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8214发布日期:2019-10-15 18:26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一些城市道路需要跨水域修建和日渐拥挤的交通现状,人们经常采用修建隧道的方式来解决,其隧道技术也正日渐成熟,特别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盾构法隧道。近年来,我国修建(在建)的盾构法隧道总里程已达数千公里,隧道直径也由6m逐步发展到17.6m。随着隧道直径的增加,隧道内部空间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受盾构机械的影响,盾构隧道的断面呈圆形,在这种圆形隧道内布置车行道难免会存在空间浪费的情况,使得隧道内部空间布置不合理,隧道的使用功能单一。

比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存的盾构隧道断面布置”(专利号201720369488.4),主要包含盾构隧道管片;所述的盾构隧道管片的内部横向设有车道板,车道板将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分设为上部的机动车通行道和下部的非机动车通行道;所述的下部的非机动车通行道由两块纵向设置的中隔墙分设为三个空间。该实用新型专利虽然同时布置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解决了非机动车过江的问题,但其隧道内部空间中的非机动车道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使得机动车车道数变少,通行效率低下。因此,在保留现有盾构隧道优点和不增大盾构隧道直径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盾构隧道内部空间、最大程度上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是一项及其重要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尤其是对大直径盾构隧道内部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通过充分合理利用盾构隧道内部空间,来实现双向四车道、双向水平扶梯人行道、逃生通道及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最大程度上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它包含隧道衬砌,所述隧道衬砌的内部横向设置一车道板将所述隧道衬砌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在所述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隔墙和右隔墙,所述上层行车道空间中的左隔墙和隧道衬砌形成的空间中设置隧道专用电缆仓,所述下层行车道空间中的左隔墙和隧道衬砌形成的空间中设置社会电缆管廊仓,所述上、下层行车道中的右隔墙和隧道衬砌形成的空间中分别设置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每一层的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的前进方向与所在层的行车道行驶方向保持一致。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中均设有建筑限界,所述建筑限界和隧道衬砌及车道板的下表面之间均设有电气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气设备包含有射流风机、信号灯、监控摄像机、扬声器、照明灯和CO-VI检测仪。

上述方案中,所述每一层的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的上部空间中均设有附属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的附属设备包含有人行通道风机、消火栓管、泡沫管、水喷雾管、监控摄像机、扬声器、CO-VI检测仪、线式火灾探测器和电缆槽及电缆。

上述方案中,所述左隔墙和右隔墙的装修厚度为150mm,而常规隧道车道侧墙装修的厚度为250mm,很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左隔墙和右隔墙的装修厚度减少了很多,释放出更多的空间。

上述方案中,所述右隔墙上设有消火栓,所述消火栓为厚度是240mm的薄型双拴消火栓箱,而常规消火栓厚度为350mm。

上述方案中,所述隧道专用电缆仓和社会电缆管廊仓中设有所需的各种管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不仅保留了现有盾构隧道的优点,而且在不增大隧道直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空间,同时实现了双向四车道、双向水平扶梯人行道、逃生通道、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最大程度上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了社会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断面布置图。

图中所示:1-隧道衬砌,2-车道板,3-左隔墙,4-右隔墙,5-隧道专用电缆仓,6-社会电缆管廊仓,7-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8-建筑限界,9-消火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写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的盾构隧道为某水底隧道,全长2.6公里,隧道外径15.2米,隧道衬砌厚度为0.65m,内径仅为13.9m,根据项目要求,需在该隧道内部布置双向双车道、隧道自用电缆、社会电缆仓、人行过江水底通道以及各类电气和附属设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可以很好的完成上述要求,具体布置方式为:

如图1所示的一种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包含隧道衬砌1,所述隧道衬砌1的内部横向设置一车道板2将所述隧道衬砌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在所述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隔墙3和右隔墙4,所述上层行车道空间中的左隔墙3和隧道衬砌1形成的空间中设置隧道专用电缆仓5,所述下层行车道空间中的左隔墙3和隧道衬砌1形成的空间中设置社会电缆管廊仓6,所述上、下层行车道中的右隔墙4和隧道衬砌1形成的空间中分别设置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7,每一层的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7的前进方向与所在层的行车道行驶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的,所述上、下两层行车道空间中均设有建筑限界8,所述建筑限界8和隧道衬砌1及车道板2的下表面之间均设有电气设备,所述的电气设备包含有所述的电气设备包含有射流风机、信号灯、监控摄像机、扬声器、照明灯和CO-VI检测仪等。

具体的,所述每一层的水平自动扶梯人行道7的上部空间中均设有附属设备,所述的附属设备包含有人行通道风机、消火栓管、泡沫管、水喷雾管、监控摄像机、扬声器、CO-VI检测仪、线式火灾探测器和电缆槽及电缆等。

具体的,所述左隔墙3和右隔墙4的装修厚度为150mm,而现有的隧道车道侧墙装修厚度为250mm。

具体的,所述右隔墙4上设有消火栓9,所述消火栓9选用厚度是240mm的薄型双拴消火栓箱,而现有的消火栓厚度为350mm。

具体的,本实施例取消了现有盾构隧道专用逃生通道,而采用同层人行隧道与车行隧道相互疏散的方式,更加节约了隧道内部空间。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盾构隧道内部空间布置后,实现了双向四车道、双向水平扶梯人行道、逃生通道、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满足了项目要求,在不减少车行道的前提下解决了车行和人行同时过江的问题,且最大程度上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了社会资源。

说明书中未阐述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该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等价置换等修改均认为是落入该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