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31673发布日期:2023-03-22 07:59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在发展,在修建地下隧道工程时,隧道内的温度具有统一的规定,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业,如铁道部规定,隧道内气温不得超过二十八度,当隧道内温度过高时,隧道内高温警报响起,开启降温装置,对隧道内进行降温,现有降温装置在隧道内受损,由于隧道环境相对封闭,降温管道不能够及时进行更换,使得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降低,对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现在研发出一种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降温装置在隧道内受损,降温管道不能够及时进行更换,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降低,对隧道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
5.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包括有通风管、滑槽连接件、排风扇、换气扇、伸缩管道、固定板和快速连接机构,通风管共有两根,通风管呈上下对称设置,通风管之间连接有两个滑槽连接件,下方的通风管前侧连接有排风扇,上方的通风管顶部连接有换气扇,通风管左部均连接有伸缩管道,滑槽连接件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固定板,通风管右部均连接有用于快速连接伸缩管道的快速连接机构。
6.进一步,快速连接机构还包括有连接环、压紧件、扭簧、连接杆和按压件,通风管右侧均卡接有连接环,连接环右部转动式连接有多个压紧件,连接环上滑动式连接有按压件,压紧件均与相邻的按压件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连接杆,连接环与压紧件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扭簧。
7.进一步,固定机构还包括有连接板、固定件和弹簧,右侧滑槽连接件右部上下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之间滑动式连接固定件,连接板均与固定件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均绕在固定件上。
8.进一步,排风扇与换气扇上均连接有防护框,用于对排风扇与换气扇进行防护。
9.进一步,固定板上开有孔槽,便于进行安装。
10.进一步,连接环上均连接有橡胶条,增加伸缩管道的密封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拉动按压件,压紧件进行转动打开,然后连接伸缩管道,松开拉动件,压紧件对伸缩管道进行夹紧,从而达到了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的效果。
12.2、本实用新型拉动固定件靠近滑槽连接件,将滑槽连接件卡接在固定板上,之后松开固定件,使得弹簧复原带动固定件进行复位,从而达到了对滑槽连接件固定限位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快速连接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剖视图。
17.附图标记中:1、通风管,2、滑槽连接件,3、排风扇,4、换气扇,5、伸缩管道,6、固定板,7、快速连接机构,71、连接环,72、压紧件,73、扭簧,74、连接杆,75、按压件,8、固定机构,81、连接板,82、固定件,8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应用范围。
19.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有通风管1、滑槽连接件2、排风扇3、换气扇4、伸缩管道5、固定板6和快速连接机构7,通风管1共有两根,通风管1呈上下对称设置,通风管1之间连接有两个滑槽连接件2,滑槽连接件2用于将通风管1进行固定,下方的通风管1前侧连接有排风扇3,排风扇3用于对下方通风管1进行排风,上方的通风管1顶部连接有换气扇4,排风扇3与换气扇4上均连接有防护框,用于对排风扇3与换气扇4进行防护,换气扇4用于对上方通风管1进行换气,通风管1左部均连接有伸缩管道5,滑槽连接件2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上开有孔槽,便于进行安装,固定板6用于将通风管1固定在墙面上,通风管1右部均连接有用于快速连接伸缩管道5的快速连接机构7。
20.如图1和图3所示,快速连接机构7还包括有连接环71、压紧件72、扭簧73、连接杆74和按压件75,通风管1右侧均卡接有连接环71,连接环71上均连接有橡胶条,增加伸缩管道5的密封性,连接环71右部转动式连接有多个压紧件72,压紧件72对伸缩管道5进行压紧,连接环71上滑动式连接有按压件75,压紧件72均与相邻的按压件75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连接杆74,连接环71与相邻压紧件72之间均连接有两个扭簧73。
21.当隧道内温度过高时,隧道内高温警报响起,人们需要开启降温装置,对隧道高温环境进行降温时,可以使用本装置,首先将固定板6安装在指定位置,然后将滑槽连接件2卡入固定板6中,然后在通风管1右侧连接伸缩管道5,拉动按压件75,压紧件72均转动打开,扭簧73发生形变后,将伸缩管道5连接在连接环71上,松开按压件75,扭簧73进行复原,扭簧73带动压紧件72进行复原,压紧件72对伸缩管道5进行夹紧,开启排气扇与换气扇4,排气扇对下方通风管1进行排气,换气扇4对上方通风管1进行换气疏通,综上所述,通过拉动按压件75,压紧件72进行转动打开,然后连接伸缩管道5,松开拉动件,压紧件72对伸缩管道5进行夹紧,从而达到了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的效果。
22.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机构8还包括有连接板81、固定件82和弹簧83,右侧滑槽连
接件2右部上下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板81,连接板81之间滑动式连接固定件82,连接板81均与固定件82之间连接有弹簧83,弹簧83均绕在固定件82上。
23.当人们要对滑槽连接件2固定限位时,拉动固定件82靠近滑槽连接件2,固定件82在连接板81上靠近滑槽连接件2时会压缩弹簧83,将滑槽连接件2卡接在固定板6上,之后松开固定件82,使得弹簧83复原带动固定件82进行复位,与固定板6形成卡位对滑槽连接件2进行锁止固定,当要对滑槽连接件2移动时,拉动固定件82靠近滑槽连接件2,固定件82在连接板81上靠近滑槽连接件2时会压缩弹簧83,将滑槽连接件2移动离开固定板6,之后松开固定件82,使得弹簧83复原带动固定件82进行复位,完成对滑槽连接件2移动,综上所述,拉动固定件82靠近滑槽连接件2,将滑槽连接件2卡接在固定板6上,之后松开固定件82,使得弹簧83复原带动固定件82进行复位,从而达到了对滑槽连接件2固定限位的效果。
24.以上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通风管(1)、滑槽连接件(2)、排风扇(3)、换气扇(4)、伸缩管道(5)、固定板(6)和快速连接机构(7),通风管(1)共有两根,通风管(1)呈上下对称设置,通风管(1)之间连接有两个滑槽连接件(2),下方的通风管(1)前侧连接有排风扇(3),上方的通风管(1)顶部连接有换气扇(4),通风管(1)左部均连接有伸缩管道(5),滑槽连接件(2)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固定板(6),通风管(1)右部均连接有用于快速连接伸缩管道(5)的快速连接机构(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快速连接机构(7)还包括有连接环(71)、压紧件(72)、扭簧(73)、连接杆(74)和按压件(75),通风管(1)右侧均卡接有连接环(71),连接环(71)右部转动式连接有多个压紧件(72),连接环(71)上滑动式连接有按压件(75),压紧件(72)均与相邻的按压件(75)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连接杆(74),连接环(71)与压紧件(72)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扭簧(7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机构(8)还包括有连接板(81)、固定件(82)和弹簧(83),右侧滑槽连接件(2)右部上下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板(81),连接板(81)之间滑动式连接固定件(82),连接板(81)均与固定件(82)之间连接有弹簧(83),弹簧(83)均绕在固定件(82)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排风扇(3)与换气扇(4)上均连接有防护框,用于对排风扇(3)与换气扇(4)进行防护。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板(6)上开有孔槽,便于进行安装。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环(71)上均连接有橡胶条,增加伸缩管道(5)的密封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降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从而达到了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一种基于高温警报的高效降温装置,包括有通风管、滑槽连接件、排风扇和换气扇等,通风管共有两根,通风管呈上下对称设置,通风管之间连接有两个滑槽连接件,下方的通风管前侧连接有排风扇,上方的通风管顶部连接有换气扇。本实用新型通过拉动按压件,压紧件进行转动打开,然后连接伸缩管道,松开拉动件,压紧件对伸缩管道进行夹紧,从而达到了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的效果。了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的效果。了能够快速更换连接管道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赵冠一 曾维刚 梁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12.14
技术公布日:2023/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