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液位和差压计量油井产出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过程中,油井产出物质为原油、污水、天然气及少量泥砂等。因各油田地质状况不同、产出物的物性差异大,符合油井产出物的量化手段非常少。用大型分离装置将产出物分离为单独的油相、水相、气相后,用两组液体流量计分别计量油相、水相流量,用一组气相流量计计量气相流量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分离装置及配套设备体积大数量多、操作繁琐设备管理人员多、事故发生率高、造成费用昂贵,低产油井无法承受,只能在个别高产油井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使用方便的油井产出物计量方法;该方法是在油井产出管路中串接一个圆筒形装置,装置内有滞液腔、计量腔、排液腔、滞液阀、排液阀、液位传感器、差压传感器,配套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等;油井产出物流经圆筒装置过程中,需经过装置内的计量腔。差压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对计量腔内的油井产出物进行不间断的测量,随时获取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差压、液位和温度、压力等参数;控制电路通过已知条件油的密度P _、水的密度P #、计量腔的底面积S,结合液位传感器测量到的液位参数和差压传感器测量到的该液位下的重力参数,得到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体积V3m、油的体积Vtt、水的体积V#、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及含水率。当控制电路通过差压、液位、温度、压力等参数,得到抽油机运行的上行程和下行程的时间自动选择在下行程不产液期间 打开计量腔的排液阀、上行程产液期间关闭排液阀;可将装置内滞液腔、滞液阀简化掉。油井产出物中分离出的气相物质从圆筒装置上部的出气口送出,在排气管路中加装气体计量表,计量气体流量参数,不需要计量时,可不装气表;
图1、圆筒形装置示意2、圆筒形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进液口(A)、出气口(B)、出液口、(C)计量腔出液口⑶、排液腔进液口(E)、液位传感器(8)、外筒(10)、排液阀(11)、气体计量表(12)、控制电路(13)压力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如图2所示,进液口(A)、出气口(B)、出液口(C)、计量腔出液口(D)、排液腔进液口(E)、上盖(I)、滞液腔(2)、计量腔(3)、连通管(4)、差压传感器(5)、排液腔¢)、下盖(7)、液位传感器(8)、滞液阀(9)、外筒(10)、排液阀(11)、气体计量表(12)、控制电路
(13)、压力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
具体实施例方式油井产出物,经管线流至进液口(A)、流入滞液腔(2)、通过重力分离的方式气相产出物滞留滞液腔(2)、顶部,经气体计量表(12)、计量后入排液腔¢)、气体计量表将测量参数传送至控制电路,获得气相产出物的流量、密度、压力等参数。液相产出物经滞液阀
(9)、流入计量腔(3)、差压传感器(5)、液位传感器(8)、对进入计量腔中的液相产出物进行测量,测量完毕后,控制电路将排液阀(11)、打开,计量腔中的液相产出物经排液阀入排液腔(6)、后经出液口(C)、排出。控制电路通过已知条件油的密度P _、水的密度P #、计量腔的底面积S,结合液位传感器测量到的液位参数和差压传感器测量到的该液位下的重力参数,得到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体积V3m、油的体积Vtt、水的体·积V#、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及含水率。
权利要求
1.用液位和差压计量油井产出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油井产出管路中串接一个圆筒装置,装置内有滞液腔、计量腔、排液腔、滞液阀、排液阀、液位传感器、差压传感器及配套的控制电路、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油井产出物流经圆筒装置过程中,需经过装置内的计量腔。差压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对油井产出物进行不间断的测量,随时获取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差压、液位及配套的温度、压力等参数; 控制电路通过已知条件油的密度P 、水的密度P #、计量腔的底面积S,结合液位传感器测量到的液位参数和差压传感器测量到的该液位下的重力参数,得到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体积V}1、油的体积V、水的体积V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及含水率。
全文摘要
石油开采过程中,油井产出物的量化非常困难。用大型分离装置将产出物分离为单独的油相、水相、气相后,用两组液体流量计分别计量油相、水相流量,用一组气相流量计计量气相流量。这类方法使用设备体积大、投入人员多、故障率高、费用昂贵。仅在个别重点油井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使用方便的油井产出物计量方法。该方法是在油井产出管路中串接一个圆筒形装置,油井产出物流经圆筒装置过程中,需经过装置内的计量腔。差压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对油井产出物进行不间断的测量,随时获取计量腔内油井产出物的差压、液位、温度、压力等参数。控制电路对油井产出物的差压和液位进行计算,进而获得油、水的质量流量及含水率。
文档编号E21B47/00GK103046919SQ2011103078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2日
发明者谢涛, 胡远飞, 陈爱民 申请人:陈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