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单极式塔架及具备单极式塔架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极式塔架及具备单极式 塔架(支柱)的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装置是具备风车翼的旋翼头受风力而旋转并利用增速机将该旋转增速等、而通过由此被驱动的发电机进行发电的装置。上述的旋翼头设置在风车用塔架(以下称为“塔架”)上,并安装在可偏航旋转的机舱的端部,被支撑为可绕大致水平的横向的旋转轴线旋转。通常,上述的风车用塔架大多采用使用圆筒状外壳的钢制单极式,其结构为将设置在塔架外壳下端部的基座板用地脚螺栓固定在钢筋混凝土的地基上。图11及图12表示现有的塔架支撑结构,在塔架2的下端部设置有从塔架外壳21的内外两面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突缘状的基座板22。该基座板22是用于经由将下端部侧埋入地基B设置的多个地脚螺栓10将塔架2与地基B连结固定的部件。在图示的结构例中,在形成圆筒形状的塔架外壳21的外周侧及内周侧,在同心圆上排列有两列地脚螺栓10,并在贯通基座板22的螺栓孔22a的各地脚螺栓10的上端部侧螺合螺母11进行固定。此外,图中的标记12是形成于地基B的混凝土上的基底层。此外,提案有一种钢筋柱和钢筋梁的接合结构,因梁的微小移动而容易产生与紧固托架的间隙,不需要用于调节的微调的起重机操作或辅助用重机等。在该接合结构中,将钢筋柱的紧固托架和钢筋梁双方以在插入侧打开的形式切断,抵接拼接板并用高强度螺栓联结构成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7-207833号公报但是,上述的现有的塔架支撑结构,因将地脚螺栓10配置在塔架外壳21外侧的作用效果好,因此,基座板突缘多是向塔架外壳21的外侧伸出。此外,形成圆筒形状的钢制外壳部件为主要的强度部件,因此,塔架外壳21的外径越大截面效率越高,因此,钢制单极式塔架在谋求降低重量的范围内,期望尽可能使外壳的外径扩大。另一方面,塔架2的外形尺寸需要满足运输时等的限制条件。在上述的单极式的情况下,将塔架2沿高度方向分割成多个分段制作并运输,对于基座部的塔架分段,在将基座板22与塔架外壳21焊接成一体化的状态下进行运输。因此,从塔架外壳21向外侧伸出的基座板22的外径为塔架2的最大直径,因此,难以将塔架外壳21的外径扩大至限制条件所限制的大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采用去除从塔架外壳向外侧伸出的基座板而使得塔架外壳的外形尺寸为最大直径的外形尺寸的塔架支撑结构。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单极式塔架,其立设于地基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在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范围的塔架侧连结部件,在具备设置于所述地基的地基侧连结部件的空间,将所述地基侧连结部件 和所述塔架侧连结部件通过焊接、利用拼接板的螺栓或铆钉进行连结。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极式塔架,由于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在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范围的塔架侧连结部件,在具备设置于地基的地基侧连结部件的空间,将地基侧连结部件和塔架侧连结部件通过焊接、利用拼接板的螺栓或铆钉进行连结,因此,没有例如基座板那样的比塔架外壳的外径大的部件,因此,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增大至限制条件所限定的大小,可以提高截面效率。即,针对塔架外径尺寸,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采用最大直径。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极式塔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由塔架外壳及内筒构成的双层管结构部,并且将延长至所述地基内部的所述内筒和所述塔架侧连结部件插入所述空间。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单极式塔架,其立设于钢筋混凝土制的地基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如下的部件而形成地基结合部,即,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隔板,其设置在所述塔架内部的下端部附近;内筒,其与所述隔板的下面结合,在塔架外壳的内部向下方延长至所述地基内部;底板,其安装在所述内筒的下端部,形成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塔架侧托架,其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内面、所述隔板的下面、所述内筒的外面、所述底板的上面结合,在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至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的范围内配置成放射状;以及环状隔板,其将所述塔架外壳的下端部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及所述塔架侧托架连结,在所述地基的中央部具备地基空间部,其用于插入所述地基结合部;以及地基侧托架,其被固定在地基上,以与所述塔架侧托架协调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塔架侧的延长线上,并露出到所述地基空间部,由此,在所述地基的中央部形成塔架结合空间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插入所述塔架结合空间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侧的连结部件与所述地基侧托架之间经由拼接板进行连结或者利用焊接进行连结。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极式塔架,由于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如下的部件而形成地基结合部,即,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隔板,其设置在所述塔架内部的下端部附近;内筒,其与所述隔板的下面结合,在塔架外壳的内部向下方延长至所述地基内部;底板,其安装在所述内筒的下端部,形成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塔架侧托架,其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内面、所述隔板的下面、所述内筒的外面、所述底板的上面结合,在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至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的范围内配置成放射状;以及环状隔板,其将所述塔架外壳的下端部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及所述塔架侧托架连结,在所述地基的中央部具备地基空间部,其用于插入所述地基结合部;以及地基侧托架,其被固定在地基上,以与所述塔架侧托架协调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塔架侧的延长线上,并露出到所述地基空间部,由此,在所述地基的中央部形成塔架结合空间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插入所述塔架结合空间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侧的连结部件与所述地基侧托架之间经由拼接板进行连结或者利用焊接进行连结,因此,没有例如基座板那样的比塔架外壳的外径大的部件,因此,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增大至限制条件所限定的大小,提高截面效率。即,针对塔架外径尺寸,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采用最大直径。
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单极式塔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地基侧托架采用在上下设置有突缘部的I形截面,不仅将所述塔架侧托架及所述地基侧托架的纵壁彼此经由所述拼接板进行连结或利用焊接进行连结,而且将所述环状隔板及 所述底板与所述突缘部之间经由所述拼接板进行连结或利用焊接进行连结,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塔架与地基的连结强度。在上述的发明中,优选的是,设置于所述塔架的下端部附近的所述隔板是设置于所述塔架外壳的门用开口部的下侧附近的部位,由此,可以利用隔板兼用作设置于向塔架内部的入口部的地板。在上述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筒是大径侧的上端部与所述塔架外壳结合的圆锥台形状,由此,从塔架外壳向内筒的应力传递变得顺畅,因此,从塔架向地基的应力传递也变得顺畅。在上述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侧的连结部件和所述地基侧托架连结后,在所述塔架结合空间部填充混凝土。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极式塔架。根据这种风力发电装置,由于具备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单极式塔架,因此,针对塔架外径尺寸,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采用最大直径。根据所述的本发明的单极式塔架及风力发电装置,由于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采用塔架的最大直径,换言之,不需要如基座板那样的向塔架外壳的外侧突出的部件,因此,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径最大限度地增大,提高截面效率,并且,在运输等的限制条件的范围内采用尽可能大的外径的塔架支撑结构。即,具备单极式塔架的风力发电装置,由于采用本发明的塔架支撑结构,因此,可以将塔架外壳的外形尺寸采用最大直径的外形尺寸。其结果,针对伴随风力发电装置的大型化而增加高度并且负荷条件也变得严格的塔架,可以制成容易兼顾满足运输极限等限制条件及确保所需要的强度的塔架支撑结构的风力发电装置。此外,由于对于托架及拼接板等可以使用廉价的轧制钢板,而且,不需要高价的基座板、地脚螺栓,因此,可以使风力发电装置低成本化。而且,由于不使用地脚螺栓,因此也不需要紧固等的维修。
图IA是作为本发明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塔架和地基的连结部结构的要部剖面图。图IB是图IA所示的塔架的I-I剖面底面图。图IC是对图IA所示的塔架及地基表示连结前状态的要部剖面图。图2是图IA的A-A剖面图。图3是图IA的B-B剖面图。图4A是图IA的C部放大图。图4B是图IA的D部放大图。图5是图IA及图2的E-E剖视图。图6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塔架结构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概要的侧面图。
图7是对于图IA所示的风力 发电装置的连结部结构表示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图8是图7的F-F剖面图。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风力发电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表示塔架和地基的连结部结构的要部剖面图。图10是图9的G-G剖面图。图11是对于风力发电装置的塔架和地基的连结部,表示现有结构例的要部的外观图。图12是图11的H-H剖面放大图。标记说明I 风力发电装置2 风车用塔架3 机舱4 旋翼头5 风车翼6 门用开口部10地脚螺栓11 螺母12 砂浆21塔架外壳22基座板23贯通孔30、30A、30B 地基结合部31 隔板32、32A 内筒33 底板34环状隔板35、35A塔架侧托架50塔架结合空间部51地基侧托架51a地基侧托架的上侧突缘51b地基侧托架的下侧突缘52地基空间部60拼接板(镶接板)70螺栓螺母B 地基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于本发明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塔架支撑结构,根据
其一实施方式。图6所示的迎风型(7^ > F'型)的风力发电装置I具有立设在地基B上的风车用塔架(以下称为“塔架”)2、设置在塔架2上端的机舱3、绕大致水平的横向的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撑并设置在机舱3的一端的旋翼头4。在旋翼头4上绕其旋 转轴线呈放射状安装有多片(例如三片)风车翼5。由此,从旋翼头4的旋转轴线方向吹到风车翼5上的风的风力转换成使旋翼头4绕旋转轴线旋转的动力。此外,在机舱3的外周面适当部位(例如上部等)设置有测定周边风速值的风速计、或测定风向的风向计等。S卩,风力发电装置I中,风车翼5受风力绕大致水平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旋翼头4驱动设置在机舱3内部的发电机(未图示)而进行发电,并且机舱3设置在立设于钢筋混凝土制的地基B上的塔架2的上端部,被支撑为可偏航旋转(3—旋回)。该情况下,塔架2采用钢制单极式,通过连接设置于在高度方向分割成多个的各塔架分段的端部的突缘(未图示),制成确保了需要的长度(高度)的圆筒塔架。(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IA 图6对将上述的塔架2立设在地基B的塔架支撑结构进行说明。在图示的塔架支撑结构中,在塔架2的下端部侧形成有地基结合部30。为了立设塔架2,该地基结合部30被插入在地基B的中央部预先形成的未填充混凝土的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被插入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的地基结合部30,将后述的地基结合部30侧的连结部件和作为连结部件设置在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的地基侧托架51之间使用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连结。其后,在塔架结合空间部50的空间部填充混凝土,通过混凝土固化,完成塔架2的设置。上述的地基结合部30构成为,具备隔板31,其在塔架2的内部设置在成为下端部附近的位置;内筒32,其与隔板31的下面结合,在塔架外壳21的内部向下方延伸至地基B的内部;底板33,其安装在内筒32的下端部,形成与塔架外壳21的外径相同;环状隔板34,其连结塔架外壳21的下端部和内筒32的外周面;以及多个塔架侧托架35,其与隔板31的下面、塔架外壳21的内面、内筒32的外面、环状隔板34的圆周方向分割面及底板33的上面结合,在内筒32的外周面配置成放射状。隔板31是形成与塔架2的内径相同的圆形的板材。该隔板31被焊接安装于塔架外壳21的内壁,以将塔架2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上下。此外,该隔板31在成为塔架2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被安装在比设置在塔架外壳21的门用开口部6稍低的位置、即被安装在设置于塔架外壳21的门用开口部6的下侧附近,也作为塔架2的内部地板部件使用。此外,门用开口部6是在建设时及维修时等为了作业者出入塔架2的内部而设置的,其安装有可开闭的门。内筒32是配置在塔架外壳21的内部空间的同心的圆筒部件,圆筒上端焊接于隔板31的下面。内筒32的下端部比塔架外壳21的下端部更向下方伸长,其下端部在规定的设置位置进入地基B的内部。底板33是焊接安装于内筒32的下端部的圆形或多边形的板材。该底板33的外径与塔架外壳21的外径大致相同,在混凝土填充、固化后,被支撑在上述的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形成的混凝土设置面上。此外,该底板33也作为上述的地基结合部30侧的连结部件使用。环状隔板34是连结塔架外壳21的下 端部;和内筒32的外周面、塔架侧托架35的侧面的环状的板状部件。该环状隔板34在塔架侧托架35的位置,在周向被分割,即,被圆弧状分割,内周端与内筒32的外周面焊接,外周端与塔架外壳21的下端部焊接,周向的分割面与塔架侧托架35的侧面焊接。塔架侧托架35是与内筒32的外面、塔架外壳21的内面、隔板31的底面及底板33的上面焊接的矩形的板状部件,在从内筒32的外周面至塔架外壳21的外周的直径范围内放射状地配置有多个。在图示的结构例中,八片塔架侧托架35从内筒32的外周面向圆周方向以45度间隔放射状安装。该塔架侧托架35是作为上述的地基结合部30侧的主要的连结部件使用的部件。此外,对于塔架侧托架35的数量,可以根据诸条件适当变更,因此,不局限于上述的八片。上述的塔架结合空间部50形成于地基B的中央部。塔架结合空间部50是作为未填充混凝土的形成地基空间部52的空间部,在该地基空间部52露出设置与地基B —体的地基侧托架51。例如图5所示,图示的地基侧托架51,采用在上下设置有突缘部51a、51b的I形截面的部件。该情况下的地基侧托架51配置在塔架侧托架35的延长线上,以便与塔架侧托架35协调一致。即,在圆周方向以45度间隔放射状安装,以便在规定的设置位置与放射状配置的八片塔架侧托架35协调一致。其结果,在规定的塔架设置位置,塔架侧托架35及地基侧托架51存在于放射状的同一直线上。在将塔架2设置并固定在地基B上时,将地基结合部30插入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将成为地基结合部30侧的连结部件的塔架侧托架35、底板33及环状隔板34 ;与地基侧托架51之间使用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连结。拼接板60是横跨地基结合部30侧的连结部件和塔架结合空间部50侧的连结部件而配置的板状部件,其按照从两面夹住所述两个连结部件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两个连结部件的两侧。而且,使用贯通连结部件及配置在其两面的拼接板60的多个螺栓螺母70,通过各螺栓螺母70将三片部件紧固在一起,将地基结合部30及塔架结合空间部50的连结部件彼此牢固地连结。此外,成为地基结合部30侧的连结部件的塔架侧托架35、底板33及环状隔板34 ;与地基侧托架51的连结,可以适当选择如下结构,即,按照上述记载对螺栓螺母使用高强度螺栓螺母而作为摩擦接合的结构、使用铆钉的结构、或者不使用拼接板及螺栓螺母而进行焊接的结构。图4A是放大图IA的C部的图,设置在地基侧托架51的上部的突缘部51a和塔架侧环状隔板34利用上下两片拼接板60夹持,三片板状部件由多个螺栓螺母70被一起紧固。此外,为了在塔架2的内外穿过拼接板60,在塔架外壳21上设置有贯通孔23。此外,图4B是放大图IA的D部的图,利用上下两片拼接板60夹持设置于地基侧托架51的下部的突缘部51b和塔架侧底板33,三片板状部件由多个螺栓螺母70 —起紧固。此外,图5是图2的E-E剖面图,设置在I形截面的地基侧托架51上的上下突缘部51a、51b在连结纵壁部彼此的两侧,由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与水平方向的环状隔板34或底板33连结。该情况下,纵壁部彼此的连结部是利用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将配置在上下方向的塔架侧托架35和地基侧托架51连结的部分。这样,只要采用在地基侧托架51上设置有 上下的突缘部51a、51b的I形截面,则利用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不仅可以将塔架侧托架35及地基侧托架51的纵壁彼此连结,而且可以将环状隔板34及底板35和突缘部5la、5Ib之间连结。其结果,地基结合部30和地基B之间由于铅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这两个方向被牢固地连结,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塔架2和地基B的连结强度。如上所述,在将地基连结部30侧的连结部件和塔架结合空间部50的地基侧托架51连结后,在塔架结合空间部50填充混凝土。然后,通过使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的混凝土固化,完成将塔架2立设在地基B的塔架支撑结构。此外,在将塔架2立设在地基B上时,只要在将设置有地基连结部30的最下段的塔架分段立设在地基B上后,依次连接上部的塔架分段,完成具有所需要高度的单极式塔架2即可。这样构成的塔架支撑结构,由于不需要现有结构的最大直径的基座板22,因此,没有比塔架外壳21的外径大的部件。因此,进行塔架2的设计时,由于可以将塔架外壳21的外径设定为满足运输极限等限制的大小,因此,可以使塔架外壳21的外径扩大至限制条件所限定的大小,提高其截面效率。即,针对塔架2的外径尺寸,可以将塔架外壳21的外径设为最大直径。但是,为了提高塔架外壳21和环状隔板34的焊接施工性能,也可以考虑使环状隔板34的外径比塔架外壳21的外径稍大一些。此外,上述的塔架2的下端部在隔板31的下方的区域形成为塔架外壳21及内筒32的双层管结构。因此,成为塔架2根部的下端部侧的强度增加,通过双层管结构可以降低塔架外壳21的板厚。此外,通过将隔板31设在门用开口部6的下侧附近,可以将隔板31兼用作塔架2的内部地板部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塔架外壳21设置贯通孔23,利用横跨塔架外壳21内外的拼接板60进行环状隔板34和突缘部51a的连结,但例如图7及图8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不设置贯通孔23,而采用只用下侧的拼接板连结环状隔板34和突缘部51a的结构。具有这种地基结合部30A的塔架支撑结构,使突缘部51a的连结强度功效降低一些,但与此相应也具有可以降低施工所需要的工时数及材料费这类优点,因此,只要根据塔架2的高度及机舱3等的负荷条件等适当地选择即可。(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对于将上述的塔架2立设在地基B上的塔架支撑结构,根据图9及图1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其详细的说明省略。在该实施方式中,地基结合部30B为采用大径侧的上端部与塔架21结合的圆锥台形状的内筒32A,来取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圆筒形状的内筒32。即,本实施方式的内筒32A的结构为,大径的上端部与塔架外壳21的内壁直接焊接,小径的下端部与底板33焊接。因此,由于从塔架外壳21向内筒32A的应力传递与经由隔板31传递的圆筒形状不同,由于直接传递,因此变得顺畅,因此从塔架2向地基B的应力传递也顺畅。
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塔架2的下端部侧设置有由同心的塔架外壳21及圆筒形状的内筒32 (或圆锥台形状的内筒32A)构成的双层管结构的地基结合部30、30A、30B。该双层管结构部,通过将内筒32、32A 延长至地基B的内部,使内筒32、32A向塔架外壳21的下方延长。而且,在将塔架2立设在地基B上时,内筒32、32A的延长部、与设置在塔架外壳21的外径以下范围的塔架侧连结部件(塔架侧托架35、环状隔板34、底板33)插入预先设置在地基B的未填充混凝土空间的塔架结合空间部50内。该塔架结合空间部50,由于在钢筋混凝土制的地基B插入设置塔架2的下端部,因此,其是设置在中央部附近的空间。即,此时的地基B在保留塔架结合空间部50的周围装入钢筋,并且成为在钢筋之间填充的混凝土固化的状态。此外,在塔架结合空间部50设置有与地基B —体化而被混凝土保持的地基侧托架(地基侧连结部件)51。该地基侧托架51例如是在上下的两端部具备突缘部51a、51b的大致I形截面的钢板部件。在内筒32、32A的延长部及塔架侧连结部件(塔架侧托架35、环状隔板34、底板33)插入塔架结合空间部50后,使用拼接板60及螺栓螺母70将地基侧托架51和塔架侧连结部件之间连结。然后,在未填充混凝土空间的塔架结合空间部50填充混凝土并使之固化后,完成相对于地基B的塔架2的立设。因此,如基座板22,由于不存在比塔架外壳21的外径大的部件,使塔架外壳21的外径增大至限制条件所限定的大小,从而可以提高截面效率。即,针对塔架2的外径尺寸,可以将塔架外壳21的外径设为最大直径。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风力发电装置,由于可以将塔架外壳21的外径设为塔架2的最大直径,因此,可以使塔架外壳21的外径最大限度地增大,使截面效率提高,并且在谋求降低重量的范围内,能够制作尽可能大的外径的塔架支撑结构。即,具备单极式塔架2的风力发电装置1,通过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塔架支撑结构,可以使塔架外壳21的外形尺寸为最大直径的外形尺寸。其结果,针对伴随风力发电装置I的大型化而增加高度并且负荷条件也变得严格的塔架2,可以容易兼顾满足运输极限等限制条件及确保所需要的强度,从而可以提供塔架2的板厚薄而重量也降低的塔架支撑结构的风力发电装置。此外,由于对于托架35、51及拼接板60等可以使用廉价的轧制钢板,而且,不需要高价的基座突缘22、地脚螺栓10及螺母11,因此,可以使风力发电装置I低成本化。此外,由于不使用地脚螺栓10,因此也不需要紧固等的维修。此外,由于当塔架外壳21的外径增大时,将塔架分段之间协调一致连结的突缘直径也增大,因此,可以减小突缘连结用的螺栓尺寸及降低数量。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例如,可以适用迎风型及顺风型(夕O々P卜''型)的风力发电装置等,而进行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单极式塔架,其立设于地基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在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的范围内具备塔架侧连结部件,在具备设置于所述地基的地基侧连结部件的空间,将所述地基侧连结部件和所述塔架侧连结部件通过焊接、利用拼接板的螺栓或铆钉进行连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极式塔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由塔架外壳及内筒构成的双层管结构部,并且将延长至所述地基的内部的所述内筒和所述塔架侧连结部件插入所述空间。
3.一种单极式塔架,其立设于钢筋混凝土制的地基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如下的部件而形成地基结合部,即,在所述塔架的下端部侧具备隔板,其设置在所述塔架内部的下端部附近;内筒,其与所述隔板的下面结合,在塔架外壳的内部向下方延长至所述地基内部;底板,其安装在所述内筒的下端部,具有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塔架侧托架,其与所述塔架外壳的内面、所述隔板的下面、所述内筒的外面、所述底板的上面结合,在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至塔架外壳的外径以下的范围内配置成放射状;以及环状隔板,其将所述塔架外壳的下端部与所述内筒的外周面及所述塔架侧托架连结, 在所述地基的中央部形成有塔架结合空间部,该塔架结合空间部具备地基空间部,其用于插入所述地基结合部;以及地基侧托架,其被固定在地基上,以与所述塔架侧托架协调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塔架侧托架的延长线上,并露出到所述地基空间部, 将所述地基结合部插入所述塔架结合空间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侧的连结部件与所述地基侧托架之间经由拼接板进行连结或者利用焊接进行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极式塔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基侧托架采用在上下设置有突缘部的I形截面,不仅将所述塔架侧托架及所述地基侧托架的纵壁彼此经由所述拼接板进行连结或利用焊接进行连结,而且将所述环状隔板及所述底板与所述突缘部之间经由所述拼接板进行连结或利用焊接进行连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极式塔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架外壳的下端部是设置于所述塔架外壳上的门用开口部的下侧附近的部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极式塔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是大径侧的上端部与所述塔架外壳结合的圆锥台形状。
7.如权利要求I 6中任一项所述单极式塔架,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地基结合部侧的连结部件和所述地基侧托架连结后,在所述塔架结合空间部填充混凝土。
8.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具备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极式塔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极式塔架,通过去除从塔架外壳向外侧伸出的底板,采用塔架外壳的外形尺寸为最大直径的塔架支撑结构。在地基(B)上立设的单极式塔架,塔架(2)的下端部侧具有在塔架外壳(21)的外径以下范围内的塔架侧连结部件,在具备设置于地基(B)的地基侧连结部件的空间内,将地基侧连结部件和塔架侧连结部件通过焊接、利用拼接板的螺栓或者铆钉进行连结。
文档编号F03D11/04GK102713110SQ2009801005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村田一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