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661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冷系统如空调、冰箱、冷柜、制冰机、带制冷功能的饮水机和带制冷功能的洒柜等越来越多地随着各种家用电器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由制冷系统漏电而导致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并且为人们所关注。 制冷系统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部件构成,这些部件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也称制冷系统回路)。通常情况下要求管道具有方便弯曲和便于焊接的特点,同时又必须得以承受较高的制冷剂压力且连接处容易密封而不易发生泄漏,因此采用铜管充任前述的管道是目前公认的选择。而构成制冷系统的前述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由于要求具有导热性、接口密封性、制冷剂压力承受能力、耐冷热、耐油和耐腐蚀老化等,因此也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制冷压缩机通过固定在其壳体上的排气管和吸气管与前述的制冷剂回路即与制冷系统回路连接,更具体地讲与前述的铜管连接,连接方式为焊接或卡套等非绝缘的直接连接,制冷剂回路中的其它部件与铜管的连接也相似。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制冷系统实际上是被得以很好地导电的铜管连接起来的一个互连导电体,而其中的制冷压缩机需要驱动电机(即压缩机电机)驱动运行。目前,基本上所有家用制冷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压缩机的驱动电机都是封闭在制冷压缩机的壳体内的,并且具有较好的绝缘措施,因此,一般情况下驱动电机通电工作时不会使电路连接到前述的制冷系统的互联导体。但是,在制冷压缩机经过长期运行而导致的磨损足够大时,或者制冷压缩机出现异常故障导致绝缘措施出现问题时,驱动电机的电路将有可能与制冷系统互联导体导通,从而使制冷系统发生漏电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触摸到制冷系统的人员便会有触电感觉,严重时甚至导致触电伤亡事故。针对上述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使用剩余电流保护器,藉以使用户避免因漏电而导致的触电事故,但并不是所有含有制冷系统的家用电器都带有剩余电流保护器,而且剩余电流保护器也有发生故障而无法体现保护功能的状况,此时,制冷系统的漏电无疑将是致命的。本申请人进行了文献检索,检取有两篇参考文献,文献A)的公开号为CN1888510A,名称为“管接头”;文献B)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1568670U,名称为“一种密封绝
缘管接头”。上述文献A)虽然具有说明书第2页第10-12行所述的技术效果,但是在管路压力以及冷热变形大的情况下存在制冷剂泄漏之虞,即来自于第一、第二通孔中的制冷剂从第一、第二接口之间的断开口区域渗及绝缘壳体的凸台与第一、第二接口的隙缝中,从而使绝缘功能降低乃至丧失。上述文献B)注意到了文献A)的欠缺(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I页的背景技术栏),在铜管的一对管段的结合面处增设了一个耐氟、耐油和耐高温的O型密封圈,藉以改进管接头的密封效果。这种密封绝缘接头在热泵热水器系统中可以使热泵热水器的加热器与制冷系统的管路以及制冷压缩机之间实现完全的电气绝缘隔离,因此可杜绝因制冷压缩机或管路系统漏电而导致的热水器漏电事故。但是仅适用于对制冷系统的冷凝器的电气绝缘隔离,而对于使用制冷系统的其它家用电器如前述的冰箱和空调等等却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家用电器要求对制冷压缩机以外的凡是使用者容易触摸到的全部制冷系统的部位进行电气绝缘隔离。除此之外,由于上述两项专利方案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连接在制冷系统管路上的,因此不仅增加了制冷系统的零部件数量,而且增大了装配工作量以及装配复杂程度,以及提高了制冷系统的成本,从而难以在冰箱和空调等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上推广使用。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因制冷压缩机漏电而导致整个制冷系统漏电而藉以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体现良好的一体化效果而藉以避免增加零部件数量、增大装配工作量、提高成本以及提高装配难度以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所述的制冷压缩机包括具有壳体的并且位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本体,所述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包括与所述壳体固定的吸气管本体和同样与壳体固定的排气管本体,特点是所述的吸气管本体包括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一端配接,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一端配接,而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另一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所述的排气管本体包括第二壳体连接管段、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第二壳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一端配接,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另一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一端配接,而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另一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段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相配接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壳体连接管段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而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相配接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由内层管状体、外层管状体、中间隔离连接体、增厚补强体和二次注塑管状体构成,内层管状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插配并且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的第一管腔相通,而内层管状体朝向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插配并且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第二管腔相通,中间隔离连接体连接于内层管状体的外壁与外层管状体的内壁之间,将内、外层管状体彼此构成为一个整体,增厚补强体构成于外层管状体的外壁上,二次注塑管状体的一端结合在第一壳体连接管段朝向内层管状体的一端的外壁上,中部结合在外层管状体以及增厚补强体的外壁上,而另一端结合在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朝向内层管状体的一端的外壁上,其中中间隔离连接体位于所述内层管状体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与所述的外层管状体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之间,藉由该中间隔离连接体将内、外层管状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扩孔段插槽和第二扩孔段插槽,第一扩孔段插槽与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相配合,而第二扩孔段插槽与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连接管段相配合。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 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增厚补强体在所述的外层管状体的外壁上的位置是位于外层管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扩孔段插槽的宽度是彼此相等的,并且与所述的中间隔离连接体的高度相等。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段朝向所述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扩孔段,该第一扩孔段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插配,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朝向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二扩孔段,该第二扩孔段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插配,所述的内层管状体朝向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第一扩孔段的第一扩孔段管腔插配,而内层管状体朝向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第二扩孔段的第二扩孔段管腔插配。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层管状体的外径是与第一扩孔段管腔以及第二扩孔段管腔的内径相适配的。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的深度是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的长度相适应的;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的深度是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的长度相适应的。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的宽度是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的壁厚相适应的,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的宽度是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的壁厚相适配的。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扩孔段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吸气管本体采用了由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和用于将第一壳体连接管段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绝缘分隔的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构成,并且三者之间配合合理,不会因制冷压缩机漏电而导致整个制冷系统带电而确保安全;一体化效果好而避免了增加零部件数目、增大装配难度以及提高成本,有利于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排气管本体同样具有与吸气管本体相同的技术效果。


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吸气管本体的放大图。图3为在未设置二次注塑管状体之前的内层管状体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以及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请见图I,在该图中示出了具有壳体11 (也称外壳)的压缩机本体I,并且还示出了构成本发明提供的防止制冷剂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的吸气管本体2和排气管本体3,由于吸、排气管本体2、3与压缩机本体I的壳体11的固定方式以及功用是业界公知的,因此本申请人不再予以赘述。
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前述的吸气管本体2由第一壳体连接段21、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构成,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一端即朝向压缩机本体I的一端与壳体11焊接固定,而另一端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右端与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图示左端)连接,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另一端(图示右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一端(图示左端)连接,而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另一端(图示右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前述的排气管本体3由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构成,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的一端与压缩机本体I的壳体11焊接连接,而另一端与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的一端连接,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的另一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的一端连接,而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的另一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由图I所示,由于前述的第一、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3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因此,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相配接(即连接,以下同)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同样的道理,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基于上述说明并且基于举一反三之理,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吸气管本体2作详细的描述。请见图2和图3并且结合图1,给出了构成前述的吸气管本体2的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该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由内层管状体231、外层管状体232、中间隔离连接体233、增厚补强体234和二次注塑管状体235构成,并且最终为一体结构,内层管状体231朝向前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插配,并且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第一管腔211相通,而内层管状体231朝向前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一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插配,并且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路22的第二管腔221相通,由图所示,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第一管腔211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第二管腔221之间由内层管状体231的内层管状体腔2311贯通。中间隔离连接体233连接在内层管状体231的外壁与外层管状体232的内壁之间,藉由该中间隔离连接头233将内、外层壳体231、232彼此构成为一个整体。增厚补强件234随外层管状体232成型时一体成型,并且位于外层管状体232的外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前述的中间隔离连接体233位于内层管状体23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与外层管状体232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之间,由该中间隔离连接体223将内、外层管状体231、232之间的空隙(空间)分隔为第一扩孔段插槽236和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第一扩孔段插槽236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相配合,而第二扩孔段插槽237与第一制冷系统连接管段22相配合。由图I和图2所示,二次注塑管状体235的一端即图2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结合在(也可称包络在)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朝向内层管状体231的一端的外壁上,中部结合在即包络在外层管状体232以及增厚补强体234的外壁上,而另一端结合在即包络在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朝向内层管状体231的一端的外壁上。请继续见图2和图3,前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236和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的宽度是彼此相等的,并且还与中间隔离连接体233的高度相等,也就是说,中间隔离连接体233的高度决定了第一、第二扩孔段插槽236、237的深度。此外,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第二扩孔段插槽236、237的长度彼此相等。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朝向前述的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扩设构成有一第二扩孔段212,该第二扩孔段212插入于前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236内,也 就是使第一扩孔段212的壁体与第一扩孔段插槽236插配(图3示),于是,前述的内层管状体腔2311与第一扩孔段212的第一扩孔段管腔2121相通。前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朝向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二扩孔段222,该第二扩孔段222插入于前述的扩孔段插槽237内,于是前述的内层管状体腔2311与第二扩孔段222的第二扩孔段管腔2221相通。前述的内层管状体231的外径与第一扩孔段管腔2121以及与第二扩孔段管腔2221的内径无疑是一致的,否则会影响连接效果。此外,第一扩孔段插槽236的深度与第一扩孔段212的长度相配,同样,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的深度与第二扩孔段222的长度相配。以及,第一扩孔段插槽236的宽度与第一扩孔段212的壁厚相配,同例,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的宽度与第二扩孔段222的壁厚相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扩孔段插槽236、237的深度和宽度均彼此相等,因此第一、第二扩孔段212、222的长度及壁厚彼此相同。当第一扩孔段212插入第一扩孔段插槽236内后,以及第二扩孔段222插入第二扩孔段插槽237内后,转移至注塑机进行二次注塑,以便在内层管状体231外形成前述的二次注塑管状体235 (图2示)。优选的方案,在二次注塑时,在二次注塑管状体235的两端各构成一组台阶2351。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使采用这种结构的吸、排气管本体2、3的压缩机本体I在制冷系统中起到防止因压缩机本体I漏电而引发触电事故的作用,同时由上面的实施例描述可知,基本上不会给整体产品增大成本和装配复杂性,因而有便于工业化的放大生产。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所述的制冷压缩机包括具有壳体(11)的并且位于壳体(11)内的压缩机本体(I),所述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包括与所述壳体(11)固定的吸气管本体⑵和同样与壳体(11)固定的排气管本体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气管本体(2)包括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一端与所述的壳体(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配接,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一端配接,而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另一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所述的排气管本体(3)包括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的一端配接,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的另一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的一端配接,而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的另一端与制冷系统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3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并且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壳体连接管段(31)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而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是与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32)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33)相配接的配接方式相同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由内层管状体(231)、外层管状体(232)、中间隔离连接体(233)、增厚补强体(234)和二次注塑管状体(235)构成,内层管状体(231)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插配并且与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第一管腔(211)相通,而内层管状体(231)朝向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一端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插配并且与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第二管腔(221)相通,中间隔离连接体(233)连接于内层管状体(231)的外壁与外层管状体(232)的内壁之间,将内、外层管状体(231、232)彼此构成为一个整体,增厚补强体(234)构成于外层管状体(232)的外壁上,二次注塑管状体(235)的一端结合在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朝向内层管状体(231)的一端的外壁上,中部结合在外层管状体(232)以及增厚补强体(234)的外壁上,而另一端结合在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朝向内层管状体(231)的一端的外壁上,其中中间隔离连接体(233)位于所述内层管状体(231)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与所述的外层管状体(232)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之间,藉由该中间隔离连接体(233)将内、外层管状体(231、23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扩孔段插槽(236)和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第一扩孔段插槽(236)与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21)相配合,而第二扩孔段插槽(237)与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连接管段(22)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厚补强体(234)在所述的外层管状体(232)的外壁上的位置是位于外层管状体(23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扩孔段插槽(236、237)的宽度是彼此相等的,并且与所述的中间隔离连接体(233)的高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朝向所述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扩孔段(212),该第一扩孔段(212)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236)插配,所述的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朝向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23)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二扩孔段(222),该第二扩孔段(222)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237)插配,所述的内层管状体(231)朝向第一壳体连接管段(21)的一端与第一扩孔段(212)的第一扩孔段管腔(2121)插配,而内层管状体(231)朝向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22)的一端与第二扩孔段(222)的第二扩孔段管腔(2221)插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层管状体(231)的外径是与第一扩孔段管腔(2121)以及第二扩孔段管腔(2221)的内径相适配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236)的深度是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212)的长度相适应的;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的深度是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222)的长度相适应的。
9.根据权利要求I或8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插槽(236)的宽度是与所述的第一扩孔段(212)的壁厚相适应的,所述的第二扩孔段插槽(237)的宽度是与所述的第二扩孔段(222)的壁厚相适配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扩孔段(212、222)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
全文摘要
一种防止制冷系统漏电的制冷压缩机的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属于制冷压缩机技术领域。制冷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吸气管和排气管结构包括吸气管本体和排气管本体,特点吸气管本体包括第一壳体连接管段、第一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和第一绝缘隔离连接管段;排气管本体包括第二壳体连接管段、第二制冷系统管道连接管段和第二绝缘隔离连接管段。优点不会因制冷压缩机漏电而导致整个制冷系统带电而确保安全;一体化效果好而避免了增加零部件数目、增大装配难度以及提高成本,有利于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排气管本体同样具有与吸气管本体相同的技术效果。
文档编号F04B39/00GK102720656SQ20121020492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0日
发明者赵云文 申请人: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