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379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进气系统用于净化进入发动机的空气以及抑制发动机产生的进气噪声。进气系统由进气管道、空气滤清器和空气管组成。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空气在管道内的阻力,进气管道设置只考虑自身内气体流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负荷突然加大时发动机进气流量会有较大波动,发动机进气过滤装置即空滤器在受到不稳定气流撞击时会产生噪音。

为解决噪音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新型进气装置,如图1所示,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1、谐振腔2以及连通进气管1和谐振腔2的连接管3,其中,连接管3的长度为l。现有技术通过设置谐振腔结构以达到降噪的目的,但是将连接管设置于进气管和谐振腔之间所占空间较大,使得新型进气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型进气装置进行改进,在达到降噪目的的前提下,提高新型进气装置的空间利用率,使新型进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进气装置,该新型进气装置通过将连接管至少部分插置于谐振腔内,从而解决了上述新型进气装置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连通进气管和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连接管,连通进气管和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体积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体积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具有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上部结构和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和所述下部结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新型进气装置中,通过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至少部分插置于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内,且插入谐振腔内的长度相同,不仅具有更好的减小噪声的作用,而且还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新型进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减小,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新型进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新型进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新型进气装置中,由于连接管设置于进气管和谐振腔之间,存在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的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的新型进气装置,所述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连通进气管和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连接管,连通进 气管和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连接管具有相同长度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新型进气装置通过将连接管至少部分插置于谐振腔内,且第一连接管插置于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第二连接管插置于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不仅能够更好地减小噪声,而且可以减少进气管与谐振腔之间的连接管的长度,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新型进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减小,结构更加紧凑。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的新型进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1、第一谐振腔21、第二谐振腔22、连通于进气管1和第一谐振腔21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连通于进气管1和第二谐振腔22的第二连接管。其中,第一连接管包括位于第一谐振腔21内的第一管段31以及位于第一谐振腔21和进气管1之间的第三管段32,第二连接管包括位于第二谐振腔内22的第二管段33以及位于第二谐振腔22和进气管1之间的第四管段34,其中,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3具有相同的长度,第三管段32和第四管段34也具有相同的长度。由于谐振腔的消声频率跟腔体的容积以及连接管的长度有关,容积不同,长度不同,谐振腔的消声频率不同。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多个谐振腔,并且每个谐振腔的容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插置于每个谐振腔内的连接管长度相同,位于谐振腔与进气管之间的长度也相同,如此设置不仅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还能够达到更好的抗噪效果。

附图中所示和根据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以上所述仅是

本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连通进气管和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连接管,连通进气管和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本发明的新型进气装置,通过将连接管至少部分插置于谐振腔内,不仅具有减小噪声的作用,而且还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新型进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减小,结构更加紧凑。

技术研发人员:陆磊;徐再;徐凯;赵云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市五湖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6.06.29
技术公布日:2018.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