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抽油井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稠油、高凝油抽油机井的采油生产装置。
抽油井泵下掺液热循环是稠油、高凝油井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现场所采用的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中空心抽油杆掺液降粘(凝)杆柱深度大多小于1200mm。对于一些特殊油气藏难采油井,需要进一步加深掺液,但由于空心抽油杆强度所限,如增加掺液深度,则会发生抽油杆断脱,并使抽油机负荷增大,给油井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根据油井需要加深掺液深度,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抽油井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此种装置包括地面和井下两部分。地面部分由掺水立管、高压胶管、掺液接头、防喷管、组焊四通和大四通组成;井下部分由保温油管、空心抽油杆、双柱塞抽油泵、油管和单流阀组成。其整体组装关系如下抽油井井口大四通上方设有一组焊四通,二者以法兰盘、螺栓螺母连接,组焊四通上端接装有防喷管和掺液接头,掺液接头通过高压胶管与掺水立管相连,掺水立管来水端与地面泵相连接;保温油管上端通过油管头与大四通下端法兰连接,保温油管下接油管和双柱塞抽油泵,双柱塞抽油泵下接油管下端接行筛管;筛管下端装有丝堵,上端中央设有单流阀,双柱塞抽油泵的上、下两个柱塞装置在置于油管柱内的空心抽油杆柱下端。工作时,首先将地面液体由地面泵输入掺水立管,经高压胶管、掺液接头进入空心抽油杆,通过抽油泵的上、下柱塞,进入泵筒与由油管下端单流阀进入的井筒原油相混合,通过抽油泵举升至地面。双柱塞抽油泵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柱塞下行时,泵筒上、下柱塞之间内腔空间体积减小,压力增大,液流通过泵筒外腔环形空间并将其上端的出油凡尔打开,同时关闭下端的出油凡尔,此时,油管内液柱压力和抽油杆重力施加在柱塞上,泵筒内液体挤到上柱塞以上;当柱塞上行时,泵筒内腔空间体积增大,压力减小,泵筒外腔环空下端的进油凡尔打开,上端的出油凡尔关闭,井液经进油凡尔进入泵筒内腔。如此反复,通过抽油泵双柱塞上、下冲程连续不断地工作实现井液举升采出的整个生产过程。
本实用新型掺液深度大,循环效果好,工作可靠,利用它可以将注入液注入较深的油层部位,更有利于与原油混合,提高其流动性,保证稠油、高凝油井正常生产,宜于推广应用。
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22”为抽油机方卡子,标号“18”、“19”分别为油井地面掺液管线和油管线,标号“20”、“21”分别为油井井下套管和油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加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掺液接头1、高压胶管2、掺水立管3、防喷管4、组焊四通5、大四通6、保温油管7、空心抽油杆8、油管9、双柱塞抽油泵10、油管11、筛管12、单流阀13组成。其中,双柱塞抽油泵10由内外同心泵筒10、串联装置在泵筒内腔、体积大小不同(上大下小)的上、下柱塞14、15以及设置在泵筒外腔环空通道上、下端的出油凡尔17、进油凡尔16组成。组焊四通5和大四通6分别与油井地面掺液管线和出油管线相连通。其余各部件均为油井生产用通用成品件。
权利要求1.一种抽油井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由掺液接头(1)、高压胶管(2)、掺水立管(3)、防喷管(4)、组焊四通(5)、大四通(6)、保温油管(7)、空心抽油杆(8)、油管(9)、双柱塞抽油泵(10)、油管(11)、筛管(12)、单流阀(13)组成,其特征在于,抽油井井口大四通(6)上方设有一组焊四通(5),二者以法兰盘、螺栓螺母连接,组焊四通(5)上端接装有防喷管(4)和掺液接头(1),掺液接头(1)通过高压胶管(2)与掺水立管(3)相连,掺水立管(3)来水端与地面泵相连接;保温油管(7)上端通过油管头与大四通(6)下端法兰连接,保温油管(7)下接油管(9)和双柱塞抽油泵(10),抽油泵(10)下接的油管(11)下端接有筛管(12);筛管(12)下端装有丝堵,上端中央设有单流阀(13),抽油泵(10)的上、下柱塞装置在置于油管(7)、(9)内的空心抽油杆(8)柱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井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双柱塞抽油泵(10)由泵筒(10)、上柱塞(14)、下柱塞(15)、进油凡尔(16)和出油凡尔(17)组成;泵筒(10)由同心的内、外腔室组成,上柱塞(14)体积大于下柱塞(15),二者串联装置在泵筒内腔中,出油凡尔(17)、进油凡尔(16)分别设置在泵筒外腔环空通道的上、下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稠油、高凝油抽油井的泵下掺液热循环采油装置,由掺液接头1、高压胶管2、掺水立管3、防喷管4、组焊四通5、大四通6组成的地面部分和由保温油管7、空心抽油杆8、油管9、双柱塞抽油泵10、油管11、筛管12、单流阀13构成的井下部分组成。该装置掺液深度大,工作可靠,利用它可以将注入液注入较深的油层部位,有利于与原油混合,提高其流动性,保证稠油、高凝油井的正常生产,宜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E21B43/16GK2535558SQ02210070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1日
发明者张弘韬, 李泰浩, 贾海燕, 李长江 申请人: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