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泵推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7193发布日期:2020-12-11 15:2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潜水泵推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推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水泵推流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收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设置有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污水需要依次通过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适合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留在对应池内进行繁殖生存,为了使污水能够依次沿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的方向流动,需要在池内增加推流装置,保证污水能够流向确定的方向。

现有的推流方式是在池内增加曝气泵,好氧池内增加曝气泵不仅能够推流还能够增加氧气含量,但是缺氧池和厌氧池内本身不需要氧气,增加曝气泵会破坏其内部环境,无法收集特定的微生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代替曝气泵推流缺氧池和厌氧池内污水的潜水泵推流装置。

一种潜水泵推流装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包括潜水泵、管道组、驱动组件,潜水泵固定在靠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入口的底部,潜水泵与管道组连通;管道组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潜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主管道连通,第一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活动连接并连通,第二主管道的出水口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偏心轮、偏心杆,驱动器的驱动端与偏心轮的中心固定连接,偏心杆的一端与偏心轮的轮面转动连接,偏心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主管道转动连接,驱动器带动偏心轮旋转,偏心轮带动偏心杆上下往复运动,偏心杆带动第二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

优选的,管道组还包括第三主管道,第三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连通,第三主管道上开设有推流孔,推流孔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以使潜水泵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并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第三主管道、推流孔输出,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第二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带动第三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以增大污水的推流面积。

优选的,管道组还包括支管,支管对准推流孔设置,以与第三主管道连通,支管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

优选的,支管为变径管,以增加污水的流速,进而增大推力。

优选的,推流孔不少于两个,支管的数量与推流孔相适配,每个支管对应有一个推流孔。

优选的,驱动组件位于潜水泵、管道组件的上方,所述驱动器固定在缺氧池或厌氧池上。

优选的,第一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优选的,第二主管道的转动轴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优选的,第三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优选的,支管与第三主管道垂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潜水泵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输出,将污水从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入口推向出口,保证污水向确定方向流动,实现推流,不需要增加气体推流,保证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氧气含量不高,不会破坏其内部环境,能够相对多的收集厌氧的微生物,而且第二主管道的上下往复运动,还相对增大了推流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潜水泵推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潜水泵和管道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主管道、第三主管道、支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潜水泵推流装置10、潜水泵20、管道组30、第一主管道31、第二主管道32、第三主管道33、支管34、驱动组件40、驱动器41、偏心轮42、偏心杆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请参看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潜水泵推流装置10,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包括潜水泵20、管道组30、驱动组件40,潜水泵20固定在靠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入口的底部,潜水泵20与管道组30连通;管道组30包括第一主管道31、第二主管道32,潜水泵20的出水口与第一主管道31连通,第一主管道31与第二主管道32活动连接并连通,第二主管道32的出水口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驱动组件40包括驱动器41、偏心轮42、偏心杆43,驱动器41的驱动端与偏心轮42的中心固定连接,偏心杆43的一端与偏心轮42的轮面转动连接,偏心杆43的另一端与第二主管道32转动连接,驱动器41带动偏心轮42旋转,偏心轮42带动偏心杆43上下往复运动,偏心杆43带动第二主管道32上下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管道组30还包括第三主管道33,第三主管道33与第二主管道32连通,第三主管道33上开设有推流孔,推流孔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以使潜水泵20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并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31、第二主管道32、第三主管道33、推流孔输出,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第二主管道32上下往复运动带动第三主管道33上下往复运动,以增大污水的推流面积。

进一步的,管道组30还包括支管34,支管34对准推流孔设置,以与第三主管道33连通,支管34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

进一步的,支管34为变径管,形状为鸭嘴状,以增加污水的流速,进而增大推力。

进一步的,推流孔不少于两个,支管34的数量与推流孔相适配,每个支管34对应有一个推流孔。

进一步的,驱动组件40位于潜水泵20、管道组30件的上方,驱动器41固定在缺氧池或厌氧池上。

进一步的,第一主管道31与第二主管道32垂直;第二主管道32的转动轴与第二主管道32垂直;第三主管道33与第二主管道32垂直;支管34与第三主管道33垂直。

进一步的,第一主管道31与第二主管道32通过可转动的法兰连接。

进一步的,驱动器41为电机;偏心轮42的直径、偏心杆43的长度根据缺氧池或厌氧池的高度确定,以能够最大增加推流面积为准。

本装置在具体使用时,打开抽水泵、驱动器41,抽水泵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31、第二主管道32、第三主管道33、支管34道输出,支管34道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以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从入口推向出口,同时,驱动器41带动偏心轮42旋转,偏心轮42带动偏心杆43上下往复运动,偏心带动第二主管道32、第三主管道33、支管34道沿缺氧池或厌氧池的高度方向上下往复运动,增大推流面积,以在缺氧池或厌氧池的有限高度内实现最大面积推流。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潜水泵推流装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潜水泵、管道组、驱动组件,潜水泵固定在靠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入口的底部,潜水泵与管道组连通;管道组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潜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主管道连通,第一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活动连接并连通,第二主管道的出水口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偏心轮、偏心杆,驱动器的驱动端与偏心轮的中心固定连接,偏心杆的一端与偏心轮的轮面转动连接,偏心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主管道转动连接,驱动器带动偏心轮旋转,偏心轮带动偏心杆上下往复运动,偏心杆带动第二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还包括第三主管道,第三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连通,第三主管道上开设有推流孔,推流孔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以使潜水泵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并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第三主管道、推流孔输出,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由入口推向出口;第二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带动第三主管道上下往复运动,以增大污水的推流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还包括支管,支管对准推流孔设置,以与第三主管道连通,支管朝向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出口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为变径管,以增加污水的流速,进而增大推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流孔不少于两个,支管的数量与推流孔相适配,每个支管对应有一个推流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潜水泵、管道组件的上方,所述驱动器固定在缺氧池或厌氧池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管道的转动轴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垂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潜水泵推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与第三主管道垂直。


技术总结
一种潜水泵推流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推流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潜水泵、管道组、驱动组件,管道组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潜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主管道连通,第一主管道与第二主管道活动连接并连通。通过潜水泵将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污水抽入,依次通过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输出,将污水从缺氧池或厌氧池的入口推向出口,保证污水向确定方向流动,实现推流,不需要增加气体推流,保证缺氧池或厌氧池内的氧气含量不高,不会破坏其内部环境,能够相对多的收集厌氧的微生物。

技术研发人员:薛宇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绿色之星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6
技术公布日:2020.12.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