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42809发布日期:2024-03-06 17:1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路政,具体涉及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1、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会排放诸多有害气体,露天情况下气体容易消散,如果在隧道中,正常排出的有害气体就不易消散,而且有些气体还具有易燃性质;另外,由于隧道环境阴暗,是最容易发生车祸和火灾的地方之一;因此在隧道内设计良好的火灾通风排烟系统能够大大提高隧道行车时以及发生火灾时受难人员的安全性。

2、现有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如文献号为cn113107568a,名称为一种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在隧道主体和隧道内层之间设置可以沿隧道长度方向移动的抽风管,当火灾发生时抽风管能够移动抽风排烟,虽然相对与传动的位置固定的通风排烟管道提高了排烟效率,但是车祸等发生时,火灾初始往往只是在隧道内几个点位上,范围并不大,上述方案虽然能够移动排烟管道,但是由于管道均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当发生火灾时靠近火灾点位的管道只有最中心的几个,其他管道与火灾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且烟气从地面处产生,一般会聚集在隧道的上方,该方案的抽烟口过于靠下,所以综合来看,现有的排烟系统在排烟效率上仍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活动排烟结构,多个移动台移动靠近火灾位置,同时使水平摆放的通风管在竖直面内转动,最终让每个火灾位置尽可能多地集中排烟管道,大大提高了排烟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包括位于路面上的隧道主体,靠近隧道主体内部底面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台阶,以及设置在台阶上能够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移动并能够在竖直面内转动的活动排烟结构;活动排烟结构包括能够在台阶上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台,设置在移动台上方至少两个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排布的排烟分管,以及能够使排烟分管在竖直面内转动的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供排烟分管穿过的转动板,以及驱动转动板转动的第二电机。

3、进一步的,台阶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一沉槽,第一沉槽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沉槽内部底面设置有液压支架,液压支架顶部固定连接有齿条;移动台对应齿条的位置由底部向上开设有第三沉槽,第三沉槽内部设置有能够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与第一输出轴固定连接,移动台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输出轴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4、进一步的,隧道主体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距离设置有推移气缸。

5、进一步的,推移气缸的末端设置活动连接有挂钩,移动台对应挂环的高度上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间隔距离设置有挂环。

6、进一步的,移动台上设置有支撑台,支撑台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移动台上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外侧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二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输出轴与转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移动台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板,移动台上表面向下开设有滑槽,滑槽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板下表面设置有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条;移动台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通过连接杆与支撑板连接;支撑台和定位板均位于支撑板上。

8、进一步的,排烟分管靠近对应隧道主体内壁的一端与排烟主管固定连通,排烟主管设置有排烟道,排烟道与l形的导烟管一端套接,排烟主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末端与导烟管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隧道主体上方通过连接架连接有内框架,隧道主体与内框架之间设置有抽烟机;移动台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二沉槽,第二沉槽内设置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采用永磁体,隧道主体与内框架之间设置有与第三电机竖直对应的第四电机,第四电机与第二转杆连接,第二转杆与隐蔽帘的顶部固定连接,隐蔽帘包括依次排布的遮挡片,相邻遮挡片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移动台上设置有测距仪和烟雾传感器;隧道主体上设置有电控箱;电控箱分别与测距仪和烟雾传感器通信连接;电控箱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液压支架、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电连接。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活动排烟结构,多个移动台移动靠近火灾位置,同时使水平摆放的通风管在竖直面内转动,最终让每个火灾位置尽可能多地集中排烟管道,大大提高了排烟效率;通过设置推移气缸可以使排烟分管更靠近火灾起烟点,收起时靠近隧道主体内壁,空间利用更合理,设置挂钩与挂环,方便将移动台拉回第一沉槽上方;通过设置可以移动的支撑板,可以使多个移动台上的排烟分管尽可能汇聚,设置多个移动台便于应对多个火灾点位;通过设置隐蔽帘,能将排烟分管隐藏起来,符又能防止车祸时被车辆撞击而遭到破坏,同时隐蔽帘能够在车辆撞击时减缓车辆的冲击力。



技术特征:

1.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路面(1)上的隧道主体(2),靠近隧道主体(2)内部底面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台阶(6),以及设置在台阶(6)上能够沿隧道主体(2)长度方向移动并能够在竖直面内转动的活动排烟结构;活动排烟结构包括能够在台阶(6)上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台(7),设置在移动台(7)上方至少两个沿隧道主体(2)长度方向排布的排烟分管(1008),以及能够使排烟分管(1008)在竖直面内转动的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供排烟分管(1008)穿过的转动板(1007),以及驱动转动板(1007)转动的第二电机(10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台阶(6)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一沉槽(601),第一沉槽(601)沿隧道主体(2)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沉槽(601)内部底面设置有液压支架(603),液压支架(603)顶部固定连接有齿条(604);移动台(7)对应齿条(604)的位置由底部向上开设有第三沉槽(701),第三沉槽(701)内部设置有能够与齿条(604)啮合的齿轮(704),齿轮(704)与第一输出轴(703)固定连接,移动台(7)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702),第一输出轴(703)与第一电机(702)的输出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隧道主体(2)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距离设置有推移气缸(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推移气缸(8)的末端设置活动连接有挂钩(903),移动台(7)对应挂环(904)的高度上沿隧道主体(2)长度方向间隔距离设置有挂环(9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移动台(7)上设置有支撑台(1002),支撑台(1002)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1003);移动台(7)上设置有定位板(1004),定位板(1004)外侧设置有第二电机(1006),第二电机(1006)与第二输出轴(1005)固定连接,第二输出轴(1005)与转动板(1007)的一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移动台(7)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板(1001),移动台(7)上表面向下开设有滑槽(10),滑槽(10)沿隧道主体(2)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板(1001)下表面设置有与滑槽(10)滑动连接的滑条;移动台(7)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1012),第二电动推杆(1012)通过连接杆(1013)与支撑板(1001)连接;支撑台(1002)和定位板(1004)均位于支撑板(100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排烟分管(1008)靠近对应隧道主体(2)内壁的一端与排烟主管(1009)固定连通,排烟主管(1009)设置有排烟道,排烟道与l形的导烟管(1010)一端套接,排烟主管(1009)上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1011),第一电动推杆(1011)的末端与导烟管(1010)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隧道主体(2)上方通过连接架(3)连接有内框架(4),隧道主体(2)与内框架(4)之间设置有抽烟机(5);移动台(7)上表面向下开设有第二沉槽(602),第二沉槽(602)内设置有第三电机(14),第三电机(1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杆(1401),第一转杆(1401)采用永磁体,隧道主体(2)与内框架(4)之间设置有与第三电机(14)竖直对应的第四电机(1405),第四电机(1405)与第二转杆(1404)连接,第二转杆(1404)与隐蔽帘的顶部固定连接,隐蔽帘采用磁性材料,隐蔽帘包括依次排布的遮挡片(1402),相邻遮挡片(1402)通过连接件(1403)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移动台(7)上设置有测距仪(11)和烟雾传感器(12);隧道主体(2)上设置有电控箱(13);电控箱(13)分别与测距仪(11)和烟雾传感器(12)通信连接;电控箱(13)分别与第一电机(702)、第二电机(1006)、第三电机(14)、第四电机(1405)、液压支架(603)、第一电动推杆(1011)和第二电动推杆(1012)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路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包括位于路面上的隧道主体,靠近隧道主体内部底面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台阶,以及设置在台阶上能够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移动并能够在竖直面内转动的活动排烟结构;活动排烟结构包括能够在台阶上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台,设置在移动台上方至少两个沿隧道主体长度方向排布的排烟分管,以及能够使排烟分管在竖直面内转动的转动结构。本发明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活动排烟结构,多个移动台移动靠近火灾位置,同时使水平摆放的通风管在竖直面内转动,最终让每个火灾位置尽可能多地集中排烟管道,大大提高了排烟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赵翔,刘阳,谢元平,刘怡田,左新星,刘肖,姚鹏飞,赵亚伟,张泽旭,李宇轩,张国旗,刘永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