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中,动力单元具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将来自被该发动机的曲柄箱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曲柄轴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后轮,该动力单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上,具有向外侧方开口的冷却风导入口的罩部件以配置在上述曲柄箱的车宽方向一侧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曲柄箱上,冷却风扇从上述冷却风导入口将冷却风吸入至上述曲柄箱侧,该冷却风扇以被所述罩部件覆盖的方式与所述曲柄轴连动、连结,通过配置在上述动力单元的前方的脚踏底板和连设于该脚踏底板的左右两侧并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构成覆盖上述车身架的车身罩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下述结构在发动机的曲柄箱的车宽方向一侧配置有散热器,具有冷却风导入口的罩部件覆盖所述散热器并支承在所述曲柄箱上,为了对散热器吹送冷却风进行冷却,在从脚踏底板向下方垂下并从外侧覆盖所述罩部件的下部车身罩上,设有用于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的冷却风引导孔。专利文献1:W02011/027446号手册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结构中,需要在下部车身罩上设置冷却风引导孔,下部车身罩的加工容易变得复杂。另外如果为了获取大量的冷却风而将冷却风引导孔大直径化,则还存在在冷却风引导孔的周围下部车身罩的刚性降低的可能性。本发明是鉴于这一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踏板型两轮摩托车,能够容易地成形车身罩并且能够避免车身罩的刚性降低,而且能够将冷却风高效地引导至罩部件的冷却风导入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动力单元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上,该动力单元具有发动机和将来自被该发动机的曲柄箱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曲柄轴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后轮的传动装置,具有向外侧方开口的冷却风导入口的罩部件以配置在所述曲柄箱的车宽方向一侧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曲柄箱上,冷却风扇从所述冷却风导入口将冷却风吸入至所述曲柄箱侧,该冷却风扇以被所述罩部件覆盖的方式与所述曲柄轴连动、连结,通过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的前方的脚踏底板和连设于该脚踏底板的左右两侧并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构成覆盖所述车身架的车身罩的一部分,其第一特征在于,在两侧缘部中的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侧缘部的至少后部上,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冷却风导风凹部,该冷却风导风凹部将冷却风引导至所述罩部件侧,该罩部件在该侧缘部的后方配置有所述冷却风导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上的导风突部至少具有在向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的上缘部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并且,以将来自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的冷却风引导至所述冷却风导入口的方式形成。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冷却风导入口在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的后方以面对外部的方式配置。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与向后上方倾斜的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相对应地,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也向后上方倾斜地形成。本发明在第一 第三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后部,一体地形成有在侧视时与所述罩部件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本发明在第一 第四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突部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突部,该上下方向延伸突部与所述冷却风导入口相比在后方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突出。本发明在第五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突部由所述前后 方向延伸突部以及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和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构成为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其中,所述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在所述冷却风导入口的下方以沿前后延伸的方式从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后端部连设于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的下端部,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与所述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相比接近所述车宽方向一例的所述侧缘部的后端地配置。本发明在第一 第六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七特征在于,折叠式的后座踏板在侧视时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相比在上方以从外侧方重叠于所述罩部件上的方式配置。本发明在第七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八特征在于,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相比配置于上方的第二冷却风导入口,以在侧视时所述后座踏板从外侧方重叠在该第二冷却风导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上。本发明在第一 第八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九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的车宽方向外端相比在俯视时配置于车宽方向内方。本发明在第一 第九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十特征在于,在向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的上缘部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以随着趋向后方从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量增大的方式形成。本发明在第五或第六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i^一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以随着趋向从所述罩部件的外表面的突出端而成为前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本发明在第一 第十一特征的结构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第十二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风扇以及所述罩部件之间,以被该罩部件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散热器。而且,本发明在第十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十三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冷却风导入口的前部关闭的遮蔽壁并配置在所述冷却风导入口上的百叶板,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接近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上。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在车宽方向一侧的侧缘部的后方配置罩部件的冷却风导入口的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一侧的侧缘部的至少后部形成有将冷却风引导至罩部件侧的冷却风导风凹部,在罩部件的外表面上,至少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导风突部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以将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的冷却风通过导风突部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将冷却风高效地引导至罩部件的冷却风导入口,由于在车身罩上不设置冷却风引导孔,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形车身罩并且能够避免车身罩的刚性降低。而且,由于前后方向延伸突部在向冷却风导风凹部的上缘部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延伸,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前后方向延伸突部来承受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的冷却风,因此,成为能够给人以侧缘部以及罩部件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印象的外观面,演绎动感的外观而且商品魅力也得到提升。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冷却风导入口全部以不被侧缘部覆盖并面对外部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冷却风导入口不易吸入来自发动机侧的热空气。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冷却风导风凹部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突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形成,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作为冷却风高效地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一体地形成在车宽方向一侧的侧缘部的后部的下方延伸部在侧视时与罩部件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延伸,因此,能够从前方的侧缘部将冷却风引导至罩部件全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导风突部具有与冷却风导入口相比在后方且从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上下方向延伸突部,因此,能够通过上下方向延伸突部承受从罩部件的前方的侧缘部朝向后方的冷却风,能够更高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由于导风突部由前后方向延伸突部、上下方向延伸突部和在冷却风导入口的下方沿前后延伸并与上下方向延伸突部的下端部连设的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形成为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因此,能够赋予加强了罩部件的导风突部与侧缘部的冷却风导风凹部的连续性的印象,而且,上方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与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相比以接近位于罩部件的前方的侧缘部的后端的方式配置,因此,容易将从侧缘部的下部朝向后方的行驶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能够高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折叠式的后座踏板在侧视时与上方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相比在上方以从外侧方重叠在罩部件上的方式配置,因此,上方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不会被后座踏板隐藏,能够确保外观性,后座踏板不会妨碍行驶风向冷却风导入口取入。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与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相比配置在上方的第二冷却风导入口设置在罩部件上,因此,能够扩大罩部件上的冷却风导入可能区域,而且由于在第二冷却风导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上在侧视时后座踏板从外侧方重叠,因此,不需要设置特别的保护部件,能够通过后座踏板有效地保护第二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罩部件与该罩部件的前方的侧缘部的车宽方向外端相比在俯视时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与考虑到行驶风向冷却风导入口的导入而将罩部件与其前方的侧缘部的外端相比配置在外侧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动力单元的沿车宽方向的宽度,并且能够将冷却风取入到罩部件的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上方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以随着趋向后方而增大从罩部件的外表面的突出量的方式形成,因此,更容易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i^一特征,承受从罩部件的前方的侧缘部朝向后方的冷却风的上下方向延伸突部,以随着趋向从罩部件的外表面的突出端而成为前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通过上下方向延伸突部更有效地承受冷却风,能够更有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被罩部件覆盖的散热器配置在冷却风扇以及罩部件之间,因此,能够通过冷却风有效地对散热器进行冷却,适合用于水冷式的发动机。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随着趋向前方而接近上述散热器的百叶板具有将冷却风导入口的前部关闭的遮蔽壁并设置在罩部件上,因此,能够保护散热器,尤其通过设置在接近散热器的罩部件的前部的遮蔽壁能够防止洗车时等情况下高水压的水直接接触到散热器,能够有效地保护散热器。
图1是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横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罩部件以及侧缘部的相对配置的横剖俯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21...车身罩23...脚踏底板24. 侧缘部24b...下方延伸部82...罩部件83. 冷却风导入口84...冷却风扇90...冷却风导风凹部90a...冷却风导风凹部的上缘部91...导风突出92...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a...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93...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4...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a...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的前端98...后座踏板99...百叶板99b...遮蔽壁P. 动力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各方向指的是从搭乘在两轮摩托车上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
首先在图1中,踏板型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架F具有其前端的头管11 ;前端部结合在该头管11上的主车架12 ;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设在上述主车架12的后部的横管13 ;前端部分别与该横管13的两端部连设的左右一对的后车架14...。在上述头管11上,以能够操向的方式支承有对前轮WF进行支承的前叉15和杆状的操向手柄16。上述主车架12 —体地具有从上述头管11向后下方倾斜的下车架部12a和从该下车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底车架部12b,上述主车架12由单一的管材弯曲成形而成。另外,上述后车架14 一体地具有从上述横管13向后上方倾斜并向上方延伸的立起车架部14a和从该立起车架部14a的上端以比该立起车架部14a平缓的倾斜角度向后上方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座椅轨道部14b,上述后车架14由单一的管材弯曲成形rfu 。在设置于上述车身架F上的两后车架14...的前部即立起车架部14a的下部的托架101上,一端经由轴103而连结在设置于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P的前侧下部的悬挂部102上的连杆104的另一端经由轴105被连结,上述动力单元P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能够摆动地支承在车身架F上,后轮WR轴支承在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另外,在左右一对的后车架14...中的左侧的后车架14的座椅轨道部14b的后部以及上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设有后减震单元17。在车身架F上的两后车架14...的前部之间支承有收纳箱18,从上方覆盖该收纳箱18的二人型的乘车用座椅19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收纳箱18的前侧上部。而且,在收纳箱18的后方,以被上述乘车用座椅19覆盖的方式配置有通过上述两后车架14支承的燃料箱20。上述车身架F、上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上述收纳箱18以及上述燃料箱20被车身罩21覆盖,上述车身罩21的一部分由下述部分构成从前方对坐在上述乘车用座椅19上的乘员的腿部进行覆盖的腿部护罩22 ;供坐在上述乘车用座椅19上的乘员放置脚部并与上述腿部护罩22的下部连设且配置在上述动力单元P的前方的脚踏底板23 ;具有从该脚踏底板23的两侧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24...并从侧方以及下方对上述主车架12的底车架部12b进行覆盖的下护罩25。在图2中,上述动力单元P由配置在上述后轮WR的前方侧的单气缸的水冷式发动机E和夹设在该发动机E以及上述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M构成。上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9具有由左右分成两部分的左右曲柄箱半体30L、30R结合而成的曲柄箱30 ;结合在该曲柄箱30上的气缸体31 ;结合在该气缸体31上的气缸盖32 ;结合在该气缸盖32上的盖罩33,活塞3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缸膛34中,该缸膛34具有向前上方略微倾斜的气缸轴线并设在气缸体31中。上述曲柄箱30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在车身架F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曲柄轴36,在该曲柄轴36上连接有上述活塞35。在气缸体31以及气缸盖32之间形成有面对上述活塞35的顶部的燃烧室37,对控制向该燃烧室37的进气的进气阀(未图示)以及控制从上述燃烧室37的排气的排气阀(未图示)进行开闭驱动的动阀装置38,收容在气缸盖32以及盖罩33之间,该动阀装置38所具备的凸轮轴39以能够绕与上述曲柄轴36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气缸盖32上。在上述曲柄轴36以及上述凸轮轴39之间设有计时传动装置42,该计时传动装置42包括凸轮链41,该凸轮链41在从上述曲柄箱30到上述气缸盖32的范围内形成在上述发动机主体29上的凸轮链室40内移动,通过该计时传动机构42,来自曲柄轴36的动力以1/2的减速比被传递至上述凸轮轴39。上述传动装置M具有带式无级变速器43和对该无级变速器43的输出进行减速并传递至后轮WR的车轴45的齿轮减速机构44,带式无级变速器43以及齿轮减速机构44被收容在与上述曲柄箱30连设并向后轮WR的左侧方延伸的传动箱46内。上述传动箱46包括箱主体47,其与曲柄箱30的左曲柄箱半体30L —体地相连并向后方延伸直至后轮WR的左侧方;外侧罩48,在该外侧罩48与上述箱主体47之间形成收容上述带式无级变速器43的变速器室50,并从外侧与该箱主体47结合;内侧罩49,在该内侧罩49与上述箱主体47的后部之间形成收容上述齿轮减速机构44的齿轮室51,并从内侧与该箱主体47的后部结合。带式无级变速器43以设置在突入至上述变速器室50内的上述曲柄轴36的左端部以及与上述后轮WR的车轴45连动、连结的传动轴52间的方式收容在上述变速器室50中,该带式无级变速器43具有带卷绕直径可变且设在上述曲柄轴36上的驱动带轮53 ;设在传动轴52上的从动带轮54 ;卷绕在驱动带轮53以及从动带轮54上的环状的V带55。上述驱动带轮53包括固定带轮半体56,其固定在曲柄轴36上;可动带轮半体57,其能够相对于固定带轮半体56接近、分离,与固定带轮半体56相比配置在曲柄轴箱30侧。另外,从上述固定带轮半体56的相反侧与上述可动带轮半体57相对的灯板58固定在上述曲柄轴36上,在该灯板58以及上述可动带轮半体57之间配设有多个配重辊59...。而且,与和上述曲柄轴36 —同旋转的上述灯板58的旋转速度的增大相应地,通过作用于上述配重辊59...上的离心力,上述可动带轮半体57被向接近固定带轮半体56的一侧推压驱动,驱动带轮53的带卷绕半径变大。在上述传动箱46的外侧罩48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脚踏轴61,在该脚踏轴61的外端设有脚踏踏板62。另外在外侧罩48的内面侧且在上述脚踏轴61以及上述曲柄轴36之间设有脚踏式起动装置63,该脚踏式起动装置63能够将与脚踏踏板62的踏入操作相应的脚踏轴6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上述曲柄轴36。另外,在驱动带轮53的固定带轮半体56的外表面上,突设有多个翅片64...,该多个翅片64用于使上述固定带轮半体56发挥作为使冷却风在传动箱46内流通的冷却风扇的功能。从动带轮54由固定带轮半体68和可动带轮半体69构成,其中,固定带轮半体68被固定在圆筒状的内筒66上,该内筒66同轴地围绕上述传动轴52并以能够相对于该传动轴52旋转的方式支承;可动带轮半体69被固定在能够进行相对于上述内筒66的轴向相对移动以及相对转动并同轴地围绕上述内筒66的外筒67上,由此,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带轮半体68接近、分离,在固定带轮半体68以及可动带轮半体69之间卷绕有V带55。另外,根据可动带轮半体69以及固定带轮半体68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使轴向的分力作用于两带轮半体68、69间的扭矩凸轮机构70设置在上述内筒66以及上述外筒67之间,可动带轮半体69通过螺旋弹簧71而被向固定带轮半体68侧弹压,在固定带轮半体68以及传动轴52之间设有离心离合器72,伴随着发动机转速超过设定转速,该离心离合器72成为动力传递状态。
而且,从动带轮54的固定带轮半体68以及可动带轮半体69之间的轴向间隔,由下述力的平衡决定通过上述扭矩凸轮机构70而产生的轴向的力;通过螺旋弹簧71而产生的轴向的弹力;作用在隔开固定带轮半体68以及可动带轮半体69间的间隔方向上的来自V带55的力,在驱动带轮53中若通过使可动带轮半体57接近固定带轮半体56而使V带55的向驱动带轮53的卷绕半径变大,则V带55的向从动带轮54的卷绕半径变小。后轮WR的车轴45的一端部,气密地贯穿内侧罩49并向齿轮室51内突入,该车轴45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箱主体47以及内侧罩49上,在上述传动轴52以及上述车轴45之间设有齿轮减速机构44。另外,发动机主体29的曲柄箱30上连设的摆臂73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在该摆臂73的后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上述车轴45的另一端部。上述齿轮减速机构44具有驱动齿轮74,其一体地设置在传动轴52上,该传动轴52传递来自上述曲柄轴36的旋转动力;被动齿轮75,该被动齿轮75设置在上述后轮WR的车轴45上;第一以及第二中间齿轮76、76,该第一以及第二中间齿轮76、76配设在该被动齿轮75以及上述驱动齿轮74之间,在两端部旋转自如地被上述箱主体47以及内侧罩49·支承的中间齿轮轴108上,固定地设置有第一以及第二中间齿轮76、76。在旋转自如地贯穿上述曲柄箱30的右曲柄箱半体30R的曲柄轴36的右侧端部上固定有外部转子77,以与该外部转子77 —同构成发电机79的方式被外部转子77围绕的内部定子78被固定在支承板80上,该支承板80紧固在右曲柄箱半体30R上。在上述曲柄箱30的车宽方向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右侧,配置有具有向外侧方开口的冷却风导入口 83的罩部件82,该罩部件82经由包围上述发电机79的筒状的护罩81而支承在上述曲柄箱30的右曲柄箱半体30R上。另外,从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向上述曲柄箱30侧吸入冷却风的冷却风扇84以被上述罩部件83覆盖的方式与上述曲柄轴36连动、连结。S卩,冷却风扇84以位于上述罩部件8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曲柄轴36的右端部。在上述冷却风扇84以及上述罩部件82之间,以被该罩部件82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散热器85,该散热器85被上述护罩81支承。另一方面,在具有收容在气缸盖32以及盖罩33间的动阀装置38的凸轮轴39上,安装在上述气缸盖32的右侧面上的冷却水泵86的泵轴87以同轴并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冷却水泵86经由恒温器88连接在上述散热器85上。一并参照图3 图5,上述罩部件82,以在构成上述车身罩21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24...中的车宽方向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右侧)的侧缘部24的后方配置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经由上述护罩81支承在上述曲柄箱30的右曲柄箱半体30R上,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5所示,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全部配置在右侧的所述侧缘部24的后方,上述罩部件82与右侧的上述侧缘部24的车宽方向外端24a相比配置在俯视时的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上述罩部件82的上部,设置有从外侧覆盖加油口盖(未图示)的盖罩部82a,该加油口盖能够装拆地安装在上述散热器85的上部的加油管口(未图示)上。而且,在上述右侧的侧缘部24的至少后部,向上述罩部件82侧引导冷却风的冷却风导风凹部90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该右侧的侧缘部24的后部,一体地形成有侧视时与上述罩部件82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24b。而且,下方延伸部24b的下端部通过螺纹部件96紧固在支撑件95上,该支撑件95固定在车身架F的右侧的后车架14上的立起车架部14a上。在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上,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导风突部91,该导风突部91至少具有在向上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并以将来自上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向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引导的方式形成。而且,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与向后上方倾斜的上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相对应地,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也向后上方倾斜地形成。上述导风突部91由上述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构成为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其中,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与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相比在后方从上侧如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在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的下方以沿前后延伸的方式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后端部与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的下端部连设,上述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前端92a与上述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的前端94a相比接近右侧的上述侧缘部24的后端而配置。如图5中明示的那样,上述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以随着趋向后方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量变大的方式形成,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以随着趋向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端而成为前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如图3所示,车身架F的右侧的后车架14的立起车架部14a上固定的支承支撑件97上,支承有折叠式的后座踏板98,该后座踏板98与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在上方以从外侧重叠在上述罩部件82上的方式配置。而且,在上述罩部件82上,与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配置在上方的第二冷却风导入口 106,以在其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一部分)上在侧视时从外侧重叠有上述后座踏板98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罩部件82上,具有多个上下延伸的翼板99a...和将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的前部关闭的遮蔽壁99b并配置在上述冷却风导入口 83上的百叶板99,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接近上述散热器85的方式设置。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具有向外侧方开口的冷却风导入口 83的罩部件82,在构成车身罩21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24...中的车宽方向右侧的侧缘部24的后方,以配置冷却风导入口 8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支承在发动机E的曲柄箱30上,从冷却风导入口 83将冷却风吸入上述曲柄箱30侧的冷却风扇84以被罩部件82覆盖的方式与曲柄轴36连动、连结,但是,在右侧的上述侧缘部24的至少后部,将冷却风引导至上述罩部件82侧的冷却风导风凹部90,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罩部件82的外表面上,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导风突部91至少具有在向上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并且以将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以将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通过导风突部91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这样简单的结构高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罩部件82的冷却风导入口 83,在车身罩21上没有设置冷却风引导孔,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形车身罩21,并且能够避免车身罩21的刚性降低。而且,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在向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延伸,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通过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来承受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因此,成为能够给人侧缘部24以及罩部件82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印象的外观面,演绎动感的外观而且商品魅力也得到提升。另外,由于全部冷却风导入口 83以在右侧的上述侧缘部24的后方面对外部的方式配置,以全部冷却风导入口 83不被侧缘部24覆盖地面对外部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冷却风导入口 83不易吸入来自发动机E侧的热空气。另外,由于与向后上方倾斜的冷却风导风凹部90对应地,上述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也向后上方倾斜地形成,因此,能够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作为冷却风高效地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另外,在右侧的上述侧缘部24的后部,一体地形成有在侧视时与罩部件82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24b,因此,能够从前方的侧缘部24将冷却风引导至罩部件82的整体。另外,导风突部91具有与冷却风导入口 83相比在后方从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的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因此,能够通过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承受从罩部件82的前方的侧缘部24朝向后方的冷却风,能够更高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另外,导风突部91由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以及在冷却风导入口 83的下方沿前后延伸并从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且后端部与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的下端部连设的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构成为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因此,能够赋予加强了罩部件82的导风突部91与侧缘部24的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连续性的印象,而且,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前端92a与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的前端94a相比,接近位于罩部件82的前方的侧缘部24的后端地被配置,因此,容易将从侧缘部24的下部朝向后方的行驶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能够高效地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另外,折叠式的后座踏板98在侧视时,与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在上方以从外侧重叠在上述罩部件82上的方式配置,因此,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不会被后座踏板98隐藏,能够确保外观设计性,后座踏板98不会妨碍行驶风向冷却风导入口 83的取入。另外,与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配置在上方的第二冷却风导入口 106设置在罩部件82上,因此,能够扩大罩部件82上的冷却风导入可能区域,而且由于在第二冷却风导入口 106的至少一部分上在侧视时从外侧重叠有后座踏板98,因此,不需要设置特别的保护部件,能够通过后座踏板98有效地保护第二冷却风导入口 106。另外,罩部件82与右侧的侧缘部24的车宽方向外端24相比在俯视时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与考虑到向冷却风导入口 83的行驶风的导入而将罩部件82与其前方的侧缘部24的外端相比配置在外侧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动力单元P的沿车宽方向的宽度,并且能够将冷却风取入到罩部件82的冷却风导入口 83。另外,上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以随着趋向后方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量增大的方式形成,因此,更容易将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以随着趋向从上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端而成为前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更有效地承受冷却风,能够将冷却风更有效地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 83。
另外,在冷却风扇84以及罩部件82之间,以被罩部件82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散热器85,因此,能够通过冷却风有效地对散热器85进行冷却,适合应用于水冷式的发动机E。并且,具有关闭冷却凤导入口 83的前部的遮蔽壁99b并配置于冷却风导入口 83的百叶板99,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接近上述散热器85的方式设置在罩部件82上,因此,能够保护散热器85,尤其,通过设置在接近散热器85的罩部件82的前部的遮蔽壁99b能够防止洗车时等情况下高水压的水直接接触到散热器85,能够有效地保护散热器85。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发动机E为水冷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发动机为空冷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动力单元(P)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F)上,该动力单元(P)具有发动机(E)和将来自被该发动机(E)的曲柄箱(3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曲柄轴(36)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后轮(WR)的传动装置(M),具有向外侧方开口的冷却风导入口(83)的罩部件(82)以配置在所述曲柄箱(30)的车宽方向一侧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曲柄箱(30)上,冷却风扇(84)从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将冷却风吸入至所述曲柄箱(30) 侧,该冷却风扇(84)以被所述罩部件(82)覆盖的方式与所述曲柄轴(36)连动、连结,通过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前方的脚踏底板(23)和连设于该脚踏底板(23)的左右两侧并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24)构成覆盖所述车身架(F)的车身罩(21)的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缘部(24)中的所述车宽方向一例的侧缘部(24)的至少后部上,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冷却风导风凹部(90),该冷却风导风凹部(90)将冷却风引导至所述罩部件(82)侧,该罩部件(82)在该侧缘部(24)的后方配置有所述冷却风导入口 (83)的至少一部分,以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上的导风突部(91)至少具有在向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并且,以将来自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引导至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的方式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 在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24)的后方以面对外部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与向后上方倾斜的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相对应地,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也向后上方倾斜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24)后部,一体地形成有在侧视时与所述罩部件(82)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24b)。
5.如权利要求1 4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突部(91)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该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与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相比在后方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所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突部(91)由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以及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和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构成为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其中,所述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在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的下方以沿前后延伸的方式从所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突出,并且后端部连设于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的下端部,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的前端(92a)与所述下侧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4)的前端(94a)相比接近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24) 的后端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1 6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折叠式的后座踏板(98)在侧视时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在上方以从外侧方重叠于所述罩部件(82)上的方式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相比配置于上方的第二冷却风导入口(106),以在侧视时所述后座踏板(98)从外侧方重叠在该第二冷却风导入口(106)的至少一部分上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82)上。
9.如权利要求1 8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82)与所述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侧缘部(24)的车宽方向外端(24a)相比在俯视时配置于车宽方向内方。
10.如权利要求1 9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以随着趋向后方从所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量增大的方式形成。
11.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突部(93),以随着趋向从所述罩部件(82)的外表面的突出端而成为前方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 11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风扇(84)以及所述罩部件(82)之间,以被该罩部件(82)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散热器(8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的前部关闭的遮蔽壁(99b)并配置在所述冷却风导入口(83)上的百叶板(99),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接近所述散热器(85)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罩部件(82)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在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中,具有冷却风导入口并覆盖冷却风扇的罩部件以配置在曲柄箱的车宽方向一侧的方式支承在曲柄箱上,由连设在脚踏底板的左右两侧并向下方垂下的左右一对的侧缘部构成车身罩的一部分,以能够容易地成形车身罩并且能够避免车身罩的刚性降低的方式,将冷却风高效地引导至罩部件的冷却风导入口。在车宽方向一侧的侧缘部(24)的至少后部,以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冷却风导风凹部(90),该冷却风导风凹部(90)将冷却风引导至罩部件(82)侧,在罩部件(82)的外表面上,以将来自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却风导入口(83)的方式突设有导风突部(91),该导风突部(91)至少具有在向冷却风导风凹部(90)的上缘部(90a)的后方的延长方向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延伸突部(92)。
文档编号F01P11/00GK103009998SQ2012103082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5日
发明者土屋粒二, 笹泽裕之, 立石康, 鬼头玄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