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发动机缸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由多个燃油缸、一个蒸汽缸、位于燃油缸上方的蒸汽发生器组成,所述燃油缸上方均设有空气进口及燃气废气出口,所述蒸汽缸设有蒸汽进口及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燃气废气循环室、位于燃气废气循环室内部的蒸汽室及与燃气废气循环室连接的排气筒,所述燃气废气循环室通过管路与燃油缸的燃气废气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室通过管路与蒸汽缸的蒸汽进口连接;所述蒸汽室与蒸汽进口中间设有一蒸汽调节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燃油缸体的燃气废气热能充分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专利说明】节能发动机缸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是各类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现有燃料发动机主要是通过燃料在发动机缸体内燃烧,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利用活塞、曲轴带动发动机连杆做工,做工完成后的燃料废气直接排出发动机缸体,此时所排出的燃气废气温度仍将高于500度,因此会造成大量的燃烧热能被白白浪费掉,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动机缸体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其将燃油缸体的燃气废气热能充分回收利用,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由多个燃油缸、一个蒸汽缸、位于燃油缸上方的蒸汽发生器组成,所述燃油缸上方均设有空气进口及燃气废气出口,所述蒸汽缸设有蒸汽进口及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燃气废气循环室、位于燃气废气循环室内部的蒸汽室及与燃气废气循环室连接的排气筒,所述燃气废气循环室通过管路与燃油缸的燃气废气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室通过管路与蒸汽缸的蒸汽进口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室与蒸汽进口中间设有一蒸汽调节阀,用于调节蒸汽室的蒸汽压力及控制蒸汽释放频率。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缸的蒸汽出口与蒸汽室通过管路连接,可以使做工后的蒸汽返回蒸汽室,补充蒸汽室内的蒸汽含量。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节能发动机缸体在原有的燃油缸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蒸汽缸,利用蒸汽发生器回收燃油缸产生的燃气废气中的热能,进行再利用,产生蒸汽供蒸汽缸做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发动机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由多个燃油缸1、一个蒸汽缸2、位于燃油缸I上方的蒸汽发生器3组成,所述燃油缸I上方均设有空气进口 11及燃气废气出口 12,所述蒸汽缸2设有蒸汽进口 21及蒸汽出口 22,所述蒸汽发生器3包括燃气废气循环室31、位于燃气废气循环室31内部的蒸汽室32及与燃气废气循环室连接的排气筒33,所述燃气废气循环室31通过管路与燃油缸I的燃气废气出口 12连接,所述蒸汽室2通过管路与蒸汽缸2的蒸汽进口 21连接。所述蒸汽室与蒸汽进口中间设有一蒸汽控制阀4,用于调节蒸汽室2的蒸汽压力及控制蒸汽释放频率。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节能发动机缸体运行时,经过滤清器的空气由燃油缸I上方的空气进口 11进入燃油缸体,混合喷油嘴的燃油燃烧做工后,由燃气废气出口 12排出燃油缸I进入蒸汽发生器3的燃气废气循环室31,燃气废气中的热能被吸收,使蒸汽室32中产生高压蒸汽,经蒸汽控制阀4调节后由蒸汽进口 21进入蒸汽缸2,做工后由蒸汽出口 22返回蒸汽室32。本节能发动机缸体利用蒸汽发生器回收燃油缸产生的燃气废气中的热能,进行再利用,产生蒸汽供蒸汽缸做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001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节能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由多个燃油缸、一个蒸汽缸、位于燃油缸上方的蒸汽发生器组成,所述燃油缸上方均设有空气进口及燃气废气出口,所述蒸汽缸设有蒸汽进口及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燃气废气循环室、位于燃气废气循环室内部的蒸汽室及与燃气废气循环室连接的排气筒,所述燃气废气循环室通过管路与燃油缸的燃气废气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室通过管路与蒸汽缸的蒸汽进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室与蒸汽进口中间设有一蒸汽调节阀。
【文档编号】F02B41/06GK203374357SQ201320476820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赵宗 申请人:赵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