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8652发布日期:2020-04-24 20:50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铁路隧道挖掘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



背景技术:

汉十高铁隧道群中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地质条件、隧道长度、断面大小、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可选择钻爆法、掘进法和盾构法等。采用钻爆法施工时需要钻眼、装药、放炮,施工中人员需要踩在支撑台架上工作。由于隧道在地质复杂的地区,围岩变化多端,施工中需要用多种开挖工法来适应围岩的变化,在高铁隧道正洞施工时常采用两台阶和三台阶法转换施工,在工法频繁转换时,需要根据工法转换更换相适应的开挖台架,但现有台架只能适应一种开挖方式,在两台阶与三台阶转换时,必须更换另一种台架,现有台架更换复杂,不能适应快速施工的要求,而且对台架加工过多易造成材料浪费,成本增加。

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强、能够实现两台阶和三台阶法快速转换施工的多功能台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门架组件,所述门架组件包括上门架和下门架,所述上门架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上立柱,所述下门架包括下横梁和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两端的下立柱,所述上门架通过所述上立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

所述台架还包括多根连接杆,三根所述连接杆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和中央,将上门架固定在一起,五根所述连接杆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所述下横梁两端和两端之间的位置,

所述台架还包括顶部施工平台、下部施工平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所述顶部施工平台位于所述上门架顶部,所述下部施工平台位于所述下门架顶部,所述上门架两侧安装有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所述下门架两侧安装有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包括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水平连接于所述上立柱上,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上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斜杆;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包括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水平连接于所述下立柱上,所述第二横杆和所述下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斜杆。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每个所述下立柱分别与所述下横梁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撑斜杆。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顶部施工平台、所述下部施工平台、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和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上表面均焊接有矩形钢筋网片。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每个所述上立柱通过法兰与所述下横梁可拆卸连接,所述法兰中间设置有弹性垫板。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台架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上部连接于所述上横梁,所述爬梯下部连接于所述下横梁。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结构精简,只需安装或拆卸上门架即可实现两台阶和三台阶施工方法的快速转换,不需要再次更换台架,使用灵活、刚度大,减少了人工消耗及开挖台车数量,降低了成本。在门架两侧设置有多个侧部施工平台,炮眼位置及方向容易控制,并且可以同时满足16台以上yt-28风动凿岩机同时作业,能够实现快速施工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顶部施工平台,2-上横梁,3-上立柱,4-下横梁,5-下立柱,6-连接杆,7-第一横杆,8-第一支撑斜杆,9-第二横杆,10-第二支撑斜杆,11-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2-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3-下部施工平台,14-第三支撑斜杆,15-爬梯,16-矩形钢筋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门架组件,在本实施例中,门架组件的数量为四组,门架组件之间的距离为1.5-2.0m。门架组件包括采用i18型钢制成的上门架和下门架,上门架包括上横梁2和连接于上横梁2两端的上立柱3,同一上门架的两个上立柱3之间的距离为3.0-3.5m,下门架包括下横梁4和连接于下横梁4两端的下立柱5,下横梁4的高度为2.5-3.5m,同一下门架的两个下立柱5之间的距离为4.0-4.5m,下门架适宜的高度和宽度可以使机械车辆通过台架,施工时不需将台架挪到错车道位置处。上门架通过上立柱3可拆卸地连接于下横梁4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上立柱3通过法兰与下横梁4可拆卸式连接,法兰中间设置有弹性垫板。当进行两台阶法挖掘高铁隧道正洞时,将上门架的上立柱3通过法兰安装于下横梁4上,挖掘过程中需要转换成三台阶法挖掘时,将上门架拆卸下来,即可进行挖掘,不需暂停掌子面进行工法转换。

台架还包括多根连接杆6,在本实施例中,三根连接杆6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所述上横梁2的两端和中央位置,以便将上门架固定在一起,五根连接杆6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下横梁4两端和两端之间的位置,以便将下门架固定在一起。焊接于下横梁4上的五根连接杆6将其分成等间距的四段。

台架还包括顶部施工平台1、下部施工平台13、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顶部施工平台1位于上门架顶部,下部施工平台13位于所述下门架顶部,上门架两侧安装有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下门架两侧安装有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超出门架本体的长度为1.2-1.5m,两个侧部施工平台之间的高度差为1.8-2.0m。

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包括第一横杆7,第一横杆7通过紧固螺栓水平连接于上立柱3上,第一横杆7和上立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斜杆8;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包括第二横杆9,第二横杆9通过紧固螺栓水平连接于所述下立柱5上,第二横杆9和下立柱5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斜杆10。每个下立柱5分别与下横梁4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撑斜杆14。顶部施工平台1、下部施工平台13、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上表面均焊接有矩形钢筋网片16。台架还设置有爬梯15,爬梯15上部连接于上横梁2,下部连接于下横梁4,矩形钢筋网片16预留有与爬梯15形状相适配的缺口。

最后,

本技术:
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门架组件,所述门架组件包括上门架和下门架,所述上门架包括上横梁(2)和连接于所述上横梁(2)两端的上立柱(3),所述下门架包括下横梁(4)和连接于所述下横梁(4)两端的下立柱(5),所述上门架通过所述上立柱(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横梁(4)上,

所述台架还包括多根连接杆(6),三根所述连接杆(6)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所述上横梁(2)的两端和中央,将上门架固定在一起,五根所述连接杆(6)分别依次焊接于每个所述下横梁(4)两端和两端之间的位置,

所述台架还包括顶部施工平台(1)、下部施工平台(13)、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所述顶部施工平台(1)位于所述上门架顶部,所述下部施工平台(13)位于所述下门架顶部,所述上门架两侧安装有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所述下门架两侧安装有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包括第一横杆(7),所述第一横杆(7)水平连接于所述上立柱(3)上,所述第一横杆(7)和所述上立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斜杆(8);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包括第二横杆(9),所述第二横杆(9)水平连接于所述下立柱(5)上,所述第二横杆(9)和所述下立柱(5)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斜杆(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下立柱(5)分别与所述下横梁(4)之间连接有第三支撑斜杆(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施工平台(1)、所述下部施工平台(13)、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11)和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12)上表面均焊接有矩形钢筋网片(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上立柱(3)通过法兰与所述下横梁(4)可拆卸连接,所述法兰中间设置有弹性垫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设置有爬梯(15),所述爬梯(15)上部连接于所述上横梁(2),所述爬梯(15)下部连接于所述下横梁(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多功能台架,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门架组件,所述门架组件包括上门架和下门架,所述上门架包括上横梁和连接于上横梁两端的上立柱,所述下门架包括包括下横梁和连接于下横梁两端的下立柱,所述上门架通过所述上立柱可拆卸地连接于下横梁上,所述台架还包括顶部施工平台、下部施工平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和第二侧部施工平台,所述顶部施工平台位于所述多个上门架顶部,所述下部施工平台位于所述下门架顶部,每个所述上门架两侧均安装有所述第一侧部施工平台,每个所述下门架两侧均安装有所述第二侧部施工平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高铁隧道正洞挖掘时频繁转换工法需要更换台架的技术问题,减少了人工消耗,使用灵活,能够满足快速施工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传超;何志佳;张胜;刘凯;方威;丁凡;黎尚均;花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七局集团武汉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4
技术公布日:2020.0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