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重力势能储能,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重力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但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供应时间的不稳定性大幅度限制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新型重力储能技术相较于传统电化学储能方法具有安全、储能容量大、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相较于传统抽水蓄能重力储能方法则显著降低了对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的依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重力储能技术包括垂直重力储能、斜坡重力储能等形式。重力储能的原理是在低谷电价时,耗电把重物提起到一定高度,电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在用电高峰时把重物下降,带动发电机发电,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一般每日进行一次储能释能,利用电价差产生效益,对电力系统的合理调配也具有重大意义。
3、传统垂直重力储能方式,是在平地建筑一幢钢结构建筑,一般可达百米以上,利用建筑顶部的升降发电机构将许多重物块提起、下降,其效率较高,但工程量大、地基深、成本高;而且通常每台升降发电机构提起一个重物块,并将重物块以吊装的状态维持在建筑顶部,其安全系数较低,而且发电效率有限。另一种形式是斜坡重力储能方式,其轨道摩擦损耗大,效率偏低,轨道布局要求高,否则会翻车,占用山坡面积大,容易破坏山坡的植被而受到环保限制。
4、因此,继续一种新型的重力储能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重力储能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对提升至高空的重物块进行更稳定的支撑,并且提高了重力储能能力,进而提高了发电效果和经济效益。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3、一种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包括设置在两相邻基体建筑之间的顶桥、设置在两所述基体建筑上的容纳腔、升降发电机构以及支撑机构,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顶桥的下方;所述升降发电机构位于所述顶桥上,并设置有用于连接重物块的钢丝缆;所述支撑机构沿所述顶桥的跨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机构沿垂直于所述顶桥跨度的方向水平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机构的内端连接伸缩机构的伸缩端,所述支撑机构的外端能够伸出所述容纳腔,所述支撑机构的外端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传动辊,所述传动辊与传动机构连接,多个所述传动辊的旋转轴沿所述顶桥的跨度方向设置。
4、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内端连接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外端设置有所述传动辊;所述支撑座的高度与所述容纳腔的高度适配。
5、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水平设置的滚柱。
6、优选的,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支撑机构形成一支撑组,沿所述重物块的水平输送方向,所述支撑组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端高度高于所述重物块的底面高度。
7、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为液压缸。
8、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两所述基体建筑之间的底桥,所述底桥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方,且与所述顶桥上下正对;所述底桥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所述重物块的缓冲垫。
9、优选的,所述升降发电机构包括发电电动机,所述发电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连接有钢丝缆。
10、优选的,所述钢丝缆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所述重物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挂钩的固定环。。
11、优选的,所述发电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钢丝缆,所述钢丝缆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所述重物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挂钩的固定环。
12、优选的,所述顶桥上设置有多组所述升降发电机构。
13、优选的,所述基体建筑为山体。
14、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伸缩的支撑机构,能够对提升至高处的重物块进行支撑,提高了重物块在高空中的稳定性;并且利用支撑机构外端设置的传动辊,还能够将高空中的重物块运输至相邻支撑机构上,使得升降发电机构可以提升多个重物块并放置在不同的支撑机构上,实现了在不增加升降发电机构数量的前提下,提高了重物块的提升数量,提高了重力储能能力,进而提高了释能发电能力和经济效益。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中,基体建筑为山体,可以降低新型重力储能系统的施工成本,并且占用山地面积小,更加环保。
1.一种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两相邻基体建筑之间的顶桥、设置在两所述基体建筑上的容纳腔、升降发电机构以及支撑机构,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顶桥的下方;所述升降发电机构位于所述顶桥上,并设置有用于连接重物块的钢丝缆;所述支撑机构沿所述顶桥的跨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机构沿垂直于所述顶桥跨度的方向水平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机构的内端连接伸缩机构的伸缩端,所述支撑机构的外端能够伸出所述容纳腔,所述支撑机构的外端上表面设置有多个传动辊,所述传动辊与传动机构连接,多个所述传动辊的旋转轴沿所述顶桥的跨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内端连接所述伸缩机构的伸缩端,外端设置有所述传动辊;所述支撑座的高度与所述容纳腔的高度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水平设置的滚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支撑机构形成一支撑组,沿所述重物块的水平输送方向,所述支撑组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端高度高于所述重物块的底面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为液压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两所述基体建筑之间的底桥,所述底桥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方,且与所述顶桥上下正对;所述底桥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所述重物块的缓冲垫。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发电机构包括发电电动机,所述发电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连接有钢丝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缆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所述重物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挂钩的固定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桥上设置有多组所述升降发电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重力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建筑为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