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工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9203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工作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向铲等旋转式工作机。
背景技术
迄今的反向铲等旋转式工作机中是转台能绕上下轴线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承于移动体上,在转台上的后部设置发动机、散热器与液压泵等,并将它们用机罩覆盖。此外,在转台上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设有收容空间,用来设置燃料箱、工作油箱、蓄电池与控制阀等工作机用辅助装置,此收容空间由从机罩前部朝转台前部延伸的侧部盖覆盖。在转台上的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则设有驾驶席,在此驾驶席与收容空间之间设置挖掘装置。
作为在转台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如以上所述设置工作用辅助装置的反向铲,在日本特开平10-331196号公报中提出了下述反向铲,其在成为散热器前方的转台右侧的前后方向中途部上设置工作油箱,在此工作油箱前方设置燃料箱,而在此工作油箱的转台外侧设置蓄电池。
但从保养观点考虑如上所述工作机用辅助装置在转台上的设置方式时,优选地,将需要定期检修·保养的工作油箱、控制阀以及需要进行给水与给油作业的燃料箱、蓄电池、散热器置于转台上的同一侧,并使让覆盖它们的机罩可自由开闭。
但在上述现有文献的反向铲中,在设置了工作油箱、燃料箱与蓄电池的转台的右侧并未设置控制阀,此外也没有留出能配置控制阀的空间。再有,在这种反向铲中,工作油箱前面的区域几乎是全部与燃料油箱相对,因而存在着燃料箱易受工作油箱的热影响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旋转式工作机,它在将控制阀配置于转台上的左右两侧中的与工作油箱、燃料箱以及蓄电池相同的一侧时,也能容易地进行控制阀的保养,而且燃料箱也不易受到工作油箱的热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式工作机包括枢轴支承成可绕上下方向的轴线自由旋转的转台;覆盖上述转台上的横向一侧的侧部盖,在此侧部盖内设有能收容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收容空间;其中在上述收容空间内设有作为上述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工作油箱、燃料箱与控制阀;上述工作油箱设于上述转台的横向一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上述燃料箱设于此工作油箱前方,在两个油箱之间设置空置部分,而上述控制阀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设置在此燃料箱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借助于在工作油箱与燃料箱之间形成的空置部分,就能抑制燃料箱受到工作油箱的热影响。
此外,由于控制阀设在燃料箱的上方,所以控制阀配备在上述收容空间的上部,操作人员就能以稳定姿势(例如站立姿势)进行此控制阀的保养。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于上述结构中,将蓄电池设于上述空置部分内,而将上述控制阀设于此蓄电池与上述燃料箱的上方。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蓄电池与控制阀支承于固定在上述转台上的支承框体上,此支承框体包括从上述转台的上表面竖立地设于上述蓄电池的前侧与后侧的一对撑条、架设于这一对撑条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之间以载承上述蓄电池的第一板件、与连结在上述这一对撑条的上端部上并载承上述控制阀的第二板件。
这样,蓄电池便经由支承框体的第一板件和一对撑条支承于转台上,而控制阀则经由支承框体的第二板件与这对撑条支承于转台上。于是此蓄电池与控制阀便在通过支承框体支承于转台上的状态下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内。此外,这对撑条由第一板件将上下方向中间部相互连接,并且由第二板件将上端部相互连接,于是支承框体便形成为高强度的格子状。在蓄电池的下方设置周围由这对撑条和第一板件覆盖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可收容蓄电池和其他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可更换部件。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板件的前部延伸到上述燃料箱的上方。由此,蓄电池与燃料箱便为载承控制阀的第二板件所覆盖,控制阀保养时的油便不会飞散到蓄电池与燃料箱上,能够简便地完成工作油箱、燃料箱、蓄电池与控制阀保养时的清扫。此外,能由此第二板件隔断控制阀对燃料箱的热影响。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工作油箱的前下部与燃料箱的后部两者之中至少有一个比上述空置部分的上述蓄电池更向转台内侧延伸。这样,只是工作油箱与燃料箱的延伸到上述空置部分中的部分才相互相对,从而能尽可能地抑制工作油箱对燃料箱的热影响,不用增大上述收容空间就能谋求将工作油箱与燃料箱之一或两者的大型化,而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上述空置部分。此外,由于蓄电池设置于转台之外,就可进一步改进此蓄电池的维修等保养性工作。
至于其他的特征结构以及因这种特征结构带来的优点与效果,可通过参看附图阅读以下的说明获得理解。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旋转式工作机一例而示出的反向铲的整体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反向铲转台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反向铲的右侧视图。
图4是反向铲的旋转基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燃料箱与工作油箱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控制阀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开闭盖体的俯视图。
图8是开闭盖体的右侧视图。
图9是机舱的俯视图。
图10是机舱的后视图。
图11是机舱的左侧视图。
图12是机舱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旋转式工作机的一个例子反向铲,参照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未进行操纵时该反向铲前进与后退的方向为前后方向,以与该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以垂直于该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反向铲11由下部的移动装置2和上部的旋转体3构成。
移动装置2采用履带式移动装置,它配置了具有橡胶制或金属制履带的左右一对移动体4,而由驱动马达M驱动两个移动体4。此外,在该移动装置2的前部配备有推土铲5。
旋转体3具有转台7,该转台7通过旋转轴承6支承在移动装置2上,可绕上方向的旋转轴X左右自由旋转,在该转台7的前部配备有用于进行挖掘作业的挖掘装置8。
转台7的后部上方为机罩9覆盖,此转台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上方则为与机罩9大致同面的相连的侧部盖10覆盖,这样,从转台7的右侧直到后部设置用于收容图2所示发动机11、散热器12、液压泵13、燃料箱14、工作油箱15、蓄电池16与控制阀17等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收容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收容空间S内的为机罩9覆盖的部分为机舱S1,以侧部盖10覆盖的部分为油箱室(收容空间)S 2。
在转台7上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搭载有覆盖收容座位19与操纵部的工作室的驾驶室20。
转台7在前部的比左右方向中央部稍靠右的位置上具有突出的支承托架21,支承托架21上安装着图1所示的挖掘装置8。
挖掘装置8具有支承在支承托架21上可绕上下方向的轴线左右自由摆动的摆动架22;支承于此摆动架22上的动臂23,其通过使基部侧可绕左右方向轴线自由转动地枢轴安装在摆动架22上从而可上下自由摆动;支承于该动臂23的前端侧的斗杆24,其通过可绕左右方向的轴线自由转动地枢轴安装在该动臂23的前端侧而前后摆动自如;设置在该斗杆24的前端侧、能进行装入/倾倒操作的铲斗25。
摆动架22通过转台7内所设的摆动压力缸26的伸缩而摆动自如。
动臂23借助它与摆动架22之间所设的动臂压力缸27的伸缩可自由地摆动,斗杆24借助它与动臂23之间所设的斗杆压力缸28的伸缩而摆动自如铲斗25借助它与斗杆24之间所设的铲斗压力缸29的伸缩可自由地进行装入/倾倒,上述的摆动压力缸26、动臂压力缸27、斗杆压力缸28与铲斗压力缸29都是由液压缸(液压装置)构成。
转台7具有与前述旋转轴承6连结的由厚板构成的旋转基板30,如图4所示,在旋转基板30之上,通过熔接等固定有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从前部一直延伸到后部的左右一对板状的纵肋31L、31R,并且通过螺栓等连结件固定有对油箱室S2内设置的工作机用辅助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框体32。此外,用于安装其他增强件和各种装置的托架、撑条等也用熔接等方法固定于旋转基板30上,由这些纵肋31L、31R、支承框体32、增强件、托架与撑条等构成旋转框架。
上述左右一对纵肋31L、31R其前端比旋转基板30更向前延伸,在此两前端间固定地设置上述支承托架21。此外,两纵肋31L、31R如图3所示,前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高,并且使后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低。
左侧的纵肋31L如图4所示,沿前后方向通过旋转体3的旋转中心X,于旋转基板30上从前方延伸到后方,从该旋转中心X的后部朝旋转基板30的左右方向外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弯曲,该左侧的纵肋31L的后部沿前述驾驶室20的后下方延伸。
右侧的纵肋31R从旋转基板30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稍稍靠右的位置,朝旋转基板30的右侧后部弯曲地延伸,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摆动压力缸26的前端与摆动架22连结,摆动压力缸26的后端部则在右侧纵肋31R的后端部附近与旋转基板30连结。
支承框体32如图3~5所示,配备于沿着转台7的右侧且与上述右侧纵肋31R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相对的位置上。
支承框体32具有侧视成コ字形、于旋转基板30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撑条33和33、架设于此前后一对撑条33和33上下方向中间部之间的第一板件34、连结在此前后一对撑条33、33的上端部上的第二板件35,而此前后一对撑条33和33的下端部则固定于旋转基板30之上。
如图4所示,第一板件34在转台内侧具有使端部向上弯曲而成的弯曲部34a,并且转台外侧的端部于俯视图中则较旋转基板30稍稍向转台外侧突出。
如图5所示,第二板件35形成为沿转台7的前后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在左前部具有突向转台内侧的舌片35a,右侧中央部与后部通过螺栓等连结件连结在上述一对撑条33、33上,并且上述舌片35a通过螺栓等连结件连结在上述支承托架21上表面的后端部上。
再如图4所示,支承框体32具有架设于第一板件34的弯曲部34a与前述右侧的纵肋31R之间的桥接件36,桥接件36如图3所示,剖面呈倒U字形,转台外侧的一端部通过图4所示托架37固定于第一板件34的弯曲部34a上,转台内侧的另一端部则通过上述右侧纵肋31R上延伸到转台中央部,其前端与突出地设于旋转基板30上的凸台状部件30a对置,并通过螺栓等连结件固定于该凸台部件30a之上。
在桥接件3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设有向第二板件35延伸的圆筒部件38,此圆筒部件38的上端部通过螺栓等连结件与第二板件35连结。这样,第二板件35如图5所示由一对撑条33、33与支承托架21以及圆筒件38这4处支承,而支承框体32则由一对撑条33、33和旋转基板30的连接部、支承托架21、右侧纵肋31R及凸台状部件31a这5处支承于旋转基板30之上,支承框架32包括第二板件35牢靠地固定于旋转基板30上。
此外如图2与3所示,在旋转基板30的后部设有配重39,它配置于旋转基板30两侧后部以及后部,构成转台7的后部并用来调节与上述挖掘装置8之间的重量平衡,所述配重39的在旋转基板30上突出的端缘与上述机罩9和侧部盖10的下端缘相对。
于是在上述收容空间S由机罩9与侧部盖10覆盖并且由配重39覆盖,这样,在使反向铲1移动(前进、后退)时或是使旋转体3作转动时,能防止如上所述那样配备于收容空间S内的工作机用辅助装置与障碍物(壁、镶嵌物等)碰撞或接触,同时可以防止发动机11等的噪声散播到外部并防止操作运转装置的热环境恶化。
上述机罩9通过板金加工或树脂成形等方法形成,如图2所示,分离成从转台后部直到上部开闭自如地覆盖机舱S1的后部机罩40,以及具有与该后部机罩40的前端缘与两侧缘前部对置的缘部且覆盖机舱S1上部的前部机罩41,此后部机罩40与配重39通过卡止机构可自由进行锁定与锁定解除。
如图3、7与8所示,侧部盖10具有从转台外侧覆盖油箱室S2的盖主体42、开闭自如地枢轴支承在此盖主体42的上方且从上方覆盖油箱室S2的覆盖盖体43、枢轴支轴此盖体43使其可自由开闭且覆盖油箱室S2的转台内侧的盖内壁44。
盖主体42具有固定于旋转基板30上且从前方覆盖油箱室S2直到其右侧部前部的前部固定盖体45、绕上下方向的轴线枢轴支承于此前部固定盖体45上从而开闭自如地覆盖油箱S2右侧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开闭盖体46、固定于旋转基板30上且覆盖油箱室S2的右侧后部的后部固定盖体47。
开闭盖体46在闭锁状态时其后端缘(后部线)与后部固定盖体47的前端缘(前部线)相对,并且上端缘(上部线)与闭锁状态的覆盖盖体43的侧部下端缘(侧部线)相对,于是当把开闭盖体46与覆盖盖体43设定为开放状态时,油箱室S2从上部直到右侧部便呈敞露状态。
如图8所示,在开闭盖体46的外表面后部凹设着上下一对把持部48、48,盖体43与开闭盖体46通过配备在它们的相对面之间的卡止机构49自由进行卡止与卡止解除。
如图2所示,于机舱S1内,发动机11的曲轴沿左右方向配备于旋转基板30之上,在此发动机11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配备有散热器12,于散热器12的转台外侧设有油冷却器12a,而在发动机11的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设有液压泵13。
如图3与图6所示,于油箱室S2内的上述散热器12与油冷却器12a的前方设有用于储存向上述推土铲5与液压缸等供给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15,在工作油箱15前方设有储存用于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室14,在燃料箱14与工作油箱15之间的空置部分中设有反向铲1的电力供给源即蓄电池16,在蓄电池16的上方设有用于控制供给推土铲5与油缸等的工作油的控制阀17。
如图3所示,工作油箱15具有呈上下方向上长的长方体形的主体部51以及由此主体部51的前下部向前延伸出的延伸部52,它从侧面观察时成L字形。
工作油箱15在主体部51的底面的后部具有后部托架53,并且在延伸部52的底面前部具有前部托架54。后部托架53支承右侧的纵肋31R和其他的增强件,前部托架54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的底面延伸到支承框体32的桥接件36的上表面。
前部托架54如图5所示在其中央部分具有从前端朝后端形成弯曲状的凹部54a,在上述支承框体32的圆筒件38嵌入此凹部54a的状态下经连结件与桥接件36连结。此外,在工作油箱15的主体部51的上端面上设有给油口55。
如图3所示,燃料箱14于工作油箱15的前方配备于旋转基板30上的前端侧,具备占有从油箱室S2前部的转台外侧一直到内侧的容积的主体部56、从主体部56的该后上部的转台内侧向后部延伸的延伸部57。燃料箱14的主体部56如图3所示从前部到右侧部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横槽部58,横槽部58中卷装着金属制的带59,成为主体部56右侧部一侧的带59的一端经托架与支承框体32连结,成为主体部56的前部一侧的带59的另一端以卡合·脱离自如的方式卡止到图5所示支承托架21上设置的卡止部件21a上。
此外,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转台外侧的侧面与支承框体32相对,而后端面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前端面相对。在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的后端面中央部上,形成有弯曲状凹设的形成于该后端面的上端部直到下端部的纵槽部60,支承框体32的圆筒部件38嵌入此纵槽部60中。
再如图3所示,燃料箱14的上端面从主体部56一直到延伸部57,形成为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的上端面大致为同一面。在燃料箱14的主体部56的上端面前部突出地设有给油口61。
蓄电池16以使正极与负极位于转台7前后方向上的姿势载置于支承框体32的第一板件34上,通过前后一对紧固件安装到第一板件34上。此外,蓄电池16的在转台内侧的侧面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1和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相对。
蓄电池16的在转台外侧的侧面如图7所示,与闭锁状态下的开闭盖体46相对,通过将此开闭盖体46设定到开放状态,在维持着由前后的固定盖体45、47覆盖保养频度低的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的状态下,可只使保养频度高的蓄电池16敞露来进行保养作业。
再如图3所示,由于蓄电池16的上部是由第二板件35覆盖,仅仅通过打开上述覆盖盖体43是很难更换蓄电池16的,但是通过将该开闭盖体设定成开放状态,使蓄电池16的转台外侧一侧暴露,这样就能松开上述一对连结件而容易将蓄电池16从油箱室S2取出。
现在也可从不同的观点来考虑工作油箱15、燃料箱14与蓄电池16的配置,在油箱室S2中,将工作油箱15配备于油箱室S2的后部并且将燃料箱14配备于油箱室S2的前部,而在此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之间的油箱室S2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空置部分,在此空置部分的转台外侧一侧设置蓄电池16,并在此空置部分的转台内侧一侧设置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与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
上述支承框体32的第二板件35的如图5所示延伸到燃料箱14的主体部56的上方,设置成覆盖从燃料箱14的主体部51的上端面的中间部分到后部与延伸部57的上端面、蓄电池16的上表面的转台内侧一侧以及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的上端面的转台外侧一侧,如图6所示,在此第二板件的上表面上设置控制阀17。
控制阀17包括将多个阀体沿前后方向连接而成的第一阀组63与第二阀组64、在上下与左右方向上比阀组63、64大的阀体65,第一阀组63的后部连结阀体65,阀体65的后部连结第二阀组64。
再如图3所示,此第一阀组63、阀体65以及第二阀组64将它们的表面连成为大致一个表面,阀体65经平板状的垫片66载置于第二板件35上,这样便在第一阀组63和第二阀组64两者的底面与第二板件35之间形成空隙。此外在第一阀组63的前下部与第二阀组64的后下部分别设有安装托架67F、67R,这两个安装托架67F、67R通过螺栓等连结件与第二板件35连结。
在将工作油箱15、燃料箱14、蓄电池16以及控制阀17配备于油箱室S2中的组装工序中,首先将由第一板件34连结的一对撑条33、33固定于旋转基板31上。然后将图4所示桥接件36的一端连结于安装在第一板件34上的托架37上,而将其另一端连结在上述凸台状部件21a上,在该桥36的中央部分紧固上圆筒部件38。
再将图3与5所示工作油箱15的主体部51的底面后部经后部托架52与旋转基板30的右侧的纵肋31R连接,同时将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的底面前部上所设的前部托架54与桥接件36连接。
前部托架54在圆筒件38嵌入凹部54a的状态下与桥接件36连接,由此,工作油箱15在通过前部托架54与圆筒件38的卡合而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配备于油箱室S2后部的预定位置。
再在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的纵槽部60嵌入到圆筒件38上的状态下,将燃料箱14载放于油箱室S2的前部。然后将图3所示带59卷装到燃料箱14的主体部56的横槽部58中,将位于转台右侧的带59的一端经托架与前侧撑条33连接,而将位于转台前部的带59的另一端卡止在支承托架21的卡止部件21a上。这样,燃料箱14在通过纵槽部60与圆筒件38的卡合而被定位了的状态下,配备于油箱室S2的前部的预定位置上。
随后将蓄电池16设置于第一板件34上,再将蓄电池16通过前后一对连结件安装于第一板件34上。这样就将蓄电池16配备于油箱室S2的工作油箱15与燃料油箱14之间空置部分的转台外侧的预定位置上。
接着,将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1、燃料箱14的主体部56的后部与延伸部52及蓄电池16的上方覆盖,设置第二板件35,借助螺栓等连结件将第二板件35分别与一对撑条33和33、支承托架21的后端部、圆筒部件38连接。由此,于油箱室S2内形成支承框体32。
然后在控制阀17的第一阀组63的前部与第二板件35的前部上下相对的状态下,将控制阀17配备于第二板件35上,用螺栓等连结件将前后一对安装托架67F、67R连接到第二板件35上,这样,控制阀17在将各个控制阀按前后方向排列好的状态下,配备于成为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蓄电池16与燃料槽14上方的、油箱室S2的上部的预定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向铲1中,于油箱室S2中尽可能分开的两个位置上,即于油箱室S2的后部设置工作油箱15的主体部51,于油箱室S 2的前部,设置燃室14的主体部57,而在此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之间的空置部分则设置蓄电池16,于是燃料箱14便不易受工作油箱15的热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上述空置部分内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与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相互相对,但其相向面积约为燃料箱14的延伸部57后端面的面积,在这样大小的相向面积上,燃料箱14不会受工作油箱15的热影响。不仅如此,通过将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的延伸部52、57设于上述空置部分,不增大燃料室S2的容积即可谋求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的容积增大化,以便能更好地利用油箱室S2。
由于控制阀17配置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蓄电池16以及燃料箱14的上方,通过将侧部盖10的覆盖盖体43设定为开放状态,控制阀17便暴露于侧部盖的开口边缘附近,这样,操作人员便能以稳定的姿势(例如直立姿势)进行控制阀17的保养。此外,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的给油口55、61也敞露于上述开口边缘附近,于是通过打开盖体43也易进行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的给油。
再如图8所示,在盖体43上,形成有开闭自如地枢轴支承在与燃料箱14给油口61相对的位置上的给油盖43a,通过开启此给油盖43a,即便在关闭盖体43的状态下也能进行燃料箱14的给油。
支承框体32,图3所示的前后一对撑条33、33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处连接在第一板件34上,并且上端部形成为由第二板件35连结的格子状,支承框条32在一对撑条33、33与旋转基板30的连接部、支承托架21、右侧纵肋31R与凸台状部件31a这5处,连接支承在旋转基板30上,故有很高的强度。
在第一板件34的下方确保有由前后一对撑条33、33与此第一板件34所覆盖的空间,在此空间中能收容油滤清器等各种更换部件。
在控制阀17与工作油箱15的延伸部52、蓄电池16以及燃料室14之间设有第二板件35,可不使控制阀保养时的油飞溅到第二板件35的下方,于是可简便地完成控制阀保养时油的清扫。
再者,控制阀17对燃料箱14的热影响已由第二板件35尽可能地隔断。
如图9所示,机舱S 1中从旋转基板30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着左右一对撑条70L、70R,用于支承发动机11与多个支承发动机11的支承部件,左侧撑条70L从前述左侧纵肋31L的后端向旋转基板30的后部延伸,右侧的撑条70R则从右侧纵肋31R的前后方向后部的中间部朝旋转基板30的后部,在前端作稍许弯曲的状态下延伸,在这左右一对撑条70L、70R的上部设置发动机11。此外,旋转基板30上在位于左右一对撑条70L、70R之间且与发动机11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开口部30b。
前述配重39包括覆盖机舱S1两侧的左右一对侧部保护件39L、39R以及覆盖机舱S1后部的后部重物39B。
如图9与图10所示,在发动机11的前下部,从设于发动机左侧的液压泵13直到发动机的右前方设有吸管部71。此吸管部71包括沿左右方向横切上述发动机11的前下部延伸的吸管72、连通此吸管72的左端与液压泵13的吸入口13a的第一软管73、连通吸管72的右端与工作油箱15的排出口15a的第二软管74。
如图10~12所示,吸管72由金属制直管形成,在延伸方向中途的数处(本实施方式中为2处)通过熔接等安装有用于将吸管72连接到旋转基板30上的安装片35。
在旋转基板30的上表面的、前述开口部30b附近的位置上,突出地设置着与配备在机舱S1中预定位置处的吸管72的安装片75抵接的安装台76,而上述安装片75由螺栓等连结件76a连接于此安装台76的上表面上。
吸管72配置成插通过前述左右一对撑条70L、70R的相对面上分别形成的一对通孔77L、77R。
在这对通孔77L、77R内,形成于左侧撑条70L的通孔77L的最大周缘间距l1,如图11所示,形成为比把安装片75的突出长度加到吸管72外径上所得的长度l2还要大。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形成于右侧撑条70R的通孔77R则只不过具有稍大于吸管72的外径的直径。
第一与第二软管73、74,如图9与10所示,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第一软管73在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弯曲了的状态下使吸管72的左端与液压泵13的吸入口13a连通。同样,第二软管74在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弯曲了的状态下将吸管72的右端与工作油箱15的排出口15a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在更换吸管部71时,先将上述左右一对侧部保护件39L、39R从旋转基板31上取下,敞露第一与第二软管73、74并将它们卸下。在此由于两软管73、74是由弹性材料形成且分别设于与保护件39L、39R相对的位置处,故易于将两软管73、74卸下。
接着,通过旋转基板30的开口部30b,从此基板30之下松释上述连结件76a,这样操作人员不必卸下发动机11即可解除吸管72与旋转基板30的连接。
然后从旋转基板30的左侧取下吸管72。在此,左侧撑条70L的通孔77的大小形成为可让安装到吸管72上的安装片75通过,因而能不受旋转框架的干扰地将吸管72卸下。
这样,根据上述结构,不卸下发动机11即可取下吸管部71,通过采取与所述步骤相反的步骤,也就不必卸下发动机11即可将吸管部71配备于发机舱S1的预定位置上。显然,通过取下侧部保护件39L、39R中的一个或两个,即能更换软管73、74中之一或两者。
上面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采用只使工作油箱15的前下部延伸到上述空置部分中的结构,此外显然也可采用只使燃料箱14的后上部延伸到上述空置部分中的结构。再者,上述控制阀17也可采用只将控制阀按一个方向排列的以往结构,还可以采用将上述控制阀17的第一与第二阀组63、64载置于支承框体32的第二板件35上的结构。
也可以采用将反向铲1设成将挖掘装置8枢轴支承于旋转体3上表面中央的超小旋转型结构,或是使转动体3及其上设置的装置左右颠倒的结构,或者也可将机罩9的后部机罩40设成侧部枢轴支承式的结构。
还可以使座位19能作前后位置调节,或是取代覆盖此座位19的驾驶室20而于座位19的背部装设具有侧翻防护系统(ROPS)或顶篷的驾驶席保护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式工作机,它包括枢轴支承成可绕上下方向的轴线自由旋转的转台;覆盖上述转台上的横向一侧的侧部盖,在此侧部盖内设有能收容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容空间(S2)内设有作为上述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工作油箱(15)、燃料箱(14)以及控制阀(17),上述工作油箱设于上述转台(7)的横向一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上述燃料箱设于此工作油箱前方,在两个油箱之间设置空置部分,上述控制阀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设置在该燃料箱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置部分中设置有蓄电池(16),上述控制阀设置在此蓄电池与上述燃料箱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蓄电池与控制阀由固定在上述转台(7)上的支承框体(32)支承;此支承框体(32)具有从上述转台上表面竖立地设于上述蓄电池的前侧与后侧的一对撑条(33)、架设于这一对撑条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之间而载承上述蓄电池的第一板件(34)、连结在前述一对撑条的上端部上而载承上述控制阀的第二板件(3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板件的前部延伸到上述燃料箱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工作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工作油箱的前下部和上述燃料箱的后部两者中至少有一个比上述空置部分内的上述蓄电池更向转台内侧延伸。
全文摘要
包括枢轴支承成可绕上下方向的轴线自由旋转的转台(7)与覆盖前述转台上的横向一侧的侧部盖(10)的旋转式工作机,在此侧部盖内设有能收容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收容空间,其中,在前述收容空间(S2)内设有作为上述工作机用辅助装置的工作油箱(15)与燃料箱(14)以及控制阀(17),上述工作油箱设于上述转台(7)的横向一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述燃料箱则设于此工作油箱前方,在两个油箱间设置空置部分,而上述控制阀则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配备在此燃料箱上方。
文档编号E02F9/08GK1779085SQ20051010405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2日
发明者佐藤文纪, 下家静夫, 加藤好洋, 松本孝则, 古贺谦三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