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797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净化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含有很多的煤烟子等所代表的颗粒状物质和一氧化氮所代表的氮氧化物。作为去除颗粒状物质的装置,公知一种使用过滤器载体对排气进行过滤的颗粒状物质过滤装置,作为去除氮氧化物的装置,公知一种在将尿素水供给到排气之后使用还原催化剂载体将氮氧化物还原的氮氧化物还原装置。作为排气净化装置,为了使用颗粒状物质过滤装置和氮氧化物还原装置对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进行净化,首先利用颗粒状物质过滤装置除掉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随后使用氮氧化物还原装置将氮氧化物还原。因此,若将这些装置呈直线状地配置在排气通路中,则不能避免高大化,因此有将双方的装置平行地配置而一体化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但是,在平行地配置颗粒状物质过滤装置和氮氧化物还原装置的情况下,很难确保将尿素水供给到排气后直到均勻地混合的混合时间,而且也很难不会发生不均地向构成氮氧化物还原装置的还原催化剂载体均勻地导入含有尿素水的排气。因此,出现需要在排气流路中配置多孔板等的情况等,排气净化装置的构造不得不变得复杂。另外,需要根据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氮氧化物的排出量的变化来调整尿素水的供给量,很难始终将适量的尿素水在与排气混合后导入到氮氧化物还原装置中。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5540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38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小型且构造简单,并且能够将适量的尿素水均勻地混合到排气中,不会发生不均地能够向构成氮氧化物净化装置的还原催化剂载体导入含有尿素水的排气。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本发明的要解决的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设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通路中,包括第一处理部,其是设有过滤器载体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排气通路,主要去除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第二处理部,其是设有还原催化剂载体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排气通路,主要将通过了上述第一处理部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连通管,其将排气自设于上述第一处理部的周面的排气出口引导到设于上述第二处理部的周面的排气入口 ;还原剂供给部,其为了还原氮氧化物而将还原剂供给到排气中;上述第一处理部和上述第二处理部在彼此面对的一侧具有各自的排气出口和排气入口,且上述第一处理部和上述第二处理部平行地设置,上述连通管的上游侧自上述第一处理部的排气出口沿该第一处理部的外周面设置,且上述连通管通过上述第一处理部和上述第二处理部的最靠近的空间,上述连通管的下游侧沿上述第二处理部的外周面设置至该第二处理部的排气入口,上述还原剂供给部设于上述连通管。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基础上,上述连通管的上游侧的与上述第一处理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不与上述第一处理部的中心轴线交叉地设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基础上,上述连通管的下游侧的与上述第二处理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不与上述第二处理部的中心轴线交叉地设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基础上,上述连通管在上述还原剂供给部的下游侧具有缩径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基础上,上述连通管在第一处理部和第二处理部最靠近的部分配置上述缩径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基础上,还具有为了还原氮氧化物而将还原剂供给到排气中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上述还原剂供给部设于上述连通管的上游侧,上述辅助还原剂供给部设于上述连通管的下游侧。发明的效果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下述那样的效果。采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的混合。采用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也能在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的混合。采用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的混合。另外,能够利用旋流不会发生不均地向还原催化剂载体均勻地导入排气。采用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的混合。另外,能够利用旋流不会发生不均地向还原催化剂载体均勻地导入排气。采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能够更加小型地形成排气净化装置,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的混合。另外,能够利用旋流不会发生不均地向还原催化剂载体均勻地导入排气。采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无论柴油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混合排气和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另外,能够使与氮氧化物的排出量相对应的适量的尿素水混合到排气中而向还原催化剂载体导入。


图1的㈧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B)是该排气净化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侧剖视图。图3的㈧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B)是该排气净化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侧剖视图。图5的㈧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B)是该排气净化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高输出功率运转时的向排气供给尿素水的图。图7是表示低输出功率运转时的向排气供给尿素水的图。图8是表示在低输出功率运转时自还原剂供给部供给了尿素水的情况的图。图9的㈧、⑶、(C)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排气净化装置;10、第一处理部;12、氧化催化剂载体(DOC) ;13、过滤器载体 (DPF) ;20、第二处理部;22、还原催化剂载体(SCR载体);23、氧化催化剂载体(DOC) ;30、连通管;30a、缩径部;40、还原剂供给部;41、辅助还原剂供给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的(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的俯视图,图1的⑶是该排气净化装置1的侧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排气的气流。如图1所示,排气净化装置1设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通路中,主要由作为颗粒状物质过滤装置的第一处理部10、作为氮氧化物还原装置的第二处理部20、自第一处理部10向第二处理部20引导排气的连通管30、和该连通管30所具有的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的还原剂供给部40构成。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首先被导向第一处理部10而去除颗粒状物质。然后,去除了颗粒状物质的排气经过连通管30而被导向与第一处理部10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处理部 20。此时,自连通管30所具有的还原剂供给部40将适量的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从而在第二处理部20中进行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这样,去除了颗粒状物质且还原了氮氧化物的排气经过后尾管50而被排放到大气中。第一处理部10主要由第一壳体15、氧化催化剂载体(以下称作“D0C”)12和过滤器载体(以下称作“DPF”)13构成,上述第一壳体15为圆筒形状,上述氧化催化剂载体12 通过在碳化硅等的基材上承载钼等催化剂而形成,上述过滤器载体13利用碳化硅等基材形成,对通过的排气进行过滤。D0C12和DPF13设于排气通路的中途部,该排气通路形成在第一壳体15的内部,D0C12位于上游侧且DPF13位于下游侧地配置。第一处理部10以该排气通路中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呈直线状地构成。在第一处理部10的上游侧形成有排气入口,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能够导入到第一处理部10的入口室11中。在第一处理部10的下游侧形成有排气出口,自入口室11依次通过了 D0C12、DPF13的排气能够从设于出口室14的排气出口排出到连通管30中。D0C12将构成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中的CO(—氧化碳)、HC(碳化氢)和颗粒
5状物质(以下称作“PM”)的SOF(有机可溶成分)氧化而去除。此外,使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含有很多的NO(—氧化氮)通过氧化而变成NO2(二氧化氮)。DPF13通过将构成PM的煤烟子捕集起来而对排气进行过滤,将捕集到的煤烟子氧化后去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碳化硅作为基材的DPF13,当排气在形成于DPF13的微小的孔中通过时,对排气中含有的煤烟子进行捕集。以能够进行氧化反应的排气温度作为条件,利用排气中含有的氧和由D0C12生成的NO2将这样捕集到的煤烟子氧化。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处理部10连续性地捕集排气中含有的PM而将该PM氧化,但也可以是仅在捕集到的煤烟子发生了堆积的情况下利用电加热器等进行强制性的氧化的所谓的间歇再生式结构。另外,DPF13可以是使用堇青石作为基材而形成的结构、层叠耐热钢而构成的结构等,材质、构造没有限定。第二处理部20主要由第二壳体25、还原催化剂载体(以下称作“SCR载体”)22和 D0C23构成,上述第二壳体25为圆筒形状,上述还原催化剂载体22通过在堇青石等的基材上承载沸石等催化剂而形成,上述D0C23通过在碳化硅等基材上承载钼等催化剂而形成。 SCR载体22和D0C23设于排气通路的中途部,该排气通路形成在第二壳体25的内部,SCR 载体22位于上游侧且D0C23位于下游侧地配置。另外,第二处理部20与后述的还原剂供给部40、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和供给泵等构成为SCR系统。第二处理部20以该排气通路中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呈直线状地构成。在第二处理部20的上游侧形成有排气入口,利用连通管30引导的排气能够导入到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中。在第二处理部20的下游侧形成有排气出口,自入口室21依次通过了 SCR载体22和D0C23的排气能够从设于出口室M的排气出口排出到后尾管50中。SCR载体22以氨气作为还原剂将排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还原。利用自后述的还原剂供给部40供给到排气中的尿素水S的水解而生成氨气,SCR载体22使用该氨气利用以下的还原反应将氮氧化物变成N2和H20。6N0+4NH3 — 5N2+6H204N0+4NH3+02 — 4N2+6H206N02+8NH3 — 7N2+12H202N02+4NH3+02 — 3N2+6H20N0+N02+2NH3 — 2N2+3H20配置在SCR载体22的下游侧的D0C23在SCR载体22的还原反应中将剩余的氨气
氧化而使其无害化,防止氨气向大气排放。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处理部20以利用尿素水S的水解而生成的氨气作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还原,但也可以使用例如将碳化氢系燃料供给到排气中而将吸附于催化剂载体的氮氧化物还原的所谓的吸藏还原催化剂。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在同一平面上并列设置,彼此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平行配置。大致相同地设定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至少设于第一处理部10的出口室14的排气出口和设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的排气入口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上。这里,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配置在第一壳体15的面对第二处理部20的一侧。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配置在第二壳体25的面对第一处理部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和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相对地配置。另外,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和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如图1的(B)所示, 侧视看去并不是位于与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均正交的直线上,而是上下位置彼此错开地设置。连通管30是将通过了构成第一处理部10的D0C12和DPF13的排气向第二处理部 20引导的圆管形状的构件。连通管30在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弯曲且连接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和上述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地设置,在形成于第一处理部 10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的空间内收容连通管30。另外,连通管30的内径设定为比第一壳体15和第二壳体25的直径小的恒定值。连通管30的上游侧以下述方式延伸,即,自设于第一处理部10的出口室14的排气出口在第一处理部1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与该第一处理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并且,连通管30沿第一处理部10的外周面弯曲,连通管30的中途部在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最靠近的空间通过地形成。连通管30的下游侧沿第二处理部20的外周面弯曲,在第二处理部2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下游侧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与设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的排气入口相连接。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侧视看去,连通管30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的排气流路。还原剂供给部40设于连通管30,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还原剂供给部40由喷嘴等构成而设于连通管30的上游侧,且配置在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的近旁。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对来自还原剂供给部40 的尿素水S的供给量进行控制。另外,还原剂供给部40有利用压缩空气将尿素水S与空气一并供给的结构、利用泵仅供给尿素水S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对于构造等没有限定,而且对排气的气流供给尿素水S的方向也没有限定。这样,通过将连通管30形成为呈大致S字形弯曲的配管,能够利用第一处理部10 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的有限的空间延长供排气流动的距离,通过自该连通管30的上游侧供给尿素水S,能够确保直到将含有尿素水S的排气导入到SCR22中的混合时间。由此,能够形成为小型且简单的构造,并且能够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S的混合。另外,从第二处理部20的切线方向沿圆筒形状的入口室21的内壁对自连通管30 引导到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中的排气进行引导,因此在入口室21中产生旋流R。由此,能够使排气与尿素水S进一步混合,排气不会自排气入口呈直线状地向SCR载体22流动,也能抑制向SCR载体22导入的排气的不均。此外,即使在柴油发动机为排气流量较少的低输出功率运转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连通管30的上游侧向使与该第一处理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 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地设置,因此在排气从出口室14流入到连通管30的上游侧时,在连通管30的内部产生由偏流引发的乱流T,能够促进尿素水S的混合。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图3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的俯视图,图3的(B)是该排气净化装置1的侧视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结构也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连通管30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上游侧以下述方式延伸,即,在第一处理部1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与该第一处理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并且,连通管30的中途部在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最靠近的空间内通过地形成。连通管30的下游侧在第二处理部2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 相连通。此时,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彼此靠近地配置,连通管30的通过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最靠近的空间的部分以排气流路截面缩径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连通管30在位于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的中途部具有排气流路截面缩径的缩径部30a。 至少在设于连通管30的缩径部30a的上游侧设有还原剂供给部40,该还原剂供给部40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原剂供给部40配置在连通管30的上游侧且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的近旁。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彼此靠近地配置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 因此能够使排气净化装置1更加小型化。另外,利用还原剂供给部40供给了尿素水S的排气在缩径部30a的作用下收缩后,再膨胀,因此能够更加促进尿素水S的蒸发和混合。另外,位于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的缩径部30a由于自排气接受到的热量的消散较少,因此能够维持比较高的温度,能够促进尿素水S的蒸发。此外,即使在柴油发动机为排气流量较少的低输出功率运转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连通管30是向使与该第一处理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地设置,因此在连通管30的内部产生由偏流引发的乱流T,能够在缩径部30a的上游侧维持该乱流T,因此能够充分地混合尿素水S。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图5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的俯视图,图5的(B)是该排气净化装置1的侧视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侧剖视图,表示柴油发动机的高输出功率运转时向排气供给尿素水S。另外,图 7表示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向排气供给尿素水S。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结构也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连通管30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上游侧以下述方式延伸,即,在第一处理部1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与该第一处理部10连接的连接部分中的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并且,连通管3的中途部在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最靠近的空间内通过地形成。连通管30的下游侧在第二处理部20的切线方向,且向使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位置错开地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 相连通。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位于第一处理部10与第二处理部20之间的连通管 30的中途部设有使排气流路截面缩径的缩径部30a。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的还原剂供给部40以外,还具有与还原剂供给部40同样地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还原剂供给部40设于第一处理部 10的排气出口的近旁且连通管30的上游侧,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设于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的近旁且连通管30的下游侧。也就是说,还原剂供给部40和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 分别设于连通管30的缩径部30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由喷嘴等构成,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对来自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的尿素水S的供给量进行控制。另外,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有利用压缩空气将尿素水S与空气一并供给的结构、利用泵仅供给尿素水S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对于构造等没有限定,而且对排气的气流供给尿素水S的方向也没有限定。设于连通管30的上游侧的还原剂供给部40是用于在来自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流量较多时、即高输出功率运转时,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的构件。另外,在过渡运转时,只要不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低输出功率运转,则自还原剂供给部40供给尿素水S。这是因为如图6所示,在柴油发动机的高输出功率运转时,由于氮氧化物的排出量较多而使供给的尿素水S增加,以及由于自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流量较多而使连通管 30内部的排气的流速增高,因此需要通过用设于连通管30的上游侧的还原剂供给部40供给尿素水S,确保直到将含有尿素水S的排气导入到SCR载体22中的混合时间。另外,在柴油发动机的过渡运转时的高输出功率运转区域内,能够确保直到将含有尿素水S的排气导入到SCR载体22中的混合时间,在低输出功率运转区域中,能够在连通管30的内部通过利用由偏流引发的乱流T促进尿素水S的混合。由此,能够在所有的运转区域内使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S良好地混合。设于连通管30的下游侧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用于当在一定时间内来自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流量较少时、即低输出功率运转时,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这有如下情况,S卩,如图8所示,在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自位于连通管 30的上游侧的还原剂供给部40长时间地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的情况;由于在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排气温度较低,因此尿素水S的蒸发速度较慢,过渡运转时的尿素水S的供给量的控制变得困难,而且大量的尿素水S附着在连通管30的内壁上而析出的情况。由此,出现相对于氮氧化物的排出量,作为还原剂的氨不足,由SCR载体22进行的还原反应不充分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7所示,在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通过自设于连通管30的下游侧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使尿素水S不附着于连通管30的壁面地引导到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中。由此,无论柴油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使与氮氧化物的排出量相对应的适量的尿素水S混合在排气中,导入到SCR载体22中。另外,在柴油发动机的低输出功率运转时,由于氮氧化物的排出量较少,因此尿素水S的供给量较少,用设于连通管30的下游侧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41供给尿素水S,也能充分地进行混合。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图9的(A)至图9的(C) 表示排气净化装置1的侧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结构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9的㈧所示,连通管30是将中心轴线形成为直线状的圆管形状的构件,相对于与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均正交的直线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平行配置。连通管30的一端在第一处理部10的切线方向,且使其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地与第一处理部10的出口室14相连通,连通管30的另一端在第二处理部20 的切线方向,且使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地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相连通。另外,在图9的(B)中,连通管30是将中心轴线形成为直线状的圆管形状的构件, 与第一处理部10和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均正交的直线和连通管30的中心轴线以一定的角度交叉地配置。连通管30的一端在第一处理部10的切线方向,且使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地与第一处理部10的出口室14相连通,连通管30的另一端在第二处理部20的切线方向,且使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地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相连通。还原剂供给部40至少设于连通管30而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原剂供给部40设于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的近旁且连通管30的上游侧。由此,能够将排气净化装置1形成为更加简单的构造,促进排气与供给到该排气中的尿素水S的混合,也能抑制向SCR载体22导入的排气的不均。另外,也能通过在图9 的(A)和图9的(B)中的连通管30的中途部设置使排气流路截面缩径的缩径部30a,进一步促进尿素水S的蒸发和混合。另外,在图9的(C)中,连通管30是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缩径地形成排气流路截面的锥形管。连通管30的大径侧端部以中心轴线不与第一处理部1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式与第一处理部10的出口室14相连通,连通管30的小径侧端部以中心轴线不与第二处理部2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式与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相连通。还原剂供给部40至少设于连通管30而将尿素水S供给到排气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原剂供给部40设于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的近旁且连通管30的上游侧。由此,不会因向连通管30导入排气时的流路截面的急剧缩窄而妨碍排气的流动, 能够自小径侧端部提高排气的流速地向第二处理部20导入排气,因此能够加强第二处理部20的入口室21的旋流R,抑制尿素水S的混合和向SCR载体22导入的排气的不均。工业实用性本发明能够利用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净化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设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气通路中,其特征在于, 该排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处理部,其是设有过滤器载体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排气通路,主要去除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第二处理部,其是设有还原催化剂载体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排气通路,主要将通过了所述第一处理部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连通管,其将排气自设于所述第一处理部的周面的排气出口引导到设于所述第二处理部的周面的排气入口;还原剂供给部,其为了还原氮氧化物而将还原剂供给到排气中; 所述第一处理部和所述第二处理部在彼此面对的一侧具有各自的排气出口和排气入口,且所述第一处理部和所述第二处理部平行地设置;所述连通管的上游侧自所述第一处理部的排气出口沿该第一处理部的外周面设置,且所述连通管通过所述第一处理部和所述第二处理部的最靠近的空间,所述连通管的下游侧沿所述第二处理部的外周面设置至该第二处理部的排气入口; 所述还原剂供给部设于所述连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上游侧的与所述第一处理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不与所述第一处理部的中心轴线交叉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下游侧的与所述第二处理部连接的连接部分的中心轴线不与所述第二处理部的中心轴线交叉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管在所述还原剂供给部的下游侧具有缩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在第一处理部和第二处理部最靠近的部分配置所述缩径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排气净化装置还具有为了还原氮氧化物而将还原剂供给到排气中的辅助还原剂供给部;所述还原剂供给部设于所述连通管的上游侧; 所述辅助还原剂供给部设于所述连通管的下游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处理部(10),其去除颗粒状物质;第二处理部(20),其主要将通过了所述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连通管(30),其将排气自所述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引导到所述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还原剂供给部(40),其将还原剂供给到排气中,所述第一处理部(10)和所述第二处理部(20)在彼此面对的一侧具有各自的排气出口和排气入口,且所述第一处理部(10)和所述第二处理部(20)平行地设置,所述连通管(30)的上游侧自所述第一处理部(10)的排气出口沿该第一处理部(10)的外周面设置,且所述连通管(30)通过所述第一处理部(10)和所述第二处理部(20)的最靠近的空间,所述连通管(30)的下游侧沿所述第二处理部(20)的外周面设置至该第二处理部(20)的排气入口,所述还原剂供给部(40)设于所述连通管(30)。
文档编号F01N3/02GK102301102SQ200980155910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3日
发明者冈田周辅, 川端裕二, 表洪志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