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ー种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堵
塞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进气系统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空气滤清器总成)中,如果空气滤清器堵塞,将会导致发动机在某段时间内的エ况较差和油耗过大。这 不仅大大的増加了运行成本,同时还缩短了发动机寿命,増加了排放污染。因此,在燃油经济性以及严格的排放要求下,需要对进气系统的阻力进行实时监测,进而判断空气滤清器堵塞是否堵塞,在空气滤清器堵塞后进行滤芯的替换。图I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在空气滤清器堵塞后,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可以反馈堵塞信号,以便进行维护工作。其中,在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有传感器的外罩1,传感器的通过接线2与插接头3连接,然后再通过插接头3连接至整车的主线上。在这种结构中,接线3容易断裂,而且插接头3防水性能差,从而容易导致在整车正常使用时,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信号误报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该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能够准确地反馈报警信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该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有传感器的壳体,该壳体的一端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的输出ロ,其中,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所述传感器的接线柱位于所述插接部中。优选地,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所述传感器的接线柱从所述该壳体中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端的截面为类矩形,所述接线柱沿所述类矩形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腔室中。优选地,所述第二腔室的截面为类矩形,并且所述第二腔室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面积。优选地,在所述插接部的外周设置有限位块,该限位块同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上,并且所述限位块从所述第二腔室向所述第一腔室突起。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导向柱,该导向柱紧靠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为六角螺母状。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通过插接方式将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与相应的插接头配合后,经由传感器的接线柱传送信号。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避免了因接线断裂而出现信号误报的问题,能够准确可靠地反馈报警信号。[001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正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外罩2接线3插接头10壳体11接线柱20插接部21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23限位块24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附图中显示的上、下。參见图2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该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有传感器的壳体10,该壳体10的一端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的输出ロ,壳体10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20,传感器的接线柱11位于插接部20中。可以理解,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安装在车辆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出气ロ侦牝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插接方式与相应的插接头(未显示)配合,从而经由传感器的接线柱11传送信号。其中,在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的壳体10中安装有膜片弹簧式传感器,并且其中通过膜片将壳体10的内部分成两个不连通的部分。当空气滤清器为全新时,阻カ较小,电路处于常开状态,膜片与接线柱11不接触。在车辆行驶经过一定里程或时间后,空气滤清器的滤芯部分堵塞,将导致从空气滤清器出气ロ排出气体的阻力升高。当阻力増大到预定值时,将迫使膜片发生形变并触碰接线柱11,使电路处于闭合状态,并输出信号。此时,在整车驾驶室仪表板上设置的报警灯点亮,提醒驾驶员应进行滤芯的维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不同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接线以将传感器的信号传送至整车的主线上,而是通过插接方式将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与相应的插接头(未显示)配合,从而经由传感器的接线柱11传送信号。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避免了因接线断裂而出现信号误报的问题,能够准确可靠地反馈报警信号。[0032]优选地,插接部20包括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第一腔室21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上,第一腔室2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腔室22,传感器的接线柱11从该壳体10中伸出,并进入第一腔室21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一腔室21设置在壳体10的上方,在第一腔室21的上方为第二腔室22,接线柱11仅在第一腔室21中延伸。第一腔室21的中空结构主要用于在电路处于常开状态下,平衡壳体10中传感器两侧的压力。在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与插接头配合后,插接头容纳在第二腔室22中,并且设置在插接头中的接线柱将与第一腔室21中的接线柱11接触。此外,由图可见,第一腔室21的一端的截面为圆形,第一腔室21的另一端的截面为类矩形,因此,第一腔室21从一端的圆形平滑过渡为另一端的类矩形,形成为图中所示的变异结构。接线柱11则沿类矩形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在第一腔室21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类矩形是指在矩形的基础上,通过将矩形的四个直角通过圆弧过渡而形成的一种几何形状。但是,第一腔室21的另一端的形状不限于此。优选地,第二腔室22的截面为类矩形,并且第二腔室22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腔室21的截面面积。这样,在与插接头配合后,第一腔室21可以在端面对插接头进行限位,防止插接头深入到第一腔室21中,避免在安装配合时第一腔室21中接线柱11与插接头的接线柱碰撞过渡。另外,在插接部20的外周设置有限位块23,该限位块23同时固定在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上,并且限位块23从第二腔室22向第一腔室21突起。通过设置限位块23,可以进一歩限制相配合的插接头深入到第一腔室21中,并且可以防止插接头从插接部20上脱落。优选地,在第二腔室22内还设置有导向柱24,该导向柱24紧靠第二腔室22的内壁。导向柱24主要对插接头起导向作用,防止插接头的接线柱与第一腔室21中接线柱11发生错位。此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在壳体10的一端设置为六角螺母状,以便于与空气滤清器的出气ロ进行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壳体10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的出气ロ连接,另一端通过插接方式与插接头连接,能够可靠准确地反馈报警信号。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1.ー种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该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有传感器的壳体(10),该壳体(10)的一端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的输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20),所述传感器的接线柱(11)位于所述插接部(20)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20)包括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所述第一腔室(2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第一腔室(2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22),所述传感器的接线柱(11)从所述该壳体(10)中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一腔室(2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21)的一端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腔室(21)的另一端的截面为类矩形,所述接线柱(11)沿所述类矩形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腔室(2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22)的截面为类矩形,并且所述第二腔室(22)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腔室(21)的截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接部(20)的外周设置有限位块(23),该限位块(23)同时固定在所述第一腔室(21)和所述第二腔室(22)上,并且所述限位块(23)从所述第二腔室(22)向所述第一腔室(21)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腔室(22)内设置有导向柱(24),该导向柱(24)紧靠所述第二腔室(22)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的一端设置为六角螺母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该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包括安装有传感器的壳体(10),该壳体(10)的一端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的输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设置有插接部(20),所述传感器的接线柱(11)位于所述插接部(20)中。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通过插接方式将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与相应的插接头配合后,经由传感器的接线柱传送信号。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器堵塞报警装置避免了因接线断裂而出现信号误报的问题,能够准确可靠地反馈报警信号。
文档编号F02M35/09GK202370709SQ201120482100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
发明者李国红, 李蛟, 郑冠军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