,在内燃机运转时,无论使控制轴16向顺时针方向和逆 时针方向中的任何方向旋转,控制部件26与控制轴16 —体地旋转。 另外,也可以设置用于朝使控制部件26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 施力的施力部件(空转弹簧),从而更加切实地防止控制销48与调整 销50分离。
图4是图3中X-X线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控制销48与调整 销50的接触面52比调整销50两端的圆筒部凹陷。由于该结构,只要 控制销48与调整销50接触,则调整销50不会从轴承孔44拔出。因 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防止调整销50拔出的部件, 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组装容易化,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图3中,控制部件26与控制轴16的相对角度(安装角度)可 以用经过控制轴16的中心和轴承孔44 (调整销50)的中心的直线与 控制销48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6表示。该角度9由轴承孔44的中心线与控制销48的中心线的距离A决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
将调整销50更换为从其中心线到与控制销48的接触面52为止的尺寸
B不同的部件,能够改变上述角度e。通过改变该角度e,能够调整(微
调)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
艮P,若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较大的部件,则由于距离A变 长,因此角度e增大。由此,控制轴16位于相同旋转角度位置时控制 部件26的角度略微向顺时针方向改变,因此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减 小。目卩,通过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较大的部件,能够将吸气阀12 的作用角度向减小的方向微调。相反,在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较 小的部件时,能够将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向增大的方向微调。
在组装可变阀装置IO之后,使用上述作用角度调整机构,如下所 示,能够将各气筒的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调整为一致。在进行该调整 时,准备尺寸B不同的多个(数个)调整销50。
首先,在初始组装可变阀装置10时,使用尺寸B为预定基准值的 调整销50。并且,在组装之后,使控制轴16旋转到预定的基准旋转角 度位置,在该状态下按照每个气筒分别测量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在 该测量的结果在气筒之间存在作用角度的偏差时,根据各气筒的测量 值与预定的基准值或设计值的偏离量,按照气筒分别将调整销50更换 为尺寸B不同的部件。g卩,在需要将作用角度向增大的方向微调的气 筒中,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小于基准值的部件。相反,在需要将 作用角度向縮小的方向微调的气筒中,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大于 基准值的部件。
另外,可以如下进行调整销50的更换。如图3及图4所示,在调 整销50的相反侧,在控制销48与销容纳孔42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54。 因此,在图3中,通过使控制部件26相对于控制轴16向逆时针方向 相对旋转该间隙54的量,从而能够成为控制销48没有干涉轴承孔44的圆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将调整销50从轴承孔44拔出,或
插入到轴承孔44中。
但是,若更换调整销50而改变角度e,则控制销48与调整销50 的接触面52相对于控制部件26的角度也改变。此时,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于调整销50能够在轴承孔44内旋转,因此能够吸收接触面52 的角度变化,能够切实地维持接触面52的面接触状态。因此,能够正 确地规定控制轴16与控制部件26的相对角度,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吸 气阀12的作用角度。此外,由于能够切实地维持接触面52的面接触 状态,因此能够降低接触面52的表面压力,能够抑制内燃机运转时接 触面52磨损(调整销50及控制销48磨损)。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 调整后的作用角度不准确。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接触面52为平面,因此不会产生 非均匀接触,能够进一步减小表面压力。进而,调整销50及控制销48 的加工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变阀装置10中,控制部件26也可以通 过形成轴承孔44等的简单加工来制造。并且,调整作用角度所需的部 件仅是控制销48和调整销50,部件数量也减少。此外,由于调整销 50与轴承孔44间隙配合,因此插入调整销50的操作也容易。
此外,由于调整销50与控制销48仅是简单地接触,因此在可变 阀10动作时,没有强的力作用在使控制销48从控制轴16的销插入孔 38中拔出的方向上。因此,控制销48向销插入孔38的压入,能够通 过比较小的力以简便的压入来完成。因此,能够实现压入工序的简化, 并且由于能够避免在压入时强的力作用于控制轴16,因此能够切实地 防止产生控制轴16变形等不良情况。
此外,在可变阀装置10中,由于能够使用上述作用角度调整机构在组装之后高精度地调整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因此各构成部件的各 孔及各销的尺寸不要求非常高的精度。因此,能够使尺寸公差宽松, 实现加工成本降低。此外,组装变得简单,能够提高生产力。
因此,根据可变阀装置10,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吸气阀12的作用 角度,并且能够实现组装的容易化,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l中,滑动辊22相当于上述第一发明中的 "中间部件",中间臂24相当于上述第一发明中的"连接部件",调 整销50相当于上述第一发明中的"调整部件"。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5及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以与上述实施 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销48的透视图。该控制销48在 与调整销50的接触面52和插入到控制轴16的销插入孔38内的插入 部分56之间具有突出部58。
图6是实施方式2中控制轴16与控制部件26组装的状态下的、 与控制轴16垂直的平面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销48的 插入部分56与销插入孔38间隙配合。S卩,控制销48相对于控制轴16 没有固定,能够相对于销插入孔38插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 于不需要将控制销48压入销插入孔38的工序,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 行组装。另一方面,在组装后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由于突出部58 与调整销50卡定,因此只要控制销48与调整销50接触,则控制销48 不会拔出。因此,不需要用于防止控制销48拔出的另行的部件,能够 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组装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整吸气阀12的作用角度时,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更换调整销50,也可以更换控制销48。即,也可以准备从
控制销48的中心线到接触面52的尺寸不同的多个控制销48,从中选 择使用控制销48,从而调整作用角度。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7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以与上述实施 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控制轴16及控制部件26的分解状态和 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销48与调 整销50之间夹着垫片60,并且通过螺栓62将控制销48和调整销50 固定(连接)。此外,还设有用于防止螺栓62松动的螺母64。
图8是实施方式3中控制轴16和控制部件26组装的状态下的、 与控制轴16垂直的平面下的剖视图。图9是图8中Y-Y线的剖视图。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控制销48上形成有插通螺栓62的螺栓插通孔 66。此外,在调整销50上形成有具有与螺栓62的外螺纹部螺合的内 螺纹的螺纹孔68。螺栓62插通螺栓插通孔66,与螺纹孔68螺合而拧 紧。由此,控制销48、垫片60及调整销50通过螺栓62连接而固定。 由此,即使在两个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控制轴16和控制部件26之间 时,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
螺栓62的前端贯通螺纹孔68而突出到相反侧,在该突出部分螺 合螺母64而拧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该螺母64,调整销 50的螺纹孔68和螺母64发挥双螺母的作用。由此,即使在可变阀IO 动作时控制轴16的角加速度急剧变化,且作用于控制轴16与控制部 件26之间的旋转力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螺栓62松 动。
垫片60为具有双叉部分的形状,在图8中,该双叉部分被配置成从上侧跨越螺栓62的状态。由此,通过松动螺栓62,能够更换垫片
6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垫片60更换为其厚度C不同的部件,能 够改变控制部件26与控制轴16的相对角度e。由此,能够调整吸气阀 12的作用角度。
若更换垫片60而改变角度e,则控制销48、垫片60及调整销50 之间的接触面相对于控制部件26的角度也改变。此时,与实施方式1 同样地,通过调整销50在轴承孔44内旋转,能够吸收上述接触面的 角度变化,能够切实地维持上述接触面的面接触状态。因此,能够获 得与实施方式l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角度6变化时,控制销48与螺栓62的相对位置变化。 即,在图8的结构中,在将垫片60更换为较薄的部件而使角度e变小 时,螺栓62相对于控制销48的位置在图中向上方向移动。在螺栓插 通孔66与螺栓62之间,设有用于允许上述的螺栓位置变化的间隙。 更具体地说,在图8中,螺栓插通孔66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由此在螺栓62的上侧形成有间隙。由于设置有上述间隙,因此即使在 更换垫片60而改变了角度6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防止螺栓62与 螺栓插通孔66的内周面之间的干扰,能够切实地维持控制销48、垫片 60及调整销50的面接触状态。因此,能够始终高精度地调整吸气阀 12的作用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销48与控制轴16的销插入孔38可以是紧 密配合(压入)和间隙配合中的任一种关系。控制销48与销插入孔38 即使是间隙配合,由于用螺栓62进行固定,因此控制销48也不会拔 出。通过将控制销48与销插入孔38间隙配合,能够使加工变得容易, 并且还能够简便地进行组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垫片60相当于上述第一发明中的"插 入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阀装置,包括凸轮,设置于内燃机的凸轮轴上;中间部件,配置在将上述凸轮的凸轮升程向阀传递的路径的中途;控制轴,能够连续或阶段性地变更旋转角度位置;控制部件,被安装成能够以上述控制轴为中心旋转;止转机构,禁止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旋转;以及连接部件,连接上述控制部件和上述中间部件,上述可变阀装置通过使上述控制轴旋转并变更上述中间部件的位置,而改变上述阀的作用角度,其特征在于,上述止转机构包括控制销,插入到形成于上述控制轴上的孔中,向上述控制轴的径向突出;轴承孔,在上述控制部件上与上述控制轴平行地形成;以及调整部件,能够旋转地由上述轴承孔支撑,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或经由插入部件面接触,从而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将上述调整部件、上述插入部件及上述控制销中的任意部件更换为尺寸不同的部件,使得上述轴承孔的中心线与上述控制销的中心线的距离改变,并改变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从而能够调整上述阀的作用角度,通过上述调整部件在上述轴承孔内旋转,而与上述相对角度的大小无关地维持上述面接触的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部件由大致圆筒状的销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接触为平面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通过将上述调整部件更换为从其中心线至与上述控制销的接触面 为止的尺寸不同的部件,或者将上述控制销更换为从其中心线至与上 述调整部件的接触面为止的尺寸不同的部件,能够调整上述阀的作用 角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 4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上述调整部件在两端具有与上述轴承孔的内周面接触的圆筒部, 上述调整部件的与上述控制销的接触面,在上述两个圆筒部之间 形成为比其圆筒面凹陷的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 5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销以间隙配合的状态插入到上述控制轴的上述孔中, 上述调整部件与上述控制销直接接触,上述控制销在与上述调整部件的接触面和插入到上述控制轴的上 述孔内的插入部分之间具有突出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 6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转机构还包括螺纹孔,贯通上述调整部件; 螺栓插通孔,贯通上述控制销;螺栓,插通上述螺栓插通孔并与上述螺纹孔螺合,从而固定上述调整部件和上述控制销;以及螺母,安装到贯通上述螺纹孔而突出的上述螺栓的外螺纹部, 在上述螺栓插通孔与上述螺栓之间设有间隙,以允许上述控制轴与上述控制部件的相对角度改变时螺栓位置的变化。
8. 根据权利要求1 7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摇杆臂,推压上述阀;摇杆辊,设置于上述摇杆臂上;摆动臂,被设置成能够以上述控制轴为中心摆动,随着上述凸轮 的旋转而摆动;摆动凸轮面,形成在上述摆动臂上,与上述摇杆辊接触;以及 滑动面,形成在上述摆动臂上与上述凸轮相对的位置, 上述中间部件配置在上述凸轮与上述滑动面之间,随着上述控制 轴的旋转,上述中间部件向靠近及远离上述控制轴的中心的方向移动。
全文摘要
在内燃机的可变阀装置中,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调整阀的作用角度。包括控制销(48),插入到形成在控制轴(16)上的销插入孔(38)中;轴承孔(44),形成在控制部件(26)上;以及调整销(50),可旋转地支撑在轴承孔(44)中。通过调整销(50)与控制销(48)面接触,控制轴(16)与控制部件(26)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将调整销(50)更换为尺寸(B)不同的部件,以改变轴承孔(44)的中心线与控制销(48)的中心线的距离(A),从而改变控制轴(16)与控制部件(26)的相对角度(θ),由此调整阀的作用角度。通过调整销(50)在轴承孔(44)中旋转,与相对角度(θ)的大小无关地,维持调整销(50)与控制销(48)的面接触状态。
文档编号F01L13/00GK101529058SQ20078003943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6日
发明者江崎修一, 立野学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