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0561发布日期:2018-08-04 15:3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气井测试过程中,一般采用钢丝与测试仪器连接并将测试仪器下入到井内,以进行井内温度、压力等数据的采集。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若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会发生钢丝断裂,进而导致测试仪器落入井内。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打捞装置将井内落物打捞出来。

目前通常采用的打捞工具包括套筒,套筒下部的内壁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卡瓦,卡瓦与套筒的内壁通过弹簧连接。在使用时,将套筒上端与钢丝连接,采用钢丝将打捞工具下入到油井内,使井内落物的绳帽头上的台阶卡在两个卡瓦之间,再将打捞工具捞出有油井即可。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当井内落物进入套管内时,落物通常会贴在套管壁上。由于油管的内径与套管的内径差别较大,受油管内径的限制,打捞工具无法靠近套管的内壁,从而无法接近贴在套管内壁的落物,因而不能将落物成功打捞。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捞装置,可以打捞贴在套管内壁上的落物。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捞装置,包括本体、滚轮、伸出件、支臂和打捞组件,其中,

所述本体上开设有通孔及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第一凹槽;

所述滚轮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滚轮的板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之间形成凸起;

所述伸出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滚轮铰接,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并可在所述第三凹槽内转动,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滚轮的边缘外;

所述支臂与所述本体铰接,所述支臂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凹槽进入到所述通孔内;所述伸出件向背离所述凸起的方向转动时,所述滚轮不转动,所述支臂的第一端部处于所述滚轮上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凸起之外的区域,所述支臂的轴线平行于所述本体的轴线且所述支臂不能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所述伸出件推动所述凸起运动时,所述支臂的第一端部移动至所述滚轮上的所述第二凹槽内,从而所述支臂可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进而使所述支臂的第二端部背离所述本体的轴线;

所述打捞组件与所述支臂的第二端部连接,被配置为卡住井内落物的绳帽头。

可选择地,所述伸出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滚轮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套设有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回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滚轮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伸出件上。

可选择地,所述滚轮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套设有第二回位弹簧。

可选择地,所述支臂与所述本体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支臂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可选择地,所述打捞组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封闭且与所述支臂的第二端部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开口;

所述套筒的筒壁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开口,每一个所述开口内设置有一个卡瓦,两个所述卡瓦的相对的侧面延伸至所述套筒内;

所述卡瓦通过销轴与所述套筒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销轴上套设有第三回位弹簧,所述第三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开口的壁连接。

可选择地,两个所述卡瓦相对的侧面均为弧形面。

可选择地,两个所述弧形面的边缘位于同一个圆上。

可选择地,所述本体背离所述支臂的端部上设置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通过在本体上开设通孔及与通孔连通的第一凹槽,在通孔内设置可转动的滚轮,以及在滚轮的板面上开设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之间形成凸起,可使支臂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凹槽进入到通孔内,以及当滚轮转动时,支臂的第一端部可进入到第二凹槽内;通过在第三凹槽内设置可转动的伸出件,从而便于伸出件在第三凹槽内转动时支臂的第二端部通过油管并进入到套管内,并且在打捞装置从套管进入油管内时伸出件推动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之间的凸起运动,从而使支臂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凹槽进入到通孔内,进而使支臂可相对于本体转动,支臂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的轴线;通过设置与支臂的第二端部连接的打捞组件,便于在支臂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的轴线时,打捞组件接触贴在套管壁上的落物而将落物夹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捞装置可以打捞贴在套管内壁上的落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凸轮与伸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本体;

101、通孔;

102、第一凹槽;

2、滚轮;

201、第二凹槽;

202、第三凹槽;

203、凸起;

3、伸出件;

4、支臂;

5、打捞组件;

501、套筒;

5011、开口;

502、卡瓦;

503、销轴;

504、第三回位弹簧;

6、第一连接件;

7、第一回位弹簧;

8、第二连接件;

9、第二回位弹簧;

10、压缩弹簧;

11、第三连接件;

12、第四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捞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滚轮2、伸出件3、支臂4和打捞组件5,其中,

本体1上开设有通孔101及与通孔101连通的第一凹槽102;

滚轮2可转动的设置在通孔101内,如图3所示,滚轮2的板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01和第三凹槽202,第二凹槽201和第三凹槽202之间形成凸起203;

伸出件3的第一端与滚轮2铰接,位于第三凹槽202内并可在第三凹槽202转动,第二端延伸至滚轮2的边缘外;

支臂4与本体1铰接,支臂4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凹槽102进入到通孔101内;伸出件3向背离凸起203的方向移动时,支臂4的第一端部处于滚轮2上第二凹槽201、第三凹槽202和凸起203之外的区域,支臂4的轴线平行于本体1的轴线且支臂4不能相对于本体1转动;伸出件3推动凸起203运动时,支臂4的第一端部移动至滚轮2上的第二凹槽201内,从而支臂4可相对于本体1转动,进而使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的轴线,如图2所示;

打捞组件5与支臂4的第二端部连接,被配置为卡住井内落物的绳帽头。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的使用原理进行描述:

在未使用时,支臂4的第一端部处于滚轮2上第二凹槽201之外的区域,支臂4的轴线平行于本体1的轴线且支臂4不能相对于本体1转动。

在使用时,首先将打捞装置的本体1的背离打捞组件5的端部与下井管柱的一端连接,将下井管柱的另一端与钢丝绳连接,采用钢丝绳将打捞装置下入油井的油管内。

当打捞装置从油管内通过时,伸出件3延伸出滚轮2的端部的边缘与滚轮2的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油管的内径,从而油管内壁对伸出件3施加作用力,使伸出件3向背离凸台203的方向转动,滚轮2不转动,支臂4的第一端部处于滚轮2上第二凹槽201、第三凹槽202和凸起203之外的区域。

当打捞装置完全通过油管后,进入到套管内,由于套管的内径大于油管的内径,上提钢丝绳,使打捞装置重新进入油管内,油管的内壁对伸出件3施加作用力使伸出件3向靠近凸起203的方向转动,当伸出件3与凸起203接触时,伸出件3推动凸起203转动,即带动滚轮2转动,从而使支臂4的第一端部移动至滚轮2上的第二凹槽201内,进而支臂4可相对于本体1转动,而使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的轴线。当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的轴线时,打捞组件5可靠近并夹住贴在套管内壁的落物,从而将落物成功打捞。

打捞装置成功打捞落物后,继续拉钢丝绳,油管内壁对支臂4施加作用力使支臂4的第二端靠近本体1,直至支臂4的轴线与本体1的轴线重合,则打捞装置可通过油管,通过拉钢丝绳即可将打捞装置从井口取出,由于打捞装置的打捞组件5夹持住落物,因此打捞装置将落物从井内取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通过在本体1上开设通孔101及与通孔101连通的第一凹槽102,在通孔101内设置可转动的滚轮2,以及在滚轮2的板面上开设第二凹槽201和第三凹槽202,第一凹槽201和第三凹槽202之间形成凸起203,可使支臂4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凹槽102进入到通孔101内,以及当滚轮2转动时,支臂4的第一端部可进入到第二凹槽201内;通过在第三凹槽202内设置可转动的伸出件3,从而便于伸出件3在第三凹槽内转动时支臂的第二端部通过油管并进入到套管内,并且在打捞装置从套管进入油管内时伸出件3推动第二凹槽201和第三凹槽202之间的凸起203运动,从而使支臂4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一凹槽102进入到通孔101内,进而使支臂4可相对于本体1转动,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的轴线;通过设置与支臂4的第二端部连接的打捞组件5,便于在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的轴线时,打捞组件5接触贴在套管壁上的落物而将落物夹住。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装置可以打捞贴在套管内壁上的落物。

在本实施例中,支臂4可通过第三连接件11与本体1连接,具体地,第三连接件11可为销钉。

作为伸出件3的第一端与滚轮2铰接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伸出件3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6与滚轮2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件6可为销钉,滚轮2可绕销钉相对于本体1转动。为了便于打捞装置从套管进入油管内后,伸出件3推动凸起203转动,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6上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7,第一回位弹簧7的一端固定在滚轮2上,另一端固定在伸出件3上。如此设置,当打捞装置通过油管进入套管后,在第一回位弹簧7的作用下,伸出件3恢复至靠近凸起203的位置,从而在打捞装置由套管进入油管内时,油管内壁对伸出件3的作用力使伸出件3推动凸起203运动。

为了保证在打捞装置在油管内运动时,伸出件3转动而滚轮2不转动,如图1所示,滚轮2通过第二连接件8与本体1连接,第二连接件8上套设有第二回位弹簧9,第二回位弹簧9一端固定在本体1上,一端固定在滚轮2上。其中,第二连接件8可为销钉。

如此设置,在伸出件3向背离凸台203的方向转动时,第二回位弹簧9限制了滚轮2的转动,从而在打捞装置从油管内进入套管后,伸出件3恢复至靠近凸起203的位置。

为了便于在支臂4的第一端部进入第二凹槽201内时,支臂4的第二端背离本体1的轴线,如图1所示,支臂4与本体1之间通过压缩弹簧10连接。

如此设置,当支臂4的第一端部进入第二凹槽201内时,压缩弹簧10伸张,在压缩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支臂4的第二端部背离本体1,从而打捞组件5背离本体1而接触贴在套管内壁上的落物。

进一步地,为了在支臂4与本体1接触时便于放置压缩弹簧10,支臂4上设置有第三凹槽(图中未示出,位于压缩弹簧10处),压缩弹簧10的一端位于第三凹槽内。具体地,本体1的第一凹槽102内设置有第四连接件12,压缩弹簧10的一端与第四连接件12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第一凹槽102内。其中,第四连接件12可为销钉。

打捞组件5可以有多种结构,基于结构简单的前提下,现提供如下一种实现方式:

如图4所示,打捞组件5包括套筒501,套筒501的第一端封闭且与支臂4的第二端部连接,套筒501的第二端开口;套筒501的筒壁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开口5011,每一个开口5011内设置有一个卡瓦502,两个卡瓦502的相对的侧面延伸至套筒501内;卡瓦502通过销轴503与套筒501连接。

如此设置,打捞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获取。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销轴503上套设有第三回位弹簧504,第三回位弹簧504的两端分别与开口5011的壁连接。

如此设置,在打捞组件5打捞落物时,两个卡瓦502受到落物向上的作用力而张开,相对的两个侧面不再相对,进而两个卡瓦502之间的距离增大,利于两个卡瓦502卡在落物的绳帽头外。当两个卡瓦502卡住落物的绳帽头时,两个卡瓦502在第三回位弹簧504的作用下,恢复至之前的状态,两个侧面再次相对,从而可将绳帽头夹持得比较牢固。

进一步地,由于落物的绳帽头为圆柱体,如图5所示,可设置两个卡瓦502相对的侧面均为弧形面,并且两个弧形面的边缘位于同一个圆上。这样,两个卡瓦502可将绳帽头夹持得牢固,在打捞装置上移的过程中,落物不易脱离打捞组件。

为了便于打捞装置与其他下井装置连接及拆卸,本体1背离支臂4的端部上设置有外螺纹。如此,本体1与其他下井装置通过螺纹连接,保证连接牢固,同时便于进行拆装。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