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管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8363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人工管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地质勘察浅层粘性土、砂土的简易勘探设备,特别涉及一种
人工管钻。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山区工程建设(如山区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勘察任务也逐渐增多。通常,山间洼地、简单地层可采用简易勘探设备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目前,最常用的简易勘探设备为洛阳铲,洛阳铲由铲头、配重杆和加长杆组成,铲头呈半筒体形,主要用来开凿地下土层并将其携带上地面,配重杆的作用就如同标枪的前面,使铲头更加准确,有力地向土层深部挖进,配重杆的前端以焊接方式与铲头连接,加长杆与配重杆的后端以丝扣方式连接,加长杆可以不断接长来加长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土层。在使用时,洛阳铲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铲头可以将地下的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孔,根据带出土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分析浅层地下土层的性质。洛阳铲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具备轻便、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然而,洛阳铲在工程勘察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在粘性土中掘进时,若遇到地下水,由于减小了土与铲头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会发生难以取土的现象,另外,若遇到松散的砂层,也无法将其取至地面,因此,限制了勘探的深度,不利于工程地质勘察的顺利开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轻便、操作简单、掘进深度大、有利于工程地质勘察的顺利开展的人工管钻。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人工管钻,主要由铲头、配重杆与加长杆组成,所述配重杆的前端与铲头连接,其后端与加长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头是后端口封闭的筒体,所述配重杆固定在所述铲头的后端面上,在所述铲头的侧壁上开有用于取出土体样品的取样口。本发明的铲头为筒体,结构简单,与现有的洛阳铲的铲头相比,由于增大了与土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了土与铲头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可将地下土体尽可能多地带上来,避免了洛阳铲一遇地下水,就难以将土取出的情况;本发明携带及使用轻便,当土体被掘进铲头后,可以通过取样口将土体取出,操作简单,掘进深度大,有利于工程地质勘察的顺利开展。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铲头上增设有筒形的钻头,所述钻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铲头的前端口相连。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铲头上增设有筒形的钻头,所述钻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铲头的前端口相连,在所述钻头的前端口上设有用于封堵该前端口的盖片,所述盖片铰接在所述钻头的内壁上,沿所述前端口的口沿圆周设有向内弯折的折边,所述盖片搭接在所述折边上实现封堵,以使在砂土内掘进时盖片开启使砂土进入铲头内或提起时铲头内砂土挤压盖片关合。能够很好地适用于松散砂层的掘进和取土,可将松散的砂土顺利取至地面。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采用螺纹连接结构。本发明还具有以下实施方式:所述的铲头与所述配重杆为焊接连接。所述的配重杆与所述加长杆为螺纹连接。所述的加长杆为数个,数个加长杆的杆端分别通过接头螺纹连接将加长杆连成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⑴本发明的铲头为筒体,结构简单,与现有的洛阳铲的铲头相比,由于增大了与土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了土与铲头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可将地下土体尽可能多地带上来,避免了洛阳铲一遇地下水,就难以将土取出的情况。⑵铲头上安装有钻头,可以根据土质情况更换使用两种不同的钻头,既可在粘性土遇水时能够将土体顺利取出,又适用于松散砂层的掘进和取土。⑶当土体被掘进铲头后,可以通过取样口将土体取出,操作简单,掘进深度大,有利于工程地质勘察的顺利开展。⑷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携带及使用轻便,实用性强,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工程勘察领域。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中钻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一种人工管钻,主要由铲头1、配重杆2与加长杆3组成,配重杆2采用高密度的金属材料杆制作,直径为6cm,加长杆3采用直径为4cm的铁管制成,配重杆2的前端与铲头I焊接连接,而配重杆2的后端与加长杆3螺纹连接,加长杆3为数个,数个加长杆3的杆端分别通过接头5螺纹连接将加长杆连成一体。铲头I是后端口封闭的圆筒体,采用钻探用的岩芯管切割而成,配重杆2固定在铲头I的后端面上,在铲头I的侧壁上开有用于取出土体样品的取样口 11,取样口为矩形口,口径较大,以方便从中取样。本实施例适用于在粘性土层中掘进并遇到水的情况,与现有洛阳铲相比,由于增大了土与铲头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可将地下土体尽可能多地带上来,当土体掘进铲头内,提起铲头至地面,可以使用铁棍通过取样口将土体捅出。实施例2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铲头I上增设有圆筒形的钻头4,钻头4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铲头I的前端口相连,在本实施例中,该可拆卸连接结构采用螺纹连接结构,具体通过设置在钻头4后端口的内螺纹41与设置在铲头I前端口的外螺纹相连。实施例3本实施例(图未画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钻头与实施例1中钻头的结构不同,以实施例1中的钻头为基础,在钻头的前端口上设有用于封堵该前端口的盖片,盖片铰接在钻头的内壁上,沿钻头前端口的口沿圆周设有向内弯折的折边,盖片搭接在折边上实现封堵。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本实施例适用于松散砂层的掘进和取土,在砂土内掘进时,盖片受到土体的推 力发生转动从而开启钻头的前端口,使砂土进入钻头内并进入铲头中,向上提起铲头时,铲头内砂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挤压盖片使其关合,因此,铲头内的砂土会留置下来,从而将松散的砂土顺利取至地面。当土体为粘性土时,使用实施例1的钻头,当土体为砂土时,使用实施例2的钻头,因此,两种钻头可根据土体性质进行选择性适用和互相更换。另外,可根据勘探土层深度确定加长杆的整体长度,以选择加长杆的数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本发明的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具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管钻,主要由铲头、配重杆与加长杆组成,所述配重杆的前端与铲头连接,其后端与加长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铲头是后端口封闭的筒体,所述配重杆固定在所述铲头的后端面上,在所述铲头的侧壁上开有用于取出土体样品的取样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铲头上增设有筒形的钻头,所述钻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铲头的前端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铲头上增设有筒形的钻头,所述钻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所述铲头的前端口相连,在所述钻头的前端口上设有用于封堵该前端口的盖片,所述盖片铰接在所述钻头的内壁上,沿所述前端口的口沿圆周设有向内弯折的折边,所述盖片搭接在所述折边上实现封堵,以使在砂土内掘进时盖片开启使砂土进入铲头内或提起时铲头内砂土挤压盖片关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采用螺纹连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 求4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铲头与所述配重杆为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配重杆与所述加长杆为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管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长杆为数个,数个加长杆的杆端分别通过接头螺纹连接将加长杆连成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管钻,主要由铲头、配重杆与加长杆组成,所述配重杆的前端与铲头连接,其后端与加长杆连接,所述铲头是后端口封闭的筒体,所述配重杆固定在所述铲头的后端面上,在所述铲头的侧壁上开有用于取出土体样品的取样口。本发明的铲头为筒体,结构简单,与现有的洛阳铲的铲头相比,由于增大了与土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了土与铲头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可将地下土体尽可能多地带上来,避免了洛阳铲一遇地下水,就难以将土取出的情况;本发明携带及使用轻便,当土体被掘进铲头后,可以通过取样口将土体取出,操作简单,掘进深度大,有利于工程地质勘察的顺利开展。
文档编号E21B17/00GK103233686SQ20131014831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5日
发明者张金平, 李水清, 麦金盛, 邓超文, 张修杰, 王强, 胡浩 申请人: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