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排放法规的逐渐向国际化同步,国家对整车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好坏对整车排放有很大影响,因此主机厂对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随着发动机小型化、增压化的发展,发动机在整车中布置空间越来越受限制。主机厂家希望油气分离器能满足占用空间小、集成性高、方便曲通管路的布置等要求。
[0004]发动机工作时,从发动机气缸中泄漏出来的混合油气含有汽油以及其他酸性燃烧产物。汽油在冷凝后流入油底壳会稀释机油,导致发动机润滑不畅;混合油气中的酸性燃烧产物会腐蚀发动机上金属部件,降低发动机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从气缸中泄漏出来的混合油气若不及时排出曲轴箱,曲轴箱内的压力会不断上升导致发动机中密封零件失效;其次在开式通风系统中混合燃气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这样既浪费了燃料又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目前发动机上均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在对曲轴箱内压力稳定、较高的分离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曲通管路布置、占用空间小、油气分离效率高的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种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油气分离器上壳体和油气分离器下壳体,构成一具有容腔的油气分离模块,所述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通风口,在第一进气通风口内侧设有进气挡板,所述进气挡板一侧设有栅板,所述栅板由四块隔板组成,在进气挡板另一侧设有第一道翻板,所述第一道翻板一侧设有精分离卡板,所述精分离卡板一侧设有织物,所述精分离卡板上布置有指定数量的加速小孔,油气经过加速小孔加速后经过一段隔板间隙撞击在织物上;所述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下部设有第一回油口,第一回油口连通曲轴箱;
[0008]所述精分离卡板后设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上覆盖有挡油板,挡油板设计覆盖精分离卡板后的的整个储油槽;考虑到制造工艺,所述挡油板集成在精分离卡板上,在挡油板上布置有回油方孔,挡油板的布置避免油气分离器在发动机某些特殊工况储油槽积油,分离后的干净气体吹走储油槽内的积油情况出现;所述储油槽内连接有第二回油管,在所述第二回油管内设有回油阀,所述回油阀上设有回油阀盖板;
[0009]所述油气分离器上壳体上设有平面阀限位柱,所述平面阀限位柱外围设有密封凸台,
[0010]所述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上设有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和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柱,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上设有第一出气通风口,所述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柱上设有第二出气通风口,所述第二出气通风口上连接有第二出气通风口管接头,所述第一出气通风口内安装有第一出气通风口平面阀,第二出气通风口内安装有第二出气通风口平面阀;
[0011]所述挡油板通过挡油板支撑柱覆盖在储油槽上。
[0012]所述第一出气平面阀被固定在油气分离器上壳体与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之间。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油气分离器总成油气分离模块使用压力损失小的翻板结构、孔板撞击织物结构,整体压力损失较低;使用小孔加速油气撞击织物形式作为精分离结构,达到很好的油气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局部A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中具体B示意图。
[0017]图中:1.油气分离器下壳体、2.油气分离器上壳体、3.精分离卡板、4.第二回油管、5.第二出气通风口管接头、6.第二出气通风口平面阀、7.第一出气通风口平面阀、8.回油阀、9.回油阀盖板、10.织物、11.挡油板、12加速小孔、13.第一进气通风口、14.栅板、15.储油槽、16.挡油板支撑柱、17.平面阀限位柱、18.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撑柱、19.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20.第一回油口、21.第一道翻板、22、第二出气通风口、23.第一出气通风口、24.进气挡板、25.密封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增压器开启前混合油气由第一进气通风口 13依次经过栅板14、第一道翻板21、精分离卡板3、织物10分离后,分离后干净的气体由第一出气通风口 23进入歧管;增压器开启后第一出气通风口平面阀7关闭,混合油气由第一进气通风口 13依次经过栅板14、第一道翻板21、精分离卡板3分离后,分离后干净的油气由第二出气通风口 22进入空滤后进气软管。
[0020]油气分离分为粗分离与精分离。混合油气先由第一进气通风口 13撞击在进气挡板24上再翻转撞击在栅板14上,进一步的油气进入进气挡板24与第一道翻板21所形成的一组翻板结构中回旋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粒径机油颗粒附着、凝聚并最终在重力、离心力作用下沉降,由第一回油口 20流回曲轴箱内部;粗分离后的油气经过加速小孔12加速,较小粒径机油颗粒继续凝聚成较大粒径颗粒。加速后的机油颗粒在表面张力、惯性作用下附着在织物上从而实现较小粒径机油的分离。附着在织物上的机油逐渐凝聚并被从织物上吹落下来,经过回油单向阀8流回曲轴箱内部。
[0021]对于精分离结构的分离能力均有一上限值,若窜气中携带机油量超过分离上限值,超过上限值的机油将无法分离,油气值分离效率会有较大降低。如图1所示,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上布置的栅板14,该结构旨在增大混合油气与塑料板的接触面积,从而最大程度的截获较大粒径机油颗粒,降低精分离时混合油气中机油携带量。
[0022]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精分离卡板3上集成有挡油板11。挡油板11的设计旨在解决:发动机在工作异常、处于大角度倾斜状态等特殊情况下,机油无法从回油单向阀中流出而导致储油槽累积机油时。挡油板可避免分离后干净气体吹走储油槽内机油,保证最终油气分离效果。挡油板11上设计有回油方孔,油气分离器下壳体1上设计有挡油板支撑柱16,保证挡油板11在油气分离器中的固定。
[0023]如图3所示,第一出气平面阀7中间设计有Φ3πιπι的圆孔、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19上设计有凹槽。进一步的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上布置有平面阀限位柱17、油气分离器下壳体1上布置有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19。焊接前第一出气平面阀7穿过平面阀限位柱17放置在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上;焊接结束后平面阀限位柱17伸入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19上的凹槽内,第一出气通风口平面阀7被卡在油气分离器下壳体1与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之间。
[0024]如图2所示,第二出气平面阀7中间设计有Φ3πιπι的圆孔、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撑柱18上设计有凹槽。进一步的通过十字加强筋将支撑柱固定在第二出气通风口管接头5上。旋转摩擦焊接前第二出气通风口平面阀6穿过平面阀限位柱17放置在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上,焊接结束后平面阀限位柱17伸入第二平面阀支撑柱18上的凹槽内,第二出气通风口平面阀6被卡在油气分离器下壳体1与油气分离器上壳体2之间。
[00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油气分离器上壳体和油气分离器下壳体,所述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通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风口内侧设有进气挡板,所述进气挡板一侧设有栅板,另一侧设有第一道翻板,所述第一道翻板一侧设有精分离卡板,所述精分离卡板一侧设有织物,所述精分离卡板上布置有指定数量的加速小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板由四块隔板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分离卡板上集成有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上布置有用于机油流入储油槽的回油方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器上壳体上设有平面阀限位柱,所述平面阀限位柱外围设有密封凸台,所述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上设有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和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柱,第一出气通风口支撑柱上设有第一出气通风口,所述第二出气通风口支柱上设有第二出气通风口,所述第二出气通风口上连接有第二出气通风口管接头,所述第一出气通风口内安装有第一出气通风口平面阀,第二出气通风口内安装有第二出气通风口平面阀。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通过挡油板支撑柱覆盖在储油槽上。
【专利摘要】一种增压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油气分离器上壳体、油气分离器下壳体、精分离卡板、织物、出气通风口平面阀、回油平面阀。油气分离器下壳体上布置有第一进气通风口、第一出气通风口限位柱、第一出气通风口、储油槽等结构,油气分离器上壳体上布置有栅板、第一道翻板、第二出气通风口限位柱、卡槽等结构。混合油气由第一进气通风口进入油气分离腔,经过栅板、翻板结构粗分离,再经过加速小孔撞击织物精分离后,最终干净的气体分别经过第一、二出气通风口进入气缸内再次燃烧。本实用新型油气分离模块使用压力损失小的翻板结构、孔板撞击织物结构,整体压力损失较低;使用小孔加速油气撞击织物形式作为精分离结构,达到很好的油气分离效果。
【IPC分类】F01M13/04
【公开号】CN205025530
【申请号】CN201520604164
【发明人】张斌, 王文杰
【申请人】合肥恒信汽车发动机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