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砂岩油藏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岩油藏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识别方法,属于油田采油领域。
背景技术:
:
油田经过14a高效开发,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递减加快,厚油层层内水淹不均及地下油水分布复杂。发明内容:
(I)利用岩心分析与测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洲IV断块隔夹层标准。
(2)开展小层精细对比与划分研究,完成了 40 口井小层对比与划分工作,编制了40 口井小层数据成果表。
(3)研究认为,洲城油田洲IV断块垛一段底块砂岩油藏内部自上而下有17个隔夹层,其中垛一段块状厚油层内稳定的隔夹层有2个,即5-6号和2-3号隔夹层,较稳定的隔夹层有4个,即1-2号、3-4号、4-5号和6-7号,其余均为不稳定的隔夹层。在小层内,分布面积占含油面积30% -60%范围内的夹层有5个,分别为2①、3①、5①、6①、6②。5_6号和2-3号隔夹层将垛一段底块砂岩油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亚段。
(4)研究认为:洲城油田洲IV断块河道砂厚油层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主力相带心滩微相内,在油层内部存在多段富集的剩余油,尽管其水淹程度已较高,但由于油层厚度大,孔渗性好且储层内部夹层发育,仍是可采剩余油的主要潜力区。
(5)洲IV断块平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明显受主控断层控制。目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①南北分块断层f21上升盘的高部位,即南块高部位。②北块剩余油主要集中在f21断层与北部边界断块fl夹持的洲6小块及f21断层与Fl断层夹持的洲17B井区;③北块平面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心滩微相中心部位侧QK-14至QK-20井一线,在其两侧均为高水淹区,该区的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与南块有着明显的差异。
(6) 1-2砂组可划分为I和21、22计4个流动单元(单砂体),I号小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弱;2号小层为正韵律油层,总体储层孔渗性好,尤以下部储层物性最好,水淹程度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22砂体。
(7)3、4、5砂组可划分为31、32、41、42和51、52计6个流动单元(单砂体),总体看,3号小层以反韵律油层为主,上部水淹程度较高,整体剩余油潜力主要分布在32砂体。4号小层平面上层内夹层零星分布,剩余油主要分布冲刷面上部相对物性差的部位;5号小层平面上内部夹层分布较稳定,可细分为上下两个流动单元,总体上部剩余油较多,而小层下部2号层底部水淹程度较高。
(8)6号小层为洲城油田垛一段底块砂岩厚油层单层储量规模最大的主力油层,层内发育有较稳定的2个,分别为6①和6②号,将6号小层细分为61、62、63计3个流动单元,总体看,6个小层呈多段不均匀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控制的低渗层段。7号小层为单砂体,储层为含砾细砂岩,水淹程度高,剩余油仅局限分布于北块注采不完善井区。
(9)通过本课题研究,认为洲城油田下步挖潜方向是:①进一步细分开发层系、发挥差油层生产潜力,做好层间产量接替工作。②对于开发单元内上部夹层发育的剩余油富集区采用水平井挖潜。③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在缺注水井区补钻完善井;能够细分的注水井点要尽量实施分注。
有益效果:
通过侧钻调整及洲6卡漏提液生产,油藏日产油水平由28_30t提高到目前的40t,综合含水由90%下降至87%,增油控水效果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
(I)洲15井目前2小层与5小层合采,2小层高水淹,建议单采5小层。侧洲9井补射5小层(Esl-8)上部潜力层投采,侧洲8井对7小层堵水,上返至5小层上部I号油砂体生产;对应QK-23井分注,加强5小层注水,形成5小层I注3采细分开采试验井组,通过单注单采,挖潜51油砂体剩余油潜力。
(2)侧QK-8井找水堵水,自下而上对潜力层有序挖潜动用。
(3)建议QK-25井对2号小层进行堵水,重射上部21号层生产。
权利要求
1.一种砂岩油藏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步骤实现:小层精细对比及亚段划分;隔、夹层识别标准建立与研究;隔、夹层平面、纵向分布特征;夹层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岩油藏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识别方法,主要是针对洲城油田经过14a高效开发,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递减加快,厚油层层内水淹不均及地下油水分布复杂的开发现状,充分利用油藏密井网资料和丰富的动态监测资料,对储层进行了逐级细分对比研究,建立了垛一段隔层及夹层识别标准;通过小层及流动单元精细的砂体平面和纵向的岩电对比,找出2个稳定的隔夹层,将垛一段底块砂岩细分为3个亚段,1-6小层细分为11个流动单元。
文档编号E21B49/00GK103184868SQ20111045284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戈宝富, 张勇, 朱宏绶, 田红政, 蒋永平, 赵梓平, 黄超, 刘娟, 梁珀, 郭立烨, 关士杰 申请人:陈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