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音排气管,特别是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属于内燃式发动 机的消音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交通噪音是由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是城市环境噪音中的噪音源之一,而汽 车排气噪音是汽车噪音的主要噪音源,也是城市环境噪音控制的重点。为减小排气噪音,机动车普遍采用消音排气管,汽车消音排气管是一个及其成熟 产品,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几十年几乎没有改变,现急需一种结构新颖、价格低廉且较一 般消音产品的消音效果更好的消音排气管。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价格低廉且较一般消音产品 的消音效果更好的消音排气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排气管密封连接主传音腔,在 主传音腔后密封连接正对排气管口的主消音器,主传音腔侧壁旁接二级传音腔,在二级传 音腔后密封连接二级消音器,二级传音腔侧壁又旁接三级传音腔,三级传音腔后密封连接 三级消音器,三级传音腔侧壁旁接尾排气管。主传音腔、二级传音腔和三级传音腔为喇叭状形状且侧壁为夹层真空结构,三级 传音腔是通过管道旁接一消音器筒后再接至尾排气管,消音器筒中部设置有均布通孔的隔 板。所述的主级、二级和三级消音器中皆设置有多片隔板,在隔板底层缝隙中衬有吸 音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发动机工作时,内燃机排气管排除废气 时,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噪声源。声波向前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音腔采用夹层真空 结构,声波难以透出传音腔。同时利用了声波与气流的不同的物理特性,气流在改变流向的 同时,声波依然向前传播到主消声器内,吸收绝大部分声波能量。各消音器采用了隔板结 构,底层衬吸音材料,可将绝大部分传入的声波能量吸收。废气气流最后进入到消音筒再由 尾排气管排出,剩余声波则被消音筒吸收。本发明结构简单,消音效果良好,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加设多级消音器,成本极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排气管1、夹层外壁2、主传音腔3、二级传音腔4、二级消音器5、主消音 器6、三级传音腔7、消音器筒8、尾排气管9、隔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汽缸排出的尾气由排气管1密封连接至主传音腔3,主传音腔3正对的后端密封 连接正对排气管口的主消音器6,主传音腔3侧壁旁接二级传音腔4,在二级传音腔4后密 封连接二级消音器5,二级传音腔4侧壁又旁接三级传音腔7,三级传音腔7后密封连接三 级消音器(与前述结构相同),三级传音腔7的侧壁最后通过消音器筒8旁接尾排气管9。主 传音腔3、二级传音腔4和三级传音腔7皆为喇叭状形状且侧壁为夹层真空结构。对应连 接在各传音腔正后方的主消音器6、二级消音器5和三级消音器中皆设置有多片隔板,在隔 板底层缝隙中衬有吸音材料。三级传音腔7是通过管道旁接一消音器筒8后再接至尾排气 管9,消音器筒8中部设置有一均布通孔的隔板10,可使废气和残余声音的在其中折返,最 终减弱其能量。发动机工作时,内燃机排气管排出废气,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噪声源。声波向前传 播,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各个传音腔采用夹层真空结构,声波难以透出传音腔。这里,本装 置利用了声波与气流的不同的物理特性,气流在改变流向的同时,声波依然向前传播到主 消声器内。消音器采用隔板结构,底层衬吸音材料,可将绝大部分声波能量吸收。当气流进 入到后续的传音腔内时,部分声波也会随之进入,通过后续的消音器再被吸收,再通过消音 器筒的作用,最后获得良好的消音效果,并使排气背压较低。
权利要求1.一种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其特征是排气管密封连接主传音腔,在主传音腔后密 封连接正对排气管口的主消音器,主传音腔侧壁旁接二级传音腔,在二级传音腔后密封连 接二级消音器,二级传音腔侧壁又旁接三级传音腔,三级传音腔后密封连接三级消音器,三 级传音腔侧壁旁接尾排气管。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其特征是主传音腔、二级传音腔和三级 传音腔为喇叭状形状且侧壁为夹层真空结构,三级传音腔是通过管道旁接一消音器筒后再 接至尾排气管,消音器筒中部设置有均布通孔的隔板。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其特征是主、二级和三级消音器中皆设 置有多片隔板,在隔板底层缝隙中衬有吸音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音排气管,特别是三级单筒消音排气管,属于内燃式发动机的消音装置领域。本装置的排气管密封连接主传音腔,在主传音腔后密封连接正对排气管口的主消音器,主传音腔侧壁旁接二级传音腔,在二级传音腔后密封连接二级消音器,二级传音腔侧壁又旁接三级传音腔,三级传音腔后密封连接三级消音器,三级传音腔侧壁通过消音筒旁接尾排气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经三级消音能取得良好消音效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F01N13/08GK201884105SQ201020653430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2日
发明者陈蜀乔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