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驱动能量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171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量子力驱动能量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量子力生产能量和系统,更具体地说,用量子力形成运动状态联系装置,以转动力矩形式输出无穷的能量。
如在一个系统中,输入的能量不是直接用作驱动力,并且此时该能量可以用于产生克服重力的反作用力,因此储能成为可能。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在此系统内生成一个运动状态联系装置。“运动状态联系”的意思是指在系统中从平衡状态向非平衡态,反之,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的转换迅速进行,无限重复,所以一旦一个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在系统中生成后,便使输入一个定常能量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成为可能。
本发明是一个能量生成系统,该系统的所有构件都要连接或安装得很巧妙,使之按以下程序操作迅速脱离平衡—通过一些构件,传输地球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定的操作使系统进入非平衡态;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之间的转换无限重复,迅速进行;在这个重复过程中产生的以转动力矩形式输出的剩余能量。
附图简单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该实施的透视图;图3是第一、第二、第三轴向传力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4是每一、第二、第三轴向传力缉件的放大透视图;图5是三个轴向传力部件及控制环节的详细透视图6-图10是为解释能量发生系统的旋转机构原理的说明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2是三个轴向传力部件及控制环节的详细透视图;图13是当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联系装置的平稳关系图;图14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一阶段的关系图;图15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二阶段的关系图;图16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三阶段的关系图;图17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四阶段的关系图;图18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五阶段的关系图;图19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六阶段的关系图;图20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七阶段的关系图;图21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八阶段的关系图;图22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九阶段的关系图;图23是运动状态联系装置力传输的第十阶段的关系图;图24是表示结构系统回归到图5所示状态,力的传输过程从图14-图23依次重复进行;图25是图10的局部详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的那样,用于摆动的套筒2,安装在支承轴1的上部。而支承轴1是安装在固定的基座A处。套筒2由多个L型的轭2a组成。轭2a是由接合器3和4连接起来的。在轴1和套筒2之间留有间隙1a,以便使套筒2可以沿轴1的轴线方向摆动。在每一个L型轭2a的底部配有一个铅锤5,各L型轭通常用用线6张紧的,使其受到相对固定轴1的向外倾倒的力矩的作用。
主动轮9和10通过轴承7和8支承在套筒2上,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小齿轮11和12分别与主动轮9和10相啮合。在主动轮9和10之间,有一个可转动的控制盘13,该控圆盘13通过轴承14和15支承在套筒2上。控制圆盘13包括内盘13a和外盘13b,两个盘借助止推轴承16可相互独立地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内盘13a比外盘13b要厚些,内盘13a收容在设在主齿轮9、10的中央部的凹部9b、10b内,而且在其中央部设有一个中空部分17。小圆板19通过在中空部分17内的轴承18可转动地支承在套筒2上。
连接杆22和23,沿径向安装在控制圆盘13的上部和下部,以便让圆盘13a和13b同时移动。如图2所示,在小圆板19的外侧装有4个支承杆20,各杆相隔90°角,每个杆20的一端松动地穿过控制圆盘13,沿径向延伸,并与小圆板19相连接,另一端和旋环21的内部相连接。
在控制圆盘的设有杆22和23的一侧的相对侧上,设有控制件24。构件24的一端构成叉形部分240,连接销241把叉形部与主动齿轮9及10连接在一起,销241垂直穿过控制圆盘13的开口130,销241的位置偏离固定轴1的中心O。
通过控制杆24的叉形部分240附近的连接销270,一对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也连接着主动轮9和10的边缘部分。传力部件27从主动轮9和10上配置连接销270的点,沿主动轮9和10外缘切线方向伸展。
如图2到5所示,连接销30垂直安装在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的自由端上,并且,第二轴向传力部件31经销30与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相连接,以保证直角交叉。第一轴向传力部件部件32,通过杆状支承件35与第二轴向传力部件31相连,以保证直角交叉,第一轴向传力部件32的另一端用插入支承销33的的方法,与旋环21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安装第1和第2轴向传力部件32及31,是为了在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和旋环之间形成一个直角等边三角形,如图2中所示。
正如我们可以在图3至图5中看到的那样,在轴向传力部件31和32的上边和下边都装有副轴向传力部件90,每一个副轴向传力部件90都是L形刚性插,它们的形状和第一轴向传力部件及第二轴向传力部件32和31相似。在每一个传力部件90的一端开有椭圆孔91,椭圆孔的长轴方向垂直于连接销30围绕固定轴1转动时所画出的轨迹。而且,通过孔91,副轴向传力部件90与连接销30相连接。传力部件90的另一端与支承销33相连接,这个支承销33还将第一轴向传力部件连接在旋转环21上(见图2)。传力部件90可以绕支承销33自由转动。
在传动部件90的每个弯角处,都设有椭圆孔93,该孔的长轴方向垂直于连接销35围绕固定轴1旋转时所画出的轨迹,在和支承销35相同的轴线上安装了支承销92,它通过椭圆孔93,销92装在连接件94的一端,连接件94的方向和第二轴向传力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一致,连接件94的另一端,用连接销242固定在控制杆24的一端上(见图5)通过连接销244控制杆24也和第一控制连接件243相连接。在连接件的另一端装有支承件35,支承件35把第二轴向传力部件90和第一轴向传力部件32连在一起。连接件243的轴线与连接销35绕固定轴1旋转时所形成的轨迹相切。而且,通过位于销242和244之间的连接销246,控制杆24和第二控制连接杆245相连接,连接件245的轴线方向和第二传力部件31的轴线方向一致。
连接件95和支承轴92相连接,所以,第一传动部件32和连接件95之间的角度总保持45度,通过连接轴96连接件95相互连接在一起,在上下两个连接件95之间安装了连接件97,在部件97的一端开有椭圆孔98,该孔的长轴垂直于连接销35绕固定轴1旋转时所画出的轨迹。连接轴96穿过孔98。连接件97的另一端和支承件35相连。
连接件99沿连接件95的相反方向安装,其一端装在支承轴92上。另一端通过联结轴100相互连接在一起。如图5所示。
如图2所示,在旋转环21的同心圆上,安装有固定导轨36,因为导轨36是用部件36c固定在不能移动的基座(未用图表示出来)上的,所以也不能移动。在固定的导轨36上设有槽36a,齿条36b沿槽36a安装着,移动板37嵌在槽36a中,在移动板37上装有驱动马达38,马达38与斜齿轮39相连接,斜齿轮39又与齿条36b相啮合。
推进机件40也装在移动板37上,而且,用其推动端头40a可以推动支承件35,板41也水平安装在推进机件40上,板41上设有打击杆42,此杆可沿齿条42a滑动并在弹簧(未标出)作用下发生偏转。
装有驱动马达43的扇形齿轮44间歇性地与齿条42a啮合。打击杆42的自由端形似叉子恰与支承销33的位置相对。
图6-图10所示装置,是为说明本发明运行过程的简化形式。在这些图中绕轴1上的中心点O旋转的控制盘13与小齿轮11相配合,安装在圆盘13外侧的旋转环21和圆盘13围绕同样的圆心O旋转。旋转环和圆盘13通过支承杆20(图6-10未标出)相连系。标号A处是旋转环21和第一传力部件32,由支承销33相连的连接点。标号B处是第一和第二传力部件32及31,通过支承销35相连的连接点。标号C处是第二和第三传力部件31和27,经支承销30相连的连接点。标号D处,是第三传力部件27和圆盘13,被连接销270相连的连接点。控制杆24安装在B点和圆盘B旋转所绕圆心O点之间。
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沿控制盘13的切线方向通过点D张紧,第二轴向传力部件31在C点与第三部件27相连接并且和第三部件成直角相交。所以,三个轴向传力部件27、31及32形成一个销连接连环连构,如图6所示。假定力F作用在点A和点O之间以确保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变。图6所示的连环结构,当外力Y作用于B点时,可以保持平衡。在这种情形下,Y、V1及V2三个力能够保持良好平衡。
在下一个阶段,图6所示连环结构变成图7所示的结构系统。
在这个变化了的结构系统中,控制杆24沿外力Y的方向上升。用连接销270将控制杆24连接在控制盘13上。连接位置偏离圆盘13的圆心O点。另一方面,控制杆24通过第一和第二控制连接件243和245,连接于B点。
本发明的原理,参照图10可以得到进一步说明。图10表示的内容是在结构系统中,图12所示的标记90被提升到标记a4的地方,作用在A点的外力W1被分解为两个力,法线分力F和分力33。另一方面,外力W2也被分解为分力31和分力27。在B点处,分力31和分力33与分力243、矢量V1及V2相平衡。而分力243作用于点244,而后,该分力被传送到点241和246。
作用于点246的力通过构件245后又分解成两个分力a1和a2。分力a1与力100相平衡。分力a2被传送至a8点和a9点,而后作用在a8点的力经构件a6传送到A点,作用在a9上的力通过构件a7传送到C点。也就是说,经过上述过程,外力再次作用于C点,结构系统致使各力之间相平衡。这种力的传输过程,依次如图13-24所示。图中的阴影部分,标志着起传输力作用的构件。
如果我们将反力100去掉,当结构系统的诸力趋于平衡时,图19所示的构件必然上升。在B点和C点上的力就失去了平衡。也就是说,矢量V2和V4不平衡。
此时,如在图10所示X1方向上有一定的力作用于构件27,在结构系统中则产生旋转力矩,这个扭矩将使A点转动。在此,我们假定力通过图10的虚线所示构件33和a1传送到A点和a5点,在这种假定下,正如我们以上所描述的那样,利用重复这种平衡态与非平衡的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即可构成一种新型的能量生成系统。为了构成这个新型系统,构件24上的点241被提升至0点,构件27向前延伸以便使B点靠近法线F而且,图12所示的构件90也上升,无限接近于构件a4。
图10及其它图中所示的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及控制杆24,其上实际上分别安装有压力附加装置27a、24b。图25是示出上述情况的平面模式图,压力附加装置27a、24b可由具有油缸和活塞的油压装置来实现。这些油压装置,如图所示那样,由压力泵30通过管路32A、32B向各压力附加装置27a、24b附加规定的油压,从而对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及控制杆24施加在轴向上按箭头所示的向外方向(排斥方向)的力。
另外,各油压装置(压力附加装置)27a、24b施加在各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和控制杆24上的力,在输入功增大的过程中,响应该时的放大率。也就是说,借助压力泵30施加在各油压装置(压力附加装置)27a、24b上的油压,随着上述输入功的增大而上升。设置有开闭管路32A、32B用的阀32AV、32BV。输入功增大到预期的一定值时,由于已经不需要用压力泵30来获得该值以上的压力,将阀32AV、32BV雄各个关闭,使之保持当时的压力状态。
油压装置27a和24b的油缸的断面积不同,油压装置24b的油缸的断面积为油压装置27a的油缸的断面积的两倍。因此,两者的输出压力比成为1∶2。该输出压力比,即加在第三轴向传力部件27和控制杆24上的压力之比,即使压力的绝对值变大,通常也保持不变。此外,确定要实行的输入的放大倍数,构成与此对应应的油压装置27a、24b,就可获得与此对应的放大了的能量。
在本发明中,通过构件6地球的反作用力被送入系统中,并利用上述过程将这种力在系统中储存起来。
权利要求
1.量子力驱动能量生成系统,其中所有构件都要连接或安装得很巧妙,使之按以下程序操作使结构系统迅速脱离平衡态—在外力作用于A点和B点的条件下,通过一些构件,传输地球的反作用力—去掉外力(100),使系统进入非平衡态;同时,位于B点处的连接轴代替外力(100)工作;以上的去掉的外力过程,使B点的矢量V2和C点的矢量V4产生不平衡;在部件(24)和(27)上施加一定的外力;因而系统内部的这种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之间的转换无限重复,迅速进行;新的扭矩产生,它可以转动稳定的外部结构系统的某些构件,因此在重复产生扭矩的过程中,剩余的能量以机械转动力矩的形式被输出和利用。
全文摘要
量子力驱动能量生成系统,包括多个在A、B及C点相互连接的构件,适应如下操作。在A点和B点施加外力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构件传送地球的反作用力,从由此产生的平衡态向释放外力所产生的非平衡态迅速转换。外力释放引起了B点的矢量V2和C点的矢量V4不平衡。外力施加在两个构件上,同时B点的连接件产生内部拉力以取代外力。因此,产生了平衡系统与非平衡系统之间的转换无限重复迅速进行。同时结构系统中产生能转动某些构件的扭矩。在这些扭矩重复产生的过程中,剩余的能量以机械转动力矩的形式被输出和利用。
文档编号F03H99/00GK1114719SQ94108328
公开日1996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1994年7月4日 优先权日1994年7月4日
发明者永野英三 申请人:永野英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