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65115发布日期:2023-04-26 18:0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巷道支护,具体为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1、我国煤矿主要是地下开采,需要在井下开掘大量巷道,采用巷道支护来保持巷道畅通和围岩稳定对煤矿建设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产矿井煤巷的支护方式多采用的是u型棚和锚网的综合支护方式,在一般正常的巷道基本能够满足支护要求。

2、但是,在皮带机机头部区域或者是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容易发生冲击地压,进而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而且在维修u型棚时也会发生冲击地压的伤人事故,尤其是在皮带机机头部设备体积大,从而要求巷道断面也比较大,受压变形后的液压支架作业空间变小,对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为改善这些不利的因素,便出现了在u型棚下添加多个单体液压支柱来加强支护的办法,即使这样也不能满足支护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包括框架式底梁、液压立柱、下固定销、框架式顶梁、上固定销、定位导柱及顶板,所述框架式底梁的四周设有第一套筒,所述液压立柱的底端置于第一套筒中,并通过下固定销与液压立柱的底端锁定,所述框架式顶梁的四周设有第二套筒,所述液压立柱的输出端置于第二套筒中,并通过上固定销与液压立柱的输出端锁定,所述框架式底梁和框架式顶梁的四周均设有滑槽,所述定位导柱并入至滑槽中,所述顶板固定于框架式顶梁上。

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筒和液压立柱的底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且两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4、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销插接于第一插孔中,使液压立柱的底端锁定于第一套筒中。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筒和液压立柱的输出端均开设有第二插孔,且两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6、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销插接于第二插孔中,使液压立柱的输出端锁定于第二套筒中。

7、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导柱的两侧外壁设有限位槽,所述滑槽的两侧内壁设有限位凸起,且限位凸起位于限位槽中。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9、该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采用框架式的底梁和顶梁并搭配液压立柱,四周的定位导柱可保障底梁和顶梁衔接平稳,承重比大,整体结构刚性强,在保障液压立柱升降过程中,支架重心始终在底梁上,保障了支架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可与原有的巷道支护系统相互结合使用,这样可有效提高巷道顶部的稳定性,且整体轻便可拆移式,具有满足支护条件和移架方便的特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包括框架式底梁(1)、液压立柱(2)、下固定销(3)、框架式顶梁(4)、上固定销(5)、定位导柱(6)及顶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式底梁(1)的四周设有第一套筒(8),所述液压立柱(2)的底端置于第一套筒(8)中,并通过下固定销(3)与液压立柱(2)的底端锁定,所述框架式顶梁(4)的四周设有第二套筒(9),所述液压立柱(2)的输出端置于第二套筒(9)中,并通过上固定销(5)与液压立柱(2)的输出端锁定,所述框架式底梁(1)和框架式顶梁(4)的四周均设有滑槽(10),所述定位导柱(6)并入至滑槽(10)中,所述顶板(7)固定于框架式顶梁(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8)和液压立柱(2)的底端均开设有第一插孔(11),且两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销(3)插接于第一插孔(11)中,使液压立柱(2)的底端锁定于第一套筒(8)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9)和液压立柱(2)的输出端均开设有第二插孔(12),且两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销(5)插接于第二插孔(12)中,使液压立柱(2)的输出端锁定于第二套筒(9)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柱(6)的两侧外壁设有限位槽(13),所述滑槽(10)的两侧内壁设有限位凸起(14),且限位凸起(14)位于限位槽(13)中。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涉及巷道支护技术领域,采用的方案:包括框架式底梁、液压立柱、下固定销、框架式顶梁、上固定销、定位导柱及顶板,框架式底梁的四周设有第一套筒,液压立柱的底端置于第一套筒中,并通过下固定销与液压立柱的底端锁定,该用于巷道支护的支架结构,采用框架式的底梁和顶梁并搭配液压立柱,四周的定位导柱可保障底梁和顶梁衔接平稳,承重比大,整体结构刚性强,在保障液压立柱升降过程中,支架重心始终在底梁上,保障了支架的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可与原有的巷道支护系统相互结合使用,这样可有效提高巷道顶部的稳定性,且整体轻便可拆移式,具有满足支护条件和移架方便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根,苏相宾,宋雨,朱杰,尹群,郝鸿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南阳坡煤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1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