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挖掘机及其平衡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用挖掘机及其平衡重装置,该平衡重装置包括:平衡重本体;设置于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一侧的止口槽;自所述止口槽内穿过所述平衡重本体延伸至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二侧的用于穿设螺栓以将所述平衡重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矿用挖掘机配重箱尾部的螺栓孔。本发明安装相对简单,维护方便,提高了大型挖掘机的经济效益。
【专利说明】矿用挖掘机及其平衡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矿用机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及具有该平衡重装置的矿用挖掘机。
【背景技术】
[0002]矿用挖掘机,例如正铲式矿用挖掘机,其平衡性主要依靠挖掘机尾部的配重来平衡。
[0003]现有技术中,在矿用挖掘机的回转平台的尾部设置有配重箱,通过往配重箱里添加配重球来平衡矿用挖掘机,但在一些大型的矿用挖掘机上,仅仅依靠往配重箱里加配重球已经不足以平衡整个矿用挖掘机,需要另外的平衡重装置。
[0004]并且,由于现有技术的矿用挖掘机的配重球重量比较大,因此往配重箱里添加和取出配重球的作业都十分不便,因此即使配重球足以平衡矿用挖掘机,也存在维护费用高的问题,影响了矿用挖掘机的经济效益。
[0005]然而,增加新的平衡重装置,既要考虑新的平衡重装置的设置空间,也需要将新的平衡重装置与矿用挖掘机回转平台的配重箱或者其他部件固定连接,还不能影响矿用挖掘机的正常运转。且矿用挖掘机的回转平台上的空间十分有限。
[0006]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平衡重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矿用挖掘机依靠配重箱里加配重球已经不足以平衡整个矿用挖掘机的技术问题。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矿用挖掘机依靠配重箱里加配重球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
[000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本发明的平衡重装置的矿用挖掘机。
[0010]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11]一种平衡重装置,用于矿用挖掘机,所述平衡重装置包括:平衡重本体;设置于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一侧的止口槽;自所述止口槽内穿过所述平衡重本体延伸至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二侧的用于穿设螺栓以将所述平衡重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矿用挖掘机配重箱尾部的螺栓孔。
[0012]本发明的矿用挖掘机,具有本发明的平衡重装置。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平衡重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矿用挖掘机依靠配重箱里加配重球已经不足以平衡整个矿用挖掘机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了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平衡性,减少了增加配重球的重量,本发明的平衡重装置,安装相对简单,维护方便,提高了大型挖掘机的经济效益。【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主视装配图;
[001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俯视装配图;
[001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的平衡重装置右视装配图;
[0017]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的主视图;
[0018]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0020]图7是图5中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0022]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能够用在矿用挖掘机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例如为大型矿用挖掘机
坐寸ο
[0023]以下具体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和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
[0024]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1、2、3、4,挂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矿用挖掘机的配重箱8的尾部(或称后部),平衡重装置1、2、3、4与配重箱8的联接采用止口挂钩、螺栓联接的方式。一台矿用挖掘机,其平衡重装置可为多个,并不局限是四个,两两对称的固定在矿用挖掘机配重箱8尾部,各平衡重装置1、2、3、4的外表面共同形成一光滑曲面,这一光滑曲面例如为圆柱面等,其中的圆柱面,准确的讲,是一个完整的圆柱面的局部。
[0025]本实施例中,有四对平衡重装置,分别为平衡重装置1、平衡重装置2、平衡重装置3和平衡重装置4,他们外形稍有不同,但内部结构及安装方式相同。例如平衡重装置I的横截面是L形,而平衡重装置2、4的横截面,为带有一圆弧边的四边形,平衡重装置3的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各平衡重装置的形状不同,是为了适应矿用挖掘机的配重箱尾部的形状。而外表面共同形成圆柱面,则可避免增加矿用挖掘机的回转平台的回转半径。
[0026]因为各平衡重装置1、2、3、4的内部结构及安装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以平衡重装置2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的内部结构和安装方式。
[0027]如图4-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包括平衡重本体、止口槽9和上下两排螺栓孔91、92 ;其中,止口槽9设置于平衡重本体一侧,而螺栓孔91、92自止口槽9内穿过平衡重本体,延伸至平衡重本体的另一侧。螺栓孔91、92的作用是,通过穿设螺栓5将平衡重装置2固定连接于矿用挖掘机配重箱8的尾部。
[0028]如图6所示,止口槽9设置于平衡重本体的中心线靠下方的位置。如图6所示,平衡重装置2与配重箱8配合的一侧开有止口槽9,止口槽9的截面例如为矩形;止口槽9应尽量靠近下部,也即止口槽9所分隔出的平衡重本体下部94的尺寸B要尽量小,止口槽9所分隔出的平衡重本体上部93的尺寸A要尽量大,这样可以保证矿用挖掘机下部的空间,为在矿用尾部安装电缆卷筒的空间。止口槽9距平衡重本体下部近,这样可以保证挖掘机下部的空间,为安装电缆卷筒留下足够的高度,并有利于电铲的行走通过性。[0029]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1、2、3、4,优选的为铸钢材质。
[0030]如图7所示,平衡重装置2的平衡重本体的顶部具有起吊孔20,而起吊孔20包括凹槽201和吊杠202。其中,凹槽201形成于平衡重本体的顶部,吊杠202在凹槽201内纵
向设置。
[0031]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在将其安装到矿用挖掘机时,通过起吊孔20将平衡重装置1、2、3、4依次吊起进行装配。按图2所述的装配位置,与配重箱8装配。具体装配时,仍以平衡重装置2为例,将平衡重装置2的止口槽9卡入配重箱8 (配重箱8的高度小于止口槽9的长度),用螺栓5将平衡重装置2把到配重箱8上。螺母6连接在配重箱8 一侧,将螺母6 —周与配重箱8焊到一起,防止螺母6松动或脱落。配重箱8的顶部具有开孔80,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焊接操作。
[0032]将垫片7安装于螺栓5头部,即平衡重装置2的外侧,将垫片7与螺栓5头部采用周围角焊缝焊接。
[0033]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型矿用挖掘机,其平衡装置可包括配重球和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1、2、3、4,平衡重装置1、2、3、4起到初步平衡矿用挖掘机的作用,平衡重装置挂在配重箱8的尾部,一般不轻易拆卸。配重球是在矿用挖掘机整机全部组装完成后,根据铲斗的型号不同及工作现场物料密度不同来确定在配重箱8中添加配重球的重量,起到最终平衡挖掘机的作用。
[0034]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重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矿用挖掘机依靠配重箱8里加配重球已经不足以平衡整个矿用挖掘机的技术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保证了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平衡性,减少了增加配重球的重量,本发明的平衡重装置,安装相对简单,维护方便,提高了大型挖掘机的经济效益。
[0035]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同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平衡重装置,用于矿用挖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装置包括: 平衡重本体; 设置于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一侧的止口槽; 自所述止口槽内穿过所述平衡重本体延伸至所述平衡重本体第二侧的用于穿设螺栓以将所述平衡重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矿用挖掘机配重箱尾部的螺栓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口槽设置于所述平衡重本体的中心线下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口槽内设置有上下两排所述螺栓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本体为铸钢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本体的顶部具有起吊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孔包括形成于所述平衡重本体顶部的凹槽和在所述凹槽内纵向设置的吊杠。
7.一种矿用挖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用挖掘机具有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平衡重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矿用挖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装置为多个,两两对称的固定在所述矿用挖掘机配重箱尾部,各所述平衡重装置的外表面共同形成一光滑曲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矿用挖掘机,其特征在于,通过螺栓将所述平衡重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配重箱尾部,在所述止口槽一侧的所述螺栓上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焊接于所述配重箱外表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用挖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滑曲面为圆柱面。
【文档编号】E02F9/18GK103603405SQ201310641925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日
【发明者】贺建平 申请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