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4993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控制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与曲柄轴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和与凸轮轴连结的从动侧旋转体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具体涉及一种对向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中的一方供给的流体进行控制的控制阀。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具有相位控制阀(在文献中为相对旋转用OCV)和锁定控制阀(在文献中为限制部用OCV),上述相位控制阀通过选择性地向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中的一方供给流体来设定相对旋转相位,上述锁定控制阀通过向锁定机构的限制部件供给流体来解除限制状态。

在该专利文献1中,具有如下结构:构成相位控制阀的卷轴(spool)和构成锁定控制阀的卷轴被收容于单个阀体,并且该阀体的一部分以可相对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阀正时控制装置的从动侧旋转体。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有将卷轴(在文献中为卷轴阀体)以可自由滑行移动的方式收容于阀体的内部的控制阀。该控制阀以可被自由操作而到达六个位置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如下结构:通过选择六个位置中的任一个,能够使阀正时控制装置(在文献中为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或者滞后角方向发生位移,并能够对锁定机构进行控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192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具有相位控制阀和锁定控制阀的结构中,由于需要2个卷轴,因此部件数量较多,这不仅导致大型化,还会导致成本提高。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是通过使用单个卷轴来进行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控制和锁定机构的控制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示,在将来自通过内燃机驱动的流体压泵的流体从控制阀供给至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车辆中,在停止内燃机的情况下,进行使锁定机构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控制。通过这样转换为锁定状态,在之后启动内燃机的情况下,即使在流体压泵所供给的流体压较低的状况下,也能够使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维持在规定的相位(锁定相位)从而提高内燃机的启动性。

然而,在具有如下锁定机构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也存在当停止内燃机时,即使对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进行控制,也无法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上述锁定机构具有将使锁定部件与锁定凹部卡合的相对旋转相位维持在锁定相位的结构。人们认为其原因在于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的速度较快。即,人们认为在相对旋转相位高速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即使其达到锁定部件能够与锁定凹部卡合的相对旋转相位,也会导致锁定部件无法与锁定凹部卡合的现象。

此外,在如发动机熄火这种锁定机构不处于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停止内燃机,然后启动内燃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由于凸轮轴所作用的反作用力,而导致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在短时间内变动的问题。为消除该问题,在内燃机启动时,需要迅速地向锁定状态转换,但是,与前述相同地,在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的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无法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合理地构成一种控制阀,该控制阀能够在停止内燃机的情况下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并能够在内燃机启动时锁定机构不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其为一种控制阀,上述控制阀应用于如下阀正时控制装置:该阀正时控制装置具有与内燃机的曲柄轴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以及与上述内燃机的凸轮轴一体旋转并相对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相对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通过向提前角室供给流体,上述驱动侧旋转体和上述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发生位移,而通过向滞后角室供给流体,上述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位移;该阀正时控制装置还具有锁定机构,上述锁定机构通过使锁定部件卡合于卡合部来使上述相对旋转相位保持在规定的锁定相位,上述卡合部形成于上述驱动侧旋转体和上述从动侧旋转体中的一方,上述锁定部件被另一方支承;

该控制阀具有:阀芯座(valve case)、收容于该阀芯座的卷轴、和驱动卷轴以使该卷轴沿卷轴的轴心移动的电磁螺线管,同时

上述阀芯座具有:被供给流体的泵孔、与上述提前角室连通的提前角孔、与上述滞后角室连通的滞后角孔、与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解除空间连通的锁定解除孔、以及允许流体排出的排出孔,

上述卷轴可在多个相位控制位置和锁定转换位置之间自由移动,上述相位控制位置被设定为,用于在向上述锁定解除孔供给流体时,控制流体对上述提前角孔和上述滞后角孔的供排;上述锁定转换位置被设定为,用于在从上述锁定解除孔排出流体时,控制流体相对于上述提前角孔和上述滞后角孔的供排;并且上述卷轴形成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在上述卷轴被设定在上述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允许被供给至上述泵孔的流体的一部分流入上述排出孔。

在该结构中,在卷轴被设定在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使来自泵孔的流体的一部分从连通路排出至排出孔。作为具体结构,如果锁定转换位置为将来自泵孔的流体供给至提前角孔的位置,则在该位置,被供给至提前角孔的流体的一部分从连通路排出至排出孔。由此,每单位时间内被供给至提前角室的流体的供给量减少,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的位移速度减小,从而使锁定机构的锁定部件容易卡合于卡合部。

即,在为了通过停止内燃机的控制来使锁定机构转换为锁定状态,而操作卷轴使其到达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的低速化,能够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此外,当在锁定机构不处于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启动内燃机时,操作卷轴使其到达锁定转换位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的低速化,也能够确保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应予说明,即使锁定转换位置为将流体供给至滞后角孔的结构,也同样地能够进行该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的低速化,从而确保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因此,构成在停止内燃机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并且在内燃机启动时锁定机构不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的控制阀。

进一步地,在卷轴被设定在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中的一方与排出孔连通,而另一方通过连通路与排出孔连通。因此,在为了启动锁定机构不处于锁定状态的内燃机而驱动启动电动机(cell motor)时,通过将卷轴设定在锁定转换位置,能够使流体由于来自凸轮轴的变转矩(fluctuated torque)而迅速地从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排出,从而使锁定机构迅速地转换为锁定状态。作为具体的工作方式,由于变转矩发挥作用,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中的一方的容积增大时另一方的容积减小的动作如同呼吸一样反复地进行,从而能够使压力作用于残留于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的流体,并可靠地使流体排出。由此,如果与例如在流体残留于提前角室或者滞后角室的状态下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而到达锁定相位的情况相比较,则能够在排除流体的阻力的状态下使相对旋转相位迅速地发生位移而到达锁定相位,从而转换为锁定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在与流体被供给至上述提前角孔的上述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位置,配置流体被供给至上述提前角孔的上述锁定转换位置,而在与流体被供给至上述滞后角孔的上述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位置,配置流体被供给至上述滞后角孔的上述锁定转换位置,在上述锁定转换位置内与上述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区域,上述连通路被关闭。

在变更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情况下,因为在相位控制位置操作卷轴,因此不会对卷轴进行操作而使其到达锁定转换位置。此外,如果以形成在卷轴被设定在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使来自泵孔的流体的一部分排出至排出孔的连通路的结构为例,则在例如操作卷轴使其从相位控制位置到达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卷轴由于动作过度(overshoot)而到达锁定转换位置的一部分,被供给至提前角孔或滞后角孔的流体也不会被排出至连通路,从而不会降低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于上述卷轴形成允许将流体从上述泵孔供给至上述提前角孔和上述滞后角孔的相位控制流路,并且上述连通路的流路截面面积也可以小于上述相位控制流路的流路截面面积。

据此,虽然在卷轴被设定在锁定转换位置的情况下,来自泵孔的流体的一部分通过连通路而排出至排出孔,但是这样被排出的流体的量小于被供给至提前角孔或滞后角孔的流体的量,因此能够抑制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大幅降低的问题。由此,能够使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缓慢地发生位移,并确保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排出孔也可以具有允许来自上述锁定解除孔的流体排出至上述阀芯座的外部的锁定解除用排出孔、以及允许来自上述连通路的流体排出至上述阀芯座的外部的相位控制用排出孔。

据此,在来自锁定解除孔的流体被从锁定解除用排出孔输出至阀芯座的外部的状况下,流体从流通路排出,在这种情况下,流体被从相位控制用排出孔输出至阀芯座的外部。因此,各个排出互不影响,并且在连通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不会减少。进一步地,无需提高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即可顺利地进行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相位控制用排出孔也可以兼具允许来自上述提前角孔的流体排出至上述阀芯座的外部的作用、以及允许来自上述滞后角孔的流体排出至上述阀芯座的外部的作用。

据此,即使不形成用于使来自连通路的流体排出的专用的排出孔,也能够消除从锁定解除孔排出的流体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在于,具有阀芯座、以能够从该阀芯座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往复移动的方式内置的卷轴、以及对该卷轴进行驱动操作的电磁螺线管,其中,该阀芯座具有主孔、第1孔和第2孔、以及第3孔,从外部的流体压泵喷出的流体被供给至上述主孔,上述第1孔和第2孔允许流入上述主孔的流体流入外部的内燃机所具有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提前角室或滞后角室,或者从提前角室或滞后角室流出,上述第3孔允许从上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经由上述第1孔或者上述第2孔流入的上述流体排出;

同时,当上述卷轴位于上述阀芯座的一端部或者另一端部,上述主孔与上述第1孔连通,并且上述第2孔与上述第3孔连通时,上述第2孔也与上述主孔连通。

例如,如果假定第1孔与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提前角室连通,并且第2孔与滞后角室连通,则在卷轴位于阀芯座的一端部的情况下,来自主孔的流体经由第1孔被供给至提前角室,并且滞后角室的流体从第2孔被排出至第3孔。与此同时,由于第2孔与主孔连通,来自第3孔的流体被供给至滞后角室。

此外,当内燃机启动时,在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的内部几乎不存在流体,在该状况下凸轮来自凸轮轴的变转矩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振动(交替地向提前角和滞后角急剧变化的现象)。对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当内燃机启动时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向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填充流体,并且即使在此之后解除锁定状态,也能够抑制相对旋转相位的振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当内燃机启动时锁定机构不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因为减少供给至提前角室的流体量,并使向提前角方向发生位移的速度降低,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在于,上述阀正时控制装置具有锁定机构,通过流体操作上述锁定机构,以使阀开闭时机在最大提前角相位和最大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被固定;上述阀芯座具有辅助孔(sub-port)、第4孔和第5孔,上述辅助孔接受来自上述流体压泵的流体,上述第4孔允许从该辅助孔流出的流体流入上述锁定机构或从上述锁定机构流出,上述第5孔允许当上述卷轴位于上述阀芯座的端部时从上述锁定机构经由上述第4孔流入的流体排出,并将上述锁定机构设定在锁定状态。

据此,在卷轴位于阀芯座的一端部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第4孔的流体经由第5孔排出,能够确保锁定机构向锁定状态的转换。此外,也能够在解除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锁定之后向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供给流体,因此即使在解除锁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的变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具有施力部件,当被供给至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电力为零时,上述施力部件向上述阀芯座的一端部对上述卷轴施力。

据此,即使在如内燃机启动时需要向启动电动机(starter motor)等供给电力的状况下,也无需消耗电力,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即可使卷轴保持在阀芯座的一端部。由此,无需向电磁螺线管供给电力即可实现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的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为,当被供给至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电力最大时,上述卷轴位于上述阀芯座的另一端部,同时上述主孔与上述第2孔连通,并且上述第1孔与上述第3孔以及上述主孔连通,从而使上述提前角室和上述滞后角室连通。

据此,在供给至电磁螺线管的电力为最大的情况下,卷轴到达阀芯座的另一端部。在此,如果假定第1孔与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提前角室连通,并且第2孔与滞后角室连通,则来自主孔的流体被从第2孔供给至滞后角室,并且提前角室的流体从第1孔排出至第3孔。与此同时,提前角室和滞后角室连通。

这样,在例如停止内燃机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转速,从而在锁定相位能够容易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卷轴位于上述阀芯座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的端部,当上述第1孔或上述第2孔与上述第3孔和上述主孔连通时,与上述主孔连通的上述第1孔或上述第2孔的开口部的面积被设置为大于与上述第3孔连通的开口部的面积。

据此,例如,在将来自主孔的流体供给至第1孔的结构中,在主孔与该第1孔连通并供给流体的同时,第1孔与第3孔连通并排出流体。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主孔连通的第1孔的开口面积大于与第3孔连通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限制从该第1孔排出至第3孔的流体的量。

这样,通过限制从第1孔或第2孔排出至第3孔的流体的量,能够可靠地使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上述卷轴位于上述阀芯座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的端部,上述第1孔或上述第2孔与上述第3孔和上述主孔连通时,在从上述主孔与上述第3孔连通的连通路中与上述主孔连通的部位的开口部的面积被设置为大于该连通路与上述第3孔连通的部位的开口部的面积。

据此,例如,在将来自主孔的流体供给至第1孔的结构中,在主孔与该第1孔连通并供给流体的同时,第1孔与第3孔连通并排出流体。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从主孔与第3孔连通的连通路中与主孔连通的部位的开口部的面积大于该连通路中与第3孔连通的部位的开口部的面积,因此能够限制从主孔直接排出至第3孔的流体的量。

这样,通过限制从主孔直接排出至第3孔的流体量,能够可靠地使阀正时控制装置的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具有向上述阀芯座的一端部对上述卷轴施力的施力部件,当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电磁力小于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时,上述卷轴配置于上述阀芯座的一端部。

据此,当向电磁螺线管供给电力,并且该供给所产生的电磁力小于施力部件的施力时,能够将卷轴维持在阀芯座的一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具有向上述阀芯座的另一端部对上述卷轴施力的施力部件,当上述电磁螺线管的电磁力大于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时,上述卷轴配置于上述阀芯座的另一端部。

据此,在向电磁螺线管供给电力,并且该供给所产生的电磁力大于施力部件的施力时,能够将卷轴维持在阀芯座的另一端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控制阀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3为锁定解除状态下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4为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5为控制阀的位置与工作油的供排模式的示意图。

图6为控制阀的第1提前角位置的截面图。

图7为控制阀的第2提前角位置的截面图。

图8为控制阀的锁定解除位置的截面图。

图9为控制阀的第2滞后角位置的截面图。

图10为控制阀的第1滞后角位置的截面图。

图11为在从锁定解除位置向第1提前角位置或者第2提前角位置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的工作油压等的示意图。

图12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b)中控制阀的位置与工作油的供排模式的示意图。

图13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控制阀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截面图。

图14为图13的XIV-XIV线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15为卷轴的位置与工作油的供排关系等的一览图。

图16为卷轴在第1提前角位置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17为卷轴在第2提前角位置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18为卷轴在锁定解除位置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19为卷轴在第2滞后角位置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20为卷轴在第1滞后角位置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21为卷轴的冲程与孔等的开口面积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2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2a)的内燃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整体图。

图2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2a)的电磁阀的截面图。

图24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2a)的卷轴的位置与工作油的供排关系等的一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E具有设定吸气阀Va的开闭时机(开闭时间)的阀正时控制装置A。该阀正时控制装置A为通过电磁操作型的控制阀CV来对作为流体的工作油进行供排,并通过该供排来设定吸气阀Va的开闭时机的结构。

发动机E(内燃机的一个例子)为小客车等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该发动机E为在形成于气缸体2的气缸内径的内部收容有活塞4,并且该活塞4和曲柄轴1通过连杆5连结的四循环型的结构。

阀正时控制装置A具有外部转子20和内部转子30,上述外部转子20作为与发动机E的曲柄轴1同步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上述内部转子30作为与控制发动机E的吸气阀Va的吸气凸轮轴7一体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在外部转子20(驱动侧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与内部转子30(从动侧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之间形成有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此外,还具有使外部转子20与内部转子30的相对旋转相位锁定(固定)在中间锁定相位的锁定机构L。

发动机E具有通过曲柄轴1的驱动力驱动的油压泵P(流体压泵的一个例子)。该油压泵P将储存于发动机E的油盘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流体的一个例子)从供给流路8供给至控制阀CV。该控制阀CV以将一体形成于阀芯座40的轴状部41插入内部转子30的方式被发动机E支承。该控制阀CV经由形成于轴状部41的内部的流路对阀正时控制装置A进行工作油的供排。而且,在供给流路8插装有阻止工作油逆流的止逆阀9。

根据该结构,控制阀CV通过选择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中的一方供给工作油来变更外部转子20与内部转子30的相对旋转相位(以下称为相对旋转相位),从而设定吸气阀Va的开闭时机。进一步地,控制阀CV通过供给工作油来解除锁定机构L所实现的锁定状态。

应予说明,该控制阀CV并不限于在图1所示位置被支承,也可以被远离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部件支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控制阀CV与阀正时控制装置A之间形成有流路。

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相对于吸气凸轮轴7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排气轴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还可以在吸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两方均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具体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在阀正时控制装置A中,相对于外部转子20,使内部转子30被包围于其中,并将它们以在与吸气凸轮轴7的旋转轴心X相同的轴心上自由相对旋转的方式进行配置。定时链6卷绕于形成于外部转子20的驱动链轮22S和通过曲柄轴1驱动的链轮1S。此外,内部转子30与吸气凸轮轴7通过连结螺栓33连结。

外部转子20具有圆筒状的转子主体21,同时后座22与前板23通过多个紧固螺栓24而被紧固,上述后座22在沿旋转轴心X的方向上配置于转子主体21的一方的端部,上述前板23在沿旋转轴心X的方向上配置于转子主体21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后座22的外周形成有接收到从曲柄轴1传递来的旋转力的驱动链轮22S,并且在转子主体21一体地形成有圆筒状的内壁面和向靠近旋转轴心X的方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1T。

相对多个突出部21T中的1个而以从旋转轴心X呈放射状的姿势形成有一对导向槽。板状的锁定部件25以可自由进出的方式插入这些导向槽中,并且这些导向槽具有向靠近旋转轴心X的方向(锁定方向)对该锁定部件25施力的锁簧26。这样,由锁定部件25和向突出方向对其施力的锁簧26构成锁定机构L。应予说明,锁定部件25的形状并不限于板状,例如,也可以为杆状。此外,也可以通过具有单个锁定部件25来构成锁定机构L。

在内部转子30,形成有在与旋转轴心X相同的轴心上呈气缸内表面状的内周面30S,并形成有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圆柱状的外周面。在该内部转子30内沿旋转轴心X的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凸缘状部32,并且通过穿过该凸缘状部32的内周位置的孔部的连结螺栓33使内部转子30与吸气凸轮轴7连结。

此外,在内部转子30的外周面具有多个向外侧突出的叶片31。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外部转子20嵌入(包围)内部转子30,在被转子主体21的内侧表面(圆筒状的内壁面以及多个突出部21T)与内部转子30的外周面包围的区域形成流体压室C。进一步地,通过叶片31分隔该流体压室C而形成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在内部转子30形成有与提前角室Ca连通的提前角流路34、与滞后角室Cb连通的滞后角流路35和锁定解除流路36。

在该内部转子30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使一对锁定部件25卡合或脱离的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部或锁定解除空间的一个例子)。此外,在内部转子30的外周形成有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上述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在从一对锁定部件25同时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的中间锁定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后的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中与其中一个锁定部件25卡合。锁定解除流路36与中间锁定凹部37连通,并且提前角流路34与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连通。

如图2所示,在中间锁定相位中,一对锁定部件25嵌入中间锁定凹部37,同时各个锁定部件25与中间锁定凹部37的圆周方向的端面抵接。如图3所示,通过在该中间锁定相位中向锁定解除流路36供给工作油来对抗锁簧26的施力,使2个锁定部件25向远离旋转轴心X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卡合(解除锁定状态)。如图4所示,在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中,在锁定部件25中的一个与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向提前角流路34供给工作油来对抗锁簧26的施力,使锁定部件25向远离旋转轴心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卡合(解除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被解除之后,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

此外,将在叶片31到达提前角方向Sa的移动端(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旋转极限)的状态下的相对旋转相位称为最大提前角相位,并将在叶片31到达滞后角侧的移动端(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的旋转极限)的状态下的相对旋转相位称为最大滞后角相位。

中间锁定相位为在冷热状态的发动机E启动的情况下将阀开闭时机维持为最合适的相位,在停止发动机E的情况下,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至中间锁定相位从而转换为锁定机构L所实现的锁定状态,然后进行停止发动机E的控制。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为减轻发动机E的启动负荷的相位,例如,在如怠速停止这种再启动处于暖机状态的发动机E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至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从而转换为锁定机构L所实现的锁定状态,然后进行停止发动机E的控制。

横跨外部转子20的后座22与内部转子30而具有扭力弹簧27。该扭力弹簧27使如下施力发挥作用:上述施力使相对旋转相位从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的状态向中间锁定相位的附近发生位移。

在该阀正时控制装置A中,由于从定时链6传递来的驱动力,外部转子20在驱动旋转方向S的方向上旋转。此外,通过向提前角室Ca供给工作油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并通过向滞后角室Cb供给工作油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

将内部转子30相对于外部转子20向与驱动旋转方向S相同的方向旋转的方向称为提前角方向Sa,并将向该反方向的旋转方向称为滞后角方向Sb。应予说明,在该阀正时控制装置A中,相对旋转相位越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越提前吸气时机,相对旋转相位越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越推迟吸气时机。

[控制阀]

如图1和图6所示,控制阀CV为具有阀芯座40、卷轴50、电磁螺线管60和卷轴弹簧(spool spring)61的结构。卷轴50以能够沿卷轴轴心Y(卷轴50的轴心的具体例子)自由移动的方式被收容于阀芯座40的卷轴收容空间。电磁螺线管60使操作力沿抵抗卷轴弹簧61的施力的方向作用于卷轴50。应予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控制阀CV配置于阀芯座40的上部位置来进行说明。

在将形成于阀芯座40的轴状部41插入内部转子30的状态下,阀芯座40通过托架等对发动机E进行支承。如上所述,在轴状部41钻孔设有成形为与旋卷轴心X同轴心的圆柱状,并能够进行流体供排的多条流路。此外,为了即使在阀正时控制装置A以旋转轴心X为中心旋转时也能够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在轴状部41的外周和内部转子30的内周面30S之间具有多个环状的密封装置42。

在阀芯座40形成有泵孔40P、提前角孔40A、滞后角孔40B、锁定解除孔40L、第1排出孔40DA(相位控制用排出孔的一个例子)、第2排出孔40DB(相位控制用排出孔的一个例子)和第3排出孔40DC(锁定解除用排出孔的一个例子)。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将第1排出孔40DA配置于离电磁螺线管60最近的位置,接着将提前角孔40A、泵孔40P、滞后角孔40B、第2排出孔40DB、锁定解除孔40L和第3排出孔40DC依次沿远离电磁螺线管60的方向进行配置。而且,第3排出孔40DC配置于阀芯座40的下端部。

泵孔40P通过供给流路8与油压泵P连通。提前角孔40A通过提前角流路34与提前角室Ca连通。滞后角孔40B通过滞后角流路35与滞后角室Cb连通。锁定解除孔40L通过锁定解除流路36与作为锁定部件25的锁定解除空间的中间锁定凹部37连通。

卷轴50在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小直径的泵侧槽部51P,在比其更靠近上侧(电磁螺线管侧)的位置形成有小直径的排出用的第1槽部51A,并在比泵侧槽部51P更靠近下侧的位置形成有小直径的排出用的第2槽部51B。

在泵侧槽部51P的上侧形成有第1平台部(land portion)52A,并在泵侧槽部51P的下侧形成有第2平台部52B。在比第2槽部51B更靠近下侧的位置形成有第3平台部52C。而且,第1平台部52A、第2平台部52B和第3平台部52C的外径设定为与阀芯座40的卷轴收容空间相接近的值。

在泵侧槽部51P以与卷轴轴心Y正交的姿势形成有单个相位控制流路53,并且从该相位控制流路53的中间位置向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分支的锁定控制流路54形成于卷轴50的内部。相位控制流路53允许对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供给工作油。此外,锁定控制流路54允许向锁定解除孔40L供给工作油。

锁定操作流路56以与第3平台部52C的外周部位连通的方式,并且以与卷轴轴心Y正交的姿势形成,该锁定操作流路56与锁定控制流路54相连通。

[连通路]

特别是,在该控制阀CV中,在操作卷轴50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锁定转换位置的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以及在操作卷轴50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锁定转换位置的一个例子)的情况下,通过排出一部分工作油使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从而形成可靠地进行向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转换的连通路W。

在阀芯座40内进行扩大提前角孔40A的隔着卷轴轴心Y的相反侧的区域内周的加工。此外,通过使第1平台部52A的外周的一部分外周直径缩小的加工,形成第1小直径化部52Aw。与此相同地,进行扩大滞后角孔40B的隔着卷轴轴心Y的相反侧的区域内周的加工。此外,通过使第2平台部52B的外周的一部分外周直径缩小的加工,形成第2小直径化部52Bw。通过该第1小直径化部52Aw与第2小直径化部52Bw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连通路W。

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形成第2小直径化部52Bw位于如图6所示位置,并且能够使从泵孔40P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作为连通路W的第2小直径化部52Bw向第2排出孔40DB排出的结构。

此外,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形成第1小直径化部52Aw位于图10所示位置,并且能够将从泵孔40P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作为连通路W的第1小直径化部52Aw向第1排出孔40DA排出的结构。即,第1排出孔40DA兼用作使来自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排出的排出孔。

而且,连通路W的流路截面面积设定为小于相位控制流路53、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中的任意一方的流路截面面积。

[控制阀的工作方式的概要]

如图6~图10所示,形成能够对卷轴50进行操作以使其到达作为该实施方式的控制阀CV的卷轴50的具体操作位置(position)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第2提前角位置PA2、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滞后角位置PB2、和第1滞后角位置PB1五个位置的结构。此外,这些位置中的供排模式如图5所示。

在该结构中,第2提前角位置PA2、锁定解除位置PL和第2滞后角位置PB2是指,在向锁定解除孔40L供给流体的状态下控制对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的供排的相位控制位置。此外,第1提前角位置PA1和第1滞后角位置PB1是指,在从锁定解除孔40L排出工作油的状态下控制对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中的一方的工作油的供给的锁定转换位置。

在该控制阀CV中,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卷轴50位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并且通过使供给至电磁螺线管60的电力增大规定值,从按第2提前角位置PA2、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滞后角位置PB2、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顺序进行切换。

特别是,在于发动机E运转的状况下,在调节吸气阀Va的开闭时机的情况下,进行在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滞后角位置PB2和第2提前角位置PA2之间操作卷轴50的控制,并且不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和第1滞后角位置PB1。

[第1提前角位置]

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卷轴50位于图6所示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在该位置,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被供给至泵孔40P的工作油经由相位控制流路53和泵侧槽部51P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来自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经由第2槽部51B而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

在该第1提前角位置PA1,将从泵孔40P流向相位控制流路53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连通路W(第2小直径化部52Bw)而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在将工作油从该连通路W排出的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以低速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从而确保向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转换。

即,因为相对旋转相位以低速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如果其到达中间锁定相位,则一对锁定部件25通过锁簧26的施力而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从而能够在中间锁定相位转换为锁定状态。

[第2提前角位置]

在图7所示的第2提前角位置PA2,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与第1提前角位置PA1相同地,被供给至泵孔40P的工作油经由相位控制流路53和泵侧槽部51P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来自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经由第2槽部51B而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

进一步地,在该第2提前角位置PA2,由于锁定操作流路56处于与锁定解除孔40L相连通的位置关系,因此工作油压作用于从相位控制流路53分支的锁定控制流路54,并且工作油被供给至锁定解除孔40L。

由此,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此外,由于在相对旋转相位处于中间锁定相位的情况下,来自锁定解除孔40L的工作油从锁定解除流路36作用于一对锁定部件25,因此能够抵抗锁簧26,使锁定部件25移动从而解除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并维持锁定解除状态。

[锁定解除位置]

在如图8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PL形成第1平台部52A闭塞提前角孔40A,并且第2平台部52B闭塞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与此同时形成锁定操作流路56与锁定解除孔40L连通的位置关系。即,在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工作油被阻断,并且工作油压作用于从相位控制流路53分支的锁定控制流路54,从而使工作油被供给至锁定解除孔40L。

由此,在相对旋转相位处于中间锁定相位的情况下,抵抗锁簧26并使锁定部件25移动,从而维持解除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状态。

[第2滞后角位置]

在如图9所示的第2滞后角位置PB2,由于第2平台部52B与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被供给至泵孔40P的工作油经由相位控制流路53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此外,由于第1平台部52A与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来自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经由第1槽部51A而被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

进一步地,在该第2滞后角位置PB2,由于锁定操作流路56处于与锁定解除孔40L相连通的位置关系,因此工作油压作用于从相位控制流路53分支的锁定控制流路54,并且工作油被供给至锁定解除孔40L。

由此,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此外,在相对旋转相位处于中间锁定相位的情况下,来自锁定解除孔40L的工作油从锁定解除流路36作用于一对锁定部件25,抵抗锁簧26并使锁定部件25移动,从而解除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并维持锁定解除状态。

[第1滞后角位置]

在如图10所述的第1滞后角位置PB1,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与第1滞后角位置PB1相同地,被供给至泵孔40P的工作油经由相位控制流路53和泵侧槽部51P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此外,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来自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经由第1槽部51A而被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进一步地,来自锁定解除孔40L的工作油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

在该第1滞后角位置PB1,使从泵孔40P流向相位控制流路53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连通路W(第1小直径化部52Aw)而被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在从该连通路W排出工作油的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低速地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从而能够确保向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转换。

即,由于相对旋转相位低速地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如果其到达中间锁定相位,则一对锁定部件25能够通过锁簧26的施力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此外,如果到达最大滞后角锁定相位,则1个锁定部件25能够与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卡合并转换为锁定状态。

[锁定动作]

在停止发动机E的情况下,实行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至中间锁定相位,并使锁定机构L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控制。

[从滞后角侧向中间锁定相位的转换]

在通过控制使相对旋转相位从卷轴50处于锁定解除位置PL,并且相对旋转相位位于比锁定相位更靠近滞后角侧的状况向中间锁定相位转换的情况下,操作控制阀CV使其从锁定解除位置PL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伴随着该操作,工作油压与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相对旋转相位如图11的左侧的图所示发生变化。

在同一图中,虽然“提前角工作油压”是指从提前角孔40A至提前角室Ca的区域的压力,但以提前角孔40A的压力来进行说明。此外,虽然“滞后角工作油压”是指从滞后角孔40B至滞后角室Cb的区域的压力,但以滞后角孔40B的压力来进行说明。“锁定解除压”是指从锁定解除孔40L至中间锁定凹部37的区域的压力,但以锁定解除孔40L的压力来进行说明。

即,因为在该操作的初期,工作油被封入提前角室Ca,因此提前角孔40A的压力为较高值。此外,如果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并且相对旋转相位开始发生位移,则伴随着提前角室Ca的容积扩大,提前角孔40A的压力暂时降低。在该压力降低时,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连通路W(第2小直径化部52Bw)被排出,因此提前角孔40A的压力被维持为较低值。应予说明,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提前角孔40A的压力被维持为虚线所示的相对较高值。

在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在这种情况下,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如虚线所示,滞后角孔40B的压力降低至零压。但是,在该第2排出孔40DB,来自泵孔40P的流体的一部分经由连通路W被排出,因此滞后角孔40B的压力不会变为零压,并维持为略高于零压的值。

在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中间锁定凹部37的工作油被从锁定解除孔40L排出至第3排出孔40DC,并且在该排出进行时流路阻力发挥作用,因此该锁定解除孔40L的压力以如同一图所示的特性降低。

在这样操作控制阀CV的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开始从滞后角侧向中间锁定相位的方向发生位移。如前文所述,从提前角孔40A被供给至提前角室Ca的工作油的一部分被从连通路W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因此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应予说明,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以如同一图中虚线所示的梯度上升。此外,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的时点,锁定解除油压降低至零压。

在该结构中,滞后角孔40B的压力为高于零压的值,因此从该滞后角孔40B排出工作油时的阻力增大。也因此,在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速度减小。

由此,在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的状态下,首先其中一个锁定部件25由于锁簧26的施力而卡入中间锁定凹部37。然后,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的时点,锁定解除油压降低至零压,并且另一锁定部件25由于锁簧26的施力而卡入该零压状态的中间锁定凹部37,从而能够可靠地转换为中间锁定状态。

[从提前角侧向中间锁定相位的转换]

在通过控制使相对旋转相位从卷轴50处于锁定解除位置PL,并且相对旋转相位处于比锁定相位更靠近提前角侧的状况向中间锁定相位转换的情况下,操作控制阀CV使其从锁定解除位置PL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伴随着该操作,工作油压与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相对旋转相位如图11的右侧的图所示发生变化。

在该控制中,如果与前述的从滞后角侧向中间锁定相位的转换相比较,则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的方向相反,因此,与此相对应地“提前角工作油压”和“滞后角工作油压”发生变化。

即,因为在该操作的初期,工作油被封入滞后角室Cb,因此滞后角孔40B的压力为较高值。此外,如果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相对旋转相位开始发生位移,则伴随着滞后角室Cb的容积扩大,滞后角孔40B的压力暂时降低。在该压力降低时,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连通路W(第1小直径化部52Aw)被排出,因此滞后角孔40B的压力维持为较低值。应予说明,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滞后角孔40B的压力维持为虚线所示的相对较高值。

在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提前角室Ca的工作油被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在这种情况下,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如虚线所示,提前角孔40A的压力降低至零压。但是,在该第1排出孔40DA,来自泵孔40P的流体的一部分经由连通路W被排出,因此提前角孔40A的压力不会变为零压,并维持为高于零压的值。

在对控制阀CV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中间锁定凹部37的工作油从锁定解除孔40L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并且在该排出进行时流路阻力发挥作用,因此锁定解除孔40L的压力以如同一图所示的特性降低。

在这样操作控制阀CV的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开始从提前角侧向中间锁定相位的方向发生位移。如前文所述,从滞后角孔40B被供给至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的一部分被从连通路W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因此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从而确保向锁定状态的转换。应予说明,在未形成连通路W的结构中,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以如同一图中虚线所示的梯度上升。此外,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的时点,锁定解除油压降低至零压。

在该结构中,提前角孔40A的压力为高于零压的值,因此从该提前角孔40A排出工作油时的阻力增大。也因此,在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速度减小。

由此,在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的状态下,首先其中一个锁定部件25由于锁簧26的施力而卡入中间锁定凹部37。然后,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的时点,锁定解除油压降低至零压,另一锁定部件25由于锁簧26的施力而卡入该零压状态的中间锁定凹部37,从而能够可靠地转换为中间锁定状态。

[向发动机启动时的锁定状态的转换]

发动机E有时会由于超负荷而停转,并且即使如前文所述在停止发动机E的情况下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至中间锁定相位,也存在不能适当地进行转换为锁定机构L所实现的锁定状态的控制的情况。在这种由于阀正时控制装置A不处于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停止发动机E,然后,启动发动机E,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行使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相对旋转相位转换为中间锁定相位,并且使锁定机构L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控制。

即使在该控制中,由于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1滞后角位置PB1,因此能够通过连通路W使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从而实现向锁定状态的可靠转换。

特别是,在发动机E停止的状态下,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因此控制阀CV的卷轴50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此外,滞后角孔40B与第2排出孔40DB连通,并且泵孔40P与提前角孔40A通过相位控制流路53连通。

由此,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经由连通路W而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并且提前角室Ca的工作油被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以这种方式被排出的结果是形成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中任一方都不残留有工作油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提前角室Ca与滞后角室Cb形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驱动启动电动机以使锁定机构L不处于锁定状态的发动机E启动时,通过将卷轴50设定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1滞后角位置PB1,能够通过吸气凸轮轴7所作用的变转矩使工作油迅速地从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排出,从而使锁定机构L迅速地转换为锁定状态。

作为具体的工作方式,通过在驱动启动电动机时来自吸气凸轮轴7的变转矩发挥作用,反复进行在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中的一方的容积增大时另一方的容积如呼吸般减小的工作,从而进行工作油的排出。由此,能够使压力作用于残留于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从而可靠地排出工作油。例如,如果与在提前角室Ca或者滞后角室Cb残留有工作油的状态下,使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以达到中间锁定相位的情况相比较,则在该结构中,能够在排除工作油的阻力的状态下,使相对旋转相位迅速地发生位移达到锁定相位,并转换为锁定状态。

特别是,在该结构中,即使在由于温度降低而导致工作油的粘性升高的状况下,在发动机E启动时,也能够强制性地输出工作油,并缩短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时间从而迅速地进行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控制阀的变形例]

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侧配置有提前角孔40A,并在其下侧配置有滞后角孔40B,但是,也可以不变更控制阀CV的结构,在上侧配置滞后角孔40B,并在其下侧配置提前角孔40A,以代替上述配置。

即,以如下方式构成控制阀CV: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卷轴50处于第1滞后角位置PB1,通过使电力增大,从而按照第2滞后角位置PB2、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提前角位置PA2、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顺序切换位置。

即使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使泵孔40P所供给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连通路W排出至排出孔(例如第2排出孔40DB),并且通过相对旋转相位的减速能够可靠地进行向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转换。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

(a)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仅具有下述两种结构中的任意一方: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使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排出至连通路W的结构;以及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使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排出至连通路W的结构。

该其他方式(a)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如下控制阀CV:上述控制阀CV为如[控制阀的变形例]所说明的一样,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卷轴50处于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结构。

(b)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定在操作卷轴50使其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第2提前角位置PA2、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滞后角位置PB2和第1滞后角位置PB1 5个位置时的工作油的供排模式。

在该供排模式中,形成在卷轴50从第1提前角位置PA1向第2提前角位置PA2的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在到达第2提前角位置PA2以前连通路W被关闭的结构。此外,在卷轴50从第1滞后角位置PB1向第2滞后角位置PB2的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在到达第2滞后角位置PB2以前连通路W被关闭。

即,在与向提前角孔40A供给工作油的第2提前角位置PA2(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位置配置向提前角孔40A供给工作油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锁定转换位置),并在与向滞后角孔40B供给工作油的第2滞后角位置PB2(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位置配置向滞后角孔40B供给工作油的第1滞后角位置PB1(锁定转换位置)。而且,形成在锁定转换位置内与相位控制位置相邻的区域中关闭连通路W的结构。

由此,例如,在进行使卷轴50从第2滞后角位置PB2向第2提前角位置PA2的操作时,即使在卷轴50动作过度而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端部的情况下,被供给至相位控制流路53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也不会被排出至连通路W,从而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不会减小。与此同样地,在进行使卷轴50从第2提前角位置PA2向第2滞后角位置PB2的操作时,即使在卷轴50动作过度而到达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端部的情况下,被供给至相位控制流路53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也不会被排出至连通路W,从而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不会减小。

(c)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第1排出孔40DA和第2排出孔40DB的控制阀CV中,例如,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到达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形成连通路W以使来自泵孔40P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排出至第1排出孔40DA。与此同样地,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达到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形成连通路W以使来自泵孔40P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排出至第2排出孔40DB。

通过这样构成,相对于工作油不被排出的状态下的排出孔,能够使工作油从连通路W排出。在该结构中,例如,如果和连通路W与工作油被排出的状态下的排出孔连接的结构相比较,则不存在来自流向排出孔的工作油的压力作用,并且能够使相对转速的值减速至所期望的值。

(d)在对卷轴50进行操作使其达到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通过将来自泵孔40P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相对控制阀CV的外部直接地排出的流路来构成连通路W。在该结构中,如果与将来自连通路W的工作油相对排出孔排出的结构相比较,则能够不受流向排出孔的工作油影响而将工作油从连通路W排出,因此能够使相对转速的值减速至所期望的值。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3~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电磁阀SV(控制阀的一个例子)和发动机控制单元10的方式构成内燃机控制系统,其中,上述电磁阀SV通过油压控制该阀正时控制装置A,上述发动机控制单元10作为用于控制该电磁阀SV和发动机E的启动/停止的ECU而构成。

油压泵P将发动机E的油盘所储存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流体的一个例子)经由供给流路8供给至电磁阀SV。此外,发动机E具有检测曲柄轴1的转速(单位时间的旋转数)的转速传感器RS和启动电动机M。

在该系统中,具有检测外部转子20和内部转子30的相对旋转相位(以下称为相对旋转相位)的相位传感器AS。此外,在车体具有使发动机E启动和停止的启动/停止按钮11。

对发动机控制单元10输入来自相位传感器AS的信号、来自使发动机E停止和启动的启动/停止按钮11的信号、以及来自转速传感器RS的信号。此外,发动机控制单元10向电磁阀SV、启动电动机M、以及发动机E的运转所必要的燃料控制系统或点火控制系统等输出控制信号。

在该内燃机控制系统中,在停止发动机E时进行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控制,在上述锁定状态中,通过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一对锁定机构L将相对旋转相位固定在中间锁定相位Pm(中间相位的一个例子)。

如图13所示,横跨内部转子30和前板23而具有扭力弹簧39,上述扭力弹簧39施力直至外部转子20和内部转子30的相对旋转相位从后述的最大滞后角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应予说明,扭力弹簧39的施力所作用的范围可以超过图14所示的中间锁定相位Pm,也可以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吸气凸轮轴7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但是可以在排气凸轮轴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也可以在吸气凸轮轴7和排气凸轮轴双方均具有阀正时控制装置A。

在内部转子30形成有与提前角室Ca连通的提前角流路34、与滞后角室Cb连通的滞后角流路35、以及与中间锁定凹部37连通的锁定解除流路36。提前角流路34与最大滞后角锁定凹部38连通。这些提前角流路34、滞后角流路35和锁定解除流路36通过电磁阀SV来进行工作油的供排。

根据这些结构,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10控制电磁阀SV,从而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中的一方供给工作油,由此来实现在从最大滞后角相位至最大提前角相位的范围中设定相对旋转相位的控制。

[电磁阀]

如图16~图20所示,电磁阀SV为具有阀芯座40、卷轴50、电磁螺线管60和卷轴弹簧61的结构。卷轴50以能够沿卷轴轴心Y从阀芯座40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收容于阀芯座40的卷轴收容空间。电磁螺线管60沿着抵抗卷轴弹簧61(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施力的方向使电磁力发挥作用从而使卷轴50移动。

在该电磁阀SV中,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卷轴50被设定在图16所示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阀芯座40的一端部)。此外,在该电磁阀SV中,如图17~图20所示,通过增大供给至电磁螺线管60的电力,来抵抗卷轴弹簧61的施力,从而使卷轴50被设定在第2提前角位置PA2、锁定解除位置PL、第2滞后角位置PB2、以及第1滞后角位置PB1(阀芯座40的另一端部)中的任一方。在图15中表示了这些位置中的各孔的工作油的供排关系。

在阀芯座40,在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从靠近电磁螺线管60的位置到远离电磁螺线管60的一侧依次形成有第1排出孔40DA、提前角孔40A、主泵孔40Pm、滞后角孔40B、第2排出孔40DB(第3孔的一个例子)、副泵孔40Ps(辅助孔的一个例子)、锁定解除孔40L、以及第3排出孔40DC。

特别是,在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隔着主泵孔40Pm(主孔的一个例子)的位置配置有提前角孔40A(第1孔的一个例子)和滞后角孔40B(第2孔的一个例子)。此外,第1排出孔40DA被配置于离电磁螺线管60最近的位置,并且第2排出孔40DB被配置于比滞后角孔40B离电磁螺线管60更远的位置。

进一步地,以副泵孔40Ps为基准,在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远离电磁螺线管60的一侧依次配置有锁定解除孔40L(第4孔的一个例子)和第3排出孔40DC(第5孔的一个例子)。

关于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的配置,也可不改变电磁阀的结构来代替前述实施方式,而以更换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更换提前角流路34和滞后角流路35连接的位置)的方式构成电磁阀SV。

主泵孔40Pm和副泵孔40Ps通过供给流路8与油压泵P连通。提前角孔40A通过提前角流路34与提前角室Ca连通。滞后角孔40B通过滞后角流路35与滞后角室Cb连通。锁定解除孔40L通过锁定解除流路36与中间锁定凹部37连通。

卷轴50为在与卷轴轴心Y相同的轴心上形成空气能够流通的空间的筒状,并且在沿卷轴轴心Y的方向上从靠近电磁螺线管60的位置至远离电磁螺线管60的一侧依次形成第1~第6槽部51A~51F,同时形成第1~第5平台部52A~52E。

作为具体的配置,第2槽部51B配置于与主泵孔40Pm连通的位置。在隔着该第2槽部51B的位置配置有第1平台部52A和第2平台部52B。进一步地,在比第1平台部52A离电磁螺线管60更近的一侧配置第1槽部51A,并在比第2平台部52B更靠近卷轴弹簧侧(电磁螺线管相反侧)的位置配置有第3槽部51C。

第1平台部52A控制对提前角孔40A的工作油的供排,并且第2平台部52B控制对滞后角孔40B的工作油的供排。

此外,第4槽部51D配置于能够与副泵孔40Ps连通的位置。在隔着该第4槽部51D的位置配置有第3平台部52C和第4平台部52D。进一步地,在比该第5槽部51E更靠近卷轴弹簧侧的位置配置有第6槽部51F、第5平台部52E和第6槽部51F。

在电磁阀SV中,通过对第2槽部51B和第1槽部51A的外周、以及阀芯座4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连通路W)和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连通路W)。

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在卷轴50被设定在图16所示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以使从主泵孔40Pm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的流体的一部分被输送至滞后角孔40B和第2排出孔40DB。与此相同地,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在卷轴50被设定在图20所示的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以使从主泵孔40Pm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的流体的一部分被输送至提前角孔40A和第1排出孔40DA。

即,如图15所示,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发挥作用,以使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连通,而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发挥作用,以使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连通。在各个位置中的流体的流动在后面进行说明。

发动机控制单元10具有以较短的周期间歇地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系统,并且通过设定该电力的占空率来调整电力从而设定卷轴50的移动量。

[第1提前角位置]

如图16所示,在卷轴50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阀芯座40的一端部)的情况下,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通过第2槽部51B与主泵孔40Pm连通。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与第2排出孔40DB连通。与此同时,由于第5槽部51E、第6槽部51F和锁定解除孔40L的位置关系,锁定解除孔40L与第3排出孔40DC连通。

因此,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而工作油从滞后角孔40B被排出,工作油也从锁定解除孔40L被排出。由此,能够在锁定机构L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填充工作油。此外,在锁定机构L不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向提前角室Ca供给比滞后角室Cb更多的工作油,从而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而且,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使锁定机构L的锁定部件25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从而转换为中间锁定状态。在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的详情在后面进行说明。

[第2提前角位置]

如图17所示,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2提前角位置PA2的情况下,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通过第2槽部51B与主泵孔40Pm连通。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与第2排出孔40DB连通。与此同时,由于第5槽部51E、第6槽部51F和锁定解除孔40L的位置关系,锁定解除孔40L与副泵孔40Ps连通。

因此,在第2提前角位置PA2,由于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而工作油从滞后角孔40B被排出,并且工作油被供给至锁定解除孔40L,从而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由此,在锁定机构L在中间锁定相位Pm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解除锁定状态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方向Sa发生位移。

[锁定解除位置]

如图18所示,在卷轴50处于锁定解除位置PL的情况下,第1平台部52A关闭提前角孔40A,并且第2平台部52B关闭滞后角孔40B。与此同时,由于第5槽部51E、第6槽部51F和锁定解除孔40L的位置关系,锁定解除孔40L和副泵孔40Ps连通。

因此,在锁定解除位置PL,通过不将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供给至提前角孔40A和滞后角孔40B的任一方,而是向锁定解除孔40L供给工作油,从而保持相对旋转相位。

[第2滞后角位置]

如图19所示,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2滞后角位置PB2的情况下,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通过第1槽部51A与第1排出孔40DA连通。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与主泵孔40Pm连通。与此同时,由于第5槽部51E、第6槽部51F和锁定解除孔40L的位置关系,锁定解除孔40L和副泵孔40Ps连通。

因此,在第2滞后角位置PB2,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而工作油从提前角孔40A被排出,并且工作油被供给至锁定解除孔40L,因此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由此,在锁定机构L在中间锁定相位Pm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解除锁定状态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

[第1滞后角位置]

如图20所示,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阀芯座40的另一端部)的情况下,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通过第1槽部51A与第1排出孔40DA连通。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与主泵孔40Pm连通。与此同时,由于第5槽部51E、第6槽部51F和锁定解除孔40L的位置关系,锁定解除孔40L和第3排出孔40DC连通。

因此,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而工作油从提前角孔40A被排出,并且工作油从锁定解除孔40L被排出。由此,在锁定机构L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将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填充工作油。此外,在锁定机构L不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向滞后角室Cb供给比提前角室Ca更多的工作油,从而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方向Sb发生位移。而且,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使锁定机构L的锁定部件25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并转换为锁定状态。在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提前角侧减速流路中的工作油的流动]

在通过操作启动/停止按钮11使发动机E停止的情况下,发动机控制单元10进行如下控制:使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相对旋转相位发生位移而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并在转换为中间锁定状态后使发动机E完全停止。在这样停止发动机E的情况下,电磁阀SV被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2滞后角位置PB2。

通过该控制,在多数情况下,阀正时控制装置A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并且锁定机构L到达锁定状态。然而,即使通过该控制,也存在不能使锁定机构L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情况。此外,也存在如同发动机熄火这种一对锁定机构L不转换为锁定状态而发动机E停止的情况。此外,在于锁定机构L处于非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启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发动机控制单元10进行使锁定机构L在中间锁定相位Pm转换为锁定状态的控制。

作为该控制的具体例子,在启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通过相位传感器AS检测的相对旋转相位处于中间锁定相位Pm,在这种情况下,将电磁阀SV的卷轴50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与此相反,在通过相位传感器AS检测的相对旋转相位偏离中间锁定相位Pm的状况(锁定机构L处于非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启动发动机E,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电磁阀SV的卷轴50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将电磁阀SV的卷轴50设定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来进行使相对旋转相位变更为中间锁定相位Pm的控制。

即,在卷轴50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以提前角孔开口面积Ta与主泵孔40Pm连通。此外,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以滞后角孔开口面积Tb与第2排出孔40DB连通。

在电磁阀SV中,如图16所示,在卷轴50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的主泵孔40Pm侧的端部以泵侧开口面积Tp与主泵孔40Pm连通,并且该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的第2排出孔40DB侧的端部以排出侧开口面积Td与第2排出孔40DB连通。

在图21中表示了与卷轴50工作时的冲程相对的提前角孔开口面积Ta、滞后角孔开口面积Tb、泵侧开口面积Tp和排出侧开口面积Td的关系。在同一图中,左端为第1提前角位置PA1,而右端为第1滞后角位置PB1。应予说明,虽然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卷轴50不工作,但是也能图形化显示在工作情况下的状况。

特别是,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泵侧开口面积Tp被设定为大于排出侧开口面积Td(Tp>Td),而且,滞后角孔开口面积Tb被设定为大于排出侧开口面积Td(Tb>Td)。

由此,在卷轴50处于第1提前角位置PA1的情况下,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的大部分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并且该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流至滞后角孔40B和第2排出孔40DB。在工作油这样流动的情况下,由于排出侧开口面积Td被设定为较狭窄,因此比被排出的工作油量更多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

由此,在锁定机构L处于非锁定状态的情况下,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因此在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使锁定部件25卡入中间锁定凹部37的操作,从而确保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滞后角侧减速流路中的工作油的流动]

如前所述,在锁定机构L处于非锁定状态的状况下启动发动机E,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对旋转相位从中间锁定相位Pm向提前角侧偏离的情况下,能够使相对旋转相位向中间锁定相位Pm发生位移,因此也存在发动机控制单元10将电磁阀SV的卷轴50设定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

即,在卷轴50处于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由于第2平台部52B和滞后角孔40B的位置关系,滞后角孔40B以滞后角孔开口面积Ub与主泵孔40Pm连通。此外,由于第1平台部52A和提前角孔40A的位置关系,提前角孔40A以提前角孔开口面积Ua与第1排出孔40DA连通。

在电磁阀SV中,如图20所示,在卷轴50处于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的主泵孔40Pm侧的端部以泵侧开口面积Up与主泵孔40Pm连通,该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的第1排出孔40DA侧的端部以排出侧开口面积Ud与第1排出孔40DA连通。

在卷轴50处于该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与卷轴50工作时的冲程相对的提前角孔开口面积Ua、滞后角孔开口面积Ub、泵侧开口面积Up和排出侧开口面积Ud如图21的曲线图所示发生变化。

而且,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泵侧开口面积Up被设定为大于排出侧开口面积Ud(Up>Ud),而且,提前角孔开口面积Ua被设定为大于排出侧开口面积Ud(Ua>Ud)。

由此,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滞后角位置PB1的情况下,来自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的大部分被供给至滞后角孔40B,并且该主泵孔40Pm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流至提前角孔40A和第1排出孔40DA。在工作油这样流动的情况下,由于排出侧开口面积Ud被设定为较狭窄,因此比被排出的工作油量更多的工作油被供给至提前角孔40A,从而能够使相对旋转相位的位移速度减小。因此,在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锁定部件25卡入中间锁定凹部37的操作,从而确保向锁定状态的转换。

[实施方式的作用或效果]

这样,在启动发动机E时锁定机构L位于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即使在卷轴50被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和第1滞后角位置PB1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供给工作油。由于开始以这种方式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填充流体,因此即使在解除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于吸气凸轮轴7所作用的转矩而导致相对旋转相位发生较大变动的振动。

此外,在启动发动机E时锁定机构L不处于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通过将电磁阀SV的卷轴50设定在第1提前角位置PA1或者第1滞后角位置PB1,能够使阀正时控制装置A的相对旋转相位低速地发生位移。在通过发生该位移,相对旋转相位到达中间锁定相位Pm的情况下,能够使一对锁定部件25可靠地与中间锁定凹部37卡合,并且通过锁定机构L保持于中间锁定相位Pm。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

(2a)如图22~图24所示,电磁阀SV由相位控制阀SV1和锁定控制阀SV2构成。相位控制阀SV1为进行对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的供排的结构,并且以在提前角位置PA、中立位置N和滞后角位置PB能够自由操作的方式构成。在该其他方式(2a)中,关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组成部件,附上与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编号或符号。

如图23所示,该相位控制阀SV1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被设定在通过卷轴弹簧61的施力而设定的提前角位置PA。在该提前角位置PA,将油压泵P的工作油供给至提前角室Ca,同时将来自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排出。此外,在该提前角位置PA,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发挥作用。

如图23所示,相位控制阀SV1的结构形成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电磁阀SV的结构中除去用于控制锁定机构L的结构(副泵孔40Ps、锁定解除孔40L、第4~第6槽部、第4或第5平台部等结构)而成的结构。此外,该相位控制阀SV1形成为不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的结构。

在该相位控制阀SV1中,随着被供给至电磁螺线管60的电力的增大,到达中立位置N。在该中立位置N,阻塞了对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的工作油的供排。进一步地,通过增大被供给至电磁螺线管60的电力,到达滞后角位置PB。在该滞后角位置PB,将油压泵P的工作油供给至滞后角室Cb,同时将提前角室Ca的工作油排出。

进一步地,锁定控制阀SV2被构成为双位切换型(two position selector type),以控制对中间锁定凹部37的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在这样由相位控制阀SV1和锁定控制阀SV2构成电磁阀SV的结构中,由于能够任意地设定锁定机构L的锁定解除的时机,因此,在启动发动机E时锁定机构L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向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充分地填充工作油之后解除锁定,从而抑制相对旋转相位的振动。

在图24中表示了在相位控制阀SV1的3个位置中的各孔中的工作油的供排关系。如同一图所示,在卷轴50处于提前角位置PA的情况下,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以使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连通的方式发挥作用。此外,在相位控制阀SV1从提前角位置PA到达中立位置N之前,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中的工作油的流动被阻塞,并且向提前角方向Sa的位移速度升高。

即使具有如其他方式(2a)所示的结构,在将相位控制阀SV1的卷轴50设定在提前角位置PA的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说明相同地,工作油相对于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流动,并且相对旋转相位的向提前角方向Sa的位移速度减小。

作为其他方式(2a)的变形例,在将卷轴50设定在滞后角位置PB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1滞后角位置PB1相同地,具有使提前角室Ca和滞后角室Cb连通的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由于具有该变形例所示结构,因此能够减小向滞后角方向Sb的位移速度。

(2b)锁定机构L能够由单个锁定部件25和单个锁簧26构成,以代替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具有一对锁定部件25和与其对应的锁簧26的结构。此外,作为使用一对锁定机构L的结构,也可以在隔着旋转轴心X并形成相对位置的2个位置配置锁定机构L。应予说明,本方式也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L的变形例。

(2c)仅形成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该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与在不向电磁螺线管60供给电力的状态下被设定的第1提前角位置PA1相对应。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单条减速流路,能够简化电磁阀SV的结构,并实现电磁阀SV的低廉化。

(2d)在平台部的外周和阀芯座40的内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通过这样在一方形成提前角侧减速流路55,能够容易地制造电磁阀SV。应予说明,也可以与此相同地形成滞后角侧减速流路5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通过单个卷轴的工作来进行阀正时控制装置A向提前角方向发生位移、向滞后角方向发生位移以及锁定解除的控制阀。

符号说明

1 曲柄轴

7 凸轮轴(吸气凸轮轴)

20 驱动旋转体(外部转子)

25 锁定部件

30 从动旋转体(内部转子)

37 卡合部或锁定解除空间(中间锁定凹部)

40 阀芯座

40A 提前角孔(第1孔)

40B 滞后角孔(第2孔)

40DA 排出孔或相位控制用排出孔(第1排出孔)

40DB 排出孔或相位控制用排出孔(第2排出孔、第3孔)

40DC 排出孔或锁定解除用排出孔(第3排出孔、第5孔)

40P 泵孔

40Pm 主孔(主泵孔)

40Ps 辅助孔(副泵孔)

40L 锁定解除孔(第4孔)

50 卷轴

53 相位控制流路

55 连通路(提前角侧减速流路)

57 连通路(滞后角侧减速流路)

60 电磁螺线管

61 施力部件(卷轴弹簧)

A 阀正时控制装置

E 内燃机

Ca 提前角室

Cb 滞后角室

P 流体压泵(油压泵)

Pm 中间相位(中间锁定相位)

L 锁定机构

Y 卷轴的轴心(卷轴轴心)

W 连通路

PL 锁定解除位置

Ta 开口部的面积(提前角孔开口面积)

Tb 开口部的面积(滞后角孔开口面积)

Tp 开口部的面积(泵侧开口面积)

Td 开口部的面积(排出侧开口面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