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变排量式压缩机的排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制冷剂循环通路的一部分并且用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的排量控制阀,其可基于在压缩机内处于控制压力区内的压力来改变制冷剂排量。
背景技术:
这种可变排量式压缩机形成了循环通路的一部分,在循环通路中相当于流体的制冷剂在例如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中循环。该可变排量式压缩机设置有控制压力腔(控制压力区),并且斜盘以该斜盘的倾斜度可改变的方式设置在该控制压力腔内。斜盘的倾斜度可对应于控制压力腔内的压力而改变。在这种可变排量式压缩机内,如果控制压力腔内的压力增大,并且斜盘的倾斜角度变小,则活塞的行程将减小,并且制冷剂气体的排量将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压力腔内的压力下降,并且斜盘的倾斜角度变大,则活塞的行程将增大,并且制冷剂气体的排量将增加。
在可变排量式压缩机中,设置有用于将制冷剂气体从排气压力区供应到控制压力腔的气体通道,并且还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该气体通道的排量控制阀。该排量控制阀设置有电磁部分以及压力感测装置,以便基于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来致动阀体。电磁部分设置有管状的固定铁芯和可动铁芯,并且与可动铁芯连接的杆插入到该固定铁芯中。
排量控制阀设置有在壳体内的阀腔,并且阀体以能够往复运动的方式布置在阀腔内。阀腔设置有用于沿阀腔的轴线使阀体移动的导向部分。阀体固定到位于与杆上的可动铁芯相反侧的端部上。在该排量控制阀中,如果电磁力在电磁部分中产生,阀体将与杆一起往复运动。该阀体的阀部分基于阀体的往复运动从而选择性地与阀腔的阀座接触并离开阀腔的阀座。因此,阀孔和该气体通道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以便调节从排气压力区流向控制压力腔的制冷剂气体的供应量。
例如,公开号为No.2003-322086的日本专利披露了这样一种排量控制阀,通过将吸气压力区内的压力引入到阀体内,使得在阀体打开时没有过大的压力作用于压力感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吸气压力区内的压力引入到阀体中,一贯通通道以与吸气压力区连通的方式形成在杆和阀体内。
在该排量控制阀中,为了平滑地移动杆和阀体,在杆和固定铁芯之间形成有一间隙,并且在阀体与导向部分之间也形成有一间隙。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该间隙使得阀体和杆相对于阀腔的轴线倾斜。如果阀孔在该状态下关闭,则存在阀体与阀座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制冷剂气体经该间隙泄漏的问题。特别是,在贯通通道形成在杆和阀体内的情况下,必需使得杆和阀体的直径制造成较大。因此,阀体与阀座之间形成的间隙将变大,并且制冷剂气体经该间隙的泄漏量增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用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的排量控制阀,即使循环通路中形成有杆和阀体,该排量控制阀也能防止制冷剂气体从阀部分与阀座之间的部分泄漏。
为了实现以上的和其它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排量控制阀,该排量控制阀形成制冷剂循环通路的一部分并且用于能改变制冷剂气体排量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该排量控制阀包括阀腔、阀体、致动装置、流动通道、和导向部分。阀腔形成气体通道的一部分,制冷剂气体在该气体通道内流动。该阀腔具有轴线和阀座。该阀体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阀腔内。阀体具有阀部分。该阀部分可选择性地与该阀腔的阀座接触和离开该阀座,由此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该气体通道。杆与该阀体整体地移动。致动装置用于致动该杆以便定位该阀体。流动通道设置在该杆和该阀体内。制冷剂气体流经该流动通道。导向部分沿该阀腔的轴线移动该阀体。该阀部分和该阀座中的至少一个沿假想球体的球面形成,该导向部分的沿该阀腔轴线的长度的中点设定为在该轴线上的球心,并且从该中点到该阀座与该阀部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阀装置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包括该排量控制阀包括阀腔、阀体、致动装置、流动通道、和导向部分。阀腔设置在该阀装置内并且形成一流体流动的流动通路。该阀腔具有轴线和阀座。阀体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阀腔内的。该阀体具有阀部分。该阀部分可选择性地与该阀腔的阀座接触和离开该阀座,由此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该流通通路。杆与该阀体整体地移动。致动装置用于致动该杆以便定位该阀体。流动通道设置在该杆和该阀体内。制冷剂气体流经该流动通道。导向部分沿该阀腔的轴线移动该阀体。该阀部分和该阀座中的至少一个沿假想球体的球面形成,该导向部分的沿该阀腔轴线的长度的中点设定为在该轴线上的球心,并且从该中点到该阀座与该阀部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
参照对优选实施例的下列描述并结合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图1是依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和排量控制阀的纵向截面图;图2是依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排量控制阀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依据第一实施例的阀部分和阀座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4是当阀体倾斜时阀部分和阀座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和图5是依据第二实施例的阀部分和阀座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设置有缸体11,并且前壳体件12装接到到缸体11的前端上。另外,后壳体件13经由一阀和端口形成主体14装接到到缸体11的后端上。
控制压力腔C限定在前壳体件12与缸体11之间,在控制压力腔C中,轴主体18的前端部分借助第一径向轴承19可旋转地支承在前壳体件12上,并且轴主体18的后端部分借助第二径向轴承20可旋转地支承在缸体11上。旋转支承件21固定到轴主体18的大致中心上,并且斜盘22以沿轴主体18的轴线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到轴主体上,并且相对于该轴线倾斜。斜盘22经由铰接机构23连接到旋转支承件21上。铰接机构23以可倾斜于旋转支承件21的方式支承斜盘22,并且与旋转支承件21和斜盘22连接以便转矩从轴主体18传递给斜盘22。
如果斜盘22的中心部分靠近旋转支承件21移动,则斜盘22相对于轴主体18的轴线的倾斜度变大。斜盘22的倾斜度是基于旋转支承件21与斜盘22的接触来调节的。图1所示的实线示出了斜盘22的倾斜角度最大的状态,并且双点划线示出了斜盘22的倾斜角度最小的状态。
多个缸孔11a形成在缸体中。活塞24容纳在每一缸孔11a中,(在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缸孔11a)。如果轴主体18旋转并且斜盘22旋转,旋转运动可借助滑履25转化成活塞24在缸孔11a内的往复运动。吸气腔13a和排气腔13b限定在后壳体件13内。在这种情况下,在吸气腔13a内制冷剂气体的吸气压力称为Ps,在排气腔13b内制冷剂气体的排气压力称为Pd。吸气端口14a和吸气阀片15a对应于吸气腔13a而形成在所述阀和端口形成主体14中,并且排气端口14b和排气阀片15b对应于排气腔13b而形成在所述阀和端口形成主体14中。另外,在控制压力腔C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称为Pc。在该实施例中,吸气腔13a相当于吸气压力区,排气腔13b相当于排气压力区,并且控制压力腔C相当于控制压力区。
如果每一活塞24朝向前侧(沿图1所示的方向F)移动,则在吸气腔13a内的制冷剂气体使得吸气阀片15a打开,并且从吸气端口14a流入缸孔11a内。如果活塞24朝向后侧(沿图1所示的方向R)移动,则流入缸孔11a内的制冷剂气体使得排气阀片15b打开,并且从排气端口14b排入到排气腔13b内。基于活塞24的上述往复运动,制冷剂气体从缸孔11a排入到排气腔13b内,其后经由冷凝器P和膨胀阀T供应给蒸发器G,并且制冷剂气体再返回到吸气腔13a。在该实施例中,制冷剂循环通路由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冷凝器P、膨胀阀T、和蒸发器G构造成。
电磁式排量控制阀32设置在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的后壳体件13中。如图2所示,排量腔34限定在构造成排量控制阀32的下部的阀壳体33内。另外,与排量腔34连通的阀孔35形成在阀壳体33内。阀孔35的直径小于排量腔34的直径。另外,与阀孔35连通的阀腔36限定在阀壳体33内。阀腔36的直径大于阀孔35的直径。台阶部形成在阀腔36与阀孔35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并且该台阶部用作阀座36a。
另外,与阀腔36连通的致动腔37限定在阀壳体33内。杆31设置在阀壳体33内以便沿其轴线L2移动。杆31在阀壳体33内往复运动,同时其轴线L2大致与阀腔36的轴线L1共线。阀体30固定到杆31的下端部分上,并且阀体30设置在阀腔36内。基于杆31的往复运动,阀体30从而在阀腔36内往复运动。
阀体30的阀部分30a基于杆31的往复运动从而选择性地与阀座36a接触和与阀座36a分开。也就是说,如果阀部分30a与阀座36a接触,阀孔35则被关闭,并且在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形成密封结构。由于该密封结构,防止了制冷剂气体的泄漏。另一方面,如果阀部分30a与阀座36a分开,阀孔35则被打开,并且消除了上述的密封结构。
与阀腔36连通的第一连通通路38形成在阀壳体33内。第一连通通路38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的排气腔13b连通。具有排气压力Pd的制冷剂气体从排气腔13b经由第一连通通路38被引入到阀腔36中。另外,与致动腔37连通的检测连通通路43形成在阀壳体33内。该检测连通通路43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的吸气腔13a连通。具有吸气压力Ps的制冷剂气体从吸气腔13a经由检测连通通路43被引入到致动腔37内。在该实施例中,阀腔36相当于排气压力区,并且致动腔37相当于吸气压力区。
另外,与排量腔34连通的第二连通通路39形成在阀壳体33内。与控制压力腔C连通的连通通路29形成在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内(参见图1),并且排量控制阀32的第二连通通路39与该连通通路29连通。具有排气压力Pd的制冷剂气体从排量控制阀32经由连通通路29供应到位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中的控制压力腔C内。在该实施例中,气体通道(流动通路)由第一连通通路38、阀腔36、阀孔35和排量腔34构造成。
参照图3,阀腔36的内周表面形成为用于引导阀体30的运动的导向部分40。阀体30沿该导向部分40在阀腔36内往复运动,同时使得导向部分40的轴线L3大致与阀腔36的轴线L1共线。另外,导向部分40分隔开阀腔36和致动腔37(参见图2)。为了使得阀体30在阀腔36内平滑地往复运动,预定的间隙CL形成在导向部分40的内周表面与阀体30的外周表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间隙CL的尺寸确定为便于防止阀腔36内的制冷剂气体泄漏到致动腔37内。
如图2所示,连接部分46安装到杆31的下端,并且接合部分42可拆卸地安装到连接部分46上。由波纹管构造成的压力感测件41设置排量腔34内。压力感测件41的上端固定到接合部分42上,并且压力感测件41的下端固定到阀壳体33上。弹簧50设置在压力感测件41内。压力感测件41的膨胀和收缩量是基于波纹管和弹簧50的推力与排气压力Pd和控制压力Pc之间的校正来确定的。当杆31的移动速度较高时,并且当阀体30快速地与阀座36a脱开时,连接部分46与接合部分42脱开连接。
开口腔52形成在接合部分42与连接部分46之间,并且相当于流动通路的开口通道53形成在阀体30和杆31内。开口通道53沿阀体30和杆31的轴线L3和L2延伸。开口通道53使得开口腔52与致动腔37连接,并且使得制冷剂气体可从致动腔37流向开口腔52。因此,开口腔52形成吸气压力区(吸气压力Ps)。
容纳管61固定在构造成排量控制阀32的上部分的螺线管壳体60内,并且固定铁芯62固定在容纳管61内。可动铁芯63布置在容纳管61的上壁与固定铁芯62之间。弹簧66布置在固定铁芯62与可动铁芯63之间。基于弹簧66的推力,可动铁芯63沿移动离开固定铁芯62的方向被推动。插入孔64形成在固定铁芯62的中心处,并且杆31可移动地布置在插入孔64内。可动铁芯63固定到杆31的上端部分上。为了使得杆31可移动,预定的间隙形成在杆31的外周表面与固定铁芯62的内周表面之间。
线圈67设置在螺线管壳体60内以便沿容纳管61的外围部分设置。如果电力供应给线圈67,则对应于电力强度的电磁力产生。另外,由于阀体30与杆31一起基于电磁力而向下移动,因此阀孔35被关闭。在该实施例中,相当于致动装置的螺线管部分59由固定铁芯62、可动铁芯63、弹簧66和线圈67构造成。
另一方面,在电力没有供应给线圈67的情况下,阀体30沿高度方向的位置基于制冷剂气体的吸气压力Ps和压力感测件41(弹簧50)的推力来确定,并且阀孔35的打开和关闭状态被确定。另一方面,在线圈67被激励的情况下,阀体30沿高度方向的位置基于除了制冷剂气体的吸气压力Ps和压力感测件41(弹簧50)的推力之外的由线圈67产生的电磁力来确定,并且确定阀孔35的打开和关闭状态。从第一连通通路38流入排量腔34的、具有排气压力Pd的制冷剂气体的量由阀孔35的打开和关闭来调节。另外,可调节经由第二连通通路39和连通通路29流入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中的控制压力腔C的、具有排气压力Pd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因此,在控制压力腔C的控制压力Pc与吸气腔13a的吸气压力Ps之间的压力差被改变,并且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的斜盘22的倾斜角度对应于该压力差而被改变。因此,改变了活塞24的行程量,并且可调节可变排量式压缩机10的排量。
如图3所示,阀座36a是渐缩的并且从阀孔35朝向阀腔36扩开。另一方面,阀体30的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表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导向部分40的沿阀腔36轴线L1的长度的中点N设定为在轴线L1上的球心,并且从中点N到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r。也就是说,当阀体30与阀座36a接触并且使得其轴线L3与阀腔36的轴线L1共线时,阀体30的阀部分30a与该球体K的球面(图3所示的假想圆的圆弧)部分地共线。
在如上所述的阀孔35被关闭的状态中,阀体30的阀部分30a与渐缩的阀座36a共线地接触。由于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共线接触,在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形成有一密封结构。在阀部分30a中,考虑阀体30与导向部分40之间的间隙CL来设定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的范围。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沿阀体30的外周表面形成的间隙CL允许阀体30倾斜。只要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的范围合适地设定在阀部分30a中,即可确保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线接触,即使阀体30是倾斜的。
接着,参照图1和4详细描述杆31倾斜的情况下的工作状态。
如图1所示,在如上所述的排量控制阀32,间隙形成在杆31的外周表面与固定铁芯62的内周表面之间。如图4所示,由于该间隙,阀体30可能与杆31一起出现倾斜。此刻,在阀孔35被关闭的状态下,存在阀体30围绕如图3所示的中点N(球体K的球心)倾斜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阀体30的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即图3所示的假想圆的圆弧)的圆弧截面形状。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阀部分30a也没有与阀座36a脱开连接,并且保持了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线接触。这样,在阀体30与阀座36a之间没有形成间隔。
另外,在导向部分40内,间隙CL沿阀体30的外周表面形成。另外,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由于该间隙,阀体30围绕如图3所示的中点N(球体K的球心)出现倾斜。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阀体30的阀部分30a形成沿图3所示的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也可确保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线接触,并且可保持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形成的该密封结构。
依据第一实施例,可实现以下的优点。
(1)阀体30的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这样,由于阀部分30a沿球体K的球面移动,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也可保持确保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线接触。因此,可保持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该密封结构,并且可防止制冷剂气体经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部分的泄漏。
特别是,在开口通道53形成在杆31和阀体30的情况下,当阀体30倾斜时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间隙趋向于变大。就这方面而言,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也可保持确保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线接触,并且可保持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该密封结构,并且可防止制冷剂气体经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空间的泄漏。因此,可在防止制冷剂气体泄漏的同时关闭该阀孔35,由此可准确地控制该排量控制阀32。
(2)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因此,因此即使存在由沿阀体30的外周表面的间隙CL所导致的阀体30出现倾斜的情况,也可保持确保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的线接触。
(3)通过考虑阀体30与导向部分40之间的间隙CL来设定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的范围。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也可进一步防止在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形成间隙。
(4)尽管阀部分30a形成圆弧截面形状,但是阀座36a还形成为渐缩形状。基于这样的形状,可使得阀部分30a与阀座36a共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与阀部分30a与阀座36a彼此之间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可减小阀部分30a与阀座36a之间产生的摩擦表面。这样,由于抑制了阀座36a因磨损而引起的变形,因此可有助于防止制冷剂气体的泄漏。
以下将参照图5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由于第二实施例在结构上与第一实施例区别仅在于阀部分30a和阀座36a的形状,因此省去了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详细描述。
如图5所示,阀体的阀部分30a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并且该阀部分30a由柱形的阀体30的端部边缘构造成。换言之,阀部分30a由阀体30的端部拐角部分构造成,并且形成直角的截面形状。另一方面,阀腔36的阀座36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导向部分40的沿阀腔36轴线L1的长度的中点N设定为在轴线L1上的球心,并且从中点N到阀座36a与阀部分30a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r。因此,即使阀体30出现倾斜时,阀部分30a仍沿球体K的球面移动,这样可保持阀部分30a与阀座36a的线接触。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阀部分30a由阀体30的拐角部分构造成,因此在阀孔35被关闭的状态下,在阀体30的下表面中不存在承受制冷剂气体压力的压力承受表面。换言之,在阀孔35被关闭的状态下,只有阀体30的外周表面形成承受制冷剂气体压力的压力承受表面。
因此,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可获得以下的优点(5)在依据第二实施例的排量控制阀32中,在阀体30的下表面中不存在承受制冷剂气体压力的压力承受表面。因此,可使得来自第一连通通路38的制冷剂气体产生的对阀体30的影响减至最小。因此,即使制冷剂气体被引入到阀腔36,也可防止制冷剂气体使得阀体30朝向上侧移动从而打开阀孔35。因此,可更精确地执行排量控制阀32的排量控制。
上述的实施例可作如下所述的变型。
在任一实施例中,可制成这样的结构,阀部分30a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并且阀座36a形成作为阀孔35的端部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在阀孔35关闭的状态中,阀体30的阀部分30a的一部分进入阀孔35。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可制成这样的结构,阀部分30a和阀座36a均形成沿假想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阀部分30a和阀座36a彼此的接触是表面接触。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可制成这样的结构,排量控制阀32改变成不同的其它结构以替代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例如,排量控制阀32形成为可基于排气压力的压力差而实现排量控制阀32的排量控制的排量控制阀。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形成在阀部分30a和阀座36a之间的密封结构可应用于除了排量控制阀32之外的其它密封结构。例如,该密封结构可应用于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流动通路的密封结构、液压回路的阀装置等等。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弹簧可作为排量控制阀32的致动装置以便代替螺线管部分59。
权利要求
1.一种排量控制阀,该排量控制阀形成制冷剂循环通路的一部分并且用于能改变制冷剂气体排量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该排量控制阀设置有形成气体通道的一部分的阀腔,制冷剂气体在该气体通道内流动;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阀腔内的阀体,该阀体可选择性地与该阀腔的阀座接触和离开该阀座,由此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该气体通道;与该阀体整体地移动的杆;用于致动该杆以便定位该阀体的致动装置;设置在该杆和该阀体内并使制冷剂气体流经的流动通道;以及沿该阀腔的轴线移动该阀体的导向部分,该排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该阀部分和该阀座中的至少一个沿假想球体的球面形成,该导向部分的沿该阀腔轴线的长度的中点设定为在该轴线上的球心,并且从该中点到该阀座与该阀部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只有所述阀部分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阀座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并且该阀部分由阀体的端部边缘形成。
4.如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阀座和阀部分线接触。
5.一种阀装置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该阀装置内并且形成一流体流动的流动通路的阀腔;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阀腔内的阀体,该阀体可与该阀腔的阀座接触和离开该阀座,由此打开和关闭该流通通路;与该阀体整体地移动的杆;用于致动该杆以便定位该阀体的致动装置;设置在该杆和该阀体内并使流体流经的流动通道;以及沿该阀腔的轴线移动该阀体的导向部分,该密封结构的特征在于,该阀部分和该阀座中的至少一个沿假想球体的球面形成,该导向部分的沿该阀腔轴线的长度的中点设定为在该轴线上的球心,并且从该中点到该阀座与该阀部分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流动通路由连接控制压力区和该可变排量式压缩机中的排气压力区以便形成制冷剂循环通路的一部分的气体通道形成,并且所述流体是由该可变排量式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气体。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阀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阀部分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阀装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阀座形成为圆弧截面形状,并且该阀部分由阀体的端部边缘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与可变排量式压缩机连接的排量控制阀(32),其中,制冷剂流动的开口通道(53)形成在排量控制阀(32)的杆(31)和阀体(30)内。另外,阀腔(36)的内周表面形成为用于使得阀体(30)沿阀腔(36)的轴线(L1)移动的导向部分(40)。阀体(30)的阀部分(30a)形成为沿球体(K)的球面的圆弧截面形状,在该球体中,该导向部分(40)的沿该阀腔(36)轴线(L1)的长度的中点(N)设定为在该轴线(L1)上的球心,并且从该中点(N)到该阀座(36a)与该阀部分(30a)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设定为半径(r)。
文档编号F04B49/22GK1877123SQ200610094510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8日
发明者梅村聪, 桥本友次, 广濑达也, 小田和孝, 谷上将崇, 长亮丞, 白藤启吾, 岩俊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