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式集渣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6009阅读:1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漏斗式集渣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漏斗式集渣坑,主要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用于 长引水地下发电隧洞工程。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领域的长引水隧洞工程,如果地质条件允许,为加快工程建设进 度,减少工程投资,工程建筑物中的长引水隧洞部分洞段多采用不衬砌或喷锚 衬砌型式,考虑这些洞段在电站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喷层、围岩等部 分掉块,虽不影响隧洞永久稳定,但这些掉块一旦进入下游发电机组,将造成 水轮机部件磨损等事故。因此,在这些引水隧洞尾部设置集渣坑成为一种必然。
目前,引水隧洞集渣坑一般的设置方式是在隧洞底板开挖深坑,并在深坑 顶部设置格栅梁,以保证集渣坑的集渣率,避免落入集渣坑的渣石再次启动而 越过集渣坑,同时可减少该洞段的局部水头损失。这种布置方式虽然集渣率较 高,但会阻断洞内交通,且清渣时由于坑深而难以处理,对于中、小型水电站, 受引水发电隧洞断面较小的影响,机械更难进入, 一般都需靠人工清理,效率
低下,影响发电效益;对于大型工程引水发电隧洞,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渣石 清理效率不高,大部分仍需依靠人工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清理困难、阻碍交通的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漏斗式集渣坑,通过设置底部漏斗式通道以及底部或侧向溜 渣(集渣)通道的方式,及时将渣石转移至远离发电隧洞位置,提高集渣率, 彻底防止渣石再次启动,并优化了清渣方案;通过在隧洞侧壁设置旁通道的方
法解决设置集渣坑带来的交通阻断问题,将引水发电隧洞与清渣彻底分离开来, 大幅度提高了集渣坑的集渣率,同时可提供便利的检修、清理以及交通条件。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漏斗式集渣坑,具有引水隧洞、集渣坑, 集渣坑设置在引水隧洞的末端,其特点是,所述集渣坑的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
3道,集渣坑的上游处设有斜坡道与引水隧洞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的底部下游 处连接溜渣斜井,溜渣斜井平接清渣平洞,清渣平洞的出口端连接一条清渣通 道。
所述清渣平洞的出口端设有混凝土堵头和封堵进入门。 所述清渣通道的出口端与就近的施工支洞连接或直接通往山体外部。 所述集渣坑的宽度与引水隧洞底板宽度相同,集渣坑的下游处部分顶部设 有格栅梁。
所述集渣坑斜坡道坡率为10 12%,集渣坑下游处深度为1.5 2.5m。 所述溜渣斜井坡度为50 60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漏斗式集渣坑后,集渣坑不存在清理困 难、阻碍交通的技术难点,集渣率高,不存在渣石再次启动越过集渣坑的风险, 集渣容积可以根据需要加大,清渣方式由复杂和困难的深坑清理优化为平洞清 理,清渣通道可由最近的施工支洞或其他通道引接,技术可行,若工程本身就 设置了其它低于引水隧洞的通道,更可以实现一洞多用,减少工程投资。


图l是本发明的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纵剖面局部大样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通过设置底部漏斗式通道以及底部或侧向溜渣(集渣)通道的方式, 及时将渣石转移至远离发电隧洞位置,提高集渣率;通过在隧洞侧壁设置旁通 道的方法解决设置集渣坑带来的交通阻断问题,将引水发电隧洞与清渣彻底分 离开来。
实施例1
如图l、 2、图3所示,集渣坑2集中设置于电站每条引水隧洞1的末端, 其长度通过试验或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确保在最大流速下隧洞沿线落渣能顺利度与引水隧洞1底板宽度相同,集渣坑2上游处设 置坡率为10%的斜坡道与引水隧洞1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2下游处深度满足 一般构造要求即可,取为1.5m。集渣坑2下游处部分顶部设置格栅梁8,保证 了集渣坑2的高集渣率,避免了落入集渣坑2的渣石再次启动而越过集渣坑2。 集渣坑2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道3,以满足隧洞的正常交通,亦可将引水隧洞l 与清渣通道6分离开来。
集渣坑底部靠下游处设置一条溜渣斜井4,为确保渣体排泄,坡度设为50 度,溜渣斜井4高度、清渣平洞5长度应根据水头、围岩稳定以及清渣通道6 交通布置等综合考虑后确定,集渣坑2的容积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大。
通过岸边或施工支洞11开挖一条清渣通道6进入引水隧洞1底部,与遛渣 斜井4、清渣平洞5的出口端连接,并且出口端设有混凝土堵头7和封堵进人门 10,由于清渣方式由复杂和困难的深坑清理优化为平洞清理,进人门满足小型 车辆进入即可,封堵门向外开启,但开启前应通过旁通管将清渣平洞5内的积 水排泄干净。清渣通道6也可由最近的施工支洞或其他通道引接,如果工程本 身就设置了其它低于引水隧洞1的通道,更可以实现一洞多用,减少工程投资。
实施例2
如图l、 2、图3所示,集渣坑2集中设置于电站每条引水隧洞1的末端, 其长度通过试验或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确保在最大流速下隧洞沿线落渣能顺利 进入坑内即可。集渣坑2宽度与引水隧洞1底板宽度相同,集渣坑2上游处设 置坡率为11%的斜坡道与引水隧洞1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2下游处深度满足 一般构造要求即可,取为2m。集渣坑2下游处部分顶部设置格栅梁8,保证了 集渣坑2的高集渣率,避免了落入集渣坑2的渣石再次启动而越过集渣坑2。集 渣坑2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道3,以满足隧洞的正常交通,亦可将引水隧洞l与 清渣通道6分离开来。
集渣坑底部靠下游处设置一条溜渣斜井4,为确保渣体排泄,坡度设为55 度,溜渣斜井4高度、清渣平洞5长度应根据水头、围岩稳定以及清渣通道6 交通布置等综合考虑后确定,集渣坑2的容积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大。
通过岸边或施工支洞11开挖一条清渣通道6进入引水隧洞1底部,与遛渣口端连接,并且出口端设有混凝土堵头7和封堵进人门 10,由于清渣方式由复杂和困难的深坑清理优化为平洞清理,进人门满足小型 车辆进入即可,封堵门向外开启,但开启前应通过旁通管将清渣平洞5内的积 水排泄干净。清渣通道6也可由最近的施工支洞或其他通道引接,如果工程本 身就设置了其它低于引水隧洞1的通道,更可以实现一洞多用,减少工程投资。 实施例3
如图l、 2、图3所示,集渣坑2集中设置于电站每条引水隧洞1的末端, 其长度通过试验或类似工程经验确定,确保在最大流速下隧洞沿线落渣能顺利 进入坑内即可。集渣坑2宽度与引水隧洞1底板宽度相同,集渣坑2上游处设 置坡率为12%的斜坡道与引水隧洞1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2下游处深度满足 一般构造要求即可,取为2.5m。集渣坑2下游处部分顶部设置格栅梁8,保证 了集渣坑2的高集渣率,避免了落入集渣坑2的渣石再次启动而越过集渣坑2。 集渣坑2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道3,以满足隧洞的正常交通,亦可将引水隧洞l 与清渣通道6分离开来。
集渣坑底部靠下游处设置一条溜渣斜井4,为确保渣体排泄,坡度设为60 度,溜渣斜井4高度、清渣平洞5长度应根据水头、围岩稳定以及清渣通道6 交通布置等综合考虑后确定,集渣坑2的容积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大。
通过岸边或施工支洞11开挖一条清渣通道6进入引水隧洞1底部,与遛渣 斜井4、清渣平洞5的出口端连接,并且出口端设有混凝土堵头7和封堵进人门 10,由于清渣方式由复杂和困难的深坑清理优化为平洞清理,进人门满足小型 车辆进入即可,封堵门向外开启,但开启前应通过旁通管将清渣平洞5内的积 水排泄干净。清渣通道6也可由最近的施工支洞或其他通道引接,如果工程本 身就设置了其它低于引水隧洞1的通道,更可以实现一洞多用,减少工程投资。
权利要求
1、一种漏斗式集渣坑,具有引水隧洞(1)、集渣坑(2),集渣坑(2)设置在引水隧洞(1)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坑(2)的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道(3),集渣坑(2)的上游处设有斜坡道(9)与引水隧洞(1)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2)的底部下游处连接溜渣斜井(4),溜渣斜井(4)平接清渣平洞(5),清渣平洞(5)的出口端连接一条清渣通道(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式集渣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渣平洞(5) 的出口端设有混凝土堵头(7)和封堵进入门(1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式集渣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渣通道(6) 的出口端与就近的施工支洞(11)连接或直接通往山体外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式集渣坑,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坑(2) 的宽度与引水隧洞(1)底板宽度相同,集渣坑(2)的下游侧部分顶部设有格 栅梁(8)。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式集渣坑,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坑(2) 斜坡道(9)坡率为10 12%,集渣坑(2)下游侧深度为1.5 2.5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式集渣坑,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渣斜井(4) 坡度为50 60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斗式集渣坑。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集渣率,彻底防止渣石再次启动,并优化清渣方案的漏斗式集渣坑。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漏斗式集渣坑,具有引水隧洞、集渣坑,集渣坑设置在引水隧洞的末端,其特点是,所述集渣坑的旁侧布置一条交通隧道,集渣坑的上游处设有斜坡道与引水隧洞底部平顺连接,集渣坑的底部下游处连接溜渣斜井,溜渣斜井平接清渣平洞,清渣平洞的出口端连接一条清渣通道。本发明可用于长引水地下发电隧洞工程。
文档编号E21D9/00GK101519968SQ20091009692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靖 侯, 吴旭敏, 潘益斌, 陈祥荣 申请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