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41254发布日期:2023-10-25 15:0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控制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1、井下矿山的巷道测量控制测点通常布置在巷道的顶板上,因为底板有行人和运输车辆行走,控制测点如布置在底板上,易被破坏,不易保存。布置控制测点时,在巷道顶板上用凿岩机凿一20cm深的孔,在孔里钉入木桩,再在木桩上钉一铁钉,留出钉帽1cm悬挂线绳用。在控制测点上挂上线绳是测量工作的一项必须的准备工作。现场进行测量作业时,测量人员需要在控制测点的钉帽上悬挂线绳,通过线绳把垂球引到经纬仪、全站仪或棱镜的仪器中心标识上,从而保证控制测点与仪器中心的坐标保持一致。在岩巷掘进中由于爆破溅起渣石、喷浆等破坏巷道控制测点,给测量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控制测点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解决了控制测点被爆破溅起渣石、喷浆物体破坏的技术问题。

3、(二)技术方案

4、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板;固定板四角设有与井下巷道顶板连接的连接孔和四个第一磁铁;固定板下端中部安装有转动组件;壳体为第一防护板、第一转动装置、第二防护板和第二转动装置依次连接的上端开口的腔体;第一防护板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左半部和第一转动装置固定连接;第二防护板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右半部和第二转动装置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上分别设置两个第二磁铁和两个第三磁铁;壳体为能沿着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与固定板之间开合的;控制测点使用状态下,壳体呈收拢状态,聚集的第一防护板由第一转动装置支撑并依靠端部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控制测点备用状态下,壳体呈展开状态,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紧密贴合并依靠端部第二磁铁和第三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

5、可选的,第一防护板包括多个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一折板和第一连接板;第一转动装置与最靠近第一转动装置的第一折板固定连接,最上端的第一折板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与固定板左半部连接;第二防护板包括多个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二折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转动装置与最靠近第二转动装置的第一折板固定连接,最上端的第二折板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与固定板右半部连接。

6、可选的,多根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多次反复折叠形成折扇式结构,相邻多跟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形成折痕线,多根折痕线沿折扇半径设置。

7、可选的,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动圈和第一转动架;第二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转动圈和第二转动架;第一转动架上部与第一转动圈下部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架下部位于腔体外设有两个第二磁铁;第二转动架上部与第二转动圈下部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架下部位于腔体外设置有两个与第二磁铁相对应的两个第三磁铁。

8、可选的,第二磁铁和第三磁铁上设置有便于第一转动架和第二转动架弧线运动的推拉把手。

9、可选的,第一转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二连接板,第一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下端外侧均设有第二磁铁,第一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宽度相同;

10、第二转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转动杆、第五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五转动杆,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下端外侧均设有第三磁铁,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宽度相同。

11、可选的,第一转动圈的宽度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宽度相同且为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宽度的一半;第二转动圈位于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宽度内侧,第一转动圈恰好能固定接在第四转动杆和第六转动杆上外侧。

12、可选的,转动组件包括竖板和连接轴,竖板与固定板中部下端固定连接,连接轴水平方向设置且垂直于竖板中部,第一转动圈和第二转动圈套接在转轴上且能够转动。

13、可选的,连接轴上设有防止第一转动圈和第二转动圈水平方向移位的轴帽,轴帽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圈和第二转动圈直径。

14、可选的,勾架与壳体配合使用,完成壳体收拢或展开状态;勾架呈y字形,勾架宽度与推拉把手水平距离相适配;勾架左右两侧上方均设置有两个弧形弯勾,两个弧形弯勾弧度方向相反。

15、(三)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固定板与井下巷道顶板连接,壳体通过转动组件与固定板一端活动连接,壳体为折扇式结构,控制测点使用状态下,壳体呈折扇式收拢状态,聚集的第一防护板由第一转动装置支撑并依靠端部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控制测点备用状态下,壳体呈折扇式展开状态,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紧密贴合并依靠端部第二磁铁和第三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壳体起到保护控制测点的作用,进而使测量工作更好地为安全生产和合理开采服务。通过磁性固定,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壳体折扇式结构设计,节省空间。

17、优选地,勾架与控制测点保护装置配合使用,确保保护装置在顶板处可根据作业需要完成收拢或展开。



技术特征:

1.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四角设有与井下巷道顶板连接的连接孔和四个第一磁铁;所述固定板下端中部安装有转动组件;所述壳体为第一防护板、第一转动装置、第二防护板和第二转动装置依次连接的上端开口的腔体;所述第一防护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左半部和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右半部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上分别设置两个第二磁铁和两个第三磁铁;所述壳体能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开合;控制测点使用状态下,所述壳体呈收拢状态,聚集的所述第一防护板由所述第一转动装置支撑并依靠端部的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控制测点备用状态下,所述壳体呈展开状态,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和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紧密贴合并依靠端部所述第二磁铁和所述第三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板包括多个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一折板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转动装置与最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装置的所述第一折板固定连接,最上端的所述第一折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左半部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包括多个依次折叠连接的第二折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转动装置与最靠近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的所述第一折板固定连接,最上端的所述第二折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右半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第一折板和所述第二折板多次反复折叠形成折扇式结构,相邻多跟所述第一折板和所述第二折板形成折痕线,多根折痕线沿折扇半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动圈和第一转动架;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转动圈和第二转动架;所述第一转动架上部与所述第一转动圈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架下部位于腔体外设有两个所述第二磁铁;所述第二转动架上部与所述第二转动圈下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架下部位于腔体外设置有两个与所述第二磁铁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三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铁和所述第三磁铁上设置有便于所述第一转动架和所述第二转动架弧线运动的推拉把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三转动杆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三转动杆下端外侧均设有所述第二磁铁,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三转动杆宽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圈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宽度相同且为所述第四转动杆和所述第六转动杆宽度的一半;所述第二转动圈位于所述第四转动杆和所述第六转动杆宽度内侧,所述第一转动圈恰好能固定接在所述第四转动杆和所述第六转动杆上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竖板和连接轴,所述竖板与所述固定板中部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水平方向设置且垂直于所述竖板中部,所述第一转动圈和所述第二转动圈套接在转轴上且能够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上设有防止所述第一转动圈和所述第二转动圈水平方向移位的轴帽,轴帽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转动圈和所述第二转动圈直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控制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井下测量控制测点保护装置中包括壳体和固定板,固定板四角设有与井下巷道顶板连接的连接孔和四个第一磁铁;固定板通过转动组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壳体起到保护控制测点的作用。控制测点备用状态下,壳体呈展开状态,壳体的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紧密贴合并依靠端部第二磁铁和第三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控制测点使用状态下,壳体呈收拢状态,聚集的第一防护板由第一转动装置支撑并依靠端部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性固定。通过磁性固定,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壳体折扇式结构设计,节省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冯家良,陈国华,马庸,肖明鹏,刘斌,高斐斐,严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