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5257发布日期:2019-07-06 11:36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向高负荷、高功率、高强化方向发展,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及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要求,活塞承受的热负荷变得更加苛刻,对活塞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延长机油换油周期的广泛应用,为改善机油劣化对活塞冷却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钢活塞的内冷油道进口采用锻造直孔设计,冷却喷嘴喷射出的油束在到达内冷油道进口时具有一定的发散:油量在中心区域多,四周逐渐减少。活塞内冷油道进口直孔过大会导致进入内冷油道的机油倒流出来,使得中心区域机油流失,过小又无法收集油束四周部分,引起实际进入活塞内冷油道的冷却机油量不足,导致活塞冷却不充分,引起燃烧室唇口产生高温氧化和机油老化结焦。机油快速劣化不能满足机油长换油周期目标,燃烧室唇口高温氧化降低活塞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克服进入活塞内冷油道冷却机油量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能够提高活塞冷却效果,减少机油结焦,同时提高活塞使用寿命并满足机油长换油周期使用要求。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包括活塞本体及位于活塞本体内的内冷油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冷油道的进口处预留锻造凸台,所述锻造凸台的底部设有锥形导向油道和导入油道。

进一步地,所述锻造凸台距离活塞本体顶面30~60mm。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导向油道的锥角为25~55°。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导向油道进口处的直径为ф10~ф16mm,所述导入油道的直径为ф6~ф9mm,高度为2~10mm。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导向油道通过导入油道与内冷油道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发动机钢活塞,在内冷油道进油口处预留锻造凸台,在锻造凸台底部锻造成型或加工锥形导向油道及导入油道,提高进入活塞内冷油道的机油的聚油效率,进一步增强活塞冷却效果,降低活塞燃烧室、环槽温度,大幅降低机油劣化与燃烧室唇口氧化倾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活塞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发明的锥形导向油道、锻造凸台和导入油道部分3d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活塞本体、2-内冷油道、3-锥形导向油道、4-锻造凸台、5-导入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2、3、4所示,本实施例1中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包括活塞本体1及位于活塞本体1内的内冷油道2,在所述内冷油道2的进口处预留锻造凸台4,所述锻造凸台4距离活塞本体1顶面约37.5mm,所述锻造凸台4的底部设有锥形导向油道3和导入油道5,所述锥形导向油道3通过导入油道5与内冷油道2连通,所述锥形导向油道3的锥角约为45°,所述锥形导向油道3进口处的直径约为ф15,所述导入油道5的直径约为ф8mm,高度约为5.5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在活塞本体1头部设置合适的内冷油道2,在内冷油道2进油口处预留锻造凸台4,在锻造凸台4底部锻造成型或加工锥形导向油道3和导入油道5,通过安装在机体上的冷却喷嘴将冷却机油喷射入锥形导向油道3,通过导入油道5进入内冷油道2内,锥形导向油道3的设计提高进入活塞内冷油道2的机油聚油效率,进一步增强活塞冷却效果,进而使燃烧室唇口获得冷却,并降低活塞燃烧室、环槽温度,大幅降低机油劣化与燃烧室唇口氧化倾向。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包括活塞本体及位于活塞本体内的内冷油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冷油道的进口处预留锻造凸台,所述锻造凸台的底部设有锥形导向油道和导入油道;本发明的提高钢活塞聚油效率的内冷油道,通过在内冷油道进油口处预留锻造凸台,在锻造凸台底部锻造成型或加工锥形导向油道及导入油道,提高了活塞冷却效果,减少机油结焦,同时提高了活塞使用寿命并满足机油长换油周期使用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徐卫国;孔祥涛;王炳刚;徐子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15
技术公布日:2019.07.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