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230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高内燃机燃烧率的辅助装置,是一种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气排放 量已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大事。现有热力设备及内燃机因供氧量不足致使燃料燃烧不充分, 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废渣、废气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为提高燃料的燃烧率,目前大多 数热力设备及内燃机都是增加相应的辅助装置或设备,以消耗动力来驱动这些辅助装置来达 到提高燃烧效率的目的,例如在锅炉进气口处安装风机,在内燃机进气口处安装涡轮增压装 置等。因此,现有内燃机因供氧量不足,存在能源消耗量大、燃烧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 缺点,而增加辅助装置又存在耗费能源、增加成本的缺点。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解决了现有内燃机因供氧量不足导致 的能源消耗量大、燃烧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包括管 状外壳和导流叶片;管状外壳的入口端有进气口,管状外壳的出口端有出气口;有2片至8片 的导流叶片均布在管状外壳内,导流叶片的外侧边固定安装在管状外壳的内壁上;所有导流 叶片的内侧边相交形成交叉点,交叉点位于管状外壳的入口端一侧。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管状外壳的出口端固定安装有收口器,收口器入口与管状外壳出口外径相同,收口 器出口外径小于入口外径,收口器出口的流体通过面积小于收口器入口的流体通过面积。 上述收口器的长度可为O. l厘米至5厘米。
上述管状外壳的长度可为5厘米至50厘米,外径为3厘米至30厘米,壁厚为O. l厘米至3厘米。
上述导流叶片的长度可为5厘米至50厘米,宽度为大于或等于管状外壳的半径,厚度为 0. l厘米至2厘米。
上述导流叶片的外侧边可呈螺旋形。
上述导流叶片的外侧边与管状外壳的轴线的夹角可为10度至40度。上述导流叶片的交叉点距管状外壳的入口端的距离可为大于O. 5厘米。 上述导流叶片的数量可为3片。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克服了现有内燃机为增加供氧量需增加消耗动 力的辅助装置的缺点和管壁对空气的阻力,不需消耗动力,仅使进入内燃机的空气的旋转加 速流动,提高单位时间的供氧量,促进氧气和燃料充分混合燃烧,就可显著提高内燃机效 率,降低能耗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 节能环保、安装维护方便、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等轴测透视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l为管状外壳,2为导流叶片,3为交叉点,4为导流叶片的外侧 边,5为收口器,H为管状外壳的长度,D为管状外壳的外径,T为管状外壳的厚度,A为交叉 点距管状外壳的入口端的距离,B为导流叶片的宽度,L为导流叶片的长度,t为导流叶片的 厚度,a为螺旋线夹角,C为收口器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 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包括管状外壳1和导流叶片2;管状外壳l的入口 端有进气口,管状外壳l的出口端有出气口;有2片至8片的导流叶片2均布在管状外壳1内, 导流叶片的外侧边4固定安装在管状外壳1的内壁上;所有导流叶片2的内侧边相交形成交叉 点3,交叉点3位于管状外壳1的入口端一侧。导流叶片2的均布,可以均匀分配进气量。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管状外壳1的出口端固定安装有收口器5,收口器入口与管状外壳出口外 径相同,收口器出口外径小于入口外径,收口器出口的流体通过面积小于收口器入口的流体 通过面积,从而形成气道收口,用以改变气体流量,使进入气道的气流在出口处加速。
如附图1所示,收口器的长度C为O. l厘米至5厘米。
如附图1所示,管状外壳的长度H为5厘米至50厘米,管状外壳的外径D为20厘米至30厘 米,管状外壳的厚度T为O. l厘米至3厘米。管状外壳的外径D可以根据内燃机的进气道的口径 决定大小。
如附图1所示,导流叶片的长度L为5厘米至50厘米,导流叶片的宽度B为大于或等于管状外壳的半径,导流叶片的厚度t为O. l厘米至2厘米。 如附图l所示,导流叶片的外侧边4呈螺旋形。
如附图1所示,导流叶片的外侧边4与管状外壳的轴线的夹角即螺旋线夹角a为10度至 40度,用于改变进入气流的方向。
如附图1所示,导流叶片2的交叉点距管状外壳的入口端的距离A为大于0. 5厘米。 如附图1所示,导流叶片2的数量最好为3片。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 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首先平行气流由管状外壳l的入口端进入,在导 流叶片2的引导下改变方向,到达交叉点3处开始沿导流叶片2的曲面旋转,形成旋转气流, 然后通过管状外壳1的出口端进入收口器5,因收口器5的口径突然收縮致使气流加速,最终 形成旋转加速气流,最后经由收口器5的出口端进入燃气设备中,完成了增大单位时间内供 氧量的全过程,促进了氧气和燃料的充分混合,从而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达到提高内燃机 效率的目的。
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1、一种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外壳和导流叶片;管状外壳的入口端有进气口,管状外壳的出口端有出气口;有2片至8片的导流叶片均布在管状外壳内,导流叶片的外侧边固定安装在管状外壳的内壁上;所有导流叶片的内侧边相交形成交叉点,交叉点位于管状外壳的入口端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管 状外壳的出口端固定安装有收口器,收口器入口与管状外壳出口外径相同,收口器出口外径 小于入口外径,收口器出口的流体通过面积小于收口器入口的流体通过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收 口器的长度为O. l厘米至5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 在于管状外壳的长度为5厘米至50厘米,外径为3厘米至30厘米,壁厚为O. l厘米至3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导 流叶片的长度为5厘米至50厘米,宽度为大于或等于管状外壳的半径,厚度为O. l厘米至2厘 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导 流叶片的外侧边呈螺旋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导 流叶片的外侧边与管状外壳的轴线的夹角为10度至4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导 流叶片的交叉点距管状外壳的入口端的距离为大于O. 5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 在于导流叶片的数量为3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特征在于 导流叶片的数量为3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提高内燃机燃烧率的辅助装置,是一种内燃机旋转进气增强器,其包括管状外壳和导流叶片;管状外壳的入口端有进气口,管状外壳的出口端有出气口;有2片至8片的导流叶片均布在管状外壳内,导流叶片的外侧边固定安装在管状外壳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克服了现有内燃机为增加供氧量需增加消耗动力的辅助装置的缺点,不需消耗动力,仅使进入内燃机的空气的旋转加速流动,提高单位时间的供氧量,促进氧气和燃料充分混合燃烧,就可显著提高内燃机效率,降低能耗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从而减少了废气的排放,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安装维护方便、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
文档编号F02B31/04GK201262115SQ20082030236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8日
发明者刘念平, 李金魁, 杜新甫, 勇 段 申请人:段 勇;杜新甫;李金魁;刘念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