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177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尤其涉及可抑制设置在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的燃料系部件与该发动机盖发生干涉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以下的结构设置有覆盖车辆上搭载的发动机的气缸盖罩的上部的发动机盖,通过该发动机盖降低来自发动机的辐射声及提高发动机室内的美观度。该发动机盖经由设置在发动机盖背面的安装部固定在发动机侧。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77713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盖装置包括发动机以及EGR(排气再循环)阀等辅助机构,其中,在前围板上设置有燃料过滤器,发动机以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横置搭载,EGR(排气再循环)阀等辅助机构设置在与前围板相对的发动机的侧面上的与燃料过滤器相同高度的位置,而且在发动机的车辆后方位置安装有支撑发动机盖的安装支架,在该安装支架上安装有覆盖辅助机构的车辆后方的保护装置。该发动机盖装置中,当有冲击负荷从车辆的斜前方或从偏离于车宽方向中心的任一侧的前方作用于发动机时,即便支撑发动机的左右的发动机装配部位置相对性地位移而发动机向车辆后方移动,也可通过安装在支架上的保护装置防止EGR阀等辅助机构直接与相同高度位置的燃料过滤器发生干涉。根据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盖装置,利用将发动机盖固定在发动机上的安装支架可防止辅助机构与作为燃料系部件的燃料过滤器发生干涉,防止因燃料过滤器的破损而造成的燃料泄漏等。然而,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盖装置中,虽然在发动机因碰撞时的冲击负荷而相对于车身移动时,通过介于辅助机构与燃料系部件之间的保护装置可防止辅助机构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但是该专利文献1对如何防止发动机盖与燃料系部件之间发生干涉完全未进行研讨。车辆的碰撞状况会因冲击负荷的程度、冲击负荷的作用位置及冲击负荷的作用方向等而不同,还存在冲击负荷未直接作用于发动机的情况或即便作用于发动机但发动机并未相对于车身移动的情况。由于发动机盖通过安装支架等安装部设置在发动机上,因此在对发动机盖作用有指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时,有可能发动机不移动而仅发动机盖相对于发动机相对性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在发动机的车辆后方位置,除设置有燃料过滤器以外还设置有连接车身侧燃料配管与发动机侧燃料配管的燃料接头等比较小型的燃料系部件,基于这些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有可能导致这些燃料系部件破损或脱离嵌合。而且,在为了提高隔音效果而使发动机盖大型化的情况下或因发动机布局方面的要求而将发动机盖固定在发动机主体以外例如固定在进气岐管等上的情况下,发动机盖单独向车辆后方移动的可能性增大,于是随着向后方移动的可能性的增大,发动机盖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也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时,能够限制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的干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S卩,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发动机盖,该发动机盖固定在发动机上且覆盖该发动机的上部,所述发动机搭载于车身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内,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系部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延伸部件,从所述发动机盖向发动机侧突出;卡止部件,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上且设置在比所述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其中,所述卡止部件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所述发动机盖时能够卡止所述延伸部件以限制所述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从发动机盖向发动机侧突出的延伸部件以及固定在发动机上且设置在比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的卡止部件,因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时,卡止部件可卡止延伸部件,从而可限制发动机盖相对于发动机向车辆后方相对移动。因此,可保护设置在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的燃料系部件以免与该发动机盖发生干涉,可防止燃料系部件破损或脱离嵌合。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结构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图2是安装了发动机盖的发动机的俯视图。图3是安装了发动机盖的发动机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安装了发动机盖的发动机的要部剖视图。图5是发动机的立体图。图6是发动机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发动机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发生碰撞前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9是表示碰撞初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碰撞后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发动机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2是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发动机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发生碰撞前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碰撞初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6是表示碰撞后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是实施例4所涉及的发动机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发生碰撞前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9是表示碰撞初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20是表示碰撞后期的突起部件与机油注入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实施例中,以图中的左右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实施例1]下面,根据图1 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车辆1的车身前部形成有发动机室2,在该发动机室2的左右两侧部分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3。发动机室2的后端部通过前围板4与车室5隔开,一对前纵梁3的后端部结合于前围板4。在前纵梁3的上侧部分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挡板部件6,在挡板部件 6的内侧形成有左右一对悬架支撑塔7。在前纵梁3上设置有形成在前端部的溃缩盒(省略图示)或形成在中途部的作为折弯起点的肋部(省略图示)等冲击吸收机构,该冲击吸收机构形成为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前纵梁3的变形来降低传递到车室5的冲击负荷。发动机室2的上部由发动机罩(bonnet) 8 (参照图3、图4)可开闭地覆盖,该发动机罩8呈向前下方倾斜状且形成为越靠车宽方向外侧越处于下方的倾斜状。在该发动机室2的内部收纳设置有直列四气的缸发动机9、与发动机9连结的变速器(省略图示)、控制发动机9及各种控制系装置的电子单元10、蓄电池11、空气滤清器 12、各种机构及部件等。发动机9为具有DOHC型气门机构的多气缸汽油发动机,该DOHC型气门机构包括进气凸轮轴(省略图示)与排气凸轮轴(省略图示)。发动机9以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横置搭载在发动机室2内,在多个部位经由发动机装配部(省略图示)支撑在一对前纵梁3上。如图3及图4所示,发动机9以越靠上侧越位于车辆后方的状态呈后倾状倾斜设置。由此,可将发动机罩8设置在车辆1 的较下方位置,使发动机罩8设置得低。如图3 图5所示,发动机9包括在车宽方向具有四个气缸(省略图示)的气缸体13 ;组装在气缸体13上部的气缸盖14 ;组装在气缸盖14上部的聚酰胺系合成树脂(例如PA66)制的气缸盖罩15;以及组装在气缸体13下部的油底壳(省略图示)等。发动机9 上安装有覆盖发动机9上部的发动机盖(engine COVer)40。气缸盖14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进气岐管16 ;铸铁制的排气岐管17 ;真空泵 18 ;可将燃料供应到与各气缸对应的喷射器(省略图示)的燃料泵19 ;动力转向泵(省略图示)及凸轮角传感器(省略图示)等。进气岐管16的各进气通道从侧视方向看形成为从气缸盖14向前下侧弯曲的大致弯曲形状,下游端部分别连接于气缸盖14的车辆前侧壁部上所形成的与各气缸对应的进气口,上游端部分别连接于设置在气缸体13的车辆前侧壁部上的平衡箱20。空气滤清器 12 (参照图1)与安装在平衡箱20上的节气门体21通过进气通道22连接。如图5所示,用于将发动机盖40固定在发动机9上的左右两个卡合部23、23 —体形成在进气岐管16上。各卡合部23、23分别朝向上方竖立设置在位于左侧的两个进气通道之间且气缸盖14的车辆前侧壁部的附近位置、以及位于右侧的两个进气通道之间且气缸盖14的车辆前侧壁部的附近位置。卡合部23由上侧远端呈球状的嵌合部23a与从下侧支撑嵌合部23a的支撑部2 构成。排气岐管17的各排气通道的上游端部分别连接于对应于各气缸而形成在气缸盖 14的车辆后侧壁部上的排气口。各排气通道在下游侧位置集合,被集合的集合部连接于设置在发动机9的车辆后方位置的催化剂设置部M。真空泵18与燃料泵19保持在气缸盖14的右侧壁部。真空泵18通过旋转自如地设置在车辆后侧的排气凸轮轴的右侧端部延伸到气缸盖14的右侧外侧的轴部分前端侧上所形成的凸轮部(省略图示)的驱动可产生负压。燃料泵19设置在真空泵18与气缸盖14的右侧壁部之间,与真空泵18同样地通过形成在排气凸轮轴的延伸轴部分上的凸轮部(省略图示)的驱动可导入、排出燃料。燃料泵19包括用于导入燃料的导入管19a、以及用于对各喷射器供应燃料的排出管19b等。贮存在燃料箱中的燃料通过由一端部与设置在前围板4上的燃料过滤器(省略图示)连接的金属制的燃料供应管25、以及由一端部与燃料供应管25的另一端部连接且由另一端部与导入管19a连接的合成树脂制的发动机侧软管沈而供应到燃料泵19。燃料供应管25设置为从发动机室2的下侧位置开始越向前侧越朝上方升高。如图2、图3所示,燃料供应管25的另一端部,从俯视方向看位于发动机9的车宽方向右侧的中央部附近位置,且从侧视方向看位于发动机盖40的车辆后方侧端部的上方位置。燃料供应管25的另一端部经由合成树脂制的卡脱自如的接头27 (燃料系部件) 而与发动机侧软管沈的一端部连接。接头27从侧视方向看设置在位于发动机盖40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8的下表面之间的位置。接头27包括具有连接孔的接头主体、可嵌合于接头主体的保持件(retainer)、密封部件、止动环、密封唇等。因此,维护时的燃料供应管25与发动机侧软管沈之间的卡脱作业变得容易,从而可提高作业效率。发动机侧软管沈的一端部从通过所述接头27连接于燃料供应管25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即所谓的接头设置位置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并且在发动机9的车宽方向左侧的中央部附近位置折回并连接于导入管19a。发动机侧软管沈的折回部分由固定在气缸盖14 上的夹件四支撑。由此,即便在发动机9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燃料供应管25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时,也可通过发动机侧软管26的折回部分的变形来吸收相对移动。下面,对气缸盖罩15进行说明。如图3 图5所示,气缸盖罩15以覆盖气缸盖14上部的状态安装在气缸盖14上。 气缸盖罩15中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凸轮盖的第一隆起部15a,与设置在车辆前侧的进气凸轮轴对应而形成,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作为凸轮盖的第二隆起部15b,与设置在车辆后侧的排气凸轮轴对应而形成,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机油注入部30,具备可将机油注入气缸盖14 内的开口 ;以及可安装油位计33的油位计安装部32等。在第一隆起部15a与第二隆起部1 之间,对应于各气缸的燃烧室(省略图示) 地沿车宽方向设置有四个火花塞孔,各个火花塞孔中安装有点火火花塞(省略图示)。第二隆起部15b内的上部空间中形成有通过多个导流板隔开的油分离器空间。机油注入部30形成于第一隆起部15a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即位于所谓的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之间且位于车辆前方位置。机油注入部30包括从第一隆起部1 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30a ;形成在筒状部30a的车辆前方部分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壁部30b ;以及从前侧壁部30b的上端部分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0c等。在筒状部 30a的上端部内周面刻设有螺纹槽,加油口盖31螺合于其中以闭塞上端开口。油位计安装部32设置在第一隆起部15a的车宽方向左侧部分即位于所谓的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之间且位于车辆前方位置。油位计安装部32包括从第一隆起部15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3 等。在筒状部32a的上端部安装油位计33以闭塞上端开口。气缸盖罩15上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将发动机盖40固定在发动机9上的两个保持部 34,35ο保持部34包括大致锥形的安装橡胶部34a,设置在气缸盖罩15的左侧前端位置,可与形成在发动机盖40上的嵌合部49a嵌合;以及支撑部34b,支撑安装橡胶部3 并且从第一隆起部15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保持部35包括安装橡胶部,设置在气缸盖罩 15的右侧后端位置,与保持部34同样地可与形成在发动机盖40上的嵌合部48a嵌合;以及支撑部,支撑该安装橡胶部。下面,对发动机盖40进行说明。如图1、图2、图6及图7所示,聚酰胺系合成树脂(例如PA6)制的发动机盖40由覆盖发动机9的中央部分上方的主体部41、覆盖发动机9的左侧部分上方的第一侧部42、 及覆盖发动机9的右侧部分上方的第二侧部43 —体形成。如图2所示,发动机盖40从俯视方向看从进气岐管16的前端部分的附近位置设置至气缸盖14的车辆后侧壁部的上方位置,且形成为越靠车辆前方其车宽方向的宽度越窄的大致左右对称的梯形形状。如图2 图4所示,主体部41从俯视方向看与接头27重叠的后端部形成为比第一侧部42及第二侧部43的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且从俯视方向看与接头27重叠的后侧部分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状。主体部41包括向下方凹陷的大致椭圆状的凹陷部44 ;形成在该凹陷部44中的圆形第一开口部45 ;形成在凹陷部44中且形成在与第一开口部45相邻的位置的第二开口部46 ;形成在主体部41的前侧位置且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保持部47、47 ;形成在主体部41的后侧位置的卡合部48 ;以及形成在主体部41的大致中央位置的延伸部件50等。如图2所示,凹陷部44对应于机油注入部30与油位计安装部32的上方位置而形成。作为维护孔的第一开口部45构成为可供加油口盖31插入在与闭塞机油注入部30的加油口盖31相对的位置(发动机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第一开口部45具有从凹陷部44的底面向下方延伸的锥形面且局部地形成为圆锥状。作为维护孔的第二开口部46 构成为可供油位计33插入在与闭塞油位计安装部32的油位计33相对的位置。第二开口部46具有从凹陷部44的底面向下方延伸的锥形面且局部地形成为圆锥状。保持部47、47形成为可与形成在进气岐管16上的左右两个卡合部23、23卡合。保持部47、47分别包括可与嵌合部23a嵌合的大致锥形的安装橡胶部47a、以及支撑安装橡胶 47a并且从主体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支撑部47b。卡合部48(图6)形成为可与形成在气缸盖罩15的右侧后端位置的保持部35卡合。卡合部48包括可与保持部35的安装橡胶部嵌合的球状的嵌合部48a、以及支撑嵌合部 48a并且从主体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支撑部48b。延伸部件50形成为在第一开口部45的车辆前方位置亦即筒状部30a的车辆前方位置从主体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发动机9侧)延伸,而且在比设置在前侧壁部30b上的突出部30c更处于下方的位置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沿着筒状部 30a的外周面局部地形成为圆环状。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与筒状部30a的外周面之间的离开距离,设定得大于突出部30c从筒状部30a的外周面向前方突出的距离。由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时,延伸部件50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基于与前侧壁部30b的抵接而受到限制, 通过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与突出部30c的卡合从而可阻止延伸部件50向车辆后方移动。并且,在进行发动机盖40的装卸作业时,延伸部件50与突出部30c不会发生干涉,从而可提高作业效率。延伸部件50的基端部连结于主体部41的下表面与凹陷部44的下表面及第一开口部45的锥形部分的背面。延伸部件50对应于第一开口部45的车辆前侧部分的圆弧来形成,延伸部件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大于前侧壁部30b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延伸部件50包括在车辆前侧壁部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纵肋51、以及在车辆前侧壁部上与纵肋51相交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横肋52。因此,可提高延伸部件50在主体部41上的组装强度,并且可防止因冲击负荷造成延伸部件50破损。另外,在纵肋51与横肋52的相交部分设置有螺孔阳。第一侧部42与第二侧部43的后端部形成在比主体部41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在第一侧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卡合部49。该卡合部49形成为可与形成在气缸盖罩15的左侧前端位置的保持部34卡合。卡合部49包括可与保持部34的安装橡胶部3 嵌合的球状的嵌合部49a以及支撑嵌合部49a并且从第一侧部4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支撑部49b。下面,根据图8 图10对碰撞时的延伸部件50与机油注入部3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碰撞前的延伸部件50与机油注入部30的筒状部30a离开指定距离而设置在车辆前方位置。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设置在比突出部30c更处于下方位置, 且设置在比突出部30c的前端部分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如图9所示,当因车辆1发生碰撞而导致设置在前纵梁3上的溃缩盒等冲击吸收机构工作,进气岐管16的前端部分发生溃缩变形时,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
盖40。此时,基于直接推动发动机盖40的作用或保持部23向后方移动等,而导致发动机盖40开始向车辆后方移动。随着发动机盖40移动,延伸部件50后退,导致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与机油注入部30的前侧壁部30b抵接,从而限制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 另外,由于前侧壁部30b设置在发动机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因此发动机盖40以机油注入部30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动作受到限制。如图10所示,当因碰撞造成的冲击负荷进一步增大时,作用于发动机盖40的指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增大。由于发动机9呈后倾状倾斜地设置,因此发动机盖40与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同步地沿着前侧壁部30b向上方移动。之后,当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与突出部30c卡合时,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的移动被机油注入部30、进而被保持机油注入部 30的发动机9等所限制,从而阻止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由此,可防止发动机盖40与接头27发生干涉。[0078]此时,由于延伸部件50的基端部连结于主体部41的下表面与凹陷部44的下表面及第一开口部45的锥形部分的背面,因此可通过肋效应等进一步提高组装强度,可防止延伸部件50从发动机盖40剥离等。此外,由于接头27设置在发动机盖40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8的下表面之间,因此在延伸部件50的下侧远端部与突出部30c卡合为止的期间,即便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也可避免发动机盖40与接头27发生干涉。当因冲击而导致发动机罩8向下方谷折时,由于与接头27从俯视方向看重叠的主体部41的后端部形成为比第一侧部42及第二侧部43的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且呈向后下方倾斜状,因此可防止接头27被夹在发动机盖40下表面与发动机罩8的下表面之间。下面,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该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发动机盖40,该发动机盖40固定在发动机9上且覆盖该发动机9上部,发动机9搭载于车身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2内,该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包括燃料系部件(接头27),设置在发动机盖40的车辆后方位置;延伸部件50,从发动机盖40向发动机9侧突出;以及卡止部件(前侧壁部30b及突出部30c),固定在发动机9上且设置在比延伸部件50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其中,卡止部件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时能够卡止延伸部件40以限制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根据该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由于具备从发动机盖40向发动机9侧突出的延伸部件40以及固定在发动机9上且设置在比延伸部件50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的卡止部件,因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时,卡止部件可卡止延伸部件50,从而可限制发动机盖40相对于发动机9向车辆后方相对移动。因此,可保护设置在发动机盖40 的车辆后方位置的燃料系部件以免其与发动机盖40发生干涉,可防止燃料系部件破损或脱离嵌合。由于发动机9以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横置搭载在发动机室2内并且以后倾状倾斜设置,因此可使车辆1的发动机罩设置得低,并且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 40发生干涉。由于延伸部件50和卡止部件分别设置在发动机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因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从正面作用于发动机盖40时,可通过一组的卡止部件与延伸部件50来抑制发动机盖40以卡止部件为旋转中心的旋转移动,从而可抑制发动机盖40的车宽方向一侧的后端部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由于还包括设置在发动机9上部且向上方突出并且能够将机油注入发动机9的机油注入部30,而且卡止部件包括机油注入部30的前侧壁部30b及从该前侧壁部30b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突出部30c,因此可通过刚性较高的机油注入部30的前侧壁部30b支撑冲击负荷,并可通过突出部30c切实地限制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由于还包括闭塞机油注入部30的上端开口的加油口盖31、以及能够让加油口盖 31插入在发动机盖40的与加油口盖31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45,而且延伸部件50形成在第一开口部45的车辆前方位置,因此可利用作为维护孔的加油口盖31用的第一开口部45,将延伸部件50设置在与前侧壁部30b和突出部30c对应的位置,从而可增大延伸部件50在发动机盖40上的组装强度。由于燃料系部件设置在发动机盖40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8的下表面之间,因此在
10作用于发动机盖40的冲击负荷导致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由于发动机盖40形成为其与燃料系部件从俯视方向看重叠的主体部41的后端部比第一侧部42及第二侧部43的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因此当碰撞形态为发动机罩 8向下方呈谷折状地折弯的碰撞形态时,即便燃料系部件被发动机罩8向下方挤压,燃料系部件也不会被夹在发动机罩8与发动机盖40之间,从而可防止燃料系部件破损。由于发动机盖40形成为其与燃料系部件从俯视方向看重叠的主体部41的后端部呈向后下方倾斜状,因此当作用于发动机盖40的冲击负荷导致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上侧移动时,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40发生干涉。由于燃料系部件为合成树脂制的燃料接头27,因此当车辆1正面碰撞时,可抑制因合成树脂制的燃料接头27破损或脱离嵌合而造成发生燃料泄漏。[实施例2]下面,根据图11、图12说明实施例2。但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符号。如图11所示,延伸部件50上形成有多个纵肋51,在车辆前侧壁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横肋52,在车辆前侧壁部上与纵肋51相交,且沿车宽方向延伸。这样可增强延伸部件50的刚性。此外,在发动机盖40A的下表面的延伸部件50的车辆前方位置形成有强度比其他部分低的脆弱部53。如图12所示,脆弱部53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53a形成。槽部53a与其他部分相比板厚形成得较薄。槽部53a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延伸部件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因此,在发生碰撞时,可通过脆弱部53的溃缩变形来吸收作用于发动机盖40A的冲击负荷,并可防止向延伸部件50的基端部传递的冲击负荷集中,从而可防止延伸部件50破损。[实施例3]下面,根据图13 图16说明实施例3。但对于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符号。如图13、图14所示,在设置在发动机盖40B上的延伸部件50A上也如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结构那样形成有多个纵肋51,向车辆前侧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横肋52,在车辆前侧壁部上与纵肋51相交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图13、图14中,由于以覆盖延伸部件50A的状态安装有后述的金属制加强部件54,因此,纵肋51及横肋52未具体示出。这样,在该延伸部件50A的车辆前侧壁面上具有板状的金属制加强部件M等。另夕卜,在延伸部件50A的车辆前侧壁面的纵肋51与横肋52的交点位置形成有螺孔55(参照图 14)。加强部件M从主体部41的下表面附近位置向下方延伸,以便在从延伸部件50A 的基端部位置至下侧远端部的范围覆盖其车辆前侧,并且在比设置在前侧壁部30b上的突出部30c更处于下方的位置向车辆后方侧弯曲。在从加强部件M的下侧远端部到弯曲部的区域中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部Ma,纵肋51可嵌合于该狭缝部Ma中。加强部件M在纵肋51与狭缝部5 嵌合而被定位之后,经由螺丝56安装在延伸部件50A上。如图15所示,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B时,延伸部件50A从图14所示的位置向车辆后方移动,导致延伸部件50A和加强部件M的下侧远端部与机油注入部30的前侧壁部30b抵接从而限制发动机盖40B向车辆后方移动。如图16所示,当作用于发动机盖40B的指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增大时,延伸部件50A和加强部件M的下侧远端部与突出部30c卡合从而阻止发动机盖40B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由于在延伸部件50A的车辆前方侧安装有加强部件M,因此可增大包含加强部件M的延伸部件50A的刚性,即便在作用于发动机盖40B的冲击负荷集中在延伸部件50A 上时,也可防止延伸部件50A破损。[实施例4]下面,根据图17 图20说明实施例4。但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符号。如图17 图20所示,在发动机盖40C上,在延伸部件50B的车辆前方位置形成有从主体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设置成纵横各两列的四个凸起部41a。在凸起部41a 上形成有将板状的金属制加强部件57固定在发动机盖40C上的螺丝58用的螺孔(省略图示)°加强部件57主要包括加强部57a,覆盖延伸部件50B的车辆前方且下侧壁面;安装部57b,与加强部57a的上端部相连且向车辆前方延伸;变形促进部57c,与安装部57b的前端部相连且向上方延伸到主体部41的下表面附近位置为止。在变形促进部57c的上端部形成有楔形刃。如图19所示,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C时,延伸部件50B从图18所示的位置向车辆后方移动,从而导致延伸部件50B和加强部57a的下侧远端部与机油注入部30的前侧壁部30b抵接。如图20所示,当作用于发动机盖40C的指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增大时,延伸部件50B和加强部57a的下侧远端部与突出部30c卡合从而阻止发动机盖40C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加强部件57基于从加强部57a输入的负荷而以被螺丝58所固定的部分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基于该转动动作而导致变形促进部57c的刃抵接于主体部41的下表面从而使主体部41的延伸部件50B的车辆前方部分变形。这样,由于在加强部件57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上设置有变形促进部57c,该变形促进部57c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C时,可从下方抵接于发动机盖40C 而形成变形起点,因此可增大延伸部件50B的刚性,并且可通过在发动机盖40C的延伸部件 50B的车辆前方位置的变形来吸收冲击负荷,并可防止向延伸部件50B传递的冲击负荷集中,从而可防止延伸部件50B破损。下面,对局部地改变所述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1)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作为燃料系部件的接头设置在发动机盖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之间的例子,但其可应用于设置在至少有可能与向车辆后方移动的发动机盖接触的位置的燃料系部件。可设置在如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那样比发动机盖的上表面低的位置,此时,即便碰撞形态为发动机罩向下方呈谷折状地折弯的碰撞形态,也可抑制发动机罩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2)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燃料系部件为接头的例子,但其也可应用于接头以外的燃料系部件,当应用于燃料过滤器或燃料配管等各种燃料系部件时,可发挥与本实用新型
12相同的效果。3)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利用机油注入部形成作为卡止部件的前侧壁部和突出部的例子,但卡止部件的形成部位并不限定于机油注入部,即便卡止部件为作为凸轮盖的隆起部也可发挥相同的效果。4)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固定发动机盖的发动机侧卡合部形成在进气岐管上的例子,但其并不限定于进气岐管,也可在盖罩(head cover)上或发动机主体等上形成可固定发动机盖的保持部,这样也可获得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效果。5)此外,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对所述实施例附加了各种变更的形态来对其予以实施的,本实用新型也包含此类变更形态。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包括覆盖发动机上部的发动机盖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可通过限制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的移动来抑制发动机盖与设置在该发动机盖车辆后方位置的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本实用新型的总结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具备发动机盖,该发动机盖固定在发动机上且覆盖该发动机上部,所述发动机搭载于车身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内, 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包括燃料系部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延伸部件,从所述发动机盖向发动机侧突出;卡止部件,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上且设置在比所述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其中,所述卡止部件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所述发动机盖时能够卡止所述延伸部件以限制所述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从发动机盖向发动机侧突出的延伸部件以及固定在发动机上且设置在比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的卡止部件,因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时,卡止部件可卡止延伸部件,从而可限制发动机盖相对于发动机向车辆后方相对移动。因此,可保护设置在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的燃料系部件以免与该发动机盖发生干涉,可防止燃料系部件破损或脱离嵌合。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发动机以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横置搭载在发动机室内并且以后倾状倾斜设置。根据该结构,可使车辆的发动机罩设置得低,并且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延伸部件和所述卡止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根据该结构,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从正面作用于发动机盖时,可通过一组的卡止部件与延伸部件来抑制发动机盖以卡止部件为旋转中心的旋转移动,从而可抑制发动机盖的车宽方向一侧的后端部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在该结构中,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是指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正中央部分的情况之外,以能够抑制发动机盖的车宽方向一侧的后端部与燃料系部件发生干涉为前提,还包括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的情况。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机油注入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部, 向上方突出并且能够将机油注入发动机;其中,所述卡止部件包括所述机油注入部的前侧壁部和从该前侧壁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突出部。根据该结构,可通过刚性较高的机油注入部的前侧壁部来支撑冲击负荷,并可通过突出部切实地限制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加油口盖,闭塞所述机油注入部的上端开口 ;开口部,能够让所述加油口盖插入在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加油口盖相对的位置;其中,所述延伸部件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前方位置。根据该结构,可利用作为维护孔的加油口盖插入用的开口部,将延伸部件设置在与卡止部件对应的位置,可增大延伸部件在发动机盖上的组装强度。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机油注入部以后倾状设置,所述延伸部件包括在比所述突出部更下方朝车辆后方弯曲的弯曲部。这样,由于机油注入部向后方倾斜,因此,当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时,发动机盖的延伸部件在抵接于机油注入部之后,沿着该机油注入部向后上方移动。通过该延伸部件的弯曲部如此向上后方移动,其与突出部呈卡止状态,从而可防止延伸部件进一步向后上方移动,可更切实地防止发动机盖向后方移动。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发动机盖在比所述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具有比其他部分强度低的脆弱部。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在延伸部件的车辆前方位置的脆弱部的溃缩变形来吸收作用于发动机盖的冲击负荷,可防止向设置在脆弱部后方的延伸部件传递的冲击负荷集中。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延伸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安装有加强部件。通过如此构成,可增大延伸部件的刚性,防止因作用于发动机盖的冲击负荷而造成的延伸部件破损。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设置有变形促进部,该变形促进部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所述发动机盖时,能够从下方抵接于所述发动机盖而形成变形起点。根据该结构,可增大延伸部件的刚性,并且可通过延伸部件的车辆前方位置的变形来吸收冲击负荷,防止向延伸部件传递的冲击负荷集中。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燃料系部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盖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之间。根据该结构,在作用于发动机盖的冲击负荷导致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燃料系部件俯视下重叠的部分的后端部,比该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根据该结构,当碰撞形态为发动机罩向下方呈谷折状地折弯的碰撞形态时,即便燃料系部件被发动机罩向下方推压,其也不会被夹在发动机罩与发动机盖之间,因而可防止燃料系部件破损。此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燃料系部件俯视下重叠的部分呈向后下方倾斜状。根据该结构,当作用于发动机盖的冲击负荷导致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上侧移动时,可抑制燃料系部件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0143]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燃料系部件为合成树脂制的燃料接头。根据该结构,当车辆正面碰撞时,可抑制因合成树脂制的燃料接头破损或脱离嵌合而造成发生燃料泄漏。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具备发动机盖,该发动机盖固定在发动机上且覆盖该发动机的上部,所述发动机搭载于车身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内,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系部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 延伸部件,从所述发动机盖向发动机侧突出;卡止部件,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上且设置在比所述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其中, 所述卡止部件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所述发动机盖时能够卡止所述延伸部件以限制所述发动机盖向车辆后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以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横置搭载在发动机室内并且以后倾状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件和所述卡止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注入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部,向上方突出并且能够将机油注入发动机;其中, 所述卡止部件包括所述机油注入部的前侧壁部和从该前侧壁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油口盖,闭塞所述机油注入部的上端开口 ;开口部,能够让所述加油口盖插入在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加油口盖相对的位置;其中,所述延伸部件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前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注入部以后倾状设置,所述延伸部件包括在比所述突出部更下方朝车辆后方弯曲的弯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在比所述延伸部件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比所述发动机盖的除该脆弱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强度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安装有加强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设置有变形促进部,该变形促进部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所述发动机盖时,能够从下方抵接于所述发动机盖而形成变形起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系部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盖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燃料系部件俯视下重叠的部分的后端部,比该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后端部更处于车辆前方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的与所述燃料系部件俯视下重叠的部分呈向后下方倾斜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系部件为合成树脂制的燃料接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发动机盖结构包括发动机盖(40),固定在搭载于车身前部所形成的发动机室(2)内的发动机(9)上且覆盖发动机(9)的上部;接头(27),设置在发动机盖(40)的车辆后方位置;延伸部件(50),从发动机盖(40)向发动机(9)侧突出;前侧壁部(30b)及突出部(30c),固定在发动机(9)上且设置在比延伸部件(50)更处于车辆后方位置;其中,前侧壁部(30b)及突出部(30c)在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发动机盖(40)时能够卡止延伸部件(50)以限制发动机盖(40)向车辆后方移动。由此,抑制设置在发动机盖的车辆后方位置的接头与发动机盖发生干涉。
文档编号F02M37/00GK202243693SQ20112022167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伊藤洋幸, 冈迫靖弘, 古谷雅之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