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驱动型压缩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6616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马达驱动型压缩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包括压缩单元、电动马达、马达驱动电路、壳体以及第一端板。电动马达包括旋转轴、设有转子芯的转子、以及定子。定子包括定子芯和线圈。线圈包括第一和第二线圈端。转子芯包括制冷剂通道,制冷剂通道具有在压缩单元侧开口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径向外侧区域。壳体中的第一和第二区域通过制冷剂通道而连通。第一端板包括布置在转子芯的第一区域侧的端部上的第一连通端口。第一区域与制冷剂通道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一连通端口而连通。第一径向外侧区域被第一端板覆盖。
【专利说明】马达驱动型压缩机【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驱动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马达驱动型压缩机设有壳体,该壳体包括具有封闭端的圆筒形马达壳体以及具有封闭端且联接至马达壳体的开口端的圆筒形排出壳体。逆变器盖联接至马达壳体。旋转轴容置在马达壳体中。马达壳体容置压缩单元和电动马达,压缩单元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室,电动马达驱动压缩单元。此外,形成在马达壳体与逆变器盖之间的空间容置驱动电动马达的马达驱动电路。
[0003]电动马达包括转子和定子,转子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定子固定至马达壳体的内表面并且包括线圈和环形定子芯。从固定至马达壳体内表面的定子芯延伸有齿。线圈布置在限定于齿之间的槽中。转子包括转子芯和永磁体,转子芯固定至旋转轴,永磁体嵌入转子芯中。
[0004]马达壳体包括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的吸入端口。在马达壳体与排出壳体之间形成有排出室。排出壳体包括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端口。通过吸入端口被抽吸至马达壳体中的制冷剂通过形成在定子芯的外表面与马达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通道而朝向压缩室流动。压缩室抽吸并压缩制冷剂。经压缩的制冷剂从压缩室被排出至排出室中。然后,制冷剂通过排出端口从排出室流出、进入外部制冷剂回路、并且通过吸入端口返回至马达壳体。
[0005]流经定子芯的外 表面与马达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通道的制冷剂对定子芯进行冷却。然而,制冷剂不能充分地冷却转子芯。因此,不能充分地冷却整个电动马达。
[0006]韩国特开专利公报N0.2011-128680描述了包括如下转子芯的电动马达的示例,其中该转子芯设有多个制冷剂通道。制冷剂通道沿轴向方向延伸穿过转子芯。从吸入端口抽吸至马达壳体中的制冷剂流经制冷剂通道。流经每个制冷剂通道的制冷剂对转子芯进行冷却并且提高了整个电机的冷却性能。
[0007]然而,存在对于一种相对于韩国特开专利公报N0.2011-128680中描述的电动马达具有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的电动马达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电动马达的冷却性能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包括压缩单元、电动马达、马达驱动电路、壳体以及第一端板。电动马达包括联接至压缩单元的旋转轴、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且包括转子芯的转子、以及围绕转子的定子。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压缩单元。定子包括设有齿的定子芯、以及布置在齿之间的槽中的线圈。线圈包括位于压缩单元侧的第一线圈端、以及位于压缩单元侧的相对侧的第二线圈端。转子芯包括沿旋转轴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转子芯的制冷剂通道。制冷剂通道包括在压缩单元侧开口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径向外侧区域,所述第一径向外侧区域位于第一开口在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侦U。马达驱动电路驱动电动马达。壳体容置电动马达和压缩单元。定子固定至壳体的内表面。壳体的内部包括第一线圈端所处的第一区域和第二线圈端所处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通过转子芯的制冷剂通道而连通。壳体包括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的吸入端口。吸入端口在第二区域中开口。第一端板布置在转子芯的第一区域侧的端部上。第一端板包括第一连通端口。第一区域与制冷剂通道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一连通端口而连通。第一径向外侧区域被第一端板覆盖。
[0010]根据结合了附图、通过示例示出本发明的原理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变得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通过参照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以及附图可以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0012]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的剖视图;
[0013]图2是沿图1中的线1-1截取的剖视图;以及
[0014]图3是沿图1中的线2-2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0016]参照图1,马达驱动型压缩机10设有壳体11,壳体11包括圆筒形马达壳体12和圆筒形排出壳体13。马达壳体12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形成并且包括限定端壁12a的封闭端。与马达壳体12的开口端(图1中的左端)联接的排出壳体13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形成并且包括封闭端。在马达壳体12与排出壳体13之间形成有排出室15。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形成并且包括封闭端的圆筒形逆变器盖41联接至马达壳体12的端壁12a。
[0017]马达壳体12容置旋转轴23。此外,马达壳体12容置压缩单元18和电动马达19,压缩单元18和电动马达19在水平方向上并且沿旋转轴23的轴线L延伸的方向(轴向方向)彼此紧邻地布置。电动马达19在马达壳体12中比压缩单元18布置得更靠近端壁12a,即,位于如图1中观察的压缩单元18的右侧。在马达壳体12的端壁12a与逆变器盖41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41a。容置空间41a容置有驱动电动马达19的马达驱动电路40(由图1中的虚线示出)。马达驱动电路40热联接至端壁12a,使得马达驱动电路40与端壁12a的外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按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的顺序彼此紧邻地布置。
[0018]压缩单元18包括固定至马达壳体12的定涡旋20以及与定涡旋20接合的动涡旋21。在定涡旋20与动涡旋21之间形成有具有可变容积的压缩室22。在马达壳体12中于电动马达19与压缩单元18之间布置有圆筒形轴支撑件30以支撑旋转轴23的第一端。轴承保持件30a布置在轴支撑件30中。轴承保持件30a保持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旋转轴23的第一端的滑动轴承23a。端壁12a还包括轴支撑件121a。轴支撑件121a保持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旋转轴23的第二端的滑动轴承23b。轴支撑件30和马达壳体12的端壁12a通过滑动轴承23a和23b来支撑旋转轴23,使得旋转轴23能够旋转。
[0019]在轴支撑件30的外周部形成有吸入端口 30h。吸入端口 30h与在动涡旋21外周部的外侧的区域一即,定涡旋20与动涡旋21之间的区域一连通。因此,马达壳体12的内部通过吸入端口 30h与压缩室22连通。
[0020]定子25固定至马达壳体12的内表面。定子25包括环形定子芯26、齿27(参照图2和图3)以及线圈29。环形定子芯26固定至马达壳体12的内表面。齿27从定子芯26延伸。线圈29布置在限定于齿27之间的槽27s中。芯板26c叠置为形成定子芯26。每个芯板26c均是磁性体(电磁钢板)。在定子25的内侧布置有转子24。转子24包括固定至旋转轴23的转子芯24a以及嵌入转子芯24a中的永磁体24b。芯板24c叠置为形成转子芯24a。每个芯板24c均是磁性体(电磁钢板)。
[0021]参照图2和图3,马达壳体12包括位于马达壳体12上侧的上区段。上区段的一部分限定了通道形成部12c,通道形成部12c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通道形成部12c沿旋转轴23轴向方向以直线方式延伸。呈盒状且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簇块50布置在通道形成部12c与定子芯26之间。在簇块50中布置有连接端子50a。簇块50具有外底面50c,外底面50c呈弧形以顺应定子芯26的外表面。外底面50c平行于定子芯26的轴向方向延伸。
[0022]参照图1,每个线圈29包括位于更靠近压缩单元18的一侧的第一线圈端291和位于与压缩单元18相对的一侧的第二线圈端292。马达壳体12的内部包括布置有第一线圈端291的第一区域Zl和布置有第二线圈端292的第二区域Z2。在通道形成部12c与簇块50之间布置有树脂填料51。填料51封闭通道形成部12c与簇块50之间的间隙以断开第一区域Zl经由该间隙与第二区域Z2的连接。
[0023]用于U相、V相或W相的导线29a (在图1中仅示出一条)的起始端从第一线圈端291延伸。每个导线29a的起始端延伸穿过簇块50中的相应的第一插入孔501并且电气地连接至连接端子50a中的一个连接端子。
[0024]通孔12b延伸穿过马达壳体12的端壁12a。密封端子42布置在通孔12b中。密封端子42包括三个金属端子34和三个玻璃制绝缘件44,三个金属端子34电气地连接至马达驱动电路40,三个玻璃制绝缘件44使金属端子43与端壁12a绝缘的同时将金属端子43固定至端壁12a。图1仅示出一个金属端子43和一个绝缘件44。每个金属端子43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金属端子43的第一端通过线缆45电气地连接至马达驱动电路40。金属端子43的第二端延伸穿过簇块50中的第二插入孔502并且电气地连接至连接端子50a中的一个连接端子。
[0025]马达壳体12包括吸入端口 12h,吸入端口 12h在马达壳体12中的第二区域Z2处开口。吸入端口 12h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60。排出壳体13的封闭端(如图1中观察的左端)限定包括排出端口 16的端壁,排出端口 16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60。
[0026]参照图2和图3,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制冷剂通道70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转子芯24a。第一区域Zl与第二区域Z2通过制冷剂通道70而连通。每个制冷剂通道70均包括在第一区域Zl中开口的第一开口 701和在第二区域Z2中开口的第二开口 702。制冷剂通道70彼此间隔开并且沿旋转轴23的周向方向布置。每个制冷剂通道70均包括径向外侧区域,该径向外侧区域位于制冷剂通道70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转子芯24a包括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中的突出部70b。突出部70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延伸。每个制冷剂通道70均具有位于相应的突出部70b的周向两侧的凹部。每个凹部包括最外部70e,最外部70e位于凹部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最外侧。最外部70e对应于相应的制冷剂通道70的最外部。
[0027]每个芯板24c经过冲孔工艺以形成制冷剂通道70。参照图3,制冷剂通道70包括位于制冷剂通道70的第一区域侧的环形切除部70k。每个制冷剂通道70通过切除部70k与在旋转轴23的周向上相邻的制冷剂通道70连通。通过对在第一区域侧叠置的芯板24c的内周面进行切削而形成切除部70k。切除部70k的内周侧位于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内周面的外侧。
[0028]圆形的第一端板81联接至转子芯24a的第一区域侧的端部。第一端板81包括形成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内周面。第一区域Zl通过第一连通端口 Slh和第一开口 701而与制冷剂通道70连通。第一端板81的内径(即,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外径)小于如下假想圆Rl的直径,该假想圆Rl沿着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凹部的位于突出部70b两侧的最外部70e伸展。由此,第一端板81的限定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内周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假想圆Rl的内侧。因此,第一端板81覆盖每个第一开口 701的径向外侧区域(第一径向外侧区域)。第一径向外侧区域包括在第一开口 701中并且位于第一开口 701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板81的内径设定成使得第一端板81的限定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内周面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每个突出部70b的内侧。此外,第一端板81的内径大于轴支撑件30中的轴承保持件30a的外径。
[0029]参照图2,圆形的第二端板82联接至转子芯24a的第二区域侧的端部。第二端板82包括形成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内周面。第二区域Z2通过第二连通端口 82h和第二开口702而与制冷剂通道70连通。第二端板82的内径(即,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外径)小于如下假想圆Rl的直径,该假想圆Rl沿着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凹部的位于突出部70b两侧的最外部70e伸展。由此,第二端板82的限定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内周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假想圆Rl的内侧。因此,第二端板82覆盖每个第二开口 702的径向外侧区域(第二径向外侧区域)。第二径向外侧区域包括在第二开口 702中并且位于第二开口 702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板82的内径设定成使得第二端板82的限定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内周面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每个突出部70b的内侧。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防止永磁体24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与转子24分离。
[0030]如图3所示,轴支撑件30中的轴承保持件30a的一部分(端壁30e)通过由第一端板81限定的第一连通端口 81h插入到切除部70k中。轴承保持件30a的外表面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内表面的外侧。由此,轴承保持件30a从第一区域侧插入到制冷剂通道70中使得轴承保持件30a的外周部位于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内侧区域。径向内侧区域包括在制冷剂通道70中并且位于制冷剂通道70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布置在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内侧区域处。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与制冷剂通道70连通。
[0031]现在将对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进行描述。
[0032]在马达驱动型压缩机10中,当电动马达19被供给由马达驱动电路40调节的电力时,转子24以受控旋转速度与旋转轴23 —起旋转。这减小了在压缩单元18中位于定涡旋20与动涡旋21之间的压缩室22的容积。之后,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60通过吸入端口12h被抽吸至马达壳体12中。
[0033]填料51断开第一区域Zl和第二区域Z2经由位于通道形成部12c与簇块50之间的间隙的连接。由此,通过吸入端口 12h抽吸至马达壳体12中的制冷剂流入到第二区域Z2中并且对线圈29的第二线圈端292进行冷却。第二区域Z2中的制冷剂还沿着端壁12a流动。这对端壁12a和联接至该端壁12a的马达驱动电路40进行冷却。
[0034]然后,第二区域Z2中的制冷剂通过由第二端板82限定的第二连通端口 82h、以及第二开口 702流入到制冷剂通道70中。流经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对转子芯24a进行冷却。此外,转子24的旋转以离心的方式将流经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油。由转子24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分离出的油朝向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迫动。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中的油被收集于在制冷剂通道70的突出部70b两侧形成的凹部中。
[0035]第二端板82覆盖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由此,由于第二端板82,在转子24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而被迫进入径向外侧区域中的、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第二区域侧中的油不会迫使从第二区域Z2进入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离开。此外,收集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的突出部两侧的凹部中的油对转子芯24a进行有效冷却。
[0036]第一端板81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第一开口 701处阻止制冷剂通道70中的油的流动。这将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的油临时地收集在相应的第一开口 701的径向外侧区域处。临时收集的油进一步对转子芯24a进行有效地冷却。此外,流经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冲击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具有冲击壁的功能,流经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冲击该冲击壁。在通过转子24的旋转还未与制冷剂以离心的方式分离的油可以在流经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冲击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时与制冷剂分离。分离出的油进一步对转子芯24a进行冷却。
[0037]此外,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的油在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之间流动。在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中的油对滑动轴承23a进行润滑和冷却。
[0038]制冷剂进一步从制冷剂通道70通过第一开口 701和由第一端板81限定的第一连通端口 81h流入第一区域Zl中。第一区域Zl中的制冷剂对每个线圈29的第一线圈端291进行冷却。以此方式,对第一线圈端291和第二线圈端292的冷却使定子芯26冷却。对定子芯26和转子芯24a的冷却使整个电动马达19冷却。
[0039]第一区域Zl中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端口 30h被抽吸至压缩室22中并被压缩。经压缩的制冷剂被排出至排出室15。然后,所排出的制冷剂从排出室15通过排出端口 16和外部制冷剂回路60返回至马达壳体12。
[0040]现在将对本实施方式的优点进行描述。
[0041](I)转子芯24a包括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转子芯24a的制冷剂通道70。第一区域Zl和第二区域Z2通过制冷剂通道70连通。此外,限定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第一端板81布置在转子芯24a的第一区域侧的端部处。第一区域Zl与每个制冷剂通道70通过第一连通端口 81h和制冷剂通道70的第一开口 701而彼此连通。第一开口 701包括第一径向外侧区域,该第一径向外侧区域位于第一开口 701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侦U。第一端板81覆盖第一径向外侧区域。由此,制冷剂通道70中的油被封闭第一开口 701的第一端板81临时收集在制冷剂通道70的第一径向外侧区域。临时收集的油进一步对转子芯24a进行冷却。这提高了电动马达19的冷却性能。
[0042](2)限定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第二端板82布置在转子芯24a的第二区域侧的端部处。第二区域Z2与每个制冷剂通道70通过第二连通端口 82h和制冷剂通道70的第二开口 702而彼此连通。第二开口 702包括第二径向外侧区域,该第二径向外侧区域位于第二开口 702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第二端板82覆盖第二径向外侧区域。由此,通过在转子24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而被迫进入第二径向外侧区域中的油不会迫使从第二区域Z2进入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离开。此外,被迫动至第二径向外侧区域的油容易地被收集在制冷剂通道70中。结果,通过油容易地对转子芯24a进行冷却,并且进一步提高了电动马达19的冷却性能。
[0043](3)每个制冷剂通道70包括径向内侧区域,该径向内侧区域位于制冷剂通道70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布置在径向内侧区域中。由此,通过转子24的旋转而未与制冷剂以离心方式分离的油可以在流经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冲击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时与制冷剂分离。分离出的油进一步对转子芯24a进行冷却,并且进一步提高了电动马达19的冷却性能。
[0044](4)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用作冲击壁。轴承保持件30a是马达驱动型压缩机10的常规结构。由此,无需使用具有冲击壁功能的单独部件,并且可以简化该结构。此夕卜,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位于制冷剂通道70中。由此,相比于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布置在制冷剂通道70外部的情况,可以减小马达驱动型压缩机10在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上的尺寸。
[0045](5)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与每个制冷剂通道70连通。由此,油从每个制冷剂通道70流动至位于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油对滑动轴承23a进行润滑并冷却。
[0046](6)转子芯24a包括沿旋转轴23的周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70。相比于例如仅存在一个制冷剂通道70的情况,这提高了电动马达19的冷却性能。
[0047](7)每个制冷剂通道70包括径向外侧区域,该径向外侧区域位于制冷剂通道70在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转子芯24a包括位于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中的突出部70b。突出部70b沿着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延伸。由此,通过转子24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朝向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迫动的油被收集在形成于制冷剂通道70中的突出部70b两侧的凹部中。这抑制了以离心方式分离出的油在制冷剂通道中的局部收集,并且允许油对转子芯24a进行有效地冷却。
[0048](8)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按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的顺序彼此紧邻地设置。这允许通过经由吸入端口 12h抽吸至第二区域Z2中的制冷剂对马达驱动电路40进行冷却。
[0049](9)本实施方式允许对转子芯24a进行有效地冷却。由此,可以提高嵌入转子芯24a中的永磁体24b的冷却性能。因此,永磁体24b无需由高度耐热的材料形成。这允许成本降低。
[0050](10)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的内径被设定成使得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的内周面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突出部70b的内侧。相比于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的内周面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突出部70b的外侧的情况,这增加了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的使油停留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的突出部70b两侧的凹部中的区域。结果,可以容易地将油收集在每个制冷剂通道70中的突出部70b两侧的凹部中。
[0051](11)填料51封闭位于通道形成部12c与簇块50之间的间隙以断开第一区域Zl与第二区域Z2经由间隙的连接。由此,通过吸入端口 12h被抽吸至马达壳体12中的制冷剂容易地流动至第二区域Z2并且有效地冷却马达驱动电路40。此外,流动至制冷剂通道70的制冷剂的量可以尽可能地增加,并且可以有效地冷却转子芯24a。
[0052](12)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还具有防止永磁体24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与转子24分离的功能。相比于除了防止永磁体24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与转子24分离的端板外还使用第一和第二端板的情况,这允许减少部件的数量。
[005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体现为许多其它特定形式。具体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体现为以下形式。
[005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第二端板82。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用于防止永磁体24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朝向第二区域侧与转子24分离的单独端板。
[005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防止永磁体24b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与转子24分离的端板之外还可以设置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
[005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件30a的端壁30e不必布置在制冷剂通道70中。
[00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具有冲击壁功能的单独部件。
[00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通道70的数量未特别限定。
[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存在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延伸且位于每个制冷剂通道70的径向外侧区域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突出部70b。
[0060]突出部70b可以与转子芯24a —体地或分离地形成。
[006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子芯24a不必包括突出部70b。制冷剂通道70各自可以例如是简单的圆形截面孔。
[00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板81和第二端板82的内周面可以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突出部70b的外侧。
[00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端口 81h和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形状未特别限定,只要第一端板81的限定第一连通端口 81h的内周或第二端板82的限定第二连通端口 82h的内周沿旋转轴23的径向方向位于假想圆Rl的内侧即可。此外,仅需要第一开口 701的径向外侧区域(第一径向外侧区域)被第一端板81覆盖且第二开口 702的径向外侧区域(第二径向外侧区域)被第二端板82覆盖。
[00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件30a与旋转轴23之间的间隙不必与每个制冷剂通道70连通。
[00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填料51,并且第一区域Zl与第二区域Z2可以通过通道形成部12c与簇块50之间的间隙而连通。
[006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不必沿旋转轴23的轴向方向按压缩单元18、电动马达19和马达驱动电路40的顺序设置。例如,逆变器盖41可以固定至马达壳体12的外壁。在这种情况下,马达驱动电路40容置在形成于马达壳体12的外壁与逆变器盖41之间的容置空间中。[006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缩单元18可以为例如活塞型或叶片型的压缩单元。
[0068]本示例和实施方式应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本文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或等同物内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包括: 压缩单元;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包括联接至所述压缩单元的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且包括转子芯的转子、以及围绕所述转子的定子,其中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所述压缩单元, 所述定子包括设有齿的定子芯、以及布置在所述齿之间的槽中的线圈, 所述线圈包括位于压缩单元侧的第一线圈端、以及位于所述压缩单元侧的相对侧的第二线圈端, 所述转子芯包括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转子芯的制冷剂通道, 所述制冷剂通道包括在所述压缩单元侧开口的第一开口,并且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径向外侧区域,所述第一径向外侧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驱动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驱动电路; 壳体,所述壳体容置所述电动马达和所述压缩单元,其中 所述定子固定至所述壳体的内表面, 所述壳体的内部包括所述第一线圈端所处的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线圈端所处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通过所述转子芯的所述制冷剂通道而连通,并且所述壳体包括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的吸入端口,其中所述吸入端口在所述第二区域中开口 ;以及 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布置在所述转子芯的第一区域侧的端部上,其中所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连通端口,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制冷剂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连通端口而连通,并且 所述第一径向外侧区域被所述第一端板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还包括 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布置在所述转子芯的第二区域侧,其中所述第二端板包括第二连通端口,其中 所述制冷剂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相对侧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开口包括第二径向外侧区域,所述第二径向外侧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制冷剂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连通端口而连通,并且 所述第二径向外侧区域被所述第二端板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其中 所述制冷剂通道包括径向内侧区域,所述径向内侧区域位于所述制冷剂通道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并且 在所述径向内侧区域中布置有冲击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还包括: 支撑所述旋转轴的轴承;以及 保持所述轴承的轴承保持件,其中所述轴承保持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其中所述冲击壁由所述轴承保持件的端壁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其中,在所述轴承保持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制冷剂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其中,所述制冷剂通道是沿所述旋转轴的周向方向布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中的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其中 所述制冷剂通道包括径向外侧区域,所述径向外侧区域位于所述制冷剂通道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所述转子芯包括突出部,并且 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径向外侧区域中并且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驱动型压缩机,其中,所述压缩单元、所述电动马达以及所述马达驱动电路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方向按所述压缩单元、所述电动马达以及所述马达驱动电路 的顺序布置。
【文档编号】F04C29/00GK103821717SQ201310560084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
【发明者】米良实, 深作博史, 泷本修二, 菱沼裕民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