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1385发布日期:2021-10-09 02:04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汽车、摩托车燃油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


背景技术:

2.引射组件通常包括近端引射和远端引射,且近端与远端为两组分开的油路,并采用不同的零部件实现近端引射或远端引射,如燃油泵需要同时进行近端引射和远端引射时,需要安装两组零部件,从而导致油路变得复杂,且零部件多装配麻烦,其占用空间大,在较小的燃油泵总成中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同时布局近端和远端引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拟提出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简化油路布局,使较小的燃油泵中能同时布局近端与远端引射。
4.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包括引射壳体,所述引射壳体内设置有远端引射腔、近端引射腔和进油腔,所述进油腔通过第一细长孔与远端引射腔连通,且第一细长孔包括朝向进油腔的第一引油段和朝向远端引射腔的第一细长段,所述进油腔通过第二细长孔与近端引射腔连通,且第二细长孔包括朝向进油腔的第二引油段和朝向近端引射腔的第二细长段;所述引射壳体设置有与进油腔连通的进油接头,所述进油接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泵芯;所述引射壳体上设置有与远端引射腔连通的远端虹吸接头和远端引射出油口,所述远端虹吸接头的另一端通过油管连接到油箱远端,所述远端引射出油口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所述引射壳体上设置有与近端引射腔连通的近端虹吸口和近端引射出油口,所述近端虹吸口的另一端用于与油箱连通,所述近端引射出油口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当燃油从进油接头进入到进油腔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一细长孔进入到远端引射腔内,并经过远端虹吸接头后形成远端虹吸,将油箱内远端的燃油吸入后经远端引射出油口流入油池内,另一路通过第二细长孔进入到近端引射腔内,并经过近端虹吸口后形成近端虹吸,将油箱内近端的燃油吸入后经近端引射出油口流入油池内。
5.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进油腔设置在引射壳体的左端,所述远端引射腔、近端引射腔位于进油腔的右侧,且远端引射腔、近端引射腔上下水平间隔设置,所述进油接头、远端虹吸接头和远端引射出油口从左到右依次朝上设置在引射壳体的上端,所述近端虹吸口朝向设置在引射壳体的下端,所述近端引射腔的右端开口为近端引射出油口。
6.进一步优选,所述进油腔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将进油腔密封的引射盖,所述远端引射腔的右端开口且通过墩头密封。
7.进一步优选,所述进油腔与近端引射腔之间设置有阀芯,所述第二细长孔设置在阀芯内。
8.进一步优选,所述远端引射出油口的上端端头内径逐渐增大,所述近端引射出油
口的右端端头内径逐渐增大。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引射壳体上设置有近端引射腔和远端引射腔,将近端引射和远端引射组合在同一零件上,且均通过进油腔实现虹吸的负压,从而简化了油路,且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同时也降低整个引射组件占用的空间,使其能在较小的燃油泵总成中使用。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发明内流体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主体为引射壳体1。在引射壳体1内设置有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和进油腔1c,进油腔1c通过第一细长孔1d与远端引射腔1a连通,且第一细长孔1d包括朝向进油腔1c的第一引油段和朝向远端引射腔1a的第一细长段,进油腔1c通过第二细长孔1e与近端引射腔1b连通,且第二细长孔1e包括朝向进油腔1c的第二引油段和朝向近端引射腔1b的第二细长段。
14.在引射壳体1设置有与进油腔1c连通的进油接头2,进油接头2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泵芯。在引射壳体1上设置有与远端引射腔1a连通的远端虹吸接头3和远端引射出油口4,远端虹吸接头3的另一端通过油管连接到油箱远端,远端引射出油口4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在引射壳体1上设置有与近端引射腔1b连通的近端虹吸口5和近端引射出油口6,近端虹吸口5的另一端用于与油箱连通,近端引射出油口6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
15.当燃油从进油接头2进入到进油腔1c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一细长孔1d进入到远端引射腔1a内,并经过远端虹吸接头3后形成远端虹吸,将油箱内远端的燃油吸入远端引射腔1a内后经远端引射出油口4流入油池内。另一路通过第二细长孔1e进入到近端引射腔1b内,并经过近端虹吸口5后形成近端虹吸,将油箱内近端的燃油吸入近端引射腔1b后经近端引射出油口6流入油池内。
16.为进一步减少近远端引射组件安装占用的空间位置,将进油腔1c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左端,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位于进油腔1c的右侧,且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上下水平间隔设置,进油接头2、远端虹吸接头3和远端引射出油口4从左到右依次朝上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上端,近端虹吸口5朝向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下端,近端引射腔1b的右端开口为近端引射出油口6。
17.为方便引射壳体1内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第一细长孔1d和第二细长孔1e的加工,将进油腔1c的左端和远端引射腔1a右端未封闭,并通过在进油腔1c的左端设置的引射盖7将进油腔密封,在远端引射腔1a的右端设置的墩头8将远端引射腔1a密封。
18.由于细长孔的直径较小,可将细长孔设置在阀芯9内,在将阀芯压装在对应位置,用于增加引射壳体模具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进油腔1c与近端引射腔1b之间的第二细长孔1e便设置在阀芯9内。
19.为方便燃油进入到油池内,将远端引射出油口4的上端端头内径设计为逐渐增大,近端引射出油口6的右端端头内径设计为逐渐增大。
20.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在油泵停止工作时远端引射出油口4和近端引射出油口6不会将油池内的燃油反吸到油箱,将远端引射出油口4的长度设置较长,在近端虹吸口5与油箱连通的地方设置有止回阀。


技术特征:
1.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射壳体(1),所述引射壳体(1)内设置有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和进油腔(1c),所述进油腔(1c)通过第一细长孔(1d)与远端引射腔(1a)连通,且第一细长孔(1d)包括朝向进油腔(1c)的第一引油段和朝向远端引射腔(1a)的第一细长段,所述进油腔(1c)通过第二细长孔(1e)与近端引射腔(1b)连通,且第二细长孔(1e)包括朝向进油腔(1c)的第二引油段和朝向近端引射腔(1b)的第二细长段;所述引射壳体(1)设置有与进油腔(1c)连通的进油接头(2),所述进油接头(2)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泵芯;所述引射壳体(1)上设置有与远端引射腔(1a)连通的远端虹吸接头(3)和远端引射出油口(4),所述远端虹吸接头(3)的另一端通过油管连接到油箱远端,所述远端引射出油口(4)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所述引射壳体(1)上设置有与近端引射腔(1b)连通的近端虹吸口(5)和近端引射出油口(6),所述近端虹吸口(5)的另一端用于与油箱连通,所述近端引射出油口(6)的另一端用于与油池连通;当燃油从进油接头(2)进入到进油腔(1c)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一细长孔(1d)进入到远端引射腔(1a)内,并经过远端虹吸接头(3)后形成远端虹吸,将油箱内远端的燃油吸入远端引射腔(1a)内后经远端引射出油口(4)流入油池内;另一路通过第二细长孔(1e)进入到近端引射腔(1b)内,并经过近端虹吸口(5)后形成近端虹吸,将油箱内近端的燃油吸入近端引射腔(1b)后经近端引射出油口(6)流入油池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腔(1c)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左端,所述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位于进油腔(1c)的右侧,且远端引射腔(1a)、近端引射腔(1b)上下水平间隔设置,所述进油接头(2)、远端虹吸接头(3)和远端引射出油口(4)从左到右依次朝上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上端,所述近端虹吸口(5)朝向设置在引射壳体(1)的下端,所述近端引射腔(1b)的右端开口为近端引射出油口(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腔(1c)的左端设置有用于将进油腔密封的引射盖(7),所述远端引射腔(1a)的右端开口,且通过墩头(8)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腔(1c)与近端引射腔(1b)之间设置有阀芯(9),所述第二细长孔(1e)设置在阀芯(9)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引射出油口(4)的上端端头内径逐渐增大,所述近端引射出油口(6)的右端端头内径逐渐增大。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燃油泵近远端引射组件,包括引射壳体,所述引射壳体内设置有远端引射腔、近端引射腔和进油腔,所述进油腔通过第一细长孔与远端引射腔连通,所述进油腔通过第二细长孔与近端引射腔连通,所述引射壳体设置有与进油腔连通的进油接头,所述引射壳体上设置有与远端引射腔连通的远端虹吸接头和远端引射出油口,所述引射壳体上设置有与近端引射腔连通的近端虹吸口和近端引射出油口。在引射壳体上设置有近端引射腔和远端引射腔,将近端引射和远端引射组合在同一零件上,且均通过进油腔实现虹吸的负压,从而简化了油路,且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同时也降低整个引射组件占用的空间,使其能在较小的燃油泵总成中使用。使其能在较小的燃油泵总成中使用。使其能在较小的燃油泵总成中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曦 谭潇路 杜春雷 李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8
技术公布日:2021/1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