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286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罐,包括:第一吸附腔;第二吸附腔,该第二吸附腔通过连接通道连接到第一吸附腔,以构成U形回转式流动通道;外壳,该外壳具有充注孔、净化孔和排出孔,充注孔和净化孔位于第一吸附腔的终端部分处,排出孔位于第二吸附腔的终端部分处;吸附剂,其填充在第一和第二吸附腔内;以及吸附量传感器,所述吸附量传感器连接到外壳上,使传感器的检测部分定位在吸附剂内;其中,吸附量传感器的测量点设置在某位置处,在第二吸附腔的排出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第二吸附腔的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限定了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相比于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的中间点而言,所述位置更靠近第二吸附腔的第二终端部分。
【专利说明】罐【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的气化燃油处理系统中使用的罐,特别地,涉及具有吸附量传感器的罐,该吸附量传感器根据吸附剂的热容量检测出实际的吸附量。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在使用发动机的汽车中,为了让燃油箱内的已气化的燃油排放到大气中的排放量减小,装配有气化燃油处理系统,该系统带有作为主体部分的罐。
[0003]罐的外壳内填充有吸附剂,如活性炭等等。汽车停止时,如果产生在燃油箱内的已气化的燃油吸附到吸附剂上,在发动机运行时,通过大气可将燃油成分从吸附剂上被解吸,然后将燃油成分吸入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
[0004]2010年5月13日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首次公开N0.2010-106664(对应于2012年I月24日被授予专利权的美国专利N0.8,099,999)公开了一种先前提到的吸附量传感器,在考虑上述这种吸附剂的热容量变化以及利用这种吸附剂的罐所吸附的燃油成分(HC(碳氢化合物))量的情况下,该吸附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罐中的吸附量,进而检测出吸附剂中的燃油成分的承载量。该吸附量传感器使用温度敏感元件。温度敏感元件的电阻值根据吸附量传感器本身的温度而变化。温度敏感元件产生热,但是,由于吸附剂承载的燃油成分吸收温度敏感元件的热量而使温度敏感元件的温度降低,此时,电阻值(即电流值)变化,从而可根据电流值的变化估算吸附剂中的燃油成分的承载量。

【发明内容】

[0005]上述吸附量传感器的一个测量目标是,通过填充在罐中的相对大量的吸附剂的一个局部部分来测量热容量。因而,例如,为了让单一的吸附量传感器显示整个罐的吸附量,需要让罐中的吸附量变化与罐中的吸附量传感器的输出值准确相关。
[0006]发明人已经多次积极地研究了上述观点的相关性,已经发现,一些因素会大大降低检测准确性(换句话说,输出值的稳定性)。
[0007]—个原因是:大气中存在水分。已经进行试验,将吸附量传感器的测量点设置在罐的流动通道的各不同位置上。当测量点位于靠近排出孔的位置上时,大气中的水分以与碳氢化合物相同的方式被吸附到吸附剂上,水分会增加热容量。由此发现,输出值的稳定性降低。
[0008]另一个原因是:在填充有吸附剂的吸附腔的横向截面上吸附量分布不均匀。例如,如果燃油成分缓慢地被吸收到罐中,分布在横向截面上的吸附量会相对均匀。但是,供应燃油时,燃油蒸气从燃油箱快速流入罐中,从而,蒸气燃油会迅速被吸附到罐上,横向截面每个部分上的吸附量就变得不均匀。
[0009]上述日本专利申请首次公开N0.2010-106664号提供了相关技术知识:在以U形结构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吸附腔中,举例说明了位于第一吸附腔中的两个位置,在所述两个位置配置有充注孔和净化孔。但是,这些位置并不总是任意位置,不能准确表示整个罐的吸附量。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吸附量传感器的罐,该传感器能在任意监测点检测罐的吸附量,检测吸附量的准确度高。
[0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罐,其包括:第一吸附腔;第二吸附腔,其通过连接通道连接到第一吸附腔上,以构成U形回转式流动通道;外壳,其具有充注孔、净化孔和排出孔,充注孔和净化孔位于第一吸附腔的终端部分上,排出孔位于第二吸附腔的终端部分上;吸附剂,其填充在第一和第二吸附腔内;以及吸附量传感器,其连接到外壳上,使传感器的检测部分定位在吸附剂内,其中,吸附量传感器的检测点设置在如下位置上:相对于流动通道长度范围上的中间点而言,该位置更靠近第二吸附腔的第二终端部分,所述流动通道长度范围位于第二吸附腔的排出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第二吸附腔的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
[0011]合适地,上述测量点布置在距离第二终端部分为上述流动通道长度的30%范围内的位置上。
[0012]在上述结构中,供应燃油时(B卩,充注时),如果引起燃油成分在罐内流动,那么就会引起燃油成分从第一吸附腔的充注孔朝第二吸附腔终端部分(第一终端部分)的排出孔流动。相反地,对燃油成分进行净化的净化过程中,引起大气从排出孔朝净化孔流动。由于沿罐的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分布有吸附量(承载量),因而,当位置更靠近第一吸附腔的充注孔和净化孔处的终端部分时承载量增加,当位置更靠近第二吸附腔的排出孔处的终端部分时承载量减小。
[0013]引起含有水分的大气从排出孔流入罐内,如上所述,靠近排出孔的吸附剂中的碳氢化合物的承载量减小。因而,当位置更靠近第二吸附腔中的排出孔时,水分易被吸收。请注意,与蒸汽相比,碳氢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到吸附剂上。在水分被吸附到吸附剂上的情况下,如果注入燃油,水分就容易被解吸。因而,在第二吸附腔中,距离排出孔相对远的区域(即,比中间位置更靠近第二终端的区域)更有利。
[0014]即使在第一吸附腔内,水分也会产生影响。在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之间连接成U形结构(或U形回转式结构)的连接通道具有一定空间,因而,在重复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冷凝的水分包含在空气中。因而,在第一吸附腔中,在靠近连接通道的位置上(即,碳氢化合物的承载量相对小的位置上),水分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
[0015]另一方面,供应燃油时,如果引起燃油成分突然流入罐内,燃油成分会首先被引入第一吸附腔中,被迅速注入第一吸附腔内。因而,吸附量容易地分布在横向截面上。另一方面,因为燃油成分从第一吸附腔流经连接通道之后流入第二吸附腔中,因而,分布在横向截面上的吸附量变得均匀。
[0016]特别地,在许多情况下,考虑到上述伸长方向上分布的承载量,将第二吸附腔在排出孔侧的横截面面积设定为小于第一吸附腔在充注孔侧的横截面面积。在上述这种结构中,第二吸附腔的横向截面上分布的吸附量比第一吸附腔的横向截面上分布的吸附量要更均匀。
[0017]考虑到水分影响以及每个吸附腔的横向截面上的吸附量的分布均匀性,因而,相对于连接通道侧而言,将第二吸附腔侧的朝向连接通道侧的区域作为测量点,用来表示罐的吸附量。因而,优选地,采用更远离排出孔的位置(即,更靠近位于连接通道侧的终端部分的位置)作为测量点。[0018]请注意,以下述方式表述沿罐I的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的吸附量分布:如前所述,当位置从位于充注孔侧和净化孔侧的终端部分向位于排出孔侧的终端部分改变时,承载量逐渐变小。详细地,根据上述观点,测量点的上述位置为从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所示的中间位置时,该位置为优选位置。
[0019]也请注意,所需的情况为检测部分没有过度靠近连接通道,距离筛构件至少为5_,该筛构件具有通风性能并界定第二终端部分。也就是说,当产生热达到合适温度时,由于上述吸附量传感器根据热平衡检测热容量(即,吸附量),因而,如果吸附量传感器过度靠近连接通道(换句话说,如果吸附剂层到连接通道的厚度过薄),该吸附量传感器会受到热影响(如外部空气而不是吸附剂或外壳造成的影响),因而其准确性降低。
[0020]本发明的一种形式为,除了如上所述在第二吸附腔中安装吸附量传感器以外,在第一吸附腔中可安装第二吸附量传感器。这种情况下,合适地,与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的中间点相比较,在更靠近第一终端部分的位置布置第二吸附量传感器,该流动通道长度范围位于第一吸附腔的充注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也就是说,在更靠近连接通道的区域中,由于吸收水分所产生的影响要更大,因而输出值的可靠性要低。因而,如果通过两个吸附量传感器进行测量,优选选择靠近充注孔(而不是靠近第二吸附腔的中间位置)的区域作为第二吸附腔的测量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气化燃油处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该系统包括与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关的te ;
[0022]图2是图1所示的罐的第二吸附腔侧的纵向截面图;
[0023]图3是沿图2中的线A-A所示的截面图;
[0024]图4是特性曲线图,表示罐的不同测量位置的特性输出值;
[0025]图5是说明图,表示图4的实验中采用的测量点的位置;
[0026]图6是截面图,表示罐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罐I的气化燃油处理系统的结构草图。暂时存储燃油成分的罐I配置有外壳2,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外壳2由主体3和盖结构4构成,主体3的一端开口,盖结构4连接到主体3的开口端上。
[0029]主体3配置有较长的方管状的第一柱状部7和较长的方管状的第二柱状部9,在第一柱状部的一个端部部分上净化孔5和充注孔6相互邻接,第二柱状部9的端部部分上具有排出孔8。这两个柱状部7、9相互邻接,并相互整体地连接在一起,两者之间保持微小间隙。第一柱状部7的另一端部部分和第二柱状部9的另一端部部分分别开口。由上述盖结构4覆盖这些开口来构成连接通道18,后面将描述连接通道18。
[0030]第一柱状部7的内部由第一吸附腔12构成,第一吸附腔12中填充有颗粒吸附剂11(例如,活性炭),颗粒吸附剂11能吸附或解吸附燃油成分(活性炭)。详细地,第一筛构件14和第二筛构件15设置在第一柱状部7的一个端部部分上。第一筛构件14具有通风特性且在第一柱状部7的所述端部部分和净化孔5之间产生分隔。第二筛构件15具有通风特性且在所述端部部分和排出孔6之间产生分隔。另外,第三筛构件17由多孔板20支撑,多孔板20具有通风特性。第三筛构件17在第一柱状部7的另一端部部分和连接通道18之间产生分隔。第一筛构件14、第二筛构件15以及第三筛构件17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吸附腔12。多孔板20具有通风特性,起到支撑第三筛构件17的作用;弹簧19以压缩状态设置在多孔板20和盖结构4的底面之间。弹簧19的偏压力使第一吸附腔12内的吸附剂11保持预定的填充状态。
[0031]请注意:在第一吸附腔12的终端,第一吸附腔12的位于第一筛构件14侧的终端部分的区域(即,对应于净化孔5的区域)、以及该第一吸附腔位于第二筛构件15侧的区域(即,对应于排出孔6的区域)通过分隔壁16分隔,分隔壁16从第一柱状部7的该终端部分突出。
[0032]第二柱状部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吸附腔13,第二吸附腔13中填充有吸附剂11。详细地,第二柱状部9配置有第四筛构件21和第五筛构件22,第四筛构件21具有通风特性且在第二柱状部9的一个端部部分和排出孔8之间产生分隔;第五筛构件22具有通风特性且在第二柱状部9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和连接通道18之间产生分隔。第四和第五筛构件21、22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吸附腔13。第五筛构件22通过多孔板24支撑。弹簧23以压缩状态设置在多孔板24和盖结构4的底面之间。第三弹簧23的偏压力使第二吸附腔13中的吸附剂保持预定的填充状态。
[0033]界定在第三筛构件17和盖结构4之间的空间、以及界定在第五筛构件22和盖结构4的底面之间的空间相互连通以形成一个单一的空间。因而,连续地连接在第一吸附腔12和第二吸附腔13之间的连接通道18与柱形的第一和第二吸附腔12、13 —起作为流动通道。换句话说,由第三筛构件17、第五筛构件22以及盖结构4包围的空间提供了连接通道18。
[0034]因而,对于整个罐I而言,第一吸附腔12和第二吸附腔13连通,以构成U形回转形状的流动通道,通过连接通道18可从流动通道的一个端部部分上的净化孔5和充注孔6连续连通到流动通道的另一端部部分上的排出孔8上。
[0035]充注孔6通过充注通道31连接到车辆燃油箱32的上部空间部分,上述净化孔5通过净化通道33连接到发动机34 (E/G)(更详细地,节流阀36的下游侧)的进入通道35。净化控制阀37插入在净化通道33上。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器或E⑶)38来控制净化控制阀的开启角度。另外,排出孔8通至大气压环境。但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据需要,未示出的电磁阀补充到大气通道(其连接到排出孔8上)中。
[0036]请注意:在上述罐I中,第二吸附腔13的容积大致为第一吸附腔12的容积的1/2,这些腔的流动通道长度(沿气流方向的长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因而,第二吸附腔13的横向截面(垂直于气流方向的通道截面)大致为第一吸附腔12的横向截面的1/2。考虑到在沿前述气流方向上分布有吸附量(承载量),也就是说,从气体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上观察,需要在充注孔6侧分布相对大量的吸附剂11,而排出孔8侧所需的吸附剂11的量相对减小。因而,第一吸附腔12和第二吸附腔13的通道截面不同。
[0037]请注意,从图1所示,第一、第二、以及第四筛构件14、15、21的高度位置相等,第三和第五筛构件17、22的高度位置相等。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果第一、第二和第五筛构件14、15、21的高度位置稍有点儿不同,同样可应用本发明。
[0038]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吸附量传感器41及其设置,吸附量传感器41及其设置是本发明的重要部分。为了方便鉴别罐I中的位置,将第一吸附腔12的第二筛构件15界定的终端部分称之为“终端部分A”,将第一吸附腔12的第三筛构件17界定的终端部分称之为“终端部分B”,将第二吸附腔13的第四筛构件21界定的终端部分称之为“终端部分C”,由第二吸附腔13的第五筛构件22界定的终端部分分别称之为“终端部分D”。
[0039]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在第二吸附腔13侧部上的单一的吸附量传感器41显示整个罐I中的吸附量的检测值。特别地,吸附量传感器41具有设置在某区域中的顶端部分测量点,与第二吸附腔13中从终端部分C至终端部分D的流动通道长度L的中间点相比,该区域更接近终端部分D。详细地,在距离终端部分D为流动通道长度L2的30%范围内,上述测量点布置在距离终端部分D至少为5mm的范围内。具体而言,例如,测量点设置在距离终端部分D为流动通道长度L2的20%的位置上。
[0040]图3示出了吸附量传感器41的具体实例。吸附量传感器41主要包括基本上为柱状的插头部分43、以及支撑在该插头部分43上的热容量传感器部分44和温度传感器部分45。插头部分43通过螺母42固定在开口部分上,从而安装在外壳3的第一柱状形部分7上。上述插头部分43包括螺纹部分43a,螺母42紧密啮合在该螺纹部分43a上。O形环46插入在第一柱状形部分7的外壁表面部分和螺纹部分43a之间。
[0041]上述热容量传感器部分44和温度传感部分45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温度敏感元件48 (如热敏电阻)插入杆形绝缘体47的顶端部分中,杆形绝缘体47支撑在插头部分43上。另外,一对传热板49从绝缘体47的顶端伸出,以将热量从相邻的吸附剂11传递给温度敏感元件48 (热容量部分44上的吸热元件)。该对传热板49均由铝合金制成,该铝合金的传热率与检测部分一样高。温度敏感元件48具有如下特性:其电阻值根据热容量传感器44自身的温度及由于电能供应产生的热而变化。在热容量传感器部分44中,在温度敏感元件48由于电能供应而受热的情况下,根据吸附剂材料中的碳氢化合物的吸附量(承载量)去除热量。因而,改变热平衡,从而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38中的检测电路根据热容量(吸附量)获得输出值。配置温度传感器部分45用于温度补偿目的;由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原因,罐I内部的温度变化相当大,罐I内部的温度变化会引起输出值变化,温度传感器45能起到补偿这种输出值变化的作用。
[0042]在上述结构中,热容量传感器部分44的该对传热板49的位置提供了实际的测量点。该测量点基本上位于横向截面的中心上,该横向截面形成基本上为矩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
[0043]请注意,如图1和2所示,相对于气体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而言,热容量传感器部分44和温度传感器部分45设置在基本相同的位置上。该对传热板49在图2所示的竖向方向上的宽度为几毫米或更大,该宽度的中心可认为是测量点。但是,由于从该对传热板49到终端部分D之间存在间距,因而,为了避免受到外部的热影响,需要让该对传热板49之一的侧边缘49a (其朝向终端部分D)与第五筛构件22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长于)5mm。
[0044]如上所述那样布置吸附量传感器41,因而,通过该单一的吸附量传感器41能高精确度地掌握整个罐I的吸附量。
[0045]图4示出了一个实验的结果,在该实验中,吸附量传感器41设置在Pl至P5五个测量点上,无论各测量点是否与罐I的吸附量准确相关。在该实验结果中,通过罐I中的预定碳氢化合物执行充注过程,通过让空气流通来执行净化过程,用横轴表示这两个过程,在图中绘出吸附量传感器41的输出值。请注意,虚线所示的“承载量”表示整个罐I在充注和净化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测量值,表示整个罐I的吸附量(详细地,为单位容积内的吸附量)。
[0046]图5中的点P4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吸附量传感器41的测量点。在吸附量传感器41设置在第一吸附腔12的情况下,点Pl至P3是测量点的实例。点Pl是位于分隔壁16的直接下方位置附近的点,该分隔壁16朝第一吸附腔12突出。点P2是位于某区域内的点,从第一吸附腔12的流动通道长度LI (从终端部分A至终端部分B)来看,相对于流动通道长度LI的中间点而言,点P2更靠近终端部分A,相对于点Pl而言,点P2离终端部分A要更远。相比于第一吸附腔12的流动通道长度LI (从终端部分A至终端部分B)的中间点来说,P3是比流动通道长度LI的中间点更靠近终端部分B的点,P3位于对应于流动通道长度LI的20%的位置处,点P3的布置方式与点P4相同。点P5是位于某区域内的点,相比于第二吸附腔13的流动通道长度L2 (从终端部分C至终端部分D)的中间点来说,点P5更靠近终端部分C。点P5是位于某位置附近的点,该位置对应于第二吸附腔13的流动通道长度L2 (从终端部分C至终端部分D)的20%的位置。
[0047]对于图4的横轴显示的过程而言,最左端为组装罐I之后的新状态(全新状态)。通过从全新状态开始重复充注和净化几次而预热之后,再次执行完整的充注并执行充分的净化,这一阶段为预热之后的原始状况。接下来,充注0.5工作容量(0.5WC),之后,对柱容积(100BV)空气通风100次进行净化,接着,再次充注0.5工作容量(0.5WC)。最后,为了返回到原始状态,进行净化直到“一次充注之后的原始状态”的重量等于整个罐I的重量为止。
[0048]如图4所示,设置在点P4上的吸附量传感器41的输出值与整个罐I的吸附量(其用虚线表示)相关程度十分高,其中点P4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吸附量传感器41的测量点位置。与此相比较而言,位于点P5 (其靠近排出孔8)上的吸附量传感器41的输出量很难反映出整个罐I的吸附量(其用虚线表示)的变化,总体上表示高值。点P5附近的吸附剂的吸收量应该是沿罐I的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分布的最小吸附量,点P5的输出值明显表示可靠性低。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大气从排出孔8流入,大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到吸附剂11上所致。同样地,点P3的输出值表示比整个罐I要高的值,因而可靠性低,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受冷凝在连接通道8中的水分的影响所致。
[0049]但是,如前所述,在引起燃油成分突然流入罐I的情况下,燃油成分首先被引入第一吸附腔12中,使燃油成分快速注入第一吸附腔12内。但是,在燃油成分从第一吸附腔12流到连接通道18之后,引起燃油成分流动。另外,由于第二吸附腔13的横向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吸附腔12的横向截面面积,因而,在横向截面上分布的吸附量相对均匀。因而,与点Pl和点P2比较,在点P4位置上不会受到充注速度的影响,从而点P4位置上的输出值的可靠性高。
[0050]图6示出了第二优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吸附量传感器41、41 (41A,41B)设置在罐I中。第一吸附量传感器41 (其用标记41A表示)的布置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吸附量传感器41 (其用标记41B表示)设置在第一吸附腔12侧部,测量点为图5中的Pl和P2。如上所述,如果使用两个吸附量传感器41、41,能更详细地掌握罐I中吸附状态。例如,当使用第一吸附量传感器41A的输出值表示整个罐I的吸附量时,可使用第二吸附量传感器41B的输出值表示净化孔5附近的吸附量,净化孔5附近的吸附量影响输出给发动机3的净化气体的浓度。或者,可供选择地,处理第一吸附量传感器41A和第二吸附量传感器41B,让它们分别单独表示第一吸附腔12和第二吸附腔13中的吸附量。
[0051]本申请以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0.2012-139303号为基础,该在先申请于2012年6月2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该日本专利申请2012-139303号的全部内容组合在文中作为参考。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提供的上述相关技术知识的启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对实施例进行改进和变化。参照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来界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罐,包括:第一吸附腔;第二吸附腔,该第二吸附腔通过连接通道连接到第一吸附腔,以构成U形回转式流动通道;外壳,该外壳具有充注孔、净化孔和排出孔,充注孔和净化孔位于第一吸附腔的终端部分处,排出孔位于第二吸附腔的终端部分处;吸附剂,其填充在第一和第二吸附腔内;以及吸附量传感器,所述吸附量传感器连接到外壳上,使传感器的检测部分定位在吸附剂内;其中,吸附量传感器的测量点设置在某位置处,在第二吸附腔的排出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第二吸附腔的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限定了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相比于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的中间点而言,所述位置更靠近第二吸附腔的第二终端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罐,其中,所述测量点设置在距离第二终端部分为所述流动通道长度的30%范围内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罐,其中,吸附量传感器的检测部分距离筛构件至少为5_,该筛构件具有通风特性并界定所述第二终端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罐,其中,罐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吸附腔内的第二吸附量传感器;第二吸附量传感器的测量点设置在某位置上,在第一吸附腔的充注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限定了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相比于限定于第一吸附腔的充注孔侧的第一终端部分和连接通道侧的第二终端部分之间的流动通道长度范围的中间点而言,第二吸附量传感器的测量点的设置位置更靠近第一吸附腔的第一终端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罐,其中,第二吸附腔的横向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吸附腔的横向截面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罐,其中,吸附量传感器包括:柱形插头部分,该柱形插头部分固定到外壳的柱状部的开口部分上;支撑在插头部分上的热容量传感器部分;以及温度传感器部分,该温度传感器部分具有与热容量传感器部分相同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罐,其中,温度传感器部分包括:支撑在插头部分上的杆形绝缘体;插入在绝缘体顶端部分中的温度敏感元件;以及一对传热板,所述传热板从绝缘体的顶端伸出以将来自吸附剂的热量传递给温度敏感元件,从而以吸附量传感器的检测部分的形式起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罐,其中,温度传感器部分具有一种特性,即,电能输送给温度敏感元件时会产生热,温度传感器部分的电阻值根据温度传感器部分本身的温度而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罐,其中,在由于供应电能给温度敏感元件而使温度敏感元件受热的情况下,热容量传感器部分根据热容量而输出信号,该热容量等于吸附剂中的吸附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罐,其中,热容量传感器部分的该对传热板的位置提供测量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罐,其中,相对于第二吸附腔的气体流动通道的伸长方向,热容量传感器部分和温度传感器部分并列布置在相同位置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罐,其中,该对传热板具有预定宽度,该对传热板的预定宽度的中心提供测量点,该对传热板之一的侧边缘与界定第二终端部分的筛构件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5mm,其中所述侧边缘更靠近第二吸附腔的第二终端部分。
【文档编号】F02M25/08GK103511134SQ201310248541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1日
【发明者】中野胜, 疋田雄一, 松泽直纪 申请人: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