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落物打捞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3357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井下落物打捞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落物打捞工具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井下落物打捞筒。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对井下不规则落物的打捞成功率仍有待提高。现有的井下不规则落物的打捞筒通常采用套铣或者磨铣等操作方式,但是工具结构复杂,且需要更换相应工具才能使用相应的最合适的工具,且工具不够规范,影响现场施工效果,且不利于提高效率和保证技术效果。人们迫切地希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井下落物打捞筒。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技术效果优良的井下落物打捞筒。
[0004]本实用新型一种井下落物打捞筒;其特征在于:井下落物打捞筒的构成如下:高强公锥1、高强母锥2 ;高强公锥I与高强母锥2 二者配合安装为一体化结构;高强公锥I和高强母锥2内部均设置有贯通轴线方向全长的内腔通孔即水眼4 ;
[0005]高强公锥I构成如下:上接头11、过渡段12、高强公锥锥体13 ;其中:高强公锥锥体13为锥体结构且其外表面还制有锥螺纹,上接头11通过过渡段12连接着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过渡段12中靠近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处设置有配合过渡轴段;
[0006]高强母锥2构成如下:锥筒21、套铣头22 ;其中: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配合连接为一体,套铣头22布置在锥筒21的远离过渡段12 —侧且套铣头22与锥筒21连接为一体化结构。
[0007]所述高强公锥锥体13上远离过渡段12处连接设置有硬质合金磨头131,高强公锥锥体13与硬质合金磨头131连接为一体。
[0008]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为一体;此外,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还通过沉头螺钉3配合连接为一体;所述沉头螺钉3共有三个,在锥筒2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作为一种现场组合使用的组合工具,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下述问题:
[0010]先根据井下不规则落物的实际情况确定高强母锥2 (或称母锥或者磨铣头)和高强公锥I (或称铣锥)的规格尺寸,然后依靠高强母锥2上的管螺纹和高强公锥I上相应轴段的外螺纹将二者固定连接为一体;再使用2-3个沉头螺钉3将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进一步连接固定在一起,以便能防止打捞操作不当而将高强母锥2掉入井内。在将本实用新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组合好并检查无误后,和与其相匹配的安全接头连接,下到鱼顶位置开泵循环,加压10-30KN进行打捞操作,当泵压或指重表指针有变化时起钻即可,也可在成功打捞出落物后顺利取出落物,这样就实现了对不规则落物的套铣打捞或/和磨铣打捞,能取得最优效果并有效减少施工工序和周期。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在技术相比,其利用组合工具,具备套铣筒、母锥、公锥及铣锥等工具独立的特性,同时还将它们的“磨、套、铣、捞”等独立特性有效的加以揉合利用,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井下不规则落物的一次性打捞成功。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的工作原理简单,工具材料广泛,加工简单,均以丝扣连接且有防退扣的销钉,便于将捞到的落物取出,降低了套铣筒(或母锥)掉入井内的生产事故,也降低了工具的维修费用,提高了打捞成功率。
[00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为井下落物打捞筒结构原理示意简图之一;
[0016]图2为井下落物打捞筒结构原理示意简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7]附图1、2中井下落物打捞筒的摆放位置与实物摆放位置恰好上下相反。
[0018]实施例1
[0019]一种井下落物打捞筒;参见附图1,其构成如下:高强公锥1、高强母锥2 ;高强公锥I与高强母锥2 二者配合安装为一体化结构;高强公锥I和高强母锥2内部均设置有贯通轴线方向全长的内腔通孔即水眼4 ;
[0020]高强公锥I构成如下:上接头11、过渡段12、高强公锥锥体13 ;其中:高强公锥锥体13为锥体结构且其外表面还制有锥螺纹,上接头11通过过渡段12连接着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过渡段12中靠近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处设置有配合过渡轴段;
[0021]高强母锥2构成如下:锥筒21、套铣头22 ;其中: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配合连接为一体,套铣头22布置在锥筒21的远离过渡段12 —侧且套铣头22与锥筒21连接为一体化结构。
[0022]所述高强公锥锥体13上远离过渡段12处还连接设置有硬质合金磨头131,高强公锥锥体13与硬质合金磨头131连接为一体。
[0023]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为一体;此外,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还通过沉头螺钉3配合连接为一体;所述沉头螺钉3共有三个,在锥筒2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0024]本实施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作为一种现场组合使用的组合工具,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下述问题:
[0025]先根据井下不规则落物的实际情况确定高强母锥2 (或称母锥或者磨铣头)和高强公锥I (或称铣锥)的规格尺寸,然后依靠高强母锥2上的管螺纹和高强公锥I上相应轴段的外螺纹将二者固定连接为一体;再使用2-3个沉头螺钉3将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进一步连接固定在一起,以便能防止打捞操作不当而将高强母锥2掉入井内。在将本实用新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组合好并检查无误后,和与其相匹配的安全接头连接,下到鱼顶位置开泵循环,加压10-30KN进行打捞操作,当泵压或指重表指针有变化时起钻即可,也可在成功打捞出落物后顺利取出落物,这样就实现了对不规则落物的套铣打捞或/和磨铣打捞,能取得最优效果并有效减少施工工序和周期。
[0026]本实施例与现在技术相比,其利用组合工具,具备套铣筒、母锥、公锥及铣锥等工具独立的特性,同时还将它们的“磨、套、铣、捞”等独立特性有效的加以揉合利用,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井下不规则落物的一次性打捞成功。
[0027]本实施例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的工作原理简单,工具材料广泛,加工简单,均以丝扣连接且有防退扣的销钉,便于将捞到的落物取出,降低了套铣筒(或母锥)掉入井内的生产事故,也降低了工具的维修费用,提高了打捞成功率。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0028]实施例2
[0029]一种井下落物打捞筒;参见附图2,其构成如下:高强公锥1、高强母锥2 ;高强公锥I与高强母锥2 二者配合安装为一体化结构;高强公锥I和高强母锥2内部均设置有贯通轴线方向全长的内腔通孔即水眼4 ;
[0030]高强公锥I构成如下:上接头11、过渡段12、高强公锥锥体13 ;其中:高强公锥锥体13为锥体结构且其外表面还制有锥螺纹,上接头11通过过渡段12连接着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过渡段12中靠近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处设置有配合过渡轴段;
[0031]高强母锥2构成如下:锥筒21、套铣头22 ;其中: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配合连接为一体,套铣头22布置在锥筒21的远离过渡段12 —侧且套铣头22与锥筒21连接为一体化结构。
[0032]特别的:所述高强公锥锥体13上远离过渡段12处未连接设置硬质合金磨头131。
[0033]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为一体;此外,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还通过1-2个沉头螺钉3配合连接为一体;在锥筒2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0034]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参见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主权项】
1.井下落物打捞筒;其特征在于:井下落物打捞筒的构成如下:高强公锥(1)、高强母锥(2);高强公锥(I)与高强母锥(2) 二者配合安装为一体化结构;高强公锥(I)和高强母锥(2)内部均设置有贯通轴线方向全长的内腔通孔即水眼(4); 高强公锥(I)构成如下:上接头(11)、过渡段(12)、高强公锥锥体(13);其中:高强公锥锥体(13)为锥体结构且其外表面还制有锥螺纹,上接头(11)通过过渡段(12)连接着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过渡段(12)中靠近高强公锥锥体(13)的大头端处设置有配合过渡轴段; 高强母锥(2)构成如下:锥筒(21)、套铣头(22);其中: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配合连接为一体,套铣头(22)布置在锥筒(21)的远离过渡段(12) —侧且套铣头(22)与锥筒(21)连接为一体化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强公锥锥体(13)上远离过渡段(12)处连接设置有硬质合金磨头(131),高强公锥锥体(13)与硬质合金磨头(131)连接为一体。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井下落物打捞筒,其特征在于: 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为一体;此外,锥筒(21)与高强公锥(I)中的过渡段(12)还通过沉头螺钉(3)配合连接为一体;所述沉头螺钉(3)共有三个,在锥筒(21)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专利摘要】井下落物打捞筒;其构成如下:高强公锥(1)、高强母锥(2);高强公锥(1)构成如下:上接头(11)、过渡段(12)、高强公锥锥体(13);高强母锥(2)构成如下:锥筒(21)、套铣头(22);其中:高强公锥(1)与高强母锥(2)二者配合安装为一体化结构;高强公锥(1)和高强母锥(2)内部均设置有贯通轴线方向全长的内腔通孔即水眼(4)。本实用新型同时具备“磨、套、铣、捞”等加工特性,其工作原理简单,便于将捞到的落物取出,降低了套铣筒(或母锥)掉入井內的生产事故,也降低了工具的维修费用,提高了打捞成功率;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IPC分类】E21B31-18, E21B31-16
【公开号】CN204552674
【申请号】CN201520258001
【发明人】杨杨, 刘程程, 孙越, 高文龙
【申请人】黄平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