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油箱箱体、缸体以及缸头,所述的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所述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相互独立循环;所述的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包括在所述油箱箱体内设置的油泵以及与所述油泵相连接的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与所述缸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自动循环冷却通路包括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与所述缸体形成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双循环冷却系统迅速降低摩托车发动机温度进而提高发动机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
【专利说明】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摩托车发动机主要依靠燃烧室油气混合物燃烧爆炸推动活塞高速运动做功,燃烧爆炸加上活塞摩擦缸体内壁产生大量热能,热能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在缸体和缸头上不断积聚,导致缸体和缸头温度(局部温度达到2000°C以上)不断升高,而传统的风冷系统由于其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使发动机的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活塞、缸体和缸头等其它零部件产生热应变,使发动机整机的使用寿命降低,同时也影响整机的性能。
[0003]为了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各个厂家和研究机构采取不同散热方式,把缸体和缸头的热能散发到空气中。但是,目前为止,采取散热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
[0004]第一种,在缸体和缸头表面增加散热片,靠空气的流动带走缸体和缸头的热量。
[0005]第二种,在缸体上增加辅助液体流道,通过液体流动把热量带给外部单独设置的散热器,通过散热器散发热量,降低温度。
[0006]第三种,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第二种散热方式。
[0007]虽然以上散热方式普遍应用,但在实践中,发动机的温度还是达不到很快降低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双循环冷却系统迅速降低摩托车发动机温度进而提高发动机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油箱箱体、缸体以及缸头,所述的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所述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相互独立循环;所述的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包括在所述油箱箱体内设置的油泵以及与所述油泵相连接的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与所述缸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自动循环冷却通路包括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与所述缸体形成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
[0010]所述的第一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散热器,所述的第二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散热器。
[0011]所述缸体内设置有一液压泵。
[0012]所述缸体和所述缸头的表面设置有散热片。
[0013]所述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还包括一液体存储箱,所述的冷却液为冷却水,所述冷却水存储在所述液体存储箱内。
[00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的技术效果如下: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的机油能带走发动机产生的大量热量,还能带走发动机各运动件与摩擦件产生的热量,既起到润滑的作用,又可以降低温度,同时,为防止机油温度过高产生碳化,影响发动机寿命,设置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当缸体温度上升时,通道内的液体开始受热,液体受热使自身的比重开始发生改变,冷的液体比重大于受热的液体比重,因此,受热的液体向上运动,流经第二散热装置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向下运动,不断反复运动形成冷却循环,把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带走,迅速降低发动机温度,显著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极大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在缸头和缸体表面设置散热片,增加风冷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双循环液体冷却系统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油箱箱体、缸体以及缸头,所述的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所述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相互独立循环;所述的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包括在所述油箱箱体内设置的油泵以及与所述油泵相连接的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与所述缸头相连接,所述油泵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与所述缸头、所述缸头与所述缸体、所述缸体与所述油箱箱体均通过机油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自动循环冷却通路包括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与所述缸体形成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与所述缸体之间均通过液体通道相连通。
[0017]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为一组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也为一组散热器。
[0018]所述缸体和所述缸头的表面均设置有散热片。
[0019]所述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的冷却液体为冷却水。
[0020]所述摩托车双循环液体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1]如图1所述,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的原理为:摩托车发动机箱体内注入有大量的润滑机油,机油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还可以把缸体产生的热量带走一部分给箱体,箱体再传给大气散热。在箱体内设置一个机油泵,通过机油泵的压力把受热的机油输送给第一散热装置,当经过第一散热装置的机油冷却后,在机油泵的压力作用下,冷却的机油流回到缸头,缸头与缸体连接有机油油道,通过油道已经冷却的机油把缸头和缸体的热量带走,降低缸头与缸体的温度,然后受热的机油流回到箱体再进行下一轮冷却循环。
[0022]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的原理:在摩托车发动机缸体上设置冷却水冷却通道,在缸体外部增加第二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储存冷却水,当缸体温度上升时,通道内的冷却水开始受热,冷却水受热使自身的比重开始发生改变,冷的冷却水比重大于受热的冷却水比重,因此,受热的冷却水向上运动,流经第二散热装置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水向下运动,不断反复运动形成冷却循环,把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带走。
[0023]在上述冷却方式的基础上,对缸头和缸体表面设置散热片,增加风冷散热面积。
[0024]另外,所述缸体外还可设置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液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连接。[0025] 此外,所述冷却水还可为油、汽车冷却液、机床冷却液或者其它乳液化合物,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油箱箱体、缸体以及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所述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和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相互独立循环;所述的第一机油循环冷却通路包括在所述油箱箱体内设置的油泵以及与所述油泵相连接的第一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与所述缸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自动循环冷却通路包括第二散热装置,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与所述缸体形成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散热器,所述的第二散热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散热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外设置有一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和所述缸头的表面设置有散热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自动循环冷却通路还包括一液体存储箱,所述冷却液体存储在所述液体存储箱内。
【文档编号】F02F1/30GK203685363SQ201420045598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4日
【发明者】王树民 申请人:河南省树民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