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进气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54499发布日期:2023-08-27 11:1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进气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进气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1、发动机进气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发动机提供新鲜空气,有利于发动机内的燃料充分燃烧。然而,当车辆在暴雪天气行驶或在积雪路面跟车行驶时,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滤清器可能会产生积雪,寒冷天气下,积雪难以融化,积雪的堆积可能会导致进气系统进气不畅或堵塞,这样进气系统无法为发动机提供足量的空气,导致整车动力下降甚至发动机熄火的问题发生,因此,进气系统中通常设置有除霜装置,保证进气系统进气通畅。

2、现有技术中,进气系统的除霜装置常为引入热气流对进气通道进行喷气,以实现空气滤清器的积雪融化,但是由于进气通道较长,喷气温度随积雪消融量逐渐递减,导致除霜装置的加热效果不均匀,加之外界环境温度低,在进气管道中仍会存在冰水混合物造成进气通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进气系统,该车辆的进气系统的除霜效果均匀,可以提升车辆动力。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包括:进气通道;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端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端相连通;气体流道件,所述气体流道件的一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端相连通;气体加热件,所述气体加热件与所述气体流道件相连通,以对所述气体流道件中的气体加热;除霜件,所述除霜件套设于所述进气通道的外部,所述除霜件内设置有导热腔,所述除霜件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除霜件的轴向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且通过所述导热腔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气体流道件的另一端相连通;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且通过所述导热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气体流道件的另一端相连通。

4、由此,通过在除霜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使经过气体加热件加热的气体从除霜件的轴向两端均可进入,可以对进气通道均匀加热,使进气通道中的积雪完全融化,以提升进气通道的空气流通性,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在寒冷工况下的动力。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加热件为热量导管件,所述热量导管件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体流道件相连通,以将所述发动机出气端的热量导入所述气体流道件中。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进气系统还包括涡轮增压器,所述涡轮增压器包括压轮和涡轮,所述压轮的进气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压轮的出气端分别与所述气体流道件和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端相连通,所述发动机的出气端与所述涡轮的进气端相连通,所述热量导管件与所述涡轮的出气端相连通。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体加热件为电加热件,所述气体流道件穿设所述电加热件,以使所述电加热件对进入其中的气体加热后排出。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与外界选择性地相连通;或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端相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和所述导热腔共同形成第一导热通道,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以使所述第一导热通道打开,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导热腔共同形成第二导热通道,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以使所述第二导热通道打开,所述第一导热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热通道交替打开。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进气系统还包括开闭组件,所述开闭组件包括第一电磁阀门、第二电磁阀门、第三电磁阀门、第四电磁阀门和第五电磁阀门,所述第一电磁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电磁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气口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三电磁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口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第四电磁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五电磁阀门设置于所述气体加热件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件,所述第五电磁阀门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气体加热件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件。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进气系统还包括电子控制器,所述电子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门、第二电磁阀门、第三电磁阀门、第四电磁阀门和第五电磁阀门电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通道设置有第三进气口和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三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相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进气口,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三出气口相连通且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出气口。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加热件(90)为热量导管件,所述热量导管件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30)的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体流道件(40)相连通,以将所述发动机(30)出气端的热量导入所述气体流道件(40)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涡轮增压器(80),所述涡轮增压器(80)包括压轮(81)和涡轮(82),所述压轮(81)的进气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出气端相连通,所述压轮(81)的出气端分别与所述气体流道件(40)和所述发动机(30)的进气端相连通,所述发动机(30)的出气端与所述涡轮(82)的进气端相连通,所述热量导管件与所述涡轮(82)的出气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加热件(90)为电加热件,所述气体流道件(40)穿设所述电加热件,以使所述电加热件对进入其中的气体加热后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522)和所述第二出气口(512)均与外界选择性地相连通;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511)、所述第二出气口(512)和所述导热腔(53)共同形成第一导热通道(51),所述第一进气口(511)和所述第二出气口(512)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以使所述第一导热通道(51)打开,所述第二进气口(521)、所述第一出气口(522)和所述导热腔(53)共同形成第二导热通道(52),所述第二进气口(521)和所述第一出气口(522)选择性地同时打开,以使所述第二导热通道(52)打开,所述第一导热通道(51)和所述第二导热通道(52)交替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闭组件(60),所述开闭组件(60)包括第一电磁阀门(61)、第二电磁阀门(62)、第三电磁阀门(63)、第四电磁阀门(64)和第五电磁阀门(65),所述第一电磁阀门(61)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口(511)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进气口(511),所述第二电磁阀门(62)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气口(512)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出气口(512),所述第三电磁阀门(63)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口(521)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进气口(521),所述第四电磁阀门(64)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522)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出气口(522),所述第五电磁阀门(65)设置于所述气体加热件(90)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件(40),所述第五电磁阀门(65)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气体加热件(90)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件(4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控制器(70),所述电子控制器(70)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门(61)、第二电磁阀门(62)、第三电磁阀门(63)、第四电磁阀门(64)和第五电磁阀门(65)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10)设置有第三进气口(11)和第三出气口(12),所述第三进气口(11)与所述第三出气口(12)相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12)与所述空气滤清器(20)相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1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进气口(11),所述空气滤清器(20)包括壳体和滤芯,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三出气口(12)相连通且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壳体底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出气口(12)。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进气系统(100)。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进气系统和车辆,车辆的进气系统包括:进气通道;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进气端与进气通道相连通;气体流道件,气体流道件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的出气端相连通;气体加热件,气体加热件与气体流道件相连通,以对气体流道件中的气体加热;除霜件,除霜件套设于进气通道的外部,除霜件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由此,通过在除霜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使经过气体加热件加热的气体从除霜件的轴向两端均可进入,可以对进气通道均匀加热,使进气通道中的积雪完全融化,以提升进气通道的空气流通性,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在寒冷工况下的动力。

技术研发人员:曹学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