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594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在缸头右盖(6)上开设有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所述右盖进油孔(6a)的进口与缸头进油孔(13)的出口连通,右盖进油孔(6a)的出口通过外接的导通管(18)与右盖出油孔(6b)的进口连接,右盖出油孔(6b)的出口通过斜通道(6c)与缸头右盖(6)内壁上的出油槽(6d)连通,出油槽(6d)朝向配气凸轮轴组合(17)。本发明能够实现无须对现有风冷发动机进行大面积结构改造和零件更换,就能使发动机的冷却方式由风冷直接转换为油冷,解决了传统摩托车风冷发动机冷却方式后期无法直接拓展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油冷发动机的使用成本。
【专利说明】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 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的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动力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使用 的范围也越发广阔(尤其以三轮重载低速、越野竞赛等特种用途最有代表),带来的是发动 机工作温度高、冷却润滑不足的问题。现有普遍采用的解决手段是采用风冷或油冷方式, 虽然油冷比风冷的实际润滑冷却更为理想得多,但是从风冷改为油冷也产生了两个直接问 题。一个问题就是成本直线上升,平均一台发动机仅曲轴箱体、边盖、油泵和水泵的结构变 化就会产生100元左右的成本,外接的散热器和水、油管至少也在100元以上,二者相加总 成本至少上升200元以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结构改进后,风冷、油冷的发动机很多都是专 用件,如:曲轴箱体、曲轴箱体边盖、油泵和水泵。同原来风冷结构的发动机不能通用,必须 全部更换,所以后期使用维修成本也很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使发 动机的冷却方式在风冷与油冷之间进行快速、简捷转换。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在曲轴箱体(1)上安 装右曲轴箱盖(2)和机油泵(3),并在曲轴箱体(1)上安装有气缸体(4),该气缸体(4)上 安装气缸头(5),气缸头(5)上安装缸头右盖(6),所述机油泵(3)的进口与曲轴箱体(1) 上的进油道(7)连通,曲轴箱体(1)上与机油泵(3)出口相接的油道分为两路,一路为第一 出油道(8),另一路为第二出油道(9),所述第一出油道(8)与右曲轴箱盖(2)上开设的箱 盖进油孔(10)的进口连通,箱盖进油孔(10)的出口通向曲柄连杆组合(11);所述第二出 油道(9)与气缸体(4)上开设的缸体进油孔(12)的进口连通,缸体进油孔(12)的出口与 气缸头(5)上开设的缸头进油孔(13)的进口相对接连通;在所述缸头右盖(6)上开设有右 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所述右盖进油孔(6a)的进口与缸头进油孔(13)的出 口连通,右盖进油孔(6a)的出口通过外接的导通管(18)与右盖出油孔(6b)的进口连接导 通,右盖出油孔(6b)的出口通过斜通道(6c)与缸头右盖(6)内壁上的出油槽(6d)连通, 出油槽(6d)朝向配气凸轮轴组合(17)。
[0005] 本发明的润滑冷却循环路径为:机油被机油泵旋转产生的吸力从曲轴箱体油底壳 中向上吸,经过滤网过滤后,通过曲轴箱体上的进油道进入机油泵内外转子中加压成高压 油,自机油泵出口出来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右曲轴箱盖内置进油孔流向曲柄连杆组合,润 滑连杆大头轴承后回流曲轴箱体油底壳;另一路经气缸体内置的缸体进油孔、气缸头内置 的缸头进油孔流入缸头右盖进油孔,经缸头右盖外接的导通管流回右盖出油孔,然后由出 油槽流向配气凸轮轴组合内部,当配气凸轮轴组合在旋转时,机油通过其上分布的小孔甩 出,进行飞溅润滑冷却缸头内部各运动摩擦副后再回流曲轴箱体油底壳循环。
[0006] 由此可见,本发明能够对曲柄连杆组合、配气凸轮轴组合等机构进行有效润滑,润 滑降温效果良好。当用户需要使用油冷时,可将缸头右盖上连接的导通管拆除,在右盖进油 孔的出口连接油冷散热器进油管,该油冷散热器进油管与油冷散热器的进口连接,油冷散 热器的出口接有油冷散热器出油管,油冷散热器出油管与右盖出油孔的进口连接,这样即 可实现机油从缸头右盖流向油冷散热器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自外接的油冷散热器出 油管再次流回缸头右盖内,最后流入配气凸轮轴组合进行飞溅润滑冷却。本发明不改动发 动机内部结构,只需更改缸头右盖构造即可实现一台发动机两种机油冷却方式的切换,切 换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本发明改造容易,成本极低,与传统风冷发动机的成本无差别,仅 花费1-2分钟即可将风冷发动机改为油冷,不必重新购买发动机或大量购买油冷专用零件 进行改造。
[0007] 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加工制作及管路连接,所述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 (6b)为相互平行的直通孔,并且右盖进油孔^a)和右盖出油孔^b)均贯通缸头右盖(6) 的内外壁。
[0008] 为了优化结构,并与气缸头上相关结构完全适应,所述出油槽(6d)为圆形,出油 槽(6d)、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三者的中心连线为等腰三角形;在出油槽 (6d)的槽底开有定位孔(6e),该定位孔(6e)贯通至缸头右盖(6)的外壁。
[0009] 在所述缸头右盖(6)上开设有第一紧固孔^f)和第二紧固孔^g),所述第一紧固 孔(6f)和出油槽(6d)分居在右盖进油孔(6a)的两侧,第二紧固孔(6g)和出油槽(6d)分 居在右盖出油孔(6b)的两侧,并且第一紧固孔(6f)、第二紧固孔(6g)、出油槽(6d)、右盖进 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五者呈"V"形分布。以上结构定位孔、紧固孔的位置与气缸 头上的孔位相适应,在不改变气缸头结构的前提下,缸头右盖装配简单,牢靠性好;右盖进 油孔设置在第一紧固孔与出油槽之间,右盖出油孔设置在第二紧固孔与出油槽之间,这样 不仅易于布置缸头右盖上的油路,使加工制作更便捷,而且不会破坏缸头右盖的结构强度。 [0010] 为了减轻重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所述缸头右盖(6)由铝合金制成。
[0011]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计全新的机油润滑冷却循环系统,能够实现无须对现有 风冷发动机进行大面积结构改造和零件更换,就能使发动机的冷却方式由风冷直接转换为 油冷,而且还可根据使用环境,由客户自行在风冷和油冷两种方式中进行切换(如:冬天使 用风冷,夏天使用油冷等)。成本变化除了增加油冷器的固定费用外,对于发动机本身基本 上无成本变化。解决了传统摩托车风冷发动机冷却方式后期无法直接拓展的问题,极大地 降低了油冷发动机的使用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改为油冷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0015] 图4为缸头右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5为图4的后视图。
[0017] 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0018] 图7为图5的B-B剖视图。
[0019] 图8为图5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如图1、图2所示,在曲轴箱体1上安装右曲轴箱盖2和机油泵3,并在曲轴箱体1 上安装有气缸体4,该气缸体4上安装气缸头5,气缸头5上设置缸头右盖6。所述机油泵3 的进口与曲轴箱体1上的进油道7连通,曲轴箱体1上与机油泵3出口相接的油道分为两 路,一路为第一出油道8,另一路为第二出油道9,所述第一出油道8与右曲轴箱盖2上开设 的箱盖进油孔10的进口连通,箱盖进油孔10的出口通向曲柄连杆组合11。所述第二出油 道9与气缸体4上开设的缸体进油孔12的进口连通,缸体进油孔12的出口与气缸头5上 开设的缸头进油孔13的进口相对接连通。
[0022] 如图1、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缸头右盖6由铝合金制成。在缸头右盖6 上开设有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为相互平行的 直通孔,并且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均贯通缸头右盖6的内外壁。所述右盖进油 孔6a的进口与缸头进油孔13的出口连通,右盖进油孔6a的出口通过外接的导通管18与 右盖出油孔6b的进口连接导通,右盖出油孔6b的出口通过斜通道6c与缸头右盖6内壁上 的出油槽6d连通,出油槽6d朝向配气凸轮轴组合17。
[0023] 如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出油槽6d为圆形,出油槽6d、右盖进油孔6a和 右盖出油孔6b三者的中心连线为等腰三角形;在出油槽6d的槽底开有定位孔6e,该定位 孔6e贯通至缸头右盖6的外壁。在所述缸头右盖6上开设有第一紧固孔6f和第二紧固孔 6g,第一紧固孔6f和出油槽6d分居在右盖进油孔6a的两侧,第二紧固孔6g和出油槽6d分 居在右盖出油孔6b的两侧,并且第一紧固孔6f、第二紧固孔6g、出油槽6d、右盖进油孔6a 和右盖出油孔6b五者呈"V"形分布。定位销穿过定位孔6e,对缸头右盖6进行定位,两颗 螺栓分别穿过第一紧固孔6f、第二紧固孔6g以及气缸头5上的安装孔,即可将缸头右盖6 与气缸头5固定在一起。
[0024]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润滑冷却循环路径为:机油被机油泵3旋转产生的吸 力从曲轴箱体1油底壳中向上吸,经过滤网过滤后,通过曲轴箱体1上的进油道7进入机油 泵3内外转子中加压成高压油,自机油泵3出口出来后分为两路:一路由第一出油道8通过 右曲轴箱盖2内置的箱盖进油孔10流向曲柄连杆组合11,润滑连杆大头轴承后回流曲轴箱 体油底壳;另一路由第二出油道9经气缸体4内置的缸体进油孔12、气缸头5内置的缸头 进油孔13流入缸头右盖6上的右盖进油孔6a,经缸头右盖6外接的导通管18流回右盖出 油孔6b,然后从斜通道6c流向出油槽6d,由出油槽6d流向配气凸轮轴组合17,进行飞溅润 滑冷却后再回流曲轴箱体1油底壳循环。
[0025] 如图2所示,当用户需要使用油冷时,可将缸头右盖6上连接的导通管18拆除,在 右盖进油孔6a的出口连接油冷散热器进油管14,该油冷散热器进油管14与油冷散热器15 的进口连接,油冷散热器15的出口接有油冷散热器出油管16,所述油冷散热器出油管16与 右盖出油孔6b的进口连接,这样机油经缸头右盖6外接的油冷散热器进油管14流入到油 冷散热器15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自外接的油冷散热器出油管16流回缸头右盖6上 的右盖出油孔6b内,由出油槽6d流向配气凸轮轴组合17进行飞溅润滑冷却。
[0026] 本发明中的回油管路、右曲轴箱盖和机油泵等部件的安装方式以及发动机未提及 的其余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在曲轴箱体(1)上安装右曲轴箱盖(2)和机油泵 (3),并在曲轴箱体(1)上安装有气缸体(4),该气缸体(4)上安装气缸头(5),气缸头(5)上 安装缸头右盖(6),所述机油泵(3)的进口与曲轴箱体(1)上的进油道(7)连通,其特征在 于:曲轴箱体(1)上与机油泵(3)出口相接的油道分为两路,一路为第一出油道(8),另一 路为第二出油道(9),所述第一出油道(8)与右曲轴箱盖(2)上开设的箱盖进油孔(10)的 进口连通,箱盖进油孔(10)的出口通向曲柄连杆组合(11);所述第二出油道(9)与气缸体 ⑷上开设的缸体进油孔(12)的进口连通,缸体进油孔(12)的出口与气缸头(5)上开设的 缸头进油孔(13)的进口相对接连通;在所述缸头右盖(6)上开设有右盖进油孔(6a)和右 盖出油孔(6b),所述右盖进油孔(6a)的进口与缸头进油孔(13)的出口连通,右盖进油孔 (6a)的出口通过外接的导通管(18)与右盖出油孔(6b)的进口连接导通,右盖出油孔(6b) 的出口通过斜通道(6c)与缸头右盖(6)内壁上的出油槽(6d)连通,出油槽(6d)朝向配气 凸轮轴组合(1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盖进油孔 (6a)和右盖出油孔(6b)为相互平行的直通孔,并且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均 贯通缸头右盖(6)的内外壁。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槽(6d) 为圆形,出油槽(6d)、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6b)三者的中心连线为等腰三角形; 在出油槽(6d)的槽底开有定位孔(6e),该定位孔(6e)贯通至缸头右盖(6)的外壁。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头右盖 (6)上开设有第一紧固孔(6f)和第二紧固孔(6g),所述第一紧固孔(6f)和出油槽(6d)分 居在右盖进油孔(6a)的两侧,第二紧固孔(6g)和出油槽(6d)分居在右盖出油孔(6b)的 两侧,并且第一紧固孔(6f)、第二紧固孔(6g)、出油槽(6d)、右盖进油孔(6a)和右盖出油孔 (6b)五者呈"V"形分布。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摩托车风冷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缸头右盖¢)由铝合金制成。
【文档编号】F01M5/00GK104047663SQ201410288776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4日
【发明者】唐勇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