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轮机的放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877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轮机的放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轮机的放电装置,其能够使电荷在能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第一风轮机部分和第二风轮机部分之间放电,并且涉及装配有这些放电装置中的至少一种的风轮机。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风轮机的避雷系统中,在转子叶片和机舱(能相对于彼此旋转的两个部分)之间的雷电引下线中的间隙被火花隙桥接,如DE4436197A1中描述的。然而,风轮机的转子叶片将不仅受雷电袭击,而且可能还经受充电,即由于与沿着叶片表面流动的空气摩擦而引起的静电导致的充电。因此,US2003/170122A1提出与火花隙并联地设置接地的连接件,以使得叶片能够连续放电。
在其它类型的避雷系统中,使用滑动接触件来替代火花隙,如W02005/050008A1中描述的。US7,390,169B2 (图4)属于如下类型的另一种避雷系统:为了防止滑动接触件因雷电而受损,火花隙构件与滑动接触件相邻且并联地布置。滑动接触件和火花隙构件被共同安装在安装板中,在安装板和接触面之间具有间隔件。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轮机的放电装置,该放电装置使电荷能够在风轮机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放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该放电装置包括电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电荷转移单元和电连接到第二部分并且能够相对于电荷转移单元旋转的导电滑道。电荷转移单元包括:滑动构件,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其中,滑动构件被朝向滑道弹性偏置,以致使滑动构件保持与滑道机械接触;和火花隙电极,其电连接到第一部分并且被布置成在滑道上方一定距离处与滑动构件一起在滑道之上移动,所述距离受滑动构件控制。火花隙电极和滑道由此形成有火花隙,由于滑动构件朝向滑道弹性偏置,致使火花隙宽度受滑动构件控制。通过桥接火花隙的火花,能够进行放电,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彼此电绝缘。
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轮机,该风轮机包括能够使电荷在风轮机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放电的至少一个放电装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该放电装置包括电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电荷转移单元和电连接到第二部分并且能够相对于电荷转移单元旋转的导电滑道。电荷转移单元包括:滑动构件,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其中,滑动构件被朝向滑道弹性偏置,以致使滑动构件保持与滑道机械接触;和火花隙电极,其电连接到第一部分并且被布置成在滑道上方一定距离处与滑动构件一起在滑道之上移动,所述距离受滑动构件控制。火花隙电极和滑道由此形成有火花隙,由于滑动构件朝向滑道弹性偏置,致使火花隙宽度受滑动构件控制。通过桥接火花隙的火花,能够进行放电,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彼此电绝缘。
其它特征在公开的方法和产品中固有地存在或者根据下面的描述和附图对于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


通过参考附图以举例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1示出具有风轮机叶片和避雷系统的风轮机的实施方式;图2示出图1的风轮机的轮毂部分,包括电荷转移区域;图3示出放电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图4A和图4B提供滑动构件和火花隙电极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和立体图;图5是具有火花隙电极的滑动构件的替代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6A和6B是图3中用于接触图3中示出的第二滑道的传导滑动构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如视图和后视图。附图和对附图的描述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本发明本身。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转到对附图的具体描述之前,将讨论实施方式的更多几个总体事项。如DE4436197A1中描述的基于火花隙的传统接地系统使用两个火花隙,一个在安装在风轮机轮毂上的雷电电流转移元件和转子叶片根部之间,并且另一个在雷电电流转移元件和机舱之间。这些火花隙是通过在环绕叶片根部安装或者在机舱上安装的互补环或带上移动的电极形成的。已经观察到,叶片的静电充电可能造成干扰电子设备的闪络(flashover)o至于电磁兼容(EMC),在某些区域中,风电设备必须例如遵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工业环境发射标准ffiC61000-6-4。为了解决EMC问题,US2003/170122A1提供了与火花隙并联的接地连接件,以使叶片能够连续放电。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已经观察到,如W02005/050008A1和US7, 390, 169B2中描述的
基于滑动接触件的连续放电连接件还可能产生由充当大天线的风轮机叶片辐射的具有高带宽的电磁辐射。对此的可能解释可能如下:滑动连接件可以重复地中断短时间间隔。这可能是由于接触滑动器抬离其互补接触表面从而暂时中断电流通路导致的。因为总电流通路的电感并且由于电荷在转子叶片中的积累,电流的任何这种中断都可能引发相对高的电压,进而可能造成滑动接触件处的火花闪络(sparking f Iashovers ),从而导致电磁波福射,即,宽带电磁干扰。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认识到,通过用火花隙中断连续放电通路,可以减少电磁波辐射。这与DE4436197的教导相反,这可能是由于DE4436197的火花隙宽度可能明显变化而导致的。因为在DE4436197所描述类型的系统中的限定火花隙宽度的部件被安装至可以具有一定偏心并且承受变化力矩和力的非常大的可旋转部件,所以可以推测火花隙距离相当大,并且可以在IOmm和20mm之间变化。这可能造成击穿电压在大约20kV和50kV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认识到,可以通过用具有足够小且火花隙宽度受控制的火花隙中断连续放电通路来减少电磁波的辐射。通过控制火花隙宽度,确保了火花隙宽度总是足够小并且在旋转或负载改变时不会显著变化。在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用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电极提供火花隙。放电装置允许电荷通过桥接火花隙的火花在风轮机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例如,叶片和机舱之间)放电。然而,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电绝缘。为此目的,滑动构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电绝缘还意味着,火花隙没有与电接触滑动器、辊或任何提供永久电连接的其它元件并联连接,以防止电接触滑动器因雷电电流受损,如(例如)US7,390,169B2中描述的。
在实施方式中,火花隙宽度相当小并且被保持为这样小,即使滑道可能偏心或者不平坦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火花隙宽度例如在大约2mm至大约8_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火花隙宽度甚至在大约3mm至大约6_的范围内。在不使用永久放电通路的情况下,由于火花隙的宽度较小且宽度变化减小,导致击穿电压降低,并且每次闪络期间辐射的电磁能量减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放电装置可以包括较大范围的火花隙宽度。这种放电装置可以用在具有较长叶片的风轮机中,这类叶片每次旋转产生更多的静电。因此为了调整放电,可能需要较大的火花隙宽度。
放电装置的实施方式包括导电滑道,使一个或多个滑动构件朝向滑道弹性偏置。弹性偏置致使滑动构件(一个或多个)保持与滑道机械接触,即使滑道是偏心的或不平坦的也是如此。火花隙电极被布置成在滑道上方一定距离处与滑动构件一起在滑道之上移动,该距离受滑动构件控制。“受滑动构件控制”意味着,如果滑动构件向上或向下移动(例如,由于滑道不平坦),则火花隙电极也向上或向下移动相同的程度。由此,火花隙电极即使不接触滑道也将追踪滑道的任意偏心率或不平坦度。以此方式,滑动构件保持火花隙宽度相对恒定。
迄今为止,注意力是放在将静电荷放电的功能。然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放电装置一方面电连接到一个或多个雷电接收器(例如,在叶片末梢并且沿着叶片的长度)并且另一方面接地(例如,经由机舱和塔架外部的雷电下引线)。电荷转移单元被布置成耐受通常在雷电电击期间出现的高电流和热应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的绝缘材料是电绝缘的塑料。通常,绝缘塑料表现出小于10_8S/Cm的电导率。就电特性和机械特性和稳定性而言,尤其适用的塑料材料是例如聚酰胺(Nylon )、聚甲醛(POM)、Vesconit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可以是进一步减小摩擦的辊。滑道表面可以例如由(例如)具有铜或铝芯的钢制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和火花隙电极刚性连接,以致使火花隙电极与滑动构件一起移动。在这些实施方式的一些中,连接是直接的,即,在滑动构件和电极之间没有中间元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和电极以间接方式连接,即,通过滑动构件和电极之间的中间元件连接。为了将火花隙电极与滑道分隔开,火花隙电极离开滑动构件的滑动表面凹进一定的凹进距离。因为滑动构件的滑动表面在滑道上滑动从而随动滑道的偏心率和不平坦度,所以火花隙相对于滑动表面凹进的距离对应于火花隙距离。
可以按不同的替代方式实现朝向滑道的弹性偏置。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置弹簧以将滑动构件推向滑道。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设置弹性可变形平条带。该条带被安装在弹性变形位置,使得它将滑动构件朝向滑道弹性偏置。因为偏置的作用是将滑动构件保持在滑道上(但是必须确保滑动构件和滑道没有电接触),所以接触力可以小于通常应用于对应传导滑动接触件以确保足够电接触的接触力。因此,可以减少滑动构件的磨损。可变形条带可以由柔性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变形条带由非传导材料制成,该非传导材料能够使电荷转移单元与安装电荷转移单元的底座(可以是例如风轮机轮毂)电绝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具有朝向滑道开口的腔体,使火花隙电极位于腔体内。因为腔体朝向滑道开口,所以通过滑动构件朝向滑道的开口在火花隙电极和滑道之间可以出现火花。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火花隙电极通过腔体的后侧电连接到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由黄铜制成的金属杆穿过腔体的后侧伸入腔体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被形成为固定到金属杆内端的末梢。电极由耐高温金属(例如,钨)制成。金属杆的外端例如连接到与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连接的电缆。—旦火花在腔体中点燃,尤其是在雷击时,腔体中的空气可能突然膨胀。为了允许空气逸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体具有至少一个从腔体内部通向外部的减压开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腔体的相对两侧存在两个减压开口,使得逸出的空气流的反冲力得以补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压开口(一个或多个)在滑动构件和滑动之间通向外部。换句话讲,减压开口(一个或多个)具有作为在腔体壁的滑动表面中的凹口的形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压开口(一个或多个)平行于滑动方向(“滑动方向”是其中滑动构件可相对于滑道移动的方向)取向。这种取向防止从火花隙电极或电极溅射并且在减压开口中向外吹出的材料颗粒沉积在滑道被滑动构件掠过的那些表面区域上。这样防止了被掠过的滑动表面的表面质量降低,表面质量降低会造成滑动构件过早磨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放电装置不仅具有一个滑动构件和一个相关滑道,而且具有带有两个相关滑道的两个滑动构件。例如,如果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绕着两个不同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这样是有用的。第一滑道电连接到第二部分,并且第二滑道电连接到第一部分。这两个滑动构件串联地首尾相连。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滑动构件都是具有火花隙的绝缘类型。然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只有第一滑动构件是具有火花隙的绝缘类型,而第二滑动构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机械接触第二滑道,从而提供第一部分和火花隙电极之间的永久电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滑动构件和两个滑道的放电装置被布置在风轮机的转子叶片和机舱之间。这样能够使电荷从转子叶片经由机舱放电至地。放电装置被安装在轮毂上并且随着轮毂旋转;然而,滑动接触件和其间的电缆连接件都与轮毂电绝缘,使得放电电流将轮毂、叶片和转子轴承旁路。具有两种不同取向的放电装置(一个是绝缘的滑动构件并且一个是传导的滑动构件)的两个不同实施方式是可能的。例如,在这些取向的一个取向中,转子叶片是“第一部分”并且机舱是“第二部分”。换句话讲,导电滑动构件提供与转子叶片的连接并且具有火花隙的电绝缘滑动构件在出现火花时提供与机舱的连接。在转子的一整转期间,绝缘滑动构件在其滑道之上朝向机舱行进的长度是机舱处滑道直径的360°倍,而导电滑动构件在其相关滑道之上朝向叶片行进的长度通常只有叶片处滑道直径的几度(对应于一转期间的桨距调节)倍;导电滑动构件在其相关滑道之上朝向叶片行进的长度通常是绝缘滑动构件在其滑道之上朝向机舱行进的长度的大约1/100或更小。因为绝缘滑动构件表现出比导电滑动构件更小的磨损,所以带有如下取向的放电装置的实施方式具有延长的寿命:机舱处的电绝缘滑动构件和叶片处的导电滑动构件被布置成朝向机舱的导电构件的长度的比率。此外,在这些实施方式的一些中,第二导电滑动构件朝向第二滑道的弹性偏置(即,弹性接触力)大于具有火花隙的电绝缘滑动构件向着其相关滑道的弹性偏置。施加到导电滑动构件的较大接触力是为了确保良好的电接触,而施加到绝缘滑动构件的较小接触力是可行的,因为接触力只是必须确保滑动元件保持在滑道表面上。这是用于减少放电装置的滑动接触件的磨损的另一种措施。
现在,返回附图,图1示出风轮机I的实施方式,其中,机舱3凭借方位轴承安装在塔架2上。风轮机I具有凭借叶片(或变桨)轴承11 (图2)桨距可调地安装在轮毂4上的三个转子叶片5。轮毂4 (例如)被安装在由机舱3中的主轴轴承支承的主轴10 (图2)上。
接地系统保护机械和电子设备免于因(例如)雷电电击而受损,并且防止转子叶片5积累静电荷。风轮机叶片5的末梢8装配有雷电接收器6,雷电接收器6通过沿着叶片5通向内部的下引线9电连接到转子叶片5的根部。与下引线9连接的其它雷电接收器在叶片5的长度上分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叶片5局部被与下引线9连接的传导网覆盖。
转子叶片由非导电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接收器不仅将受雷电袭击,而且还将收集静电荷。
在图2中的轮毂区域的更详细视图中,示出了轮毂4、叶片轴承11、转子叶片5的根部部分和机舱3的相邻部分。轮毂4被固定在主轴10上并且随之旋转。主轴10绕着(几乎)水平轴线旋转,而转子叶片5能够绕着它们的(非固定)纵轴线al旋转,该纵轴线垂直于主轴轴线a2。因此,如观察者在转子上看到的,转子叶片5和机舱3绕着两个不同的(垂直)轴线al、a2旋转(图2、图3)。
电荷转移单元13在每个叶片5的根部和机舱3之间被安装在轮毂4上。这样能够使电荷被直接从叶片5转移到机舱3,从而将轮毂4旁路。每个转子叶片5具有绕着其根部布置并且在内部连接到下引线9的传导滑道18。在其中叶片5由非传导材料制成的实施方式中,在叶片滑道18和轮毂4之间没有电连接。机舱3面对轮毂4的那一侧装配有环绕机舱3的主轴开口的传导滑道17,传导滑道17电连接到机舱3外部的下引线和塔架2,再连接到地12。所谓的“放电装置”是由电荷转移单元13、其相关的叶片滑道18和机舱滑道17形成的。因为电荷转移单元13是针对每个转子叶片5设置的,所以在三个放电装置和转移单元13之间,共用机舱滑道17。
图3的放电装置包括电荷转移单元13,其中滑动构件15在机舱滑道17上滑动。电荷转移单元13具有被固定地安装至转子轮毂4的底座支承件14。因此,电荷转移单元13随着主轴旋转。滑动构件15被安装到电绝缘材料的弹性可变形条带23的一端,弹性可变形条带23的另一端安装到底座支承件14的安装凸缘。该安装凸缘朝向机舱3突出,使得弹性可变形条带23弯曲,以致它将滑动构件15朝向机舱滑道17弹性偏置。
滑动构件15是电绝缘塑料的一体件,由(例如)通过模制得到单件塑料制造而成。滑动构件15不是通过组装最开始分开的件或元件来形成的。电荷转移单元13还具有金属杆21,在金属杆21的朝向机舱滑道17的末梢具有火花隙电极20。金属杆21、火花隙电极20和滑动构件15形成刚性单元。这个单元是能够绕着旋转轴25枢转的,以确保滑动构件15使机舱滑道17平坦。火花隙电极在滑动构件15中凹进(例如)3-6mm的凹进距离。通过用滑动构件15形成刚性单元,火花隙电极20与滑道表面相距距离w (称为“火花隙宽度”)而与滑动构件15 —起在机舱滑道17之上移动,该距离受滑动构件15控制。火花隙宽度w对应于凹进距离d。
由金属杆21、滑动构件15和火花隙电极20形成的单元被安装在中间支承件27(图4A、图4B)上,中间支承件27 (图4A、图4B)进而凭借便于去除的卡扣联接而连接到可变形平条带23。其它形式的联接也是可行的。火花隙电极位于由滑动构件15形成的腔体29中。腔体具有横向减压开口,减压开口使空气能够因火花而受热膨胀。减压开口平行于滑动方向(垂直于图3中的纸平面)取向。这种取向防止从火花隙电极20或机舱滑道17溅射出来并且在减压开口中向外吹出的材料颗粒沉积在机舱滑道17被滑动构件15掠过的表面区域上。新的电荷转移单元的火花隙宽度w是例如6mm。由于磨损,导致火花隙宽度w宽度可以减小(例如)至3mm。如以上提到的,刚性单元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到可变形平条带23。以必要的维护间隔,可以从电荷转移单元13拆下整个刚性单元或只拆下滑动构件15并且进行更换。叶片滑道18是图3的放电装置的一部分,并且电荷转移单元13具有接触叶片滑道18的第二滑动构件28 (图6A)。第二滑动构件28由传导材料(例如,金属)制成。传导滑动构件28机械接触叶片滑道18,从而提供与滑道15的永久电接触。传导滑动构件28被由非传导塑料制成的抗磨垫16 (图6A、图6B)横向包围。抗磨垫16增大滑动表面,借此减小磨损。传导滑动构件28被安装到与火花隙电极20的金属杆21对应的金属杆22。传导滑动构件28被朝向叶片滑道18弹性偏置并且以与绝缘滑动构件15对应的方式被安装到底座支承件14。滑动构件28能够绕着旋转轴26枢转。滑动构件28被安装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弹性变形条带24上,该条带被安装在底座支承件14的向外突出的凸缘上。滑动构件28从而被朝向叶片滑道18弹性偏置。然而,存在一个差异:将绝缘滑动构件15朝向其滑道偏置的接触力小于传导滑动构件28朝向其滑道偏置的接触力。两个滑动构件15、28的杆21、22被电缆19电连接,由此提供从叶片5到机舱3的直接放电通路,将轮毂4旁路。由于滑动构件15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火花隙电极20没有接触机舱滑道17(而是凹进距离d),从而在不存在桥接火花隙的火花的情况下,叶片5和机舱3彼此电绝缘。不存在与火花隙并联连接、可以电桥接火花隙的传导元件(滑动器、辊等)。在根据图5的替代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15和火花隙电极20的相对布置被互换:滑动构件现在被布置在火花隙电极20 (实际上由两个电极20形成)的中心。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被并入本文中。虽然本文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教导构建的某些方法和产品,但是本专利的涵盖范围不限于此。相反,本专利涵盖公平地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本发明教导的所有实施方式,无论是字面上的还是在等同物的原则下。
权利要求
1.一种风轮机(I)的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使电荷能够在所述风轮机(I)的第一部分(5)和第二部分(3)之间放电,所述第一部分(5)和所述第二部分(3)能够相对于彼此旋转, 所述放电装置包括: 电荷转移单元(13),该电荷转移单元电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5);以及 导电滑道(17),其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部分,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电荷转移单元(13)旋转; 所述电荷转移单元(13)包括: 滑动构件(15),该滑动构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被朝向所述滑道(17)弹性偏置,以致使所述滑动构件(15)保持与所述滑道(17)机械接触;以及 火花隙电极(20),该火花隙电极电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5)并且被布置成在所述滑道(17)上方一定距离处与所述滑动构件(15) —起在所述滑道(17)之上移动,所述距离受所述滑动构件(15)控制, 所述火花隙电极(20)和所述滑道(17)由此形成具有火花隙宽度(w)的火花隙,由于所述滑动构件(15)被朝向所述滑道(17)弹性偏置,使得该火花隙宽度(w)受所述滑动构件(15)控制, 其中,通过桥接所述火花隙的火花,能够进行放电,而所述第一部分(5)和所述第二部分(3 )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彼此电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一方面电连接到至少一个雷电接收器(8),另一方面接地(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的所述电绝缘材料是绝缘塑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仅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5)和所述第二部分(3)之间的电流通路经过所述火花隙,而在所述第一部分(5)和所述第二部分(3)之间不存在与所述火花隙并联的永久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火花隙宽度(w)是从大约2mm至大约8_。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具有滑动表面, 所述滑动构件(15)和所述火花隙电极(20)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刚性连接, 所述火花隙电极(2)离 开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表面凹进一定的凹进距离(d), 所述滑动构件(15)沿所述滑道(17)而行,从而保持所述火花隙电极(20)和所述滑道(17)之间的距离恒定,所述距离对应于所述火花隙宽度(w)和所述凹进距离(d)。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被安装在弹性可变形平条带(23)上,所述条带(23)变形并且朝向所述滑道(17)施加弹性偏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具有腔体(29 ),该腔体朝向所述滑道(17 )开口,所述火花隙电极(20 )位于所述腔体(29 )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腔体(29)具有从所述腔体(29)通向所述滑动构件(15 )外部的至少一个减压开口,所述至少一个减压开口形成在所述滑动构件(15)和所述滑道(17)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滑动构件(15)和所述滑道(17)的相对运动限定一滑动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减压开口平行于所述滑动方向取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放电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部分(5)电连接的第二滑道(18),并且所述电荷转移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滑动构件(15)的所述火花隙电极(20)串联地电连接的第二滑动构件(28), 其中,所述第二滑动构件(28)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机械接触所述第二滑道(18),从而提供所述第一部分(5 )和所述火花隙电极(20 )之间的永久电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风轮机(I)具有机舱(3)和至少一个转子叶片(5),并且 所述放电装置被布置在所述转子叶片(5)和所述机舱(3)之间,并且使电荷能够从所述转子叶片(5 )经由所述机舱(3 )放电至地(12 )。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转子叶片(5)是所述第一部分并且所述机舱(3 )是所述第二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导电滑动构件(28)提供与所述转子叶片(5)的连接并且具有所述火花隙的所述电绝缘滑动构件(15)在出现火花时提供与所述机舱(3)的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滑动构件(28 )被朝向所述第二滑道( 18 )弹性偏置,并且 所述第二导电滑动构件(28)朝向所述第二滑道(18)的弹性偏置大于具有所述火花隙的所述电绝缘滑动构件(15)向着其相关滑道(17)的弹性偏置。
15.一种风轮机(I),所述风轮机(I)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至少一个放电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风轮机的放电装置,其使电荷能够在风轮机的能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放电。该放电装置具有电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电荷转移单元和电连接到第二部分的导电滑道。电荷转移单元具有滑动构件,其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且保持与滑道的机械接触;和火花隙电极,其电连接到第一部分并且被布置成与滑动构件一起在滑道上移动。火花隙电极和滑道由此形成火花隙宽度受控的火花隙。通过桥接火花隙的火花,能够进行放电,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不存在火花的情况下彼此电绝缘。
文档编号F03D11/00GK103154508SQ20118004623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日
发明者C·G·林比, H·V·埃里克森 申请人:维斯塔斯风力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