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947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曲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该曲轴箱构成为在曲轴箱下方设置有油底壳,在油底壳的底部设置有吸油口。
背景技术
在曲轴箱下方设置有油底壳的内燃机包括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汲取储存在油底壳中的油并供给至需要润滑的润滑部位。在该润滑系统的利用油泵的油汲取机构中,将吸油口接近油底壳的底面而设置,为了不受储存在油底壳中的油量的影响,始终使吸油口完全浸入油中,避免吸入空气。如果吸入了空气,则油泵的输出油压因气穴(- TB齒 )而发生变动,从而不能以稳定的油压向润滑部位供给油。因此,不仅使吸油口接近油底壳的底面,而且,特别是在安装于机动二轮车等车辆的内燃机中,在油底壳内储存有即使内燃机随车体倾斜,吸油口也不会从油面露出的充足的油。但是,在内燃机随着车体剧烈摇动或者在加速、减速的情况下,油底壳内的油面会变动,如果变动大,则吸油口即使是瞬间也可能会露出。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需要储存大量的油。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重量会增大,并且,如果油溢出至曲轴室,由于曲轴的曲轴臂浸入油中,因此,摩擦伴随着曲轴的旋转会增大。于是,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提出了通过在油底壳内大致水平地形成隔壁,控制油底壳内储存的油面变动的技术方案。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23880号公报(图4)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内燃机是安装在机动二轮车等车辆的内燃机,是在收容曲轴的曲轴箱内,在曲轴的后方设置有变速器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在曲轴箱的下方设置有油底壳。另外,从曲轴箱前后的箱外周壁分别向油底壳的内侧延伸而形成有进行上下分隔的下侧隔壁。并且,在曲轴箱的前侧的下侧隔壁的上方,形成有沿曲轴臂的旋转轨迹向下方凸状弯曲的上侧隔壁。通过这些下侧隔壁和上侧隔壁,能够抑制储存在油底壳内的油面的变动。前后的下侧隔壁在距油底壳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延伸,并在两者的延伸前端之间形成连通上下空间的大的开口部。 在该开口部插入吸油管,在该吸油管的下端设置与油底壳的底面接近的吸油口。曲轴下方的上侧隔壁被架设在轴支承曲轴的一对铅垂壁之间,在与前侧的箱外周壁之间具有空隙部,并且,在旋转轨迹的中途的比向下方弯曲的最低部稍靠后方形成有排出口部。因此,滞留在上侧隔壁上方的油从排出口部向正好位于前后的下侧隔壁之间的开口部流出,从而降低旋转的曲轴臂浸入油中而产生的曲轴的摩擦。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内燃机大幅度倾斜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内燃机随着车体前后左右倾斜或者加速、减速的情况下,由于油底壳内的油面会在此时倾斜,因此,油容易向前后的下侧隔壁的上方以及上部隔壁的上方移动,导致油底壳的油面显著下降,从而有可能使吸油口露出。并且,由于油面的暂时倾斜而移动到隔壁上或者曲轴箱和曲轴箱罩之间等的油底壳外的油的返回会滞后。与此相对,为了防止吸油口露出,就需要大量储存油,从而产生如下问题重量增大,并且,如果油溢出至曲轴室,则随着曲轴的旋转而产生的摩擦增大。另外,由于上侧隔壁的排出口部位于较高的位置,并且,上侧隔壁上的油随着曲轴臂的旋转,从排出口部挤出而流出,并落入前后的下侧隔壁间的开口部,因此,容易产生泡沫,泡沫被位于该开口部下方的吸油口吸入的可能性很高,并且,由于气穴,油泵的输出油压容易变得不稳定。特别是,为了在曲轴上采用金属轴承,需要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如果通过使油泵大型化以提高供给油压,则导致内燃机变得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其能够抑制内燃机振动、倾斜时的油底壳中的油面变动,抑制油面下降,并且使由于倾斜而移动的油迅速地返回油底壳以防止吸油口露出,此外抑制返回油底壳的油起泡,能够防止在油泵产生气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发明提供一种曲轴箱结构,在支承曲轴和变速器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的内燃机的曲轴箱中,将通过油泵吸入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吸油口设置在该油底壳的底部,该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隔壁,其设置使润滑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并且分隔所述曲轴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或者所述变速器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排油部,其与所述隔壁连接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油底壳所储存的适量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上部。第二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具有脚踏轴支承在由所述曲轴箱和设置在该曲轴箱外侧的第一罩形成的第一侧室内的脚踏起动机构;从脚踏轴方向看,所述排油部配置在与所述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驱动齿轮重叠的位置。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内燃机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所述曲轴及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轴被配置成指向该车辆的车宽方向;所述曲轴箱结构包括一对铅垂壁,其由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曲轴和所述变速器轴的第一铅垂壁和第二铅垂壁构成;箱外周壁,其将该一对铅垂壁连接;所述排油部连接在所述一对铅垂壁之间且连接在所述箱外周壁上。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三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包括回油孔,其构成沿所述排油部的上缘形成在所述第一铅垂壁的开口,并使该排油部周边的油向由所述第一铅垂壁和设置在该第一铅垂壁外侧的第一罩形成的第一侧室内排出;油底壳连通孔,在所述隔壁的下方,其构成形成在所述第一铅垂壁的开口,并将所述第一侧室内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排油部配置在所述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的下方,并具有向所述变速器轴的轴向延伸的上部壁,该上部壁从所述箱外周壁朝所述回油孔向下方倾斜。第六方面发明在第四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支承在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轴的脚踏驱动齿轮和支承在所述变速器轴的脚踏从动齿轮经由所述回油孔彼此啮
I=I O第七方面发明在第四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罩具有冷却翅片。第八方面发明在第五方面发明记载的曲轴箱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曲轴箱是由具有所述第一铅垂壁的第一曲轴箱和具有所述第二铅垂壁的第二曲轴箱构成的分体铸造壳体, 所述第一曲轴箱的从所述第一铅垂壁彼此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上部壁与所述第二曲轴箱的从所述第二铅垂壁彼此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上部壁在接合面接合,所述排油部由将所述第一曲轴箱和第二曲轴箱各自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及上部壁在接合面接合而封闭的中空空间构成。第九方面发明提供一种曲轴箱结构,在支承曲轴和变速器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的内燃机的曲轴箱中,将通过油泵吸入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吸油口设置在该油底壳的底部, 该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隔壁,其设置使润滑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并且分隔所述曲轴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或者所述变速器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排油部,其不直接与所述隔壁连接而一体成型于所述曲轴箱,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油底壳所储存的适量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上部。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的曲轴箱结构,在内燃机振动、倾斜时,即使油底壳的油因油面的变动而超过隔壁,由于排油部被淹没在油中,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底壳内的油面下降,使油面维持在高处以防止吸油口的露出,从而能够防止油泵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动。 因此,通过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金属轴承在曲轴上的应用变得更为合适。根据第二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沿脚踏轴向看,由于排油部被配置在与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驱动齿轮重叠的位置,因此,内燃机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根据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利用铅垂壁、箱外周壁及隔壁构成排油部,因此,能够抑制曲轴箱的重量增加。另外,由于将内燃机安装在车辆上以使曲轴箱的曲轴及变速器轴指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因此,隔壁分隔曲轴和油底壳之间,或者变速器和油底壳之间,特别是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振动和倾斜大的车辆中,能够有效地实现第一方面发明的效果。根据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三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经由回油孔将排油部上的油从曲轴箱内暂时向第一侧室排出后,从隔壁下方的低处经由油底壳连通孔返回到曲轴箱内的油底壳,因此,能够减少油底壳内的起泡,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油泵产生气蚀,能够抑制油压变动。根据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上部壁配置在更高的位置以免与变速齿轮产生干扰,排油部的大型化成为可能,并且,由于上部壁上的油能够顺利地从回油孔返回到油底壳,因此,不会增加油容量却能够确保油底壳内的油,实现内燃机的小型化、轻量化。根据第六方面发明,在第四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良好地润滑脚踏驱动齿轮和脚踏从动齿轮。根据第七方面发明,在第四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通过冷却翅片促进覆盖油从回油孔向油底壳连通孔流动的第一侧室的第一罩的冷却,因此,促进了油底壳内的油的冷却。根据第八方面发明,在第五方面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排油部设计为封闭的中空空间,能够确保曲轴箱的刚性且谋求轻量化。另外,通过将箱外周壁、隔壁及上部壁朝相同方向延伸而形成,在铸造作为分体壳体的曲轴箱时,能够在第一曲轴箱和第二曲轴箱上分别形成排油部的半体,从而在不增加加工工时的情况下能够形成排油部。根据第九方面发明,在内燃机振动、倾斜时,即使油底壳的油因油面的变动而超过隔壁,由于排油部被淹没在油中,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底壳内的油面下降,使油面维持在高处以防止吸油口的露出,从而能够防止油泵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动。因此,通过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金属轴承在曲轴上的应用变得更为合适。另外,由于排油部形成为不与隔壁直接连接的封闭空间,因此,能够控制曲轴箱的重量增加。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用内燃机的省略右曲轴箱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的右侧视剖面图。图2是图1的II-II剖面展开图,图1相当于图2的1_1向视剖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向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右侧视外观图,是省略细节的吸油口、油泵等的位置说明图。图4是省略表示左曲轴箱的图2的IV-IV向视的右曲轴箱的左侧(内侧)视图, 省略了安装的各轴等而仅显示它们的轴心位置。图5是省略表示右曲轴箱罩的图2的V-V向视的右曲轴箱的右侧(外侧)视图, 省略了安装的各轴等而仅显示它们的轴心位置。图6是图4(及图6)的VI-VI向视的右曲轴箱的纵剖面图。图7是图1的VII-VII向视的左曲轴箱的局部纵剖面图。图8(a)是图2的Vllla-VIIIa向视的从右侧(外侧)看右曲轴箱罩的右外观图, (b)是(a)的Vinb-Vinb向视的纵剖面图。图9是与图1相同方向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的曲轴箱的省略右曲轴箱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的右侧视剖面局部图。图10是与图1相同方向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变形例的曲轴箱的省略右曲轴箱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的右侧视剖面局部图。图11是与图1相同方向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变形例的曲轴箱的省略右曲轴箱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的右侧视剖面局部图。图12是与图1相同方向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用内燃机的省略右曲轴箱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的右侧视剖面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内燃机;2曲轴箱;2L左曲轴箱(第二曲轴箱);2R右曲轴箱(第一曲轴箱);3 曲轴;4变速器;5气缸部;6AC发电机;7多片摩擦离合器;8脚踏起动机构;10活塞;11连杆;12燃烧室;13进气口 ;14排气口 ;15进气阀;16排气阀;20箱内空间;21L左铅垂壁(第二铅垂壁);21R右铅垂壁(第一铅垂壁);22L左箱外周壁(箱外周壁);22R右箱外周壁 (箱外周壁);23曲轴室;对变速器室;25L左曲轴箱罩;25R右曲轴箱罩(第一罩);26L左侧室;26R右侧室(第一侧室);27L接合面;27R接合面;28R右环状框壁;29R接合面;30L 曲轴臂;30R曲轴臂;31曲柄销;32L左金属轴承;32R右金属轴承;33凸轮链驱动链轮;34 主驱动齿轮;40主轴(变速器轴);41副轴(变速器轴);42L左轴承;42R右轴承;43L左轴承;43R右轴承;44驱动齿轮系;45从动齿轮系(变速齿轮);46主从动齿轮;47输出链轮;48后轮驱动用链条;49脚踏从动齿轮;50气缸体;51气缸盖;55变速鼓;56a换挡拨叉; 57平衡重;58平衡轴;60开口(回油孔);61油底壳;62油泵;63L吸油通路左上壁;63R 吸油通路右上壁;64吸油通路;65L吸油通路左后壁;65R吸油通路右后壁;66吸油口 ;67 矩形孔;68油集滤器;69油连通路;70油滤清器;71L左前侧隔壁(隔壁);71R右前侧隔壁 (隔壁);72L左后侧隔壁(隔壁);7 右后侧隔壁(隔壁);73L左上部壁(上部壁);73R 右上部壁(上部壁);74回油口 ;75右前侧回油孔(回油孔);76油底壳连通孔;77左前侧回油孔;78排油部;78,前侧排油部(排油部);80脚踏轴;81左端部;82a左轴承部;82b 右轴承部;83右侧部;84脚踏臂;85脚踏驱动齿轮;87通气凸出壁;88通气室底壁;89通气室;90冷却翅片;91沟部;100动力单元;172L左后侧隔壁(隔壁);173L左上部壁(上部 II) ;178排油部;272L左后侧隔壁(隔壁);273L左上部壁(上部壁);278排油部;371L 左前侧隔壁(隔壁);378前侧排油部(排油部);473aL左后中间壁;473bL左后上部壁; 478排油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图1 图11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与在机动二轮车等车辆上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状态下的车辆的朝向一致。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LH表示车辆左方,RH表示车辆右方,UP表示车辆上方。并且,在各图的装置、结构部上所标注的小箭头示意性地表示润滑用油的流动方向。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是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在未图示的车辆例如机动二轮车上,将该内燃机1配置成曲轴箱2的曲轴3和变速器4的轴指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图1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燃机1安装在未图示的车辆上的姿态。如图1所示,内燃机1具有如下构成的气缸部5 在将内燃机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曲轴3的轴线Y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正交并指向车体宽度方向,曲轴3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曲轴箱2,并且,该气缸部5从曲轴箱2向上方突出而使气缸轴X相对竖直线前倾。气缸部5构成为在曲轴箱2的斜上方,按顺序重叠并一体地连接气缸体50和气缸盖51,在气缸盖51上覆盖未图示的气缸盖罩。活塞10可滑动地嵌装在从曲轴箱2向斜上方突出的气缸体50内,并经由连杆11 与架设在曲轴3的曲轴臂30L、30R之间的曲柄柄连接。根据活塞10的动作,使曲轴3旋转驱动(参照图2)。在气缸盖51的下部、活塞10的上部形成有燃烧室12。燃烧室12与进气口 13、排气口 14相连通,在燃烧室12设置有对进气口 13和排气口 14的内端进行开闭的进气阀15 和排气阀16。在进气口 13上连接有未图示的节气阀体和燃料喷射阀。如图1的II-II剖面展开图即图2所示,内燃机1的曲轴箱2由左右分割的铸造壳体构成,在左曲轴箱2L (本发明的“第二曲轴箱”)和右曲轴箱2R (本发明的“第一曲轴箱”)之间形成有箱内空间20。箱内空间20是在彼此相对的左铅垂壁21L(本发明的“第二铅垂壁”)、右铅垂壁 (本发明的“第一铅垂壁”)之间,由左右箱外周壁22L、22R(本发明的“箱外周壁”)包围形成的空间,该箱内空间20为曲轴室23和变速器室M相互位于前后并连通的一个空间,其中,曲轴室23收容构成曲轴3的配重的曲轴臂30L,30R,变速器室M收容构成常啮合式齿轮变速机构的变速器4。左曲轴箱罩25L和右曲轴箱罩25R(本发明的“第一罩”)覆盖左曲轴箱2L和右曲轴箱2R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在左曲轴箱2L和左曲轴箱罩25L之间形成有收容AC发电机6的左侧室^L,在右曲轴箱2R和右曲轴箱罩25R之间形成有收容多片摩擦离合器7、脚踏起动机构8的右侧室 26R(本发明的“第一侧室”)。曲轴3的曲轴壁30L、30R的外侧部根部经由左右金属轴承32L、32R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左曲轴箱2L和右曲轴箱2R的互相相对的左右铅垂壁21L、21R上。在采用金属轴承时,需要润滑油的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在左侧室^L内的从该左金属轴承32L向左方突出的曲轴3上,安装有动阀机构的凸轮链驱动链轮33,并且在左端侧设置有AC发电机6,AC发电机6被左曲轴箱罩25L覆盖。如图2所示,在向左右曲轴箱2L、2R的左右铅垂壁21L、2IR的后方延伸的两铅垂壁之间,与曲轴3的轴线Y平行地,经由左右轴承42L、42R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变速器4的主轴40 (本发明的“变速器轴”),经由左右轴承43L、43R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变速器4的副轴41 (本发明的“变速器轴”),并且,支承在主轴40的驱动齿轮系44和支承在副轴41 的从动齿轮系45(本发明的“变速齿轮”)始终啮合各对应的齿轮,并被收容在变速器室M 内。在将右铅垂壁21R向右方贯通并向右侧室^R内突出的变速器4的主轴40的右侧部,如上所述地组装有换挡用的多片摩擦离合器7。虽然曲轴3的旋转动力经由曲轴3侧的主驱动齿轮34、多片摩擦离合器7侧的主从动齿轮46传递至多片摩擦离合器7,但是,多片摩擦离合器7构成为在变速器4的齿轮切换中,不将曲轴3的旋转动力向变速器4传递,处于空挡状态,在变速器4的齿轮切换结束的同时,将曲轴3的旋转动力向变速器4传递。在将左铅垂壁21L向左方贯通并向外部突出的副轴41的左端部,嵌装有输出链轮 47,在输出链轮47上卷挂有后轮驱动用链条48。S卩,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将其曲轴箱2作为动力单元箱构成所谓的动力单元 100,副轴41成为动力单元100的输出轴。在变速器室M内,被脚踏起动机构8驱动的脚踏从动齿轮49嵌合在与右轴承43R接近的副轴41上。 在右侧室^R内,脚踏起动机构8的脚踏轴80的左端部81支承在设置于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壁21R的右面(外面)的左轴承部8 上,右端部83经由右轴承部82b支承在右曲轴箱罩25R上,并贯通右曲轴箱罩25R,并安装有脚踏臂84。在脚踏轴80上与左端部81邻接而嵌合有与脚踏从动齿轮49啮合的脚踏驱动齿轮85,脚踏从动齿轮49和脚踏驱动齿轮85分开位于右铅垂壁21R的内侧和外侧,经由设置在右铅垂壁21R的开口 60 (后述的“回油孔60”)相互啮合。如图2所示,主轴40和副轴41与曲轴3平行,如图1所示,主轴41位于曲轴3的后方的斜上方,副轴41位于主轴40的更后方的斜下方。在主轴40的大致正下方,比副轴41低的位置配置有变速鼓55。变速鼓55通过未图示的浮动心轴(* 7卜7 >卜"> )转动,以使换挡拨叉56^5 移动而在变速器4的驱动齿轮系44和从动齿轮系45的各啮合的齿轮对中选择有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齿轮对, 由此进行变速。并且,在曲轴3的前方,具有平衡重57的平衡轴58旋转自如地架设在左右铅垂壁 21L、21R上,并经由未图示的齿轮被曲轴3旋转驱动。并且,如图1所示,在曲轴箱2中,变速器室M上方的左右曲轴箱2L、2R的左右箱外周壁22L、22R横跨左右曲轴箱2L、2R向上方凸出而形成通气凸出壁87,通气凸出壁87的内部通过通气室底壁与变速器室M分隔,从而形成通气室89。图1是省略右曲轴箱2R并从内侧看左曲轴箱2L的局部剖面的内燃机1的右侧 (内面)视图,左曲轴箱2L与右曲轴箱2R的接合面27L(格状阴影所示部分)被形成为环状(切开了局部气缸部)。另一方面,图4是省略左曲轴箱2L并从内侧看右曲轴箱2R的右曲轴箱2R的左侧 (内面)视图,右曲轴箱2R与左曲轴箱2L的接合面27R(格状阴影所示部分)被形成为环状(切开了局部气缸部)。因此,将图1所示的左曲轴箱2L的接合面27L和图4所示的右曲轴箱2R的接合面27R对接,形成如图2所示的内部具有曲轴室23和变速器室M的箱内空间20。另外,图5是拆下右曲轴箱2R的右曲轴箱罩25R后的右侧视(外面)图,在右曲轴箱2R设置有与右铅垂壁21R —起向右侧面突出形成的右环状框壁^R,并在其右侧端面形成有其与右曲轴箱罩25R的环状接合面^R (格状阴影所示的部分)。 右曲轴箱罩25R对接在右曲轴箱2R的右环状框壁^R的接合面^R,并覆盖右曲轴箱2R的右侧,从而在其内部形成有右侧室^R。如图1和图4所示,左右曲轴箱2L、2R的左右箱外周壁22L、22R按照如下方式覆盖外周从平衡轴58的前方经过曲轴3的下方及变速器4的下方向后方弯曲延伸,并且经过变速器4的后方向上方弯曲延伸,从而到达变速器4的上方。左右箱外周壁22L、22R的内侧端面是各接合面27L、27R。在左右曲轴箱2L、2R中,左右铅垂壁21L、21R以及左右箱外周壁22L、22R向下方延伸并在曲轴室23和变速器室M的下方形成凹陷的储存油的油底壳61。在油底壳61中始终有必要储存适量的油,在图1和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适量的油在内燃机停止时的平均油面s(下面,在本说明书中简记为“停止时油面S”)。
在内燃机1停止时,如果油面位于该停止时油面S的上下附近,则油是适量的。如果内燃机1工作,则油底壳61内的油通过油泵62(参照图3)的驱动被汲取,被供给至各润滑部位,因此,工作时的油面一直处于低于图1和图4所示的停止时油面S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右曲轴箱2R的内面,在油底壳61的底面的前半部分的上方,从右箱外周壁22R的前侧壁向后方与右铅垂壁21R —体地连接并延伸且沿着底面形成有吸油通路右上壁63R。吸油通路右上壁63R与对称地形成在左曲轴箱2L的吸油通路左上壁63L(参照图 1)抵接而在与油底壳6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吸油通路64。此时,吸油通路左右上壁63L、63R的后端与油底壳61的底面之间形成的扁平矩形开口的左右被吸油通路左右后壁65L、65R封闭,而在中央形成吸油口 66 (参照图6)。在图5所示的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壁21R的右侧面(外面),形成有将右环状框壁^R内以扁平矩形穿孔的矩形孔67,在矩形孔67安装有油集滤器68。矩形孔67的下方经由油连通路69 (参照图4)与吸油通路64连通。该油连通路 69沿着吸油通路右上壁63R的下缘穿孔在右铅垂壁21R。矩形孔67的右端开口由将右曲轴箱2R的右侧面堵塞而安装的右曲轴箱罩25R封闭,并且,矩形孔67的上方与设置在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壁21R和右曲轴箱罩25R的内面之间的油泵62连通。因此,如图3所示,如果内燃机1工作而驱动油泵62,则曲轴箱2内的油底壳61的底面附近的油从吸油口 66流入吸油通路64,并经由油连通路69吸入矩形孔67内,并通过安装在矩形孔67内的油集滤器68被过滤,从而被油泵62吸入。本实施方式的油泵62是余摆线泵。随后,被油泵62加压而输出的油经过油滤清器70等供给至各润滑部位。另外,如图1所示,在左曲轴箱2L的内面,左前侧隔壁(曲轴侧隔壁)71L以上下分隔具有曲轴3的配重的曲轴臂30L、30R的下方的高度,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前侧壁经过平衡轴58的下方,并沿着曲轴臂30L、30R的旋转轨迹的外周缘向下方凸状弯曲而朝后方延伸,从而分隔曲轴3和油泵61之间。左前侧隔壁71L的下部稍微浸入停止时油面S,至少其一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后端侧位于停止时油面S的上方。另外,左后侧隔壁(变速器侧隔壁)72L以上下分隔停止时油面S的下方的高度, 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后侧壁向前方的左前侧隔壁71L延伸,从而分隔变速器4和油底壳61 之间,并且,在左后侧隔壁72L的上方,左上部壁73L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后侧壁向前方沿着变速器4的从动齿轮系45在下方延伸。左上部壁73L的大部分位于停止时油面S的上方,并相对停止时油面S向前下方倾斜,在其前方端与左后侧隔壁72L的前方端连接。左箱外周壁22L、左后侧隔壁72L以及左上部壁73L相互连接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封闭壁体,该壁体的顶部与接合面27L成为同一左后侧隔壁72L与左上部壁73L的前端的结合部和左前侧隔壁71L的后端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在该隔间内配置有变速鼓阳。如图4所示,在右曲轴箱2R的内面,与左曲轴箱2L的内面的左前侧隔壁71L、左后侧隔壁72L及左上部壁73L对称地形成有右前侧隔壁71R、右后侧隔壁72R及右上部壁 73R。因此,如果左曲轴箱2L和右曲轴箱2R合体,则左右前侧隔壁71L、71R构成彼此的接合面抵接而成为同一面的一体的前侧隔壁(本发明的“隔壁”)。另外,左右后侧隔壁72L、72R构成彼此的接合面抵接而成为同一面的一体的后侧隔壁(本发明的“隔壁”),左右上部壁73L、73R构成彼此的接合面抵接而成为同一面的一体的上部壁(本发明的“上部壁”)。因此,左曲轴箱2L的彼此同样从左铅垂壁21L沿着变速器4的轴向向右方向延伸的外周壁22L、左后侧隔壁72L、左上部壁73L以及右曲轴箱2R的彼此同样从右铅垂壁21R 沿着变速器4的轴向向左方向延伸的右箱外周壁22R、右后侧隔壁72R、左上部壁73R在接合面接合以形成封闭的空间,从而构成排油部78。因此,由于排油部78具有空间,因此,能够确保曲轴箱2的强度,并且实现轻量化。排油部78与左右后侧隔壁72L、72R连接,其后部的大部分配置在停止时油面S的上部。因此,当内燃机1向后方倾斜时,即使油底壳61的油因油面向后方移动等变动而超过左右后侧隔壁72L、72R,由于排油部78被淹没在油中,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底壳61内的油面下降。另外,在内燃机1横向倾斜的情况下,淹没在油中的排油部78的一部分也得到相同的效果。因此,能够将油底壳61内的油面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吸油口 66露出,能够防止油泵62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的变动。另夕卜,由于左右前侧隔壁71L、71R的后端侧位于停止时油面S的上方,因此,在内燃机1向前方倾斜的情况下,当油底壳61的油因油面向前方移动等变动而超过左右前侧隔壁72L、72R时,由于后端侧被淹没在油中,因此,具有控制油底壳61内的油面下降的前侧排油部78’(本发明的“排油部”)的功能。在内燃机1横向倾斜的情况下,淹没在油中的排油部78’的一部分也得到相同的效果。图9至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各变形例示出排油部78或前侧排油部78’的变形例,除此之外,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左曲轴箱2L的左箱外周壁22L、左后侧隔壁72L及左上部壁73L形成封闭的环状壁,右曲轴箱2R也形成对应的相同的环状壁,从而构成具有封闭空间的排油部78。与此相对,在图9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在左曲轴箱2L中,将左箱外周壁22L的一部分切除,在左后侧隔壁172L(本发明的“隔壁”)和左上部壁173L(本发明的 “上部壁”)之间形成向曲轴箱2的外部开放的凹部,在右曲轴箱2R中形成与其对应的相同结构,从而构成排油部178。通过这种排油部178,不仅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防止油面下降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曲轴箱2的轻量化、小型化。在图10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在左曲轴箱2L中,通过铸造等使左箱外周壁22L、左后侧隔壁272L(本发明的“隔壁”)及左上部壁273L(本发明的“上部壁”)之间形成实心的一体结构,在右曲轴箱2R中也形成与其对应的相同结构,从而构成排油部278。
12
通过这种排油部278,不仅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防止油面下降的效果,而且通过多使用金属材料,能够提高曲轴箱2的冷却性,并降低内燃机1的重心。在图11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在左曲轴箱2L中,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油部78 的基础上,厚厚地形成左前侧隔壁371L(本发明的“隔壁”)的下部,在右曲轴箱2R中也形成与其相对的相同结构,从而构成前侧排油部378 (本发明的“排油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左右前侧隔壁71L、71R的后端部位于停止时油面S的上方, 左右前侧隔壁71L、71R本身具有作为前侧排油部78’的一定功能。但是,由于在第三变形例中构成了容积更大的前侧排油部378,因此,在内燃机1向前方倾斜的情况下,即使油底壳61的油因油面向前方移动等变动而超过左右前侧隔壁,由于前侧排油部378被淹没在油中,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底壳61内的油面下降。在内燃机1横向倾斜的情况下,淹没在油中的前侧排油部378的一部分起到相同效果。因此,能够将油底壳61内的油面维持在较高位置,防止吸油口 66露出,能够防止油泵62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动。上述第一至第三变形例不限于上述的方式,能够通过可能的任意组合的方式实施,例如,第三变形例能够与第二变形例或第三变形例结合而实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排油部78在左曲轴箱2L侧,在被左箱外周侧22L、左后侧隔壁 72L及左上部壁73L包围的范围内且在左曲轴箱2L的整个宽度上形成(参照图2),但是, 在右曲轴箱2R中,如图4所示,从脚踏轴80的方向看,前述的脚踏起动机构8的脚踏轴80 以重叠的方式位于由右箱外周壁22R、右后侧隔壁72R及右上部壁73R围成的排油部78的区域。因此,设置在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壁21R的右面(外面)的脚踏轴80的左轴承部82a的背面,位于右曲轴箱2R与左曲轴箱2L的接合面附近(参考图2)。另外,在脚踏轴80上,由于脚踏驱动齿轮85与左轴承部8 右侧相邻而嵌合,因此,从脚踏轴80方向看(脚踏轴方向看),排油部78被配置在与脚踏起动机构8的脚踏驱动齿轮85重叠的位置,右铅垂壁21R以避开脚踏驱动齿轮85的方式形成台阶而左方向外凸。因此,右曲轴箱2R侧的排油部78在宽度方向上形成的深度浅。通过上述脚踏轴80的配置以及脚踏驱动齿轮85周围的铅垂壁21R向左方向形成台阶而凸出的形状,脚踏从动齿轮49和脚踏驱动齿轮85分开位于右铅垂壁21R的内侧和外侧,但是,经由设置在右铅垂壁21R的台阶部的开口 60彼此啮合,因此,有助于曲轴箱2 甚至内燃机1的小型化(参照图2)。另外,开口 60成为向右侧室26R迅速地排出润滑变速器室M内等且在副轴41的下方到达左右上部壁73L、73R上的油的回油孔60 (本发明的 “回油孔”)。因此,脚踏从动齿轮49和脚踏驱动齿轮85被通过回油孔60的油良好地润滑。另外,左右后侧隔壁72L、72R和左右上部壁73L、73R的前端的连接部与前侧隔壁 71的后端具有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矩形开口,该矩形开口构成润滑曲轴3或变速器4的油返回到油底壳61的回油口 74。回油口 74位于吸油口 66的上方。另外,在回油口 74上,变速鼓55配置在堵塞矩形开口的位置(参照图1)。因此,从回油口 74流到油底壳61的油由于变速鼓阳而减小流入速度、流入量,到达左右后侧隔壁72L、72R和左右上部壁73L、73R上的大部分油从回油孔60和下述的右前侧回油孔75向右侧室26R排出,抑制从较高位置的回油口 74直接流下的油产生的起泡。如图4所示,在右曲轴箱2R的右铅垂壁21R中沿着向下方弯曲的右前侧隔壁71R 的上面的最低部分,在前后穿孔设置有两个右前侧回油孔75 (画点部分)。右前侧回油孔 75(本发明的“回油孔”)用于连通曲轴室23和右曲轴箱罩25R内的右侧室参照图5)。并且,在右铅垂壁21R中,在回油口 74的下方部分穿孔设置有油底壳连通孔 76(画点部分)。如从外侧(右侧)看右曲轴箱2R的图5所示,油底壳连通孔76(本发明的“油底壳连通孔”)沿着右环状框壁^R的下侧部分的上面形成。因此,润滑曲轴室23内等并到达左右前侧隔壁71L、71R上的油,经由右前侧回油孔75迅速向右侧室26R排出,并从右侧室^R内流下而到达环状框壁^R的下侧部分的上之后,润滑右侧室26R内的油以及前述的润滑变速器室M内并从左右上部壁73L、 73R经由回油孔60排出至右侧室^R,并从右侧室26R流出的油均从油底壳连通孔76返回到油底壳61。因此,由于多数的油在较低位置从位于吸油口 66的侧方的油底壳连通孔76流入油底壳61,因此抑制油的起泡。另外,如图1所示,在左曲轴箱2L的左铅垂壁21L中,在左前侧壁71L的下侧穿孔设置有左前侧回油孔77 (画点部分)。如图7所示,左前侧回油孔77与左曲轴箱2L和左曲轴箱罩25L之间的左侧室^L的最下部连通,润滑左侧室^L内的AC发电机6等的油迅速地流入曲轴箱2内的下部,并返回到油底壳61。如上所述,在润滑了曲轴箱2的箱内空间20 (曲轴室23、变速器室24)内的油中, 除了从回油口 74直接返回到油底壳61的油之外的大部分油,从右前侧回油孔75、回油孔 60向右侧室26R排出,并在右侧室^R内流下,从油底壳连通孔76返回到油底壳61。特别地,由于润滑曲轴室23侧的油几乎全部从右前侧回油孔75排出,因此,优选使接近形成油流下的右侧室26R的右曲轴箱罩25R的右前侧回油孔75位置的右前侧回油孔75的前方部分进行充分冷却,以实现油的冷却。因此,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中,冷却翅片90被设置在右曲轴箱罩25R中与多片摩擦离合器7对应的位置的前方,即与右前侧回油孔75的位置接近的与曲轴室23对应侧的外面。另外,冷却翅片90之间形成在向右曲轴箱罩25R的左方向(内侧方向)凹陷的沟部91中,提高了右曲轴箱罩25R的冷却(空气冷却)效果。由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箱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实现了如下效果。虽然在图1和图4中示出了内燃机1停止时的平均油面、停止时油面S,但是,在内燃机1的工作中,油向各润滑部位供给,油面变得相当低,例如,比左右前侧隔壁71L、71R 以及左右后侧隔壁72L、72R低,因此,即使储存在油底壳61中的油与车体一起随着内燃机 1的摆动而流动,油面也会被左右前侧隔壁71L、71R以及左右后侧隔壁72L、72R控制,有效地抑制油的流动。特别地,当加减速等或车辆前后倾斜时,在油底壳61内的油前后大幅度摆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左右箱外周壁22L、22R的前侧壁内面连接的左右前侧隔壁71L、71R,能够阻止油沿着左右箱外周比22L、22R的前侧壁内面回流而移动至曲轴室23内。并且,通过与左右箱外周壁22L、22R的后侧壁内面连接的左右后侧隔壁72L、72R,能够阻止油沿着左右箱外周壁22L、22R的后侧壁内面回流而移动至变速器室对内,进而阻止到达通气室89内。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油与曲轴3、平衡轴58及变速器4的摩擦增大。并且,通过左右前侧隔壁71L、71R和左右后侧隔壁72L、72R控制油面的移动,从而防止沿着油底壳61的底面配置的吸油口 66露出,能够防止油泵62从吸油口 66吸入空气而产生气穴。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支承曲轴3和变速器4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61的内燃机1的曲轴箱2中,将通过油泵62吸入油底壳61内的油的吸油口 66 设置在油底壳61的底部,该曲轴箱结构包括设置使润滑曲轴3或变速器4的油返回到油底壳61的回油口 74,并且分隔曲轴3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左右前侧隔壁71L、71R), 或者分隔变速器4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左右后侧隔壁72L、72R),以及与各隔壁连接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停止时油面S的上部的排油部78、78’、178、278、378。因此,在内燃机1摆动、倾斜的情况下,即使油底壳61的油因油面的变动而超过各隔壁71L、71R、72L、72R,由于排油部78、78,、178、278、378被淹没在油中,因此,能够抑制油底壳61内的油面下降,从而能够将油面维持在高处,防止吸油口 66露出,能够防止油泵62 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化。因此,通过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能够使左右金属轴承32L、32R很好地适用在曲轴3上。另外,在由曲轴箱2和设置于曲轴箱2外侧的右曲轴箱罩25R构成的右侧室^R 内,具有支承脚踏轴80的脚踏起动机构8,从脚踏轴80方向看,排油部78、178、278被配置在与脚踏起动机构8的脚踏驱动齿轮85重叠的位置。因此,内燃机1的小型化成为可能。另外,在将内燃机1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曲轴3和变速器4的主轴40、副轴41指向车辆的车宽方向而配置。曲轴箱2构成为包括一对铅垂壁,其由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3 和主轴40、副轴41的右铅垂壁21R和左铅垂壁21L构成;左右箱外周壁22L、22R,其连接一对的铅垂壁21L、21R。排油部78、78,、178、278、378与一对铅垂壁21L、21R之间连接,且与左右箱外周壁22L、22R连接。因此,利用左右铅垂壁21L、21R、左右箱外周壁22L、22R以及左右前侧隔壁71L、 71R或左右后侧隔壁72L、72R构成排油部78、78’、178、278、378,从而能够抑制曲轴箱2的重量增加。并且,由于将内燃机1以使曲轴箱2的曲轴3以及主轴40、副轴41指向车辆的车宽方向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因此,各隔壁分隔曲轴3和油底壳61或变速器4和油底壳 61之间,特别是在车辆前后方向摇动而倾斜度大的车辆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各隔壁的效果。另外,包括构成沿着排油部78、78’、178、278、378的上缘形成在右铅垂壁21R的开口,并且将排油部周围的油向右侧室^R内排出的回油孔60、75,该右侧室沈!?由右铅垂壁21R和设置在右铅垂壁的外侧的右曲轴箱罩25R构成;在左右前侧隔壁71L、71R或左右后侧隔壁72L、72R的下方构成形成于右铅垂壁21R的开口,并且使右侧室^R内的油返回到油底壳61的油底壳连通孔76。因此,排油部78、78’、178、278、378上的油经由回油孔60、75从曲轴箱2内暂时迅速排出至右侧室^R后,从各隔壁下方的低处经由油底壳连通孔76返回到曲轴箱2内的油底壳61,从而能够减少油底壳61内的泡沫,能够更为有效地防止油泵62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动。另外,排油部78、178、278被配置在变速器4的从动齿轮系45的下方,包括沿着主轴40、副轴41的轴向延伸的左右上部壁73L、73R,并且,左右上部壁73L、73R从左右箱外周壁22L、22R朝向回油口 74向下方倾斜。因此,左右上部壁73L、73R被配置在较高位置以避开与从动齿轮系45之间的干扰,从而排油部78、178、278的大型化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左右上部壁73L、73R上的油能够从回油口 74顺利地返回到油底壳,因此,能够不增加油容量而确保油底壳61内的油,并且谋求内燃机的小型化、轻量化。并且,支承在脚踏起动机构8的脚踏轴80的脚踏驱动齿轮85和支承在副轴41的脚踏从动齿轮49经由回油孔60彼此啮合。因此,能够良好地润滑脚踏驱动齿轮85和脚踏从动齿轮49。并且,右曲轴箱罩25R具有冷却翅片90。因此,由冷却翅片90促进覆盖右侧室^R的右曲轴箱罩25R的冷却,从而促进油底壳61内的油的冷却,在该右侧室油26R流动从右前侧回油孔75和回油孔60流到油底壳连通孔76的油。并且,曲轴箱2是由具有右铅垂壁2IR的右曲轴箱2R、具有左铅垂壁2IL的左曲轴箱2L构成的分体式铸造壳体,右曲轴箱2R的从右铅垂壁21R彼此朝相同方向延伸的右箱外周壁22R、右后侧隔壁72R、右上部壁73R和左曲轴箱2L的从左铅垂壁21L彼此朝相同方向延伸的左箱外周壁22L、左后侧隔壁72L、左上部壁73L在接合面27R、27L接合,并且,在排油部78中,使右曲轴箱2R和左曲轴箱2L各自的左右箱外周壁22L、22R、左右后侧隔壁 72L、72R及左右上部壁73L、73R在接合面接合而形成封闭的中空空间。因此,通过将排油部78构成具有封闭的中空空间,确保了曲轴箱2的刚性,并实现了轻量化。并且,通过使左右箱外周壁22L、22R、左右后侧隔壁72L、72R及左右上部壁73L、 73R分别朝相同方向延伸,在铸造作为分体箱的曲轴箱2时,能够在右曲轴箱2R、左曲轴箱 2L分别形成排油部78的半体,从而不增加加工工时,能够形成排油部78。接着,基于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进行说明。除了图12所示的排油部478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除了特别指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排油部478的作用效果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起到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只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其他则省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部位的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对于不同部位,使用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两位数和百位数为“4”组合的附图标记,对于其他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油部78为将左右上部壁73L、73R与左右曲轴箱2L、2R的左右后侧隔壁72L、72R连接而形成。与此相对,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油部478 中,左右上部壁与左右后侧隔壁72L、72R未直接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左后侧隔壁72L在上下分隔停止时油面S下方的高度位置,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后侧壁向前方延伸。并且,在与左后侧隔壁72L之间具有间隔的上方,左后中间壁473a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后侧壁向前方延伸,并且,在其上方,左后上部壁47 以避开与换挡拨叉56b之间的干扰的形状,从左箱外周壁22L的后侧壁向前方并沿着变速器4的从动齿轮系45延伸到从动齿轮系45的下方,左后中间壁473aL和左后上部壁473bL的前端部(图示右端部)连接。并且,左后上部壁47!3bL的大部分位于停止时油面S的上方。因此,在左曲轴向2R中,左箱外周壁22L、左后中间壁473aL和左后上部壁473bL 形成封闭的环状壁,在右曲轴箱2R也中形成对应的相同环状壁,如果左右曲轴箱2L、2R接合,则构成具有封闭空间的排油部478。第二实施方式的曲轴箱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起到如下效果。S卩,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支承曲轴3和变速器4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61 的内燃机1的曲轴箱2中,将通过油泵62吸入油底壳61内的油的吸油口 66被设置在油底壳61的底部,该曲轴箱结构包括设置使润滑曲轴3或变速器4的油返回到油底壳61的回油口 74,并且分隔曲轴3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左右前侧隔壁71L、71R),或者分隔变速器4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左右后侧隔壁72L、72R),以及不与各隔壁直接连接而一体地形成于曲轴箱2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以适当量储存在油底壳的油的内燃机停止时油面的上部的具有封闭空间的排油部478。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内燃机1振动、倾斜的情况下,即使油底壳61 的油因油面的变动而超过各隔壁71L、71R、72L、72R,由于排油部478被淹没在油中,因此能够抑制油底壳61内的油面下降,从而能够将油面维持在高处,以防止吸油口 66露出,进而能够防止油泵62中产生气穴,能够抑制油压变动。因此,通过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 左右金属轴承32L、32R在曲轴3的应用变得更为合适。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排油部478形成不与各隔壁71L、71R、72L、72R直接连接的封闭空间,因此,能够与各隔壁的前后方向长度无关地形成排油部478,能够使排油部478的形状和配置最为合适,能够抑制曲轴箱2的重量的增加。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曲轴箱结构,即使安装有内燃机1的车辆倾斜、振动,也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从吸油口 66吸入空气,并且能够抑制油底壳61的油面下降,因此,能够避免油泵62中产生气穴,能够控制油泵62的输出油压变得稳定,因此,要求稳定且规定以上的供给油压的金属轴承32L、32R在曲轴3等的轴承上的应用变得更为合适。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在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包含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当然包括以可能的方式结合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并且,具有本发明的曲轴箱结构的内燃机不仅可以安装在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同样地振动、倾斜的车辆用内燃机,气缸数也不限于单缸,内燃机在车辆上的安装方式也不限于曲轴指向车宽方向,也适用于曲轴指向车体前后方向的内燃机。
1权利要求
1.一种曲轴箱结构,在支承曲轴和变速器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的内燃机的曲轴箱中, 将通过油泵吸入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吸油口设置在该油底壳的底部,该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隔壁,其设置使润滑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并且分隔所述曲轴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或者所述变速器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排油部,其与所述隔壁连接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油底壳所储存的适量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脚踏轴支承在由所述曲轴箱和设置在该曲轴箱外侧的第一罩形成的第一侧室内的脚踏起动机构;从所述脚踏轴方向看,所述排油部配置在与所述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驱动齿轮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内燃机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所述曲轴及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轴被配置成指向该车辆的车宽方向;所述曲轴箱结构包括一对铅垂壁,其由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曲轴和所述变速器轴的第一铅垂壁和第二铅垂壁构成;箱外周壁,其将该一对铅垂壁连接;所述排油部连接在所述一对铅垂壁之间且连接在所述箱外周壁上。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油孔,其构成沿所述排油部的上缘形成在所述第一铅垂壁的开口,并使该排油部周边的油向由所述第一铅垂壁和设置在该第一铅垂壁外侧的第一罩形成的第一侧室内排出;油底壳连通孔,在所述隔壁的下方,其构成形成在所述第一铅垂壁的开口,并使所述第一侧室内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
5.如权利要求3或4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部配置在所述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的下方,并具有向所述变速器轴的轴向延伸的上部壁,该上部壁从所述箱外周壁朝所述回油孔向下方倾斜。
6.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承在脚踏起动机构的脚踏轴的脚踏驱动齿轮和支承在所述变速器轴的脚踏从动齿轮经由所述回油孔彼此啮合。
7.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具有冷却翅片。
8.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是由具有所述第一铅垂壁的第一曲轴箱和具有所述第二铅垂壁的第二曲轴箱构成的分体铸造壳体,所述第一曲轴箱的从所述第一铅垂壁彼此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上部壁与所述第二曲轴箱的从所述第二铅垂壁彼此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 上部壁在接合面接合,所述排油部由将所述第一曲轴箱和所述第二曲轴箱各自的所述箱外周壁、隔壁及上部壁在接合面接合而封闭的中空空间构成。
9. 一种曲轴箱结构,在支承曲轴和变速器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的内燃机的曲轴箱中, 将通过油泵吸入所述油底壳内的油的吸油口设置在该油底壳的底部,该曲轴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隔壁,其设置使润滑所述曲轴或所述变速器的油返回到所述油底壳的回油口,并且分隔所述曲轴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或者所述变速器和所述油底壳之间;排油部,其不直接与所述隔壁连接而一体成型于所述曲轴箱,并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油底壳所储存的适量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上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曲轴箱结构,其抑制内燃机因倾斜造成的油底壳中的油面的变动和下降,并使油迅速返回以防止吸油口露出,从而防止油泵中产生气穴。在支承曲轴(3)和变速器(4)且在下部具有油底壳(61)的内燃机(1)的曲轴箱(2)中,将通过油泵(62)吸入油底壳(61)内的油的吸油口(66)设置在油底壳(61)的底部,该曲轴箱(2)包括设置使润滑曲轴(3)或变速器(4)的油返回到油底壳(61)的回油口(74),并且分隔曲轴(3)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71L、71R)或者分隔变速器(4)和油底壳(61)之间的隔壁(72L、72R),以及与所述隔壁连接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油底壳所储存的适量油的内燃机停止时的油面的上部的排油部(78、78’)。
文档编号F01P11/08GK102168628SQ20111004399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5日
发明者三木敏弘, 山代隼人, 高桥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