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2159阅读:19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发动机油底壳,具体地说是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
背景技术
挡油板装配于油底壳上,用于防止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内运动件与油底壳内润滑油接触,减小润滑油含气量,保障发动机的可靠工作。现有技术中挡油板用螺栓固定在油底壳上,汽车行驶在颠簸路段时,润滑油可能会在油底壳内波动甚至是飞溅到挡油板上方,与发动机内的运动件接触,造成润滑不良、润滑油老化速度快。另外,现有挡油板仅在底面上设有加强筋,存在整体强度不足、易开裂变形的缺点,每条加强筋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不同,使每条加强筋承载能力不相同,从而降低挡油板的NVH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上通过增设纵梁和隔板,以增强挡油板整体结构强度,提高NVH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包括固定设置在油底壳内的本体,所述本体与油底壳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所述本体的底面上沿横向与纵向交叉固联有隔板;本体的顶面上固联有纵梁,其延伸至本体的相对的两侧边处。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隔板的竖向截面为梯形,其两个斜面分别延伸至本体的外侧面;隔板沿横向、纵向各设有至少两个。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所述纵梁设有两个,发动机曲轴向下的投影位于两纵梁之间。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限定,所述本体的顶部沿前后方向为弯拱形结构,弯拱的弯曲方向与纵梁的走向一致;本体相对两侧边上分别设有用于通过螺栓将本体与油底壳连接的翻边,翻边上设有向上凸出的螺栓过孔。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加强筋包括包围在隔板周围沿横向与纵向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筋、与螺栓过孔相连设置的第二加强筋、设置于本体外周的翻边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翻边筋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螺栓过孔的高度与加强筋的高度相
坐寸O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限定,所述本体、纵梁上均设有贯通本体或纵梁的通气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限定,所述本体的中部设有贯通本体的回流孔。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限定,所述本体竖向侧面间的联接处,竖向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本体的左侧面为向右凹陷的弧形面结构即“反C”字形结构。[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①本体的底面设置的纵横交错的梯形的底板,可防止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产生较大波动,降低润滑油含气量,确保发动机油压的建立,并且增加了本体整体结构强度及NVH特性;②本体上设置的纵梁,可有效地利用空间位置,给本体上方的曲轴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避免曲轴与润滑油接触;且纵梁纵向贯穿本体两端,具备滚压筋作用,可提高本体的整体强度及NVH特性;③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翻边筋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可使每条加强筋承载能力一致,形成网状框架,确保本体具备较高的强度和NVH特性;④本体的主体为顶部沿前后方向呈弯拱形的长方形结构,并设置翻边,将螺栓过孔设置在翻边上,且顶面凸出翻边,保证螺栓紧固时对本体紧固到位,防止螺栓压裂本体;螺栓过孔的高度与加强筋高度一致,确保螺栓紧固力传至本体整体,从而使本体紧固可
罪;⑤通气孔的设置,可防止其产生气蚀,降低了零部件因气蚀而破裂失效的风险;⑥回流孔设置于本体的最低处,润滑油可从本体四周流向回流孔,并由回流孔流回油底壳进行再循环,保证润滑油循环顺畅,防止本体沟槽处残留润滑油;⑦本体的各侧面间、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形过渡,给周围零部件(如收集器、油底壳、机油泵)提供充足的空间去布置,同时使本体具有良好的工艺性;本体的左侧面为反C形结构,给机油收集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且提高了本体边缘NVH特性。本实用新型适用安装于发动机油底壳上。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主视图;图3为
图1的仰视图;图4为
图1所示实施例中本体2与油底壳11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5为
图1的右视图。图中:1、螺栓过孔;2、本体;3、通气孔;4、回流孔;5、纵梁;6、隔板;7、第二加强筋;8、第一加强筋;9、翻边筋;10、收集器;11、油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结构如
图1-图5所75,包括固定设置在油底壳11内的本体2。本体2的主体为顶部沿前后方向呈弯拱形的长方形结构,如图5所示。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边上分别设有翻边,翻边上设有向上凸出的螺栓过孔1,本体2与油底壳11于螺栓过孔I处经螺栓连接。本体2的竖向侧面间的联接处,竖向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采用圆弧过渡。为了便于收集器10在油底壳11内的布置,其中本体2的与收集器10相连接的侧面即左侧面,为向右凹陷的弧形面结构即“反C”字形结构,弧形面的直径与收集器10的最大外径相适配。本体2的顶面上设有两个纵梁5,其走向与本体2的弯曲方向一致,两端分别延伸至本体2的两个翻边,发动机曲轴向下的投影位于两纵梁5之间,给曲轴运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避免曲轴与润滑油接触。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处(即最低处)设有两个贯通本体2的回流孔4,润滑油可从本体2四周流向回流孔4,并由回流孔4流回油底壳11进行再循环,保证润滑油循环顺畅,防止本体2沟槽处残留润滑油。每个纵梁5上各设有两个通气孔3,位于两纵梁5之间的回流孔4的前后位置处也各设有一个通气孔3。通气孔3可防止本体2产生气蚀,降低零部件因气蚀而破裂失效的风险。本体2的底面上沿横向纵向交叉各设置四个隔板6,隔板6的竖向截面为梯形,且两个斜面分别延伸至本体2的外侧面,隔板6可防止油底壳11内的润滑油产生较大波动,降低润滑油含气量,确保发动机油压的建立,并且增强本体2的整体结构强度。本体2的底面上还设有加强筋,这些加强筋包括:包围在隔板周围沿横向、纵向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筋8、与螺栓过孔I相连设置的第二加强筋7、设置于本体2外周向下凸出的翻边筋9。第一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7、翻边筋9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螺栓过孔I的高度与加强筋的高度相等。每条加强筋结构相同,使得每条加强筋承载能力相同,形成网状框架,确保本体2具备较高的强度和NVH特性。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包括固定设置在油底壳(11)内的本体(2),所述本体(2)与油底壳(11)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的底面上沿横向与纵向交叉固联有隔板(6);本体(2)的顶面上固联有纵梁(5),其延伸至本体(2)的相对的两侧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的竖向截面为梯形,其两个斜面分别延伸至本体(2)的外侧面; 隔板(6)沿横向、纵向各设有至少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5)设有两个,发动机曲轴向下的投影位于两纵梁(5 )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的顶部沿前后方向为弯拱形结构,弯拱的弯曲方向与纵梁(5)的走向一致;本体(2)相对两侧边上分别设有用于通过螺栓将本体(2)与油底壳(11)连接的翻边,翻边上设有向上凸出的螺栓过孔(I)。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包围在隔板(6)周围沿横向与纵向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筋(8)、与螺栓过孔(I)相连设置的第二加强筋(7)、设置于本体(2)外周的翻边筋(9),所述第一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7)、翻边筋(9)的高度、宽度及横截面积分别相等; 螺栓过孔(I)的高度与加强筋的高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纵梁(5)上均设有贯通本体(2)或纵梁(5)的通气孔(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的中部设有贯通本体(2)的回流孔(4)。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竖向侧面间相联接处,竖向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 本体(2)的左侧面为向右凹陷的弧形面结构即“反C”字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2)竖向侧面间相联接处,竖向侧面与底面、顶面间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 本体(2)的左侧面为向右凹陷的弧形面结构即“反C”字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包括固定设置在油底壳内的本体,所述本体与油底壳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所述本体的底面上沿横向纵向交叉设置有隔板;本体上设有纵梁,其延伸至本体的相对的两侧边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发动机油底壳挡油板,可增强挡油板整体结构强度,提高NVH性能。本实用新型适用安装于发动机油底壳上。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2991175SQ20122064896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马国海, 刘胜强, 闫立虎, 于德政, 林文, 孔德芳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