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149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叶片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片泵、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的叶片泵。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在自动变速器中采用液压泵例如叶片泵,这些液压泵用于提供对于运行变速器所需的压力和液压控制所需的输送量,因此确保变速器的冷却和润滑以及变速器的切换元件的及时操纵。

尤其已知,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中采用叶片泵,其中,在泵的转子的缝隙中设置叶片,所述叶片能沿径向自由运动、随着转子一起转动并且通过在转速下的离心力以及通过在叶片背侧上的压力油(叶片背后支持)贴靠到泵的冲程环上或者挤压到冲程环的内轮廓上。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叶片泵按现有技术构成为自成一体的预装配的单元,所述单元能被单独地检验;在泵内部,供油主要通过置入的端板实现,该端板设置在叶片泵的底部区域中,具有抽吸通道和压力通道,并且构造成能轴向运动的,其中,由于在端板的两个端面之间的压力差,端板容易朝泵的输送元件挤压,因此,借此补偿泵的轴向间隙。

端板按现有技术由结构空间决定地具有小的厚度,因为泵底部或者说壳体底部具有不可忽略的厚度。这导致,抽吸通道非常陡峭地构成,因此油流强烈地转向,这按不利的方式导致不利的流动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叶片泵,其中,抽吸通道在流动状况方面是优化的,而不增大对于叶片泵所需的结构空间。

因此建议一种叶片泵、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的叶片泵,该叶片泵具有壳体,该叶片泵包括转子和端板,在该转子的圆周面中加工出缝隙,在所述缝隙中设置可移动的叶片,该端板用于引导流体并且设置在端部区域中,该端板具有抽吸通道和压力通道,其中,端板在结构空间方面中性地构成壳体底部。

通过按本发明的构思并且通过取消单独的壳体底部,提高端板的厚度,因此尤其抽吸通道不那么陡地构成并且从而在流动技术上是优化的,因为流动转向不那么强地形成。按这样的方式,优化泵的填充。另外,按有利地方式通过提高端板的厚度,提高端板的强度,因此基本上避免密封面的不期望的变型。

因为端板的两个端面的彼此的表面比例保持不变,所以保持由于在两个端面之间的压力差而实现的轴向间隙补偿。按本发明构成的叶片泵构成为自成一体的预装配的单元,该单元能被单独地检验。

按本发明的一种有利扩展方案,端板通过壳体的侧壁的朝内弯曲的端部被形锁合地保持,使得叶片泵构成为自成一体的预装配的单元。

按本发明的一种有利扩展方案,通过取消单独的壳体底部,端板的厚度是提高的,抽吸通道在流动技术上优化地构成。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示例地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按现有技术的叶片泵的示意的剖视图;并且

图2显示按本发明构成的叶片泵的示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叶片泵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充分已知,使得在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说明的范围中仅说明和解释与本发明相关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件。

在附图1中用附图标记1表示按现有技术的叶片泵,其中,泵的也在底部区域中延伸的壳体设有附图标记2。叶片泵1包括转子3,在该转子的圆周面上加工出在该转子的宽度上延伸的、近似径向延伸的缝隙,可移动的叶片4设置在所述缝隙中。另外,叶片泵1包括用于引导流体的且设置在底部区域中的端板5,该端板具有抽吸通道6和压力通道7。为了将端板5相对于壳体2密封而设置成型密封件8。泵轴用9标识。

在按图1的叶片泵中,端板5由结构空间决定地具有小的厚度,因为泵底部或者说壳体底部具有不可忽略的厚度d。因此,抽吸通道6非常陡峭地构成,这导致不利的流动状况。

附图2描述按本发明构成的叶片泵1',按本发明并且参考附图2,端板5'在结构空间方面中性地构成叶片泵1的壳体底部,而且是在保持转子或泵的其他构件的尺寸设计的情况下。通过取消单独的壳体底部,端板5'相对于按现有技术的端板5具有提高的厚度,使得抽吸通道6不那么陡地构成并且从而在流动技术上是优化的。此外,通过端板5'的提高的厚度,提高端板的刚度,因此尤其在抽吸通道6的区域中避免密封面的变型。

另外取消在端板5与壳体2之间的按现有技术需要的成型密封件8。

端板5'通过壳体2的侧壁的朝内弯曲的端部被形锁合地保持,使得叶片泵1构成为自成一体的预装配的单元,其中,端板5'到壳体2上的连接如下形成,即实现端板5的轴向间隙补偿和泵轴9的滑动支承。

附图标记列表

1叶片泵

1'叶片泵

2壳体

3转子

4叶片

5端板

5'端板

6抽吸通道

7压力通道

8成型密封件

9泵轴的连接件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片泵(1')、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的叶片泵,该叶片泵具有壳体(2),该叶片泵包括转子(3)和用于引导流体的设置在底部区域中的端板(5'),叶片(4)设置在转子的径向延伸的缝隙中,该端板具有抽吸通道(6)和压力通道(7),端板在结构空间方面中性地构成叶片泵的壳体底部。

技术研发人员:U·菲尔茨拉夫;C·米歇尔;F·珀恩莱恩;S·乔贾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1.10
技术公布日:2017.08.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